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刺绣艺术的产业化思考
——以甘肃东乡刺绣艺术为例

2022-09-08周晓虹赵英姿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东乡刺绣产业化

周晓虹,赵英姿

(华南农业大学 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民间刺绣艺术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是一个民族独特文化的沉淀和审美偏好的体现,凝聚着各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民间刺绣艺术集民族特色、风俗文化和审美价值于一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1]。甘肃的东乡刺绣艺术作为民间刺绣艺术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由于东乡刺绣所处的地理位置偏远以及经济发展滞后,东乡刺绣产业发展缓慢。为推动东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拟从东乡刺绣艺术的产业化意义、产业化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产业化的发展策略等方面,思考和探讨东乡刺绣艺术的产业化问题,以期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1 东乡刺绣艺术的产业化意义

东乡族自治县位于中国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其产业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东乡羊、土豆、刺绣合称为“东乡三宝”,是当地相对具有产业基础的三大产业。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生产技术条件落后和农民产业化意识薄弱,其产业化水平不足。东乡刺绣艺术是当地有着多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东乡族刺绣产品有一定的销路,但产品种类并不丰富,销量不高,没有形成相对健全的产业链。此外,东乡刺绣主要由东乡族妇女手工制作,东乡族的文化传统是女性照顾家庭不外出,缺乏创造收入的条件,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因此,发展东乡刺绣产业,不仅能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而且能给当地妇女增加收入,对提高东乡族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具有深远意义。

2 东乡刺绣产品的特点

东乡族的刺绣工艺特点为配色大胆、构图粗放和风格豪迈。一件绣品成型需要2~3 天时间,主要做些坐垫、桌布、门帘、挂画之类的装饰供自己家用。也有一些精致的被单、枕套等绣品作为女孩子出嫁的嫁妆[2]。

在工艺上,东乡刺绣分为平绣、剁绣和贴布绣。平绣是单用一种颜色的丝线,在一件绣品上,通过针角的长短、排线的顺序以及不同的针法套用来刺绣。在刺绣丝线的选择上,平绣用线多为纯棉或者纤维较少的线。在布料的选择上,由于东乡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较低,妇女们多用涤纶材质的布料。这种材质会显得绣品品质感较低。剁绣则一般改用缝纫机用针,通过缝纫机的针在布料上进行直上直下的穿刺,如此反复的穿刺所得连续的凸起的绒线就构成了我们想要的图样。图1 为东乡剁绣图。这种剁绣手法制作出的绣品,摸上去具有绒质的柔软之感,强调刺绣作品的触感。贴布绣是将不同色彩的布料剪成合适的图形,并将其拼合成复杂的图样。这种手法将不同材质和颜色的图案结合在一起,使得新的图案具有丰富的肌理,刺绣作品整体敦厚朴素,符合东乡族原始淳朴的民族风格[3]。

图1 东乡剁绣图

在图案方面,东乡刺绣图案中没有人和禽类的形象,多为花草树木和飞鸟蜂蝶,常见的有牡丹、玫瑰、百合、杏花、兰花、山花烂漫、含苞待放、鸟语花香、鸳鸯戏水以及蜂飞蝶舞等。其色彩搭配特别艳丽,同时图案较为简单。大多数东乡绣品的图案都是东乡族妇女自己创作的。她们以针线代笔,借助绣花针和五颜六色的丝线、棉线或金银线,在棉布或绸缎上飞针走线,充分发挥了东乡劳动妇女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东乡刺绣艺术的产业化现状和面临问题

3.1 东乡刺绣产品未形成标准化和系列化

标准化、系列化产品是产业化的基础。东乡刺绣作品多来源于妇女们的日常生活,是妇女们为表达个人情感偏好创作的作品,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难以形成共性的市场需求,自然难以参与到产业流通环节。东乡刺绣产品多以手工制作方式为主,生产效率低下。刺绣图案的构成并没有要求遵循固定的法则,构图全凭绣娘们自己的感官将图案排列组合,标准化程度低。在刺绣艺术上,图案纹样、造型色彩、织物用料、工艺制作流程等方面均较为单一,难以形成系列化。东乡刺绣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建设不足,成为制约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2 东乡刺绣产品民族独特性和创新性缺乏

