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平合作中文明互鉴 开放包容中互利共赢

2022-09-11李中年杨彩虹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22年8期
关键词:文明日本

李中年 杨彩虹

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邦近邻,也是利益相依的战略伙伴。古代史上中日以和平交往的方式向对方借鉴文明,近代史上日本以暴力冲撞的方式侵略中国,现代史上中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对方展现文明。开创未来,中日两国必须吸取先前的教训,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大势,祈福两国及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相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学生,在增长历史知识、拓展关键能力的同时,一定要铭记“战争的痛”、珍爱“和平的好”,居安思危,胸怀家国,报效祖国,不负人民。

一、古代史上中日以和平交往的方式向对方借鉴文明

1.在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通過这条航线,中国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造纸术等技术传入日本诸岛。

2.公元3世纪中叶,日本本州中部兴起了一个叫大和的古代国家,它大量吸收中国的先进技艺和大批移民,迅速发展起来。

3.隋唐时期,日本天皇圣德太子多次派出“遣隋使”“遣唐使”,了解和学习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生产技术、音乐、绘画、宗教、哲学思想、服装服饰、民俗节日、建筑等,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646年开始进行的大化改新就是日本学习中国唐朝中央政府模式所进行的一系列“汉化改革”。日本参照了中国唐朝的政治体制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在日本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以才选官;参照了中国的租庸调制,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日本也由此被誉为“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

5.汉字对日本文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日本假名就是由简化汉字演变而成。

6.以仁、义、礼、智、信等为主要内容的儒学现在仍是日本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7.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后定居日本奈良,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文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8.日本留学生阿培仲麻吕(晁衡)随“遣唐使”来到唐都长安,此后长期生活在中国。

9.13世纪时,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到日本,对传播知识和促进日本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近代史上日本以暴力冲撞的方式侵略中国

1.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避免了沦为美国殖民地的民族危机。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一个新威胁。

2.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勒索2亿两白银的赔款,割占了台湾岛等大片中国领土,强迫清政府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且强迫清政府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日本在中国掠夺了大量资本和原料,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割占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并进行殖民统治。这激发了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情绪,显示了台湾人民反侵略反殖民的抗争精神。

3.1900年,日本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通过《辛丑条约》从中国攫取了战争赔款、在铁路沿线驻兵等侵略权益。随着清政府变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协约国一员的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名出兵山东,占领了胶济铁路和青岛。1915年,日本强迫袁世凯的北洋政府接受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二十一条”订立以后,中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日货的反帝爱国运动。

5.在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日本要求和会惩治德国的同时承认其一战期间在中国取得的“权益”,即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了会议,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竟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这揭露了西方列强狼狈为奸损害中国利益的霸权、分赃行径。

6.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资本主义世界。日本为转嫁国内危机,于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挑起了侵略中国的局部战争。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

7.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把侵略势力扩展到华北地区。1935年12月9日,中国北平学生发起爱国救亡的一二·九运动。

8.1937年7月7日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对中国进行了长达八年的全面侵略战争,中华民族蒙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总之,在近代史上,日本以暴力冲撞的方式侵略中国,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人民不能忘却的战争之痛。

三、现代史上中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对方展现文明

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及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都对日本政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恢复邦交正常化。

2.1979年,时任日本首相的大平正芳访问中国。大平正芳在访华期间表明了日本政府将向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ODA)”。随后,在中日两国首脑所达成的共识下,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正式拉开序幕。

3.1979年,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文化交流协定》,确定了发展两国文化、教育、学术、体育等方面交流的目标。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日文化交流与合作全面发展,呈现出官民并举和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局面,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活动之频繁、内容之丰富,在与中国有文化交流的国家当中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日本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贸易伙伴之一。

