APP下载

汉风楚韵,来看镇馆之宝金缕玉衣 大汉楚王
——徐州汉代楚国文物精品展

2022-09-15丨晋华

旅游世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狮子山楚王西汉

丨晋华

【制同京师】

西汉早期,印面长2.4厘米、宽2.4厘米、通高1.5厘米。2006年出土于徐州市东郊上甸子村黑头山1号墓。白玉、局部沁褐色。螭纽,方形印面一侧下凹,内阴刻篆书“刘”字,另一侧高凸,阴刻篆书“慎”字。刘慎为刘氏宗室成员。私印。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封泥筒是盛贮钤印封泥原材料——胶泥的器具,便于储存胶泥和随身携带。该器物通体素面,由盖、身两部分组成。筒口为子母口,筒身近口处一侧有一孔系,盖顶呈平面,中心有一系,上附两节链环,由此可知盖、身原为链环连接,现已断残。

迄今,西汉楚国都城等重要都城遗址已得到考古发掘证实,已发现和发掘两汉王侯宗室陵墓近40座,出土文物洋洋大观,精美绝伦。从中可见汉代社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族自信心强劲,富有热情奔放、兼容并蓄、进取又不失浪漫的时代精神。汉朝盛世奠定了中华民族的主基调,为后世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汉代体制完备的封国制度如何呈现?汉代王侯贵族的生活到底有多奢华?楚汉雄兵到底有多威武?汉代特有的玉葬制度如何演进和发展?“大汉楚王——徐州汉代楚国文物精品展” 揭开大汉王朝的神秘面纱,从多角度解读了汉代诸侯国的历史风貌,再现了大汉风华。

宫室百官 制同京师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即位第二年,封其弟刘交于楚国,辖东海、薛郡、彭城三郡三十六县,定都彭城。西汉时期,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巨大的发展。彭城作为西汉楚王国都城,历12代楚王,见证190余年历史,汉风楚韵在这里得到极致的体现。

第一单元是“制同京师”。通过徐州西汉楚王墓中出土的众多印章、封泥等反映封国官制与职能的资料,可以略窥西汉楚国的政治制度,真实再现汉代封国的官制与权力运作方式。汉承秦制,刘邦建立西汉帝国后,鉴秦之衰,大封宗族与功臣。汉初诸侯王封国制度与职官皆参照帝国中央之制。《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盭(lì)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

国力充盈 盛世繁华

西汉早期,汉帝国引亡秦之鉴,与民休息,国力日渐强盛。楚国因其独特的政治地位、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国力迅速发展,为楚国王侯贵族的奢华生活奠定了物质基础。汉代人信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传统观念,厚葬之风盛行。墓葬形制宅第化,随葬物品生活化,陶质明器的制作专门化,精美的玉器、陶器、青铜器等随葬品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文化特色。

汉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贵族的佩饰用品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制作精美,极尽奢华。其种类有玉饰、金饰、银饰、瑬金铜饰等,是主要用于佩戴和陈设的妆饰用品,每一件精美文物都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汉代贵族的精致生活。其中陈列的S形玉龙佩、蝉形玉佩、韘形玉佩、玉剑饰等佩玉及器物上的装饰用玉,形制纹饰各异,华贵精美异常。1994年出土于徐州狮子山楚王墓的S形玉龙,玉质晶莹剔透,采用了阴线刻、透雕、浮雕的技法,可以说是巧夺天工、精雕细琢,无论是从玉制选材还是雕刻技法,都令人叹为观止。此件玉器因上乘的质地及超凡的做工而脱颖而出,成为徐州博物馆的标志。

