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镌刻在晋盂大地的精美符号

2022-09-14郭芝华

娘子关 2022年4期
关键词:指尖粽子

◇郭芝华

指尖是从我县走出的一位知名作家,曾荣获全国首届网络文学大赛散文奖、首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散文奖、三毛散文奖、孙犁散文奖,连续两次获得山西省赵树理文学奖。她出版散文集多部,我有幸拥有《槛外梨花》《花酿》和近期出版的《符号——盂邑大地上的标记》。拜读《符号》一书,获益匪浅,感慨颇多。在流畅舒展的文笔之下,看到作者对盂邑大地的深情厚谊,对家乡人文的深刻探讨,不失为献给全县人民的一道文化大餐,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文学式的历史研究

盂县的历史源远流长,盂县的人文沧桑厚重,有多部志书予以记载。但是,以文学的特别是散文的方式描写和研究历史,记述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恐怕还是凤毛麟角。“盂,这个盛放忠、义、福、禄的庞大而古老的器皿……”对一个“盂”字的诠释,解开了多少年来人们对“盂”字的误解,让盂字的光华熠熠生辉。

《开元往事》一文,以对寒风肆虐、大雪漫天的气候,对森林密布、野兽出没的环境描述写起,为李通玄编著《华严经》的艰辛与曲折历程做了铺垫,也为李通玄百折不挠的敬业精神所点赞。当李通玄冒雪来到盂县时,一户李姓人家欣然接纳了他,为其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体现了盂县人民善待他人的高尚风格。至于李通玄由猛虎驮于兰若寺,有仙鹤伴随左右来完成《华严经》的神话传说,已成为当今开发双鹤山旅游区不可或缺的重要典故。

《芝角山下》写王珻,与写李通玄的背景截然不同,文章开头写道:“春天的文笔山,山体壁立,枯草纷乱,旅松稀疏,中有一二粉桃惊艳,让人骤感春潮汹涌。”以春天的到来作铺垫写王珻,预示王珻一生如春茁壮成长,如夏朝气蓬勃,如秋硕果累累。果不其然,王珻嗜书如命,好学上进,顺利中举,成名进士,为官清正,教学严谨,成为清代的三晋名流。文中以较大篇幅描写了山西按察使黄佑受益于王珻而成名的故事,黄佑见到了衣锦还乡的王珻后,为其写下了“朗然如明月之揽怀也,冷然如清风之涤烦暑也”的句子。黄佑对王珻的高度评价也名垂千古,王珻成为盂县人的骄傲。指尖笔下的王珻更是有血有肉,平易近人,居功不傲,文风纯正的盂邑明珠。

《花雨松风去杳然》写的是盂县香河村走出的进士田国俊,曾任翰林院庶吉士、苏州按察使等职。田国俊不但在官场大有作为,而且是一位难得的文学大家,指尖这篇文章的标题便是借用田国俊《题水神山》诗的句子。笔者在苏州得知一扇面有“炽庭田国俊”之题名时,崇拜之感油然而生,蓦然间设想,如果时光倒流一百多年,岂不与那位大名鼎鼎的老乡能在苏州相遇?相隔一百多年的两位来自盂邑的文学大师在苏州的街头留下了墨香的身影,留下了永恒的文韵。

对田兴梅、田嵩年这对父子双双进士,官场大有成就的记述,同样以文学化的方式予以讴歌,读来朗朗上口,趣味横生。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文物的退休人员老于,可从平凡中见不平凡,从小事中见大局,是对我们盂县人品质高尚、热爱家乡的一种体现。作者还通过对藏山、诸龙山、双鹤山、红涧沟、水神山等地的描写,诠释了散落在盂邑大地历史明珠,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

故事式的民俗传承

《符号》一书中最长的一篇文章叫《节气与节日里的山河》,文字占全书的近五分之一,用54个页码写了11个农历节气和4个民俗节日。对这些节气和节日的记述,不是简单的阐述和描述,更有抒情、诠释、探索、情感等多种元素囊括其中,对我们本地的民俗进行了全面的传承和拓展。

何为立春?春至天上来。水在流,云在飘;白雪尚未消,北风依旧号;燕子悄然到,老牛在吃草。由盂邑两千五百年,民间立春似大年之说,引出仇犹古国到藏山藏孤的忠义情怀,将盂县人的文化血脉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笔下的清明,不单是“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凄凉景象,更有“犹有桃花水上流”的亮丽场面。既说桃花,自然少不了写尖山、诸龙山、水神山,对家乡的秀丽山川夸一番是不可少的,满满的家国情怀溢于言表。

