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二李词对比教学初探

2022-09-14关立新

经济师 2022年9期
关键词:李煜李清照词人

●刘 彬 关立新

针对“课程思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类课程都要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直接体现出“将思政寓于课程之中”的核心教育理念。而语文学科兼具作工具性与人文性,新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准确把握住“课程思政”的概念,挖掘相关教学素材,教学环节当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促进学生个体精神的成长,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词中“二李”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在词坛上影响巨大,他们的词作也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被后人品读。清代学者沈谦在《填词杂说》中就曾评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唐圭璋先生在《李后主评估》一文中也曾称:“中国讲性灵的文学……在后主之后的一百多年,有女词人李易安……词的情调,都类似后主。”由此可知,二李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在教学中进行对比分析也是必要的。李煜作为皇门贵子,从小爱好琴棋书画,尤其在艺术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岁月弄人,他却在25岁做了皇帝,40岁成为阶下囚,两年后便离开人世。李清照出生于宦门,书香门第,也同样拥有出众的才华与气质,她一生经历北宋、南宋两代王朝,经历两次婚姻,却因朝代的更迭和个人生活的遭遇命运坎坷。但就在这样相似的人生经历之下,二李词在意象、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方面又有不同。本文将结合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特点,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采用对比教学法学习词中“二李”,在古诗词教学中发挥其作用。

一、基于意象选择的比较

意象是最小的表现单位,袁行霈先生曾谈及意象为:“物象是意象的基础,物象是客观的,而意象是受到诗人审美经验、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淘洗,与诗人情感化合,渗入诗人一样人格的客观物象。”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善用意象来表达心中情与胸中志。通过归纳分析,纷繁复杂的意象不但可以分为三大类:植物类、动物类和社会类(如酒、楼、笛子等……),还可以根据男女诗词人来进行分类,从男性、女性视角进行分析。如下文所示,先大致了解婉约派中“二李”的诗词意象。

(一)李煜——男性视角(梦、月、花)

纵览李煜词会发现他在诗词中偏爱用“梦、花、月”等意象,刚开始这些意象在他的词中大多象征着美好圆满之意,但在后期经历国破家亡后,词中的这些意象都饱含着离别相思之痛。据统计,李煜现存32首词中,“梦”就出现了14次,“月”出现14次,“花”出现了18次。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一首词为例,李后主在上阙中便借用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这些美好的意象来表达内心感情。面对春花秋月理应是愉悦的,而词人却道出了“何时了”的悲伤心境,折射出一种同美好事物“同归于尽”的消极想法,此处通过乐景来写心中的哀情,也因此被称为绝命词。像上述三个意象,从《花间集》中相关词看来,绝大部分是和女性相关,而词人李煜作为男性,为何会频繁使用呢?因其“生于深宫,长于妇人手”,所以他写作时难免也会受到影响,采撷这些唯美意象入词。李后主在使用意象时更多是偏向于结合自身的经历来抒发心中愁绪。如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作者借词来感叹遭受摧残的现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分析李煜词中意象时,应注意将意象本意和作者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解读,来挖掘意象所带来的美以及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二)李清照——女性视角(酒、雨、帘)

纵观李清照现存的78首诗词,她在诗词中热衷于选取“帘、雨、酒”等意象。现行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声声慢》中,便出现了“淡酒、细雨、风、雁、窗、黄花、梧桐”等意象。据统计,像“酒”在她作品中,就出现了22次,李清照与酒密不可分。少女时期的“浓睡不消残酒”,酒是雅兴和乐趣;婚后的“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备受相思的煎熬,借酒排情,酒成为排遣物;而晚年南渡之后的酒却变成淡酒,如“三杯两盏淡酒”,此刻愁太浓稠了,酒便变淡了,借酒意象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哀愁和忧思。“雨”自古以来也是文人墨客的常咏之物,所传达的感情是纷繁复杂的。但在易安词中却可以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雨”大多表现出内心细腻自然的情感;后期由于人生经历遭遇到诸多的磨难,直写心中愁苦,大多写到“斜风细雨、黄昏疏雨、风骤雨疏”等,细细观察便可发现,她的词中从未有过狂风暴雨、倾盆大雨等,这主要来源于女词人内心细腻的世界,用丝丝细雨刻画内心的愁绪。此外,在词人词集中有13首词出现“帘”意象,从早期的“卷帘”“疏帘”到后期的“重帘”和“垂帘”,此意象与愁交相呼应,彰显出了易安心中愈来愈深且化不开的哀愁。

基于对《虞美人》和《声声慢》两首词中的意象对比分析,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仔细揣摩诗词意象,让学生通过感知意象本意,去感悟古诗词中所饱含的情感。同样,学生通过对比学习诗词意象,学会对比分析,在之后的学习中,面对相同流派抑或相同时代、性别的作品时能学会迁移意象所蕴含的情思,学会解读意象的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基于艺术手法的比较

古诗词要求表达含蓄,很多时候借用一定的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在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中大约有几十种艺术手法,常见的有:直抒胸臆、虚实相间、巧用白描等。而婉约派词人“二李”在词的创作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各有不同。下文主要从选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两首词来对比分析。

(一)李煜:“巧用白描、直抒胸臆”