东乡刺绣受经济和地域等因素的制约,缺少独立的民族特征和创新性。在民族独特性方面,刺绣作品的纹样中花卉植物、小鸟蝴蝶等多为人们日常可见的,并不能突出东乡特色,而且刺绣作品中鲜有体现东乡族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的内涵较为单薄。在产品创新性方面,东乡刺绣产品的创作元素多取材于日常生活。由于宗教信仰的关系,东乡刺绣的作品基本上不出现人和动物的形象,多数以常见的花鸟蜂蝶为主,内容设计较为普通老套,与当今追求传统与现代创新融合的时代潮流相背离[4]。

3.3 东乡妇女传统刺绣工艺濒临失传

东乡刺绣文化精髓往往蕴藏在刺绣传承人的经验与实践中,可东乡刺绣传承人数量日益减少。一方面,东乡刺绣传承人平均年龄偏高,而年轻的刺绣接班人数量较少。刺绣已经不是她们必备的生活技能,年轻妇女容易因繁忙的日常劳作而放弃对传统刺绣工艺的持续学习和坚守。另一方面,刺绣多为手工制作,作品若要确保质量,则需要传承人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制作,而作品最后却得不到与付出相对应的利益回报,导致传承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传承人进行持续创作的意愿大为降低[5]。高等院校理应是培养刺绣人才的重要阵地。可实际上,西北地区开设传统刺绣工艺课程的院校数量非常少。即使部分院校开设了刺绣专业课程,但真正具备专业技能和经验的师资力量不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缺乏等,均对规模化培养东乡刺绣专业人才造成制约。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东乡刺绣艺术后继乏人、传承乏力。东乡妇女传统刺绣工艺濒临失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乡刺绣产业化发展。

3.4 东乡刺绣生产规模小、市场空间狭窄

规模化经营是产业化的重要特征。东乡刺绣的现状是散户多、生产规模小、市场空间狭窄,缺乏整体的产业化规划。首先,刺绣是东乡妇女们在闲暇之时的手艺,或者是补贴家用的一种方式,多以家庭式或作坊式的形式而存在。刺绣在东乡并没有作为一种职业而存在,因此并没有形成固定的生产规模。其次,东乡妇女们思想较为传统保守,其认为20 世纪70~80 年代的门帘、桌布和枕套等很漂亮,因此坚持以当时的刺绣风格进行创作,以个人情感表达为主,未能根据更广泛的市场主体需求而针对性开发产品。这也导致产品缺乏足够的受众基础,市场需求较弱。最后,东乡妇女们整体缺乏市场意识和市场营销的能力,她们主要通过口头宣传、熟人介绍的方式销售自己的刺绣产品,从而获得一些收益补贴家用。产品市场还停留在东乡当地和周边地区,推广宣传范围非常有限,较难形成品牌效应。正是由于东乡刺绣这种小规模的生产方式、较为保守的创作风格,使得东乡刺绣市场空间狭窄,影响其产业化发展。

4 东乡刺绣艺术的产业化发展策略

4.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开发标准化刺绣产品

东乡刺绣虽然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但产品应用场景少,生产效率低下,与现代产业化发展需求相脱节。对此,东乡刺绣企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在保留东乡刺绣民族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化、机械化和智能化的生产设备提高刺绣生产效率,开发标准化、系列化的刺绣产品,为实现产业化奠定基础。首先,突破原有呈现方式,以市场需求强、消费频次较高的手提包、挎包、围巾、披肩、抱枕和眼罩作为刺绣载体,重新构建刺绣产品体系,大大拓宽刺绣产品受众面。其次,通过采购印花、烫花、绣花和缝纫等生产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大幅提升刺绣速度,并且让刺绣成品图案更精美,提升其品质感。图2 为通过机械绣花和缝纫的东乡刺绣抱枕。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最后,结合产品应用场景和人们的审美方式,对刺绣产品划分等级。日用品、工艺品类型的刺绣产品,以操作机械化生产设备进行机绣为主,满足产业化在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方面的要求;定制品、艺术品类型的刺绣产品,以具有精湛技艺的刺绣传承人手绣为主,以确保刺绣作品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