汉代是一个乐舞兼收并蓄、融合众技的时代,舞蹈受杂技、幻术、角抵、俳优的影响向高难度发展,通过舞蹈把喜、怒、哀、乐等情感表达出来,丰富了舆情达意的手段。徐州楚王墓出土的乐舞俑则显示楚国宫中有不少专职乐工,他们或在祭仪上表演乐舞,或在王室盛宴中演出助兴。典雅婉约、纤手琴瑟的驮篮山乐舞俑,再现了西汉楚国宫廷乐舞的场景。其中一件西汉“陶绕襟衣舞俑”,身着绕襟长袖深衣,身体旁倾、扭肢折腰,双臂张扬,做抛长袖舞姿状,舞姿热烈奔放。细看陶俑则可观察到舞俑着曳地长裙,且外裙有褶痕,可想汉代制陶工艺对细节的把控极致,工艺极其精湛。史载刘邦宠姬戚夫人擅为“翘袖折腰之舞”,徐州出土的这些舞俑表演的应是当时流行的这种舞蹈。同时,“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反映了古代舞人长袖起舞的史实。

【盛世繁华】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正在巨变,不仅仅是公路四通八达,民居整洁漂亮,生态愈发优美,百业更加兴旺,而且农村中各种新生事物也正在为人们津津乐道。但是,如果说到短板,许多农民弟兄和基层干部也有连连摇头的时候,不在物质生活,而在精神领域,特别是文明乡风、伦理道德有堪忧之处,有些地方说是“短板”,毋宁说是个“重灾区”。

西汉,高44.7厘米,1989—1990年驮篮山楚王墓出土。陶舞俑身着绕襟深衣,顶发中分,于脑后挽成发髻,眉目清秀,身姿娇柔,身体随着舞步的变化呈现出“S”形。双臂上举,左、右上臂前后各刻有一“五”字,长长的衣袖从空中向身后飘下,动感十足。从舞俑造型看,跳的应是当时盛行的长袖折腰楚舞。这样的绕襟衣陶舞俑在其他地区未见出土,是了解西汉早期舞蹈造型的重要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西汉,长13.7厘米、宽4.6厘米。2002年出土于徐州市鼓楼区金山桥陶家山墓。青白玉质,局部有沁色,两面纹饰相同,两端透雕龙首,眼部及鬣毛以阴线雕刻,鬣毛卷曲,颈部刻有绞丝纹,中部满饰勾连乳钉纹。外缘及内缘透雕凤纹,正中顶部及两端均有佩挂用的小圆孔,为组玉佩中的构件。

西汉,长17.1厘米、宽10.8厘米、厚0.6厘米。出土于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玉龙以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莹润有玻璃般光泽,半透明,局部有沁斑。造型为单体龙,身体卷曲,呈“S”形,又称“S形龙”,这件玉龙继承战国玉龙的雕琢风格,采用阴线刻、浮雕和局部透雕等技法,玉龙眼睛下方有一钻孔,为佩戴时的系穿用孔,表明这件玉龙为佩饰。

西汉,长19.7厘米、高11.1厘米,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铜豹镇为镇席用具,豹体上阴线刻“尚卧重十三斤十二两十八朱铅重十九斤十三两十朱”,说明该豹采用了铜铸外形,体内灌铅的方法制成。镇用于压席子四角,避免由于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汉代流行以豹、虎等较凶猛的动物为形象的席镇,还应含有辟恶避邪的用意。

【锐兵强阵】

西汉,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铠甲因形如书札,故又名“札甲”。此件札甲的甲片约836片,重16.5千克,由身甲、肩、披膊、甲裙几个部分组成,右开襟。这种甲衣便于受损后及时修补,而且伸缩自如,不易松脱。

西汉,这件铜戈是一件较为完整的汉代高级仪仗兵器。戈主体没有装饰,刃部锋利。在穿有木柲的顶端有一精美的错金银鸟形饰,似鸠鸟正在回首梳理羽毛;底部的鐏通体饰有错银蟠龙纹和卷云纹,整件器物造型别致,装饰华丽,说明它不是实用兵器,而是仪仗器。