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写到:“词以自然为尚。自然者,不雕饰,不假借,不著色相,不落言诠也。”,借此形容李煜词恰到好处。他在绘景、写事和抒情方面都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直接点明内心经历国破家亡后的感受,丝毫不加以修饰。全词运用虚实相间的艺术手法,以实笔写“春花、秋月、东风、明月”等意象,当思绪得以展开之时,又直接以“往事、故国”来收缩。结尾直接发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像滔滔江水,绵延不绝,便抽象愁为具象的水,让人产生共鸣得以千古传诵。

(二)李清照:“妙用口语、巧夺天工”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中却善用口语的艺术手法,雅不避俗,化俗为雅,极为当行本色。如《声声慢》中,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口语化抒发心中凄苦之情。其词巧夺天工之处还在于塑造的形象上。大多数男性词人在描绘女性形象时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外貌。如李煜在《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中用“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来刻画女子外貌;而李清照在刻画时则融入亲身感受,以女性独特的细腻视角来展开,探索内在赋予的美感,展现出不同年龄段的女子形象。像少女时代《点绛唇》中“见客人来,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和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些词也是她一生的写照。

通过对比分析“二李”词在创作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可以挖掘出词人不同的艺术特色。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应知人论世地去解读诗词中的艺术手法所传达出的艺术境界,呈现出的思想情感。

三、基于思想情感的比较

古诗词离我们虽有时代的距离,但从古自今在情感上却是相通的。通过学习古典诗词,去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植根爱国主义情感,这也是古典诗词在新时代语文教材编排中仍然占据大半江山的原因。通过梳理教材可以发现,以主题进行分类,中学古诗词有爱国情、亲情、友情、爱情和宇宙人生五类,而这些情感也是现如今我们个体时刻感知着的,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能够领悟古代诗词人内心的情感,只是不同的人所传递出的感情又各有不同。下文主要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对比探究婉约派中“二李”词的思想情感。

(一)李煜:“小我”为中心

李煜的《虞美人》堪称绝命词,它是李后主在被毒死前夕写下的,词中开篇问天到结尾问自己,对待人生有太多疑问了,也间接抒发出他在亡国后感到生命落空的悲哀之情。阅读后主词会发现无论是前期描写男欢女爱、花前月下的宫庭生活,还是在后期抒发思乡情、亡国恨,他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来表现“自我”情愫。从辩证分析看来,一方面可以说他是自然真实的,另一方面,因其身份地位所限制,又一直以“小我”为中心,没有关注到芸芸众生,没有站在人民的角度去创作。而这又与当今倡导的将“小我”融入“大我”、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主流文化不符合,因此,这也能理解为何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材时删减了李煜诗词的部分原因。

(二)李清照:由“小我”到“大我”

李清照的一生与她生活的时代血肉关连。前四十年她身处宦门,生活圈子小,因此,所作词大多写少女时期的闲愁和少妇时期与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离愁。期间也曾有一些描写生活乐趣与大自然秀丽风光的词作,“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便是代表。然而到了后期,在经历了靖康之难,来到南宋,卷入社会的动荡之中,国破、家亡、夫逝,使其词转入怀念故国的题材,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直接抒发出易安心中炽热的爱国情。从少女、少妇时期关注自然风景、男欢女爱到后期成为独具“士大夫”精神的“女中豪杰”,她刚柔并济,始终坚持“词别是一家”理论,使得其词作所传递的思想感情也由前期的“小我”升华到后期的“大我”之情。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是词人心中对已亡故国的怀念,从一个弱女子成长为“女中豪杰”,这也是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材过程中一直保留易安词一席之地的原因。

有言道:“小我中独善自己,大我中胸怀灵宇。”“小我”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而“大我”却是大环境下的我,与局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共鸣,这就是与集体、民族、国家利益有关的。一个是词中之帝,一个乃婉约之宗,都是婉约派的大家,都被后人所推崇,但令人最为尊崇的也当属一个人的民族气节,而不在其艺术成就与才华。作为“天下第一才女”的李清照,让人难以忘怀的当属她身上忠贞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的民族气节。从“课程思政”的视域下看词中“二李”,李煜一生都在写“真情”,表现“自我”,表达着“小我”之情。然而从思想情感上分析,后主词远远不及由“小我”升华到“大我”之情的易安词,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这也是学生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二李前期因其才情有所成就,而后期则是时代造就了词中“二李”。首先,将“二李”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下去解读,可以更深层次地感知到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以及人生中的偶然和必然。清代文学家赵翼指出:“国家不幸诗家幸。”作为一代国君李煜是不幸的,然而作为词人他却是幸运的。同样,李清照作为女人是不幸的,然而作为词人却是幸运的。“时势造英雄”“苦难造就人生”,这样比较之下,如今幸福安定的我们更应该做出反思,结合古代杰出人才的人生经历,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的课题值得深思。最后,教师应在把握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或者素材,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将古代诗词与现今生活实际想联系,明确学习目的;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极大地满足了高中生对古诗词深入探究的需求,有利于形成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教育合力。

猜你喜欢

李煜李清照词人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李煜
李煜作品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我们家的小“坑货”
点绛唇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林逋梅妻鹤子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