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观群怨说

2022-09-03滕伟明

岷峨诗稿 2022年2期
关键词:孔夫子秦穆公晋文公

滕伟明

古人立言,以能感人为贵,而诗之入人尤深,故圣人言兴观群怨。而今人作诗,但以应酬事故为能,则不如不作。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虽然古朴,但它给我们确立了做诗的原则,影响至为深远。《诗经》大多数为民歌,少数为贵族所作,但都坚持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缘事而发,真情感人,有补于世,我们习惯把他们称为『风人』。『风人』的意思就是『国风派诗人』。风人的作品,反映现实,表现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歌颂美好事物,鞭挞丑恶事物,具有积极的教化作用。这些原则,都被固定在孔子的『诗教』中。

孔子说:『孩子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诗经》可以培养我们的联想力,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力,可以增强我们的团队精神,可以发挥我们的讽刺力量。学了《诗经》,从小处说可以侍奉父母,从大处说可以侍奉国君,起码也可以多认识些鸟兽草木之名。』由于《论语》是否为曾参所作还有争议,现在改为白话就无版权之争了。

现在我们就从孔子的诗教来分析《诗经》给我们确立的做诗的原则。

『兴』,联想。『兴』本来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孔子的『兴』却偏重培养联想能力。如《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日兮。』你如猜得出来,『葛』可以换成『萧』『艾』,『三日』可以换成『三秋』『三岁』,那你就具有联想力了。更重要的是,孔子是希望学生学会『征诗』,即在外交场合中能自如地引出得体的诗句来。僖公二十三年,秦穆公将送晋文公归国。在宴会上,晋文公引逸诗《河水》,表示对秦穆公的尊重;秦穆公引诗经《六月》,表示对晋文公的鼓励,都很得体。请读者自查原书好了。

『观』,观察。孔子希望学生从《诗经》中认识社会现实,绝不止于鸟兽草木之名。因为《诗经》都是缘事而发的,它保留的社会信息量最多,因此治先秦史的,莫不把它当作重要的史料来读。如《七月》,它是西周井田制最真实而又最生动的记录,我们凭此才知道中国的奴隶制与欧洲的奴隶制截然不同。又如我们读了《野有死麕》和《将仲子》,才知道诗经时代男女恋爱是自由的,但也必须得到父母的允许,这与后代的『包办婚姻』,有很大的差别。《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我们读了才知道那时的夫妻是脱光了睡的,而且男人是怕老婆的。连风情都保存下来了,何等了得。

『群』,团队精神。诗经时代的团队精神,也许是最强的,适足令我们这些后代儿孙汗颜。《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种患难与共、同仇敌忾的战友情怀委实令人感动,我们读过之后才懂得秦军所向无敌的原因了。最令人惊奇的是《还》,因为有怪字,就直接翻译了罢:『哥子好身手!真是有幸相逢啦。我们一起追赶野兽,你就不用道谢啦。』可能那个时候离原始部落还不远,所以还保留着这种团结互助的默契,而这种默契又来自他们的纯朴天真。一个民族如果还保留着这种纯朴天真,那么他将会无敌于天下。

『怨』,讽刺。孔老夫子保留的这个诗教令人深思。如果说『群』还是在鼓劲,那么『怨』就是批判了。孔子鼓吹『仁』,比较保守;孟子鼓吹『义』,比较进步。但保守的孔子还是肯定『怨』,可见讽刺必不可少了。孔子曰:『仁者爱人。』爱人,就不能置庶民于死地。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是他的理想,如果不符合这个理想,那就只有请讽刺来帮忙了。《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讽刺大人先生是白吃饭的,起码有警示作用吧。《相鼠》更厉害:『老鼠还有一张皮,做人反而不要脸。做人如果不要脸,赶快死掉还好点(今译)。』周天子把这首诗也采来了,可见他认为对贪官骂骂也好。美刺不可偏废,是孔子的重大贡献。

之所以要在开头引梁章钜的话、而不引孔夫子的话,是因为这样刚好证明了孔夫子的诗教到清代还保持着。梁章钜又批判了后代诗人相互吹捧之风,故意写些咏古之作,都是无病呻吟。的确,当我们迷失方向时,就应该用《诗经》来进行校正。

猜你喜欢

孔夫子秦穆公晋文公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爱马说
孔夫子的《防疫三字经》
圈里事儿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将愚人教成君子的孔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