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美学视域下采石废弃地景观化再利用

2022-09-06王晓珍裴云刘粤姣

现代园艺 2022年16期
关键词:采石采石场景观

王晓珍,裴云,刘粤姣

(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

采石废弃地是城市建设的映射,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写照。由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石材开采工具和方式都有所不同。因此,废弃地遗留下的痕迹展现了不同阶段的石矿文明。从社会活动角度来看,天然石材的开采不仅满足了城市建设的材料需求,更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从景观设计角度来看,经过采石活动的场地,具有地形复杂、工业资源特征明显、生态破坏严重等特点[1],这些特点使其成为城市发展中的必要关注点。也意味着景观化再利用废弃地资源,是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时代必将经过的一条道路;从城市形象的角度来看,石矿文化是部分城市工业文化的名片,承载了发展的重任。因此,探究采石废弃地的景观化再利用探究需要与该地区的文化与艺术密切结合,重新赋予场地功能性,充分发挥其在工业文明当中的重要价值。

1 相关概念

1.1 生态美学

近年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由此社会各界开始展开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进一步反思与探究。生态美学是对人类社会活动与生态自然之间美学关系的探讨,以生态学的角度思考人们的审美方式,目的在于缓解当下人类活动与自然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转换传统美学将人作为主体,与自然形成对立局面的审美方式[2]。生态美学希望能够以美学的方式,摆正人与自然的相处关系,最终形成顺应生态规律的审美观念。生态美学作为美学学科领域的新突破,将转换人类的审美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1.2 采石废弃地

采石废弃地是指曾经被利用于石材开采活动,且利用过后未经治理并无法继续使用的土地[3]。采石废弃地属于矿业废弃地的一种,由于石材开采一般以露天开采的方式为主,因此经过作业活动后的场地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理,容易造成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与此同时,石材开采过程伴随着对土地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场地水土流失、植被无法生长等严峻的生态问题。现如今,生态问题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石材开采造成的生态问题必须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采石废弃地的场地要素可以分为废石堆、开采边坡、采石坑、石壁、采石作业场地、废弃机器6个种类。根据采石场不同的开采方式及开采规模,所遗留下的场地要素也不尽相同,其复杂的地形一般由多种要素构成。石材开采的粗暴手段导致采石废弃地具有独特的景观风貌,这些地形往往具有跨度大、生态破坏严重的特点,但也正是这些特殊的地形使采石废弃地具有别具一格的景观潜质,如果能对场地精准定位后进行景观化再利用,利用采石遗迹转化为景观空间要素,可以促使废弃地价值再现,实现产业转换。

2 采石废弃地景观化再利用的现状及意义

2.1 采石废弃地景观化再利用现状

城市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石矿资源作为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资源,是每个城市发展都必需的材料。因此在工业遗留地当中,采石废弃地的数量占有较大一部分。采石场在经过石材开采后已经失去作为石料产地继续利用的价值,在后期治理时遗留的采石痕迹和废弃材料通常会被清理。然而由于其数量较大,是许多城市发展中遗留下来的“通病”,单一的处理方法不能满足现实问题的需求。面对如此数量庞大、范围广泛的废弃地治理问题,专家们也在不断寻找解决的措施。目前国内已经有了一些美学指导下采石废弃地景观再利用的成功案例,例如浙江绍兴东湖公园,徐州金龙湖宕口公园等,但大部分仍然采取简单植被复绿、还林还耕的治理手段[4]。针对生态问题而生的生态美学可以提供给人们新的解决思路。在生态美学的理念下,人类应在不影响生态系统正常发展的情况下进行审美活动。采石废弃地的存在既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则,又不符合美的要求,因此利用生态美学理念将采石废弃地中遗留的碎石和器械进行景观化再利用,以艺术设计的手段解决和治理废弃地的历史遗留问题,可以赋予其新的美学价值和自然生命力。如此不仅实现了采石废弃地剩余材料重新进入物质循环,也使生态美学从理论走向实践,赋予艺术设计更大的社会价值,进一步促进人与社会和生态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2.2 采石废弃地景观化再利用的意义

城市建设需要弥补曾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采石废弃地的景观化再利用是治理进程的必然结果[5]。经过景观化再利用的采石废弃地可以实现场地生态修复,符合我国现在对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要求。