作者生在农村,自然晓得“芒种黍子急种谷”的农谚。但作者是一位林业工作者,她脑子里装得更多的是森林,是大山,是植被中的药材,是花草上的蝴蝶……作者对大山的敬仰,对森林的情怀,对蝴蝶的青睐,对万物的爱抚是刻骨铭心的。她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践行者,是大山与森林的守护者。文如其人,其人如文,爱岗之情,令人敬畏。

端午节是全国性节日,包粽子也在全国盛行,但十里乡情不一般。我与作者同是温河流域人,有着相同的习俗和一样的信仰,就连包粽子的形状与用料都相差无几。我喜欢包粽子,甚至受到不少乡邻的赞扬,还写过一篇《包粽子的乐趣》的文章,在一次网络竞赛中获得一等奖,领到一千元的奖金。作者喜欢端午的心情,更喜欢吃粽子的心情。“粽子入口也似爱情,黄米的香,红枣的甜,苇叶的清,都在,你根本舍不得大快朵颐,狼吞虎咽,你只有小口小口地抿,慢慢咀嚼,怕惊着,怕伤着,又爱惜着,甜蜜而忧伤。”品尝作者的这段描述,犹如赏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韵味悠长,口齿生香。

中秋节用“鬼拾翻”出炉的月饼散发着特有的香味,对“鬼拾翻”灶具及其工艺流程的详细描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细节的精准审视,对传统美食的朴素情怀。我曾多次使用“鬼拾翻”满足家人的口福,那种“鬼拾翻”的工艺流程理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愿意充当“鬼拾翻”打月饼的传承人。在火光冲天的烧年草迎神仪式中盼来春节,在一碗可口的素头脑后领到了长辈赐给的压岁钱,欢欣鼓舞,其乐无穷。春节及其前后的那些习俗人们都熟练地完成,约定俗成便是不成文的规矩,请你在过春节时欣赏一下指尖的《春节:烧年草,喝头脑,过大年》,一定会留恋那个虽不富裕,但充满欢乐的春节。

情感式的往事回眸

《在青地》是本书又一篇较长的文章,我不知作者所说的青地是哪里,但感觉像当时的公社所在地清城。是不是清城并不重要,作者走在青地的大街上,那种艳羡和求取的心情才是重要的。诸多的店铺甚至还有工厂,寄出信后总要到旁边的供销社看看。看,是不花钱的。但看到柜子里摆放的文具和糖果时,一个小孩子的心中会是什么滋味?在照相馆留下了与闺蜜的合影,一样的发型,一样的衣式,既是永恒的留念,更是时代的印记。在学校的操场上留下了舞枪弄棒的女侠身影,一场武术表演的参与成了日后喜读金庸古龙武侠小说的前兆,迎合了哲学中万事万物均有联系的重要观点。青地的剧场有过浓墨重彩、锣鼓丝弦的热闹,而台下的一对对“梁祝”才是靓丽的风景,才是人世间的真情真义。这些看似可以忽略的历历往事,饱含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深切怀念,对家乡的点点滴滴的深情厚谊。

《树世界》是作者获得大奖的作品。作者与树的不解之缘不言而喻,与树的情感不亚于夫妻情深,哪个村有一株古槐,哪个庙有一棵古柏,其粗、其高,树冠几何,她了如指掌。作者生活在树的世界里,喜欢树的欣欣向荣,喜欢树的坚忍不拔,喜欢树的枯荣自若,树成为她最要好的朋友,树成为她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槐抱榆还是榆抱槐?自然界的奇异现象往往预示着人世间的真谛,为什么槐抱榆或榆抱槐会长在藏山寺庙?那是因为程婴在抱着孤儿赵武,那是熠熠生辉的忠义精神。有古庙必有古树,庙与树的缘分无须解释,树无处不有,何况庙乎!在树的世界里,没有一棵树站错地方,这是作者喜欢树挚爱树的最佳赞美。

指尖的《符号——盂邑大地上的标记》是一部既通俗又深奥的著作,愿指尖在文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继续前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枚闪光的符号。

猜你喜欢

指尖粽子
治理“指尖乱像”不宜一散了之
走一走 请你走出这个粽子迷宫吧。
风从我指尖穿过
端午节,粽子香
指尖童话
指尖开启“浪”模式 HOLIDAY NAIL
跟着指尖去旅行
美甲窥探指尖也美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