楚汉雄兵 锐兵强阵

兵器是维护人类生存利益的工具,伴随着战争的全部历程。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新石器时代起历二百余战。“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斑驳锈蚀的铜铁兵器令人想起战争的血腥和残酷,沉重坚固的盔甲铁胄让人感受到将士的壮怀激烈。汉代徐州为显赫的刘氏封国,汉初楚国军队十分强盛,第三代楚王刘戊和吴王刘濞等曾联合发起“吴楚七国之乱”。众多汉墓出土的中尉、骑尉、轻车、武库等楚军印章,刀、剑、矛、戟、钩镶、铠甲等攻防兵器,汉画像石中格斗、蹶张、兰锜、战争等图像信息,以及仪卫俑群、兵马俑阵,全方位反映出汉代徐州的军事概貌,正是楚国强大军事实力的象征。

1984年在徐州东郊狮子山汉墓发现的兵马俑坑,是我国继秦始皇兵马俑和咸阳杨家湾汉兵马俑之后的第三次重要发现。其陪葬的兵马俑坑,模拟了汉代高规格的送葬军阵,生动再现了楚王国由步兵、车兵和骑兵组成的威武雄师,以及完善的军事装备。从出土的一枚“楚骑千人”铜印,配合出土兵马俑等资料看,楚国当时有一支骁勇善战的骑兵队伍。狮子山汉兵马俑军阵主次分明,正奇结合,共同构成一个建制完备、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完整再现了西汉早期作战军队的兵种组合、军阵编列和军事攻防思想体系的真实面貌,同时也展现了古代军阵由车兵向骑兵军团发展演变的一种过渡形态。

【锐兵强阵】

西汉,高50厘米、宽13厘米,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该陶俑为戴冠执兵陶俑,从其发饰看,陶俑所戴冠应是“却非冠”或武冠。陶俑双手共执一物,可能为戈、戟一类的长兵器。俑皆模制成型,经烧制后,再彩绘出各种不同的面部表情和服饰,达到千人千面的效果。

西汉,高50厘米、宽14厘米,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北洞山楚王墓共出土背箭箙陶俑64件,均身佩长剑,肩负箭箙。箭箙通过腋下和左肩的三根带子固定,系结于胸前,形成三角形背带,便于背负和奔跑。此类俑虽为弓箭手形象,但有些右胯绶带系墨书“郎中”或“中郎”印,是为楚王近侍。

徐州汉兵马俑不仅是一处规模庞大的地下军阵,更是一座古代文物艺术宝库。从艺术方面看,狮子山兵马俑在继承秦代雕塑成就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与升华,开创了写意雕塑作品的先河,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浓郁的地方特色、鲜明的艺术形象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制作技巧。受汉初简约务实思想的影响,汉俑与高大的秦俑相比,俑体缩小,其在塑造上不再追求模真写实,而是运用写意手法进行艺术提炼,重在传神,工匠们通过俑的面部表情以及眼、眉、鼻的微小变化,刻画出多种栩栩如生的神态和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着重突出汉俑的艺术神韵,通给人以美的享受。

永生之梦 事死如生

徐州发现的几座西汉贵族墓葬,布置得宛若生前宅第,在地下沉默2000余年后,随着考古发现而穿越时空,呈现在今人面前,再现大汉风华。自新石器时代起,古人就有以玉随葬的习俗。汉代人崇尚厚葬,讲究事死如生、追求升仙,而贵族尤甚,认为玉能使身体不配,遂以大量精美玉器随葬,其中以金缕玉衣为极致。殡葬之玉不仅承载着楚王的永生之梦,同时也代表了我国汉代高水平的制玉工艺。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此件玉衣总长168厘米,肩宽68厘米,用金丝连缀2537块玉片,由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鞋套等十余部件组成。玉衣又名“玉柙”“玉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所穿的殓尸用具,用金属丝或丝线将玉片连缀而成,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丧葬用玉。

展厅中间陈列的一件金缕玉衣,衣长168厘米,它用金丝连缀2537块玉片,由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鞋套等十余部件组成。环绕在壁龛式展橱中是玉面罩、玉握、玉枕等一件件精美的器物,经过色彩与光线的映衬,精美的汉玉在整体氛围中闪烁着灵光,神秘、空灵的感觉油然而生,观众的心灵随着视觉的引导,对“天工汉玉”发出由衷的赞叹。