4.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双方于1980年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科学技术科技合作协定》,建立起政府间科技合作关系。此后,两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官民并举的局面。特别是在应用技术合作方面,两国科技交流与合作发展成绩显著,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以来,中日关系历经风雨考验,虽然有过日本政府的右翼分子制造事端,利用台湾分裂中国,利用钓鱼岛事件制造领土争端,否认侵华历史、篡改教科书等混淆历史记忆的错误做法,但是,中日关系总体上仍朝着搁置争议、管控分歧、战略依存、合作共赢、面向未来的方向发展,和平、友好、合作始终是中日关系发展的主流。

四、大变局下感悟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深刻启示

1.中日两国政府及两国人民应该一道努力,倡导文明宽容,防止极端势力和思想在不同文明之间制造文明断层、心理断层。

2.要尊重道路选择。“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正像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变成紫罗兰这一种花,我们也不能要求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历史遭遇、现实国情的国家都采用同一种文明发展模式。

3.要坚持合作共赢。中国追求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理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形象应该是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

4.要倡导和平对话。中国将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地区事务,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推动通过对话找到各方关切的最大公约数,为妥善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比如“一带一路”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极力倡导新冠疫苗为公共产品等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5.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大势,祈福两国及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相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

6.面对人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将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顺势而为,积极作为。

7.要牢记历史,但绝不是延续仇恨,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从历史上看,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8.文明之间的交往方式有暴力冲撞与和平交流两种方式,各国更愿意采取和平交流的方式;中国既要善于学习吸收外来文明的精华来丰富中华文化,又要发展创新中国文明和文化,通过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五、相关习题演练

1.近代史上,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割占中国领土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2.“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人民率先举起抗日旗帜……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英雄壮歌。”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的抗日队伍是()

A.工农革命军B.抗日游击队

C.抗日义勇军D.东北抗日联军

3.国家公祭鼎铭文:“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我国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與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武汉会战B.淞沪会战

C.旅顺大屠杀D.南京大屠杀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很多家庭中,父亲是农救会员,儿子是工救会员,媳妇是妇救会员,孙子是儿童团员,全家积极投身抗战。这种前所未有的现象反映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A.得益于英美盟军的支持

B.厚植于人民的伟大力量

C.取决于正面战场的抗战

D.源自于斗争形式的多样

5.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军2/3以上的兵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日本战败后,向中国投降的日军人数超过了太平洋战场和亚洲其他战场日军投降人数的总和。这些史实说明,抗日战争的中国战场()

A.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

B.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重要前提

C.以地道战和地雷战为主要方式

D.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6.中国近代两次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从甲午海战到抗日战争变化如下:

甲午海战: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

抗日战争:国共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工商业者抵制日货、拒收日钞票,工人罢工、募捐,学生游行示威宣传抗日,华侨支援抗战……

据此分析,影响两次抵抗一败一胜的关键因素是()

A.国际援助B.民族意识

C.经济实力D.领导阶级

7.1972年,中日建交的直接促进因素是()

A.中国重返联合国,国际地位提高

B.中美外交关系的改善

C.中国同亚非拉国家形成建交高潮

D.中日经济互补性强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下半叶,中国和日本两国都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冲击,都做出了积极的反应,然而结果却不同。一个成就了自己的大国梦,一个则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艰难曲折。

材料二: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冲击,从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到抗日战争,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科学”到“人民民主”,经历了一个从失败到胜利的漫长而艰苦的探索和抗争的过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日本为了摆脱民族危机而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什么?它对日本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2)融入西方文明的日本在成就了自己的大国梦之后,却逐渐成为亚洲和平的一个新威胁。请举出两个例证。

(3)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和挑战,中国社会各阶层分别进行了哪些积极的探索和抗争?

参考答案:

1.B 2.C 3.D 4.B 5.D 6.B 7.B

8.(1)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是日本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2)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全面侵华战争。

(3)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农民阶级掀起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其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猜你喜欢

文明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请文明演绎
多元文明,照鉴共同未来
让文明之花持续绽放
漫说文明
《黄金时代》日本版
对不文明说“不”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