2.2.1 修复废弃地的生态环境。采石废弃地景观化再利用的本质是改善废弃地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提升场地应对能力,在环境气候变化中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正常的生态循环。整个过程与采石废弃地治理的目的不谋而合,除此之外,景观化再利用的目的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暂时性修复,而是在保证基础生态稳定之外,通过景观搭配使场地生态具有可持续性,达到和谐发展的状态。将生态美学思想融入采石废弃地景观化再利用中,能够改变人们心中废弃地破败的刻板印象,使其变废为宝,通过此方法转化为优美的生态公园、休闲绿地、文化宣传地等有价值的场地,体现人与自然之间更进一步相适应的融合发展,景观化再利用使被破坏的采石废弃地重获生机。

2.2.2 保护石矿遗产的文化诉求。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成熟,工业时代渐渐远去的同时,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特殊的记忆。采石废弃地中遗留了大量文化价值痕迹,这是人类一代乃至几代人为人生和城市建设奋斗过的痕迹,也是石矿资源城市独特的人文历史,已经成为人们对家乡归属感的一部分。因此,采石废弃地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如果单纯地采取盲目复绿治理手段,试图人为清除曾经在这些土地上存在的历史,消失的将不仅仅是物质空间,还有城市石矿开采的人文痕迹[6]。而将采石废弃地进行景观化再利用能够在生态修复的同时,使其转化为城市文化展示的窗口,让这些不可再生的石矿遗留资源得以继续利用。同时,可以弘扬城市发展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矿产文化,对游客和后代进行环保与科普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

2.2.3 提升居住环境的绿色品质。在土地资源严重紧缺的社会背景下,城市绿地显得格外珍贵。利用采石废弃地进行景观化再利用可以缓解城市紧张的绿地资源,改善户外环境,为人们带来休闲娱乐的场所,提升居住环境的绿色生态品质。而生态美学思想的融入,能够引导人们产生环保意识,带领人们走向顺应自然的审美方式,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因此,采石废弃地的场地资源景观化再利用,可以提供给市民长久的幸福体验。

3 生态美学指导下采石废弃地景观化再利用的美学表达

生态美学在传统美学理论的基础上,融入对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思考,同时也对人类审美方式和自我中心主义进行反思。将生态美学观融入采石废弃地景观空间的再利用中,可以在无形之间改变人的潜在审美观念,引导人们在观赏中形成生态环保的审美方式,最终达到人与社会、自然三者间的平衡发展。在生态美学思想的指导下,采石废弃地景观化再利用设计能够体现生态美学中的自然共生之美与动态和谐之美。

3.1 自然共生之美

生态美学的共生之美体现在人类与自然万物是共生共存的整体,人类始终是整体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万物的“统治者”[7]。因此,生态美学思想影响下的景观设计,必须有整体性的意识,在顺应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开展设计活动。在景观营造中充分利用采石废弃地资源,既能消化处理废弃机器和石材废料,使原本作为城市疮疤存在的废弃地转化为美的存在,又能将废弃地的生态环境维持在平衡发展的状态下。在生态美学自然共生理念的指导下,重新再利用采石废弃地,通过设计手段转化为自然景观,展现自然健康、共生共存的审美理念。

3.2 动态和谐之美

和谐思想在生态美学层面体现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和谐统一性,审美活动的过程是审美主体的精神与审美对象生命价值之间融合的过程,整个过程不是静态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不断动态发展。在此生态美学内涵指导下的采石废弃地景观化再利用,表现在人文和自然的动态和谐之美。采石场包含几代人的生活和生产的记忆,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发展精神,在废弃之后不应忽视其人文美的内涵[8]。将景观设计与带有人文价值和场域特征的废弃地相结合,能够表达时代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动态发展历程,传承和延续文脉资源,引发特定地域人群的家乡归属感和时代认同感。因此,采石废弃地的景观化再利用是对动态和谐之美恰到好处的诠释方式。

4 生态美学视域下采石废弃地景观化再利用方法

在充分分析生态美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后,提出采石废弃地景观化再利用的3 种方法:直接再利用法、解构重组再利用法、空间重塑再利用法。