汉代是我国丧葬用玉最完备兴盛的时期,以玉衣殓葬更是空前绝后,成为汉代丧葬制度的显著特征。楚王墓中的玉器以其精绝的雕琢工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玉器发展史中一个空前绝后的用玉时代和制玉高峰。西汉中期以后,随葬的装饰用玉明显减少。这与王国力量削弱,已无力制作可媲美早期楚王陵墓随葬的精美玉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王朝礼制的强化,用玉制度逐渐规范,诸侯王随葬玉器被简化有关。

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所穿的殓尸用具,用金属丝或丝线将玉片连缀而成,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丧葬用玉,又名“玉柙”、“玉匣”。汉代玉衣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和丝缕玉衣等。身份地位不同,玉衣所用缕属也不一样。《后汉书·礼仪志》载,汉代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已出土的玉衣资料显示,西汉诸侯王、列侯的玉衣多数是金缕,也有使用银缕、铜缕和丝缕者。这表明,西汉时期象征地位和等级的玉衣缕质的使用并不严格,或者当时尚未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但从目前西汉楚国墓葬出土资料看,只有楚王或王后死后用金缕玉衣,王国内其他王室成员和高级贵族死后使用银缕玉衣、玉衣套或玉面罩,表现出了较明显的等级差别。

【永生之梦】

西汉,宽24.5厘米、高23厘米,1991年徐州后楼山一号汉墓出土。面罩出土时已散乱,由30件玉片组成。这些玉片用丝线连缀而成,与玉衣的缀合方式相似,不同于以往发现的缝缀于织物上的玉面罩。西汉早期楚国贵族的丧葬用玉中常使用玉面罩。徐州后楼山汉墓5号墓、子房山汉墓3号墓、药检所汉墓等也出土玉面罩,西汉中期以后的墓葬鲜见玉面罩。

西汉,1986年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玉衣片出土于主体墓室和墓道中。1954年北洞山村民曾进入主体墓室,取走大量玉衣片。现存的玉衣片共计有73枚,以凸字形玉衣片为主体,每片上都有7个钻孔。还有少量的梯形、长方形、半圆形、刀形等不规则形状。玉质上乘,有白玉和青玉两种。玉片多为素面,表面打磨光滑,并经抛光处理,光洁细润,呈半透明状。玉衣片原先应用金丝缀合而成,表面呈鳞片状。北洞山楚王墓的金缕玉衣形制特别,工艺水平很高。在已出土的玉衣中,仅此一例。

西汉,长35.5厘米、宽7.8厘米、高9.5厘米,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这件玉枕出土于狮子山楚王墓内的一座陪葬墓中,因该墓出土有一枚方形铜印,印文为“食官监印”,而取名为“食官监”玉枕。玉枕呈板凳状,由枕足、枕板、兽头饰三部分构成。枕板内为一长方形木枕芯,上面镶饰有35片雕琢精美的龙形、长方形、“亚”字形等玉片。枕板两端为兽头状玉饰。枕腿略呈“工”字形。这种形制的玉枕还出土于狮子山楚王墓西面第5侧室和其他陪葬墓中,使用者应是楚王及殉葬宠妃。

陶跽坐甲胄俑 西汉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铜染炉 徐州黑头山汉墓出土

灰陶井 东汉 徐州土山汉墓出土

陶持盾俑 西汉 徐州万寨汉墓出土

灰陶灶 东汉 徐州土山汉墓出土

铜釜甑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陶楼 东汉 徐州屯里拉梨山二号墓出土

龙枕架 西汉 徐州拖龙山四号墓出土

铜臼、铜杵、铜量 徐州羊鬼山陪葬坑出土

铜博山炉 汉 徐州博物馆藏

猜你喜欢

狮子山楚王西汉
狮子山下,香江奔流,紫荆花开正盛——祝福香港,明天更好!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狮子山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楚王失弓新编
狮子山
明天更美好
楚王爱细腰
楚王招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