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浸实验,借助支架,清楚表达
——以小学第二学段的“沉浸式”实验类习作为例

2022-09-05

关键词:沉浸式学段范文

徐 吉

(浙江省宁海县银河小学)

从三年级开始,统编教材以阅读策略和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分别设置了4 个阅读策略单元和8 个习作单元,创新单元编排体例。小学第二学段是训练学生“观察”“想象”能力的重要阶段,起着开启和进阶的关键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第二学段习作中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写作要素为: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要素为: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将“内容写清楚”是第二学段习作的要求,将观察中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将实验过程写清楚,这需要教师为学生建立支架,引导学生学习写清楚的方法。

一、适时加入实验,激发兴趣

实验类的习作在三年级下册的“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中安排了一次。学生将观察所得转化为清楚明白的文字,教师除了需要上好相关的阅读课、习作课,还要设置训练内容,进行多次练习。为此,笔者进行了实验类习作的巩固练习尝试。鉴于第二学段的学生喜欢观察、乐于操作的特点,再根据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笔者在教学中加入了沉浸式实验。

沉浸式实验,是教师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高度的实验,并通过学生亲自操作,让学生专注在当前的实验情境下而感到愉悦和满足。沉浸式实验习作,就是以实验操作为载体,以参与式操作为支架,练习写好文章。笔者尝试的第二学段沉浸式实验习作内容如下图所示:

第二学段的四个学期,每个学期进行四个实验,其中,四年级的两个学期,实验项目的范围更广一些,进行连续性观察的延续和提升,例如“我们和蘑菇的故事”。此外,更多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现象,写成作文。不管是课堂中的实验,还是课后的实验,以及生活中发现的科学现象,都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其中。

沉浸式实验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实践力、求知欲,同时,教师引领学生建立习作的支架,让学生沉浸其间,乐写易写。实验类的习作属于说明性的文章,主要目的都是让学生学会写清楚、写明白。如何写好则需要教师建立一些支架,协助学生习得方法。

二、提供写作支架,言之有方

(一)借助图表支架,言之有序

1.实验单记录

写清楚实验,要清楚这几个主要信息:一是实验名称,二是实验准备,三是实验过程,四是实验结果。教师可以借助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中的图表,帮助学生整理实验的这四大主要信息。

2.分镜头记录

通过记录单等图表的方式,将实验的过程定格成几个画面,以分镜头的方式记录下来。图表可以只记录实验的步骤,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以关键词的方式记录“看”“听”“想”等内容,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也引导学生进行了文章的架构。例如“彩虹雨”实验步骤如图所示:

?

实验操作的最大特点是步骤清晰,而且每一步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现象产生。学生沉浸在实验中,自然会充分调动各种感官。

有些实验的现象是快速地、连贯地发生,用分镜头的方式来不及一一记录,因此,教师可以将实验的过程拍摄下来,通过回放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当时的情景,帮助学生写清楚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记录在学习单中,帮助学生有序写作。

(二)提供句式,写清实验过程

要把实验写清楚,关键在于写清实验的经过,我们可以分步骤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将实验的过程写清楚;可以用上“第一步,第二步……”的方式,有条理地介绍清楚实验过程;还可以按时间顺序,说清楚实验步骤和现象。

(三)提供语言和范文,言之有物

实验的过程要严谨,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但进行转码后变成文字则需要我们运用多样的写作方法,以期所写作品形式新颖,语言有活力有温度。

1.提供动词,准确表达

实验的过程一般是动态呈现的,不仅有操作的教师和学生,还有变化的实验体。抓住人物、事物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能使文章提质不少。以《受伤的乒乓球》一文为例,我们可以提供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放、慢慢倒进去、调皮地滚来滚去、慢慢地鼓起、印痕渐渐消失……一连串动词的运用,不仅写清楚了实验的过程,同时也让语言的画面感十足。

除了运用连续性动作描写之外,在其中穿插写其他人的表现等,也是文章提质的方法。如《火山爆发》一文,学生不仅观察“火山”,还观察教师、同学的表现,穿插写进实验过程中,更显生动。