图2 东乡刺绣抱枕

4.2 培育返乡创业青年,开展东乡妇女培训,建立产业人才梯队

产业发展需要有热情、有能力和敢创新的产业人才带头实施。在当地政府、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以及国强公益基金会等公益组织,还有一些社会企业的共同推动下,东乡族自治县自2018 年起,持续吸纳和培育乡村致富带头人,牵头带动当地刺绣产业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90 后返乡创业青年马萧萧。

马萧萧毕业后在东乡成立本土刺绣工坊,聘请当地妇女,注册刺绣品牌“土本土”,开发手帕、挂画、茶席和台灯等系列创新性的刺绣产品,对接各类线上线下渠道,开始将东乡刺绣远销外地。2019 年,马萧萧开始举办刺绣培训班,一方面提高在职妇女员工的技艺水平,另一方面吸纳更多的妇女参与到刺绣产业。培训内容除了基础刺绣工艺,还包括潮流趋势和流行元素的教学,培养当地妇女对刺绣工艺的创新思维。通过邀请苏绣老师、北京服装学院的设计师团队进行培训和授课等方式,为绣娘们带来最新的时尚潮流元素,包括配色、图样和创新的制作工艺。这让一直保持着自己绣法的绣娘们了解到不同地域文化并尝试新颖的刺绣方式,加快了融合创新。图3、图4 是东乡绣娘采取苏绣手法创作的扇子。经过返乡创业青年的培育和多期东乡妇女培训,当地建立起产业化人才梯队。以马萧萧为代表的东乡刺绣企业已基本具备按市场需求去组织生产和销售的能力。

图3 东乡苏绣扇子

图4 东乡绣娘创作苏绣扇子

4.3 整合社会各界力量,持续进行宣传推广,提升刺绣品牌知名度

产业化的检验标准是产品获得持续且稳定的消费市场。整合社会各界力量,通过持续的宣传推广,打造受市场认可的知名本土刺绣品牌是东乡刺绣产业化的重要手段。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国强公益基金会等社会力量,在东乡族自治县建设落地集生产、运营、培训、展示和交流为一体的东乡刺绣产业枢纽,打造展示东乡族文化、东乡刺绣产业化成果的宣传和交流基地。国强公益基金会联合当地农村致富带头人,创立“塞昂花儿”东乡刺绣品牌,并以该品牌设计出超100 套精美服饰。产品分别参与了2020 年10 月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和2021 年4 月的上海国际时装周,向世界展示东乡族独特的刺绣艺术文化。通过新华社、中新社和央广网等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进一步挖掘东乡刺绣文化内涵并提升品牌价值。在社会各界力量的帮助下,“塞昂花儿”“土本土”等东乡刺绣品牌逐步获得市场认可,两个品牌的刺绣产品销量超10 万件,也带动超过800 名东乡妇女加入刺绣产业,东乡刺绣艺术的产业化初具成果。

5 结语

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息息相关。加强民间刺绣艺术的产业化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积极作用。具体而言,应按市场需求开发标准化刺绣产品,在当地建立产业人才梯队,并通过持续宣传与提升本土刺绣品牌知名度等手段,有效推动民间刺绣艺术的产业化发展。

猜你喜欢

东乡刺绣产业化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东乡记忆
一个我从未抵达过的地方——东乡
快乐东乡娃
罗健夫:全面施政 促进再制造产业化发展
在《老东乡》里感受宜文化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