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022-09-14赵华军吴在生江录堂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穗肥穗数张家港市

赵华军 吴在生 江录堂

(1张家港市人民政府后塍街道办事处,江苏张家港 215600;2张家港市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江苏张家港 215600;3张家港市金港镇录堂家庭农场,江苏张家港 215600)

目前,在我国的水稻生产中,化肥特别是氮肥的过量使用、施肥方式不合理等问题普遍存在,平均氮素利用率仍处于世界低水平(约30%)。这不仅制约水稻生产的增产增效,还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1-3]。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越来越紧缺,“用工荒”“用工难”问题日渐突出,建立规模化、机械化的高效施肥模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4]。

水稻机插缓混侧深施肥技术是将缓混肥与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相结合,将不同释放速率的缓控释肥进行科学混合组配,使得混配肥料养分释放规律与优质高产水稻吸肥高峰同步,实现机插水稻“一次施肥、一生供肥”的效果。该技术对减少肥料用量、降低面源污染、改革施肥方式、节省人工成本、稳定提高产量等方面都具有促进作用[5]。本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施肥方式的应用效果,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水稻机插缓混侧深施肥技术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时间为2021年5—10月,试验地点位于张家港市后塍街道高桥村(东经 120°28′41″,北纬31°54′45″),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试验地点地势平坦,前茬为小麦,实行秸秆全量还田。试验田土壤类型为潮土,含有机质29.3 g/kg、全氮0.195%、水解性氮162 mg/kg、全磷1.07 g/kg、有效磷 45.1 mg/kg、速效钾 111 mg/kg、缓效钾 417 mg/kg,pH 值 8.09。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南粳3908。供试肥料为汉枫缓混肥(30-6-12)、复合肥(15-15-15)、尿素(含纯 N 46%)、过磷酸钙(含 P2O512%)、氯化钾(含 K2O60%)。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处理1,常规施肥,施纯N 300 kg/hm2;处理2,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按照较常规施肥节氮25%设计;处理3,一基一追施肥,按照较常规施肥节氮25%设计。3个处理的磷肥和钾肥用量均相同,具体施肥设计见表1。大区试验,不设重复,每处理面积约2 000 m2。

表1 试验各处理施肥量具体设计 单位:(kg·hm-2)

1.4 农事管理

1.4.1 育秧插秧。5月23日采用井关育秧流水线播种育秧,播种芽谷约150 g/盘。6月14日插秧,采用久保田高速插秧机栽插,秧龄为22 d,株行距12 cm×30 cm左右,种植密度约为27万穴/hm2,基本苗约为103.5 万株/hm2。

1.4.2 水浆管理。栽插后,晴天保持浅水层,阴雨天排干田面水。活棵后,脱水露田3 d,以后脱水上水,实行间隙灌溉。当苗数达到300万株/hm2左右时,开始脱水轻搁田,反复3次,达到田边开小坼、田中不陷脚的搁田标准。

1.4.3 病虫草害防治。杂草防治:6月14日插秧时采用零天施药技术进行杂草封闭处理,药剂选用秋之宝 1 500 mL/hm2、垦收 150 mL/hm2;7 月 19 日采用自走式植保机进行杂草茎叶处理,药剂选用灵斯科1 050 mL/hm2、穗生 2 100 mL/hm2。 病虫害防治:8 月4日用25%吡蚜酮悬浮剂450 mL/hm2、25%甲维·茚虫威水分散粒剂180 mL/hm2、24%井冈霉素A水剂600 mL/hm2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和纹枯病;8月18日用60%烯啶·呋虫胺水分散粒剂150 g/hm2、20%氰虫甲虫肼600 g/hm2、27%噻呋·戊唑醇悬浮剂450 g/hm2再次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和纹枯病。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移栽成活后,按处理做好苗情定点考查和生育期记载。每个处理选定10穴,定期考查总苗数、株高、叶龄等苗情指标,准确掌握苗情动态变化规律。成熟期每处理考查100穴,计算有效穗数,选取具有平均茎蘖数的植株5穴测定穗粒结构,计算理论产量[6]。收获时,各处理全部实割实测,按照14.5%的标准含水量换算实际产量。同时,做好施肥、灌水、病虫草害防治等田管记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分蘖和株高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处理1和处理3的高峰苗均出现在7月30日,分别为399.3万、430.2万株/hm2;处理2的高峰苗出现在7月25日,为462.6万株/hm2,较处理1和处理3分别多63.3万、32.4万株/hm2。由此表明,侧深施肥与常规施肥相比,更有利于秧苗的早生快发,分蘖发生快且多,肥料的利用率较高。

从图2可以看出,处理2前期株高增长较快,但后期增长变缓,至8月19日的株高为82.85 cm;处理1前期株高增长较其他2个处理慢,但进入8月后株高增长加快,8月19日株高为86.42 cm;处理3株高变化曲线前期接近于处理2,后期加快,8月19日株高为85.50 cm。由此表明,处理2肥料在插秧时一次性施入,前期供肥充足,株高增长较快,但因未施用穗肥,后期株高增长变缓。而处理1和处理3虽前期株高增长较处理2慢,但追施穗肥后穗下节间较长,株高最终均超过了处理2。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处理1有效穗数最少,穗实粒数最高,千粒重居中;处理2有效穗数最多,但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均最低;处理3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居中,千粒重最高。3个处理收获时实割实测,处理3产量最高,为9 390 kg/hm2;其次是处理2,产量为9 225 kg/hm2;处理 1最低,为 8 985 kg/hm2。 由此表明,侧深缓混施肥的处理2和处理3虽然总施氮量较处理1减少,但水稻前期营养充足、分蘖多,最终成穗数均较处理1显著增多;处理3肥料分基肥和穗肥2次施入,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处理2明显增高,最终获得了最高的产量。

表2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各处理中水稻生产成本最低的是处理 2,为17 955.0元/hm2;其次是处理 3,生产成本为18 099.3元/hm2;生产成本最高的是处理1,为18 327.3元/hm2。纯收入最高的是处理3,为8 943.9 元/hm2;其次是处理 2,为 8 613.0 元/hm2;最低的是处理1,为7 549.5元/hm2。侧深缓混施肥的2个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降低了氮肥用量,减少了人工作业的次数,同时还显著增加了水稻的产量,因而纯收入均显著提高。

表3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在本研究条件下,机插缓混一次施肥和一基一追2个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在氮肥用量减少25%的前提下,水稻的分蘖苗数、有效穗数和产量都明显提高。这说明,机插缓混侧深施肥有助于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及水稻产量,进而节本增收,为水稻稳产下的化肥减量使用提供新的发展空间[3]。一基一追与机插缓混一次施肥相比更能保证水稻灌浆期营养的充足供应,提高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穗肥穗数张家港市
张家港市“三个关键”筑牢安全发展之基
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教师作品
张家港市侨商会正式成立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黄淮北片水地小麦育种现状及性状演变分析
Intensive Training of Maths(4B)
不同穗肥用量和运筹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
不同叶龄期穗肥施用尿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