实验开始了,教师拿出一个火山模型轻轻地放在桌上,随后拿出一把蓝色小勺子和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的小瓶子。大家纷纷猜测:“这是什么?是盐吗?是洗衣粉吗?”只见老师拧开瓶盖,轻轻抖动瓶子,小心翼翼地把白色小颗粒倒入勺子,再倒入火山模型中。接着老师又拿出一瓶粉色的颗粒状物体,重复刚才的步骤。同学们的目光都紧紧地盯着火山模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老师拿起一根蓝色的小棒,把粉末搅拌均匀。看到这儿,我的手心都急出汗了。到底会产生什么反应呢?紧接着,老师又用针管吸了点水,注射到火山模型中。我屏住了呼吸,眼睛一刻不离地盯着小火山。就在这一瞬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一股红色的液体从火山口喷涌出来,就跟真的火山爆发一样,液体顺着火山壁流下来。看到这番景象,同学们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内心,一窝蜂地拥上去。只见,那股液体还“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泡。同学们都不禁感叹到:“哇,真是太神奇了!”

把连续性的动作用人物的表现和心理活动等隔开,会让实验的过程充满新奇。

2.加入想象,丰富表达

实验中眼之所见,鼻之所闻,手之所触,皆可以用白描的方式如实记录,细细记录。若善用联想等方法,更能增强画面感。一如作家王一梅所说,加上联想,你的文字就可以飞起来。以《乒乓球又圆了》的片段为例。

我拿了热水和杯子,把受伤的乒乓球放进了杯子里,倒上水,让他好好地泡个热水澡。可是乒乓球似乎百般不愿意,拼命地试着逃走。它在里边滚来滚去,冒着热气,好像很生气。我拿手轻轻地触碰着它,对它说:“乖,在给你疗伤呢!”它似乎听懂了,显得有些高兴,随着我的手指一浮一沉,像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在玩水。慢慢的,乒乓球鼓了起来,像是充满了气。“哇,乒乓球起死回生了!”我不禁高兴地叫了起来。瞧,凹进去的地方已经不见了,只留下一个浅浅的印痕,好像在提醒我要爱惜它。

在上述片段中,学生写“泡个热水澡”“百般不愿意,拼命地试着逃走”“好像很生气”“像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在玩水”“起死回生”“好像在提醒我要爱惜它”……这些句子中用了联想、拟人等方法,有画面感,也很幽默。

3.范文引路,提升表达

范文可以来自教师的下水文,也可来自学生的佳作。同一个实验,同样的观察,写出来的文章质量层次不同。教师通过范文的引领教学,让学生从读者的角度去阅读文章,去发现文章叙述的条理性。反观自己的写作,学生会下意识地审视自己是否将文章写清楚了。同时,通过对范文的梳理,学生可以明晰写作的逻辑线,使得实验类习作表达得清楚。

三、全程多元评价,获得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资料,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

作为实验类习作教学的评价,不仅仅要评价是否“言之有序”,还要关注实验的过程中团体的表现力;不仅要评价是否“言之有物”,还要通过成果性评价让学生拥有获得感。

例如,“培育蘑菇”的实验习作,学习过程时间较长。整个过程中,学生们不管是日记本里的记录和习作,还是口头表达的内容,皆自发自主,有理有据,细节生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笑有泪,有喜有忧,鲜活的文字传达着学生自主写作时的心路历程。作为教师的我们,更是看见了学生学习的过程,看见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命的成长。教师将这一路的实验过程记录下来,再通过有仪式感的分享,让学生有满满的获得感。师生合力编写了以“蘑菇”为主题的班级小报。小报上有教师写的“卷首语”,有学生写的有关各阶段蘑菇的文章,有学生的实验过程的各种照片。当学生拿到自己的成果小报后,阅读得异常投入。

每次实验,学生充满期待、充满想象,沉浸于实验的新奇之中,观察着实验的神奇现象,探究产生现象的原因或实验失败的原因,分享着实验的成功。沉浸式实验习作,能巩固和提升学生“写清楚”这一能力点。学生观察细致,习作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猜你喜欢

沉浸式学段范文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春色几许(简谱)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沉浸式”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艺术与技术:“沉浸式”的历史对话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
学滑板的启示
范文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