4.1 直接再利用法

直接再利用法是指选择性保留采石废弃地中遗留的废石料、废弃机器、构筑物等,直接应用于景观空间的建设中。这种方法可以比较完整地保留采石痕迹,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入景观元素,充分体现采石废弃地符号化的语言。如法国Biville 采石场的改造设计中就使用了此种方法,Biville 采石场有长达十年的开采历史,场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尤其是废弃地上长达450m,深20m 的巨大采石坑。设计师在进行景观化再利用时,保留了这最具有场地特色的直线型采石坑(见图1),没有采取常见的填埋治理,而是采取直接再利用的方法[9]。在采石坑的内部做阶梯设计,阶梯旁使用网罩固定碎石,既保证了场地的安全性,又充分展现了采石活动造成的特殊景观。直接再利用法可以说是节省资源和人力浪费的最佳办法,这种设计方法维系了采石废弃地现有的生态系统,在充分分析废弃地现状优劣势的基础上,去劣存优,种植本土植物以加固土壤,增强土壤的生长能力。直接再利用法的特点在于充分保留场地的特色,不刻意掩盖采石活动的痕迹,也为采石场治理节省资源耗费,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场地后期维护。

图1 法国Biville 采石场实景图

4.2 解构重组再利用法

解构重组再利用法是指拆分、解构采石废弃地中的构筑物、废弃石料等现有资源,再采用变形扭曲、穿插、搭建等方式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景观元素[10]。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使用此种方法进行成功的实践:辰山原为小型采石场,从1905 年开始开采石材,经过长达1 个世纪的采石,场地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直到2000年,随着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以及上海近郊风景区的稀缺,上海市及松江区政府重新规划辰山采石场,经过景观化再利用后,辰山采石场成为上海市具有独特风貌的矿坑花园。在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的景观设计中,开采后遗留的岩石经过切削,在原地塑形后继续得到利用。废弃的本体岩石经过处理成为可以使用的景观结构,再加以植物搭配种植,重新构建起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设计师还将采石场的毛石荒料堆砌重组,摇身一变成为具有文化气息的景观墙体(见图2),使荒料以景观的形式发挥价值,展现场地原本的景观特征。解构重组再利用法既能丰富废弃地的景观类型,又能保留场地本身的叙事性,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通过最小干预的手段,利用较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达到和谐的景观效果。

图2 辰山矿坑花园实景图

4.3 空间重塑再利用法

空间重塑再利用法是指打破废弃地原有的空间结构,通过拆分、整合或连接的方式构建成新的景观空间。如位于徐州市东珠山的金龙湖宕口公园,在景观设计时对采石造成的众多宕面进行着重处理,依据原废弃地的地势,在宕面的高处加入景观亭等构筑物,低处则设置水景,形成供人观赏的半开敞景观空间。在功能上可以满足人们休闲、观景的空间需求,丰富了原本废弃地单一的景观元素。设计师还充分利用场地遗留下来的废弃石渣,使用废弃石渣连接处理山体边坡和地面,柔和原本陡峭的山体边缘,打造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11]。在空间氛围的营造上,则加入木栈道与云梯等景观元素,使各个单独的空间之间形成链接,实现了移步异景的景观效果(见图3)。云梯顺应山势而建,人们能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近距离地感受这特殊的景观风貌,场地保留的大量原有资源与新的景观元素相互碰撞,展现精彩的工业时代烙印。空间重塑再利用法实现了场域精神的传承,以空间营造的方式引起身在其中人们的情感共鸣,呈现了生态美学中审美主体内外和谐统一的思想。

图3 徐州金龙湖宕口公园实景图

5 结语

生态美学作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美学观念,应当投身于维护生态环境的实践中,以理念指导实践的方式实现自身价值。景观化再利用是治理废弃地时深入贯彻生态理念的结果,在生态美学视角下,通过直接再利用法、解构重组再利用法和空间重塑再利用,集中表达生态美学的自然共生之美与动态和谐之美,重现采石废弃地的美学价值和场地活力。

猜你喜欢

采石采石场景观
Industrial Youths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郑杰
废弃采石场华丽变身
采石场大变身
瓜田篱下系列十八——采石人
Dyeing a “Blue Lagoon” black 染黑蓝湖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最好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