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创新创业生态构建策略
——基于广西的实证研究

2022-09-01周晓霞王梅雪庄均强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15期
关键词:广西发展

周晓霞,王梅雪,庄均强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6)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如今即将从谋篇布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广西在大力推进脱贫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中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打牢乡村振兴人才基础。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人才回流促进当地产业繁荣,从而实现社会需求与个人价值体现相融合。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指导,集聚创新创业要素与资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1]。探索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的创新创业生态建构——将目前的创新创业研究与各影响因素系统整合,形成一个像生态体系一样的良性循环系统,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生态培育体系[2]。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同乡村振兴相结合,能够既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和乡村人才问题,又解决乡村产业问题,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实现学生与社会的双向奔赴。

1 广西社会环境状况与高等教育现状

1.1 广西社会环境状况

1.1.1 社会经济发展后劲足

自古以来广西在内忧外患下成为欠发达地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匪患丛生、边境冲突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又影响了全区的经济建设进程,广西最终未能赶上改革开放第一趟列车,在全国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被逐渐拉大差距。进入21 世纪以来,广西在新发展理念的推动下,全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后劲十足。广西处于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地位,在国家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中,参与合作起步早、领域宽,为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创造了有利条件[3]。新时代背景下,广西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虽然之前处于落后发展的局面,但广西坚持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社会经济发展全过程、全领域,必将走出具有广西特色的发展之路。

1.1.2 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底蕴醇厚

广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达62.37%,在全国处于第三的位置;区内河流总长度约3.4 万km,水域面积0.47 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得益于丰富的森林和水域资源,广西种植业发达[4]。作为我国唯一有着出海口的自治区,广西有着超过1 600 km 的海岸线和12.93 万km2的海域面积[5]。同时,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的广西北部湾非常适合水产业发展;广西人文底蕴醇厚,有远古人类创造的岭南远古文化,形成了独特人文社会景象。也有世代居住的壮、汉、瑶、侗等12 个民族融合形成的民族特色,服饰、织锦、刺绣、音乐、舞蹈、美食等各族儿女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为广西积淀了深厚的人文资源。区内的红色文化——百色地区资源如百色起义纪念园、湘江战役纪念馆等,使广西在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的发展上独树一帜。

1.1.3 区位优势特点显著

广西处在沿海、沿江、沿边的地理位置,是我国同东盟交流合作的主阵地,担任着“东西往来”和“南北交流”的重要使命,区位优势明显,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近年来,广西充分发挥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通衢东南亚独特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水平推进“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6]。广西依靠着优越的临海优势,发展潜力巨大。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广西区域发展布局不断优化,从而加快了全区经济发展步伐。

1.2 当前广西高等教育情况

1.2.1 广西高校发展概况

2021 年广西区内高校共有85 所,其中本科院校38 所、专科院校47 所,全区普通高校在校生共计123 万人。虽然近年广西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但是在院校层次水平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区内高等教育的数量不足百所,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广西高校不断探索能够高质量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措施,并着手推进落实,然而受限于高校的数量和类型结构等方面的不足,人才培养结构整体落后。近几年,广西高校积极立足于地区特色,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希望从根本上改善当前就业环境,缓解就业压力,但是仍未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下一步,广西高校还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对毕业生提供长远发展规划,优化毕业生的认知和能力,强化高等教育的育人实效。

1.2.2 广西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概况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也是创业的核心要素。国家推进创新创业工作能够更好地彰显育人成效,从而推动国家发展。2014 年9 月,李克强总理首次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随后在冬季达沃斯论坛上,又将其视作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腾飞的动力之源[7]。2022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 076 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数量,广西对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

推动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开展,首先要明确高校创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即创新型人才培养[8]。广西注重搭建全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注重育人体系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模式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促进全民创业若干意见》,以期实现创新发展,推动创业主体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强调全区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激发社会创新力;《广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的通知》,把创新放在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更好地发挥创新带动就业的机制。

1.2.3 广西高校毕业生创业率和成功率双低

广西产业结构整体层次偏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其工业发展水平和效率低下,技术水平发展滞后,产品竞争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经济实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广西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发展,更无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创业动力明显不足,高校毕业生创业率和成功率双低[9]。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加之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正常发展造成较大影响,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也颇有顾虑,对加入体制内单位的意愿变得更高,这就会导致相当一部分萌生创业念头的学生放弃创业想法,倾向于寻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另外,受多方因素影响,广西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成功率也较低,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双低的现象成了广西当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棘手难题。

2 研究设计

为了解当前广西区内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总结经验同时也发现不足,通过对广西11 所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高校,共计1 562 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展开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 562 份(以下简称“样本”),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100%。运用SPSS AU 软件分析研究高校创新创业管理生态系统中的理念、制度、组织、实施、保障五大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当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探索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结合,为构建和谐、稳定的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2.1 编制调查问卷

为使问卷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广西高校创新创业的现状和问题,笔者查阅相关研究文献,与6 所广西高校从事创新创业工作的管理人员深入探讨,经过预调研后,围绕创新创业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实施环节、保障机制5 个指标初步编制问卷。问卷经过测试,并咨询有关学科专家后修改,最终确定25 道客观题和1 道主观题。其中,部分题型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设置“非常同意/满意→比较同意/满意→一般→比较不同意/满意→非常不同意/不满意”5 个等级,并依次赋分(非常同意或非常满意为5 分,非常不同意或非常不满意为1 分)。

2.2 信效度检验

调查问卷运用数据分析工具SPSS 软件进行信效度分析,信效度是检验问卷质量的重要指标,良好的信效度能够确保调查的质量和可靠性。

2.2.1 信度检验

本研究量表题采用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α)检验问卷的信度。信度分析用于检验样本答案的结果是否可靠,是否真实回答了量表类题项。Cronbach'sα越高,量表信度越好。一般认为,Cronbach'sα>0.8 说明量表具有高信度。问卷共涉及9 个题项,结果显示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值为0.977,表明研究数据的信度质量很好。

本研究还分别对创新创业管理实施环节、创新创业管理保障机制2 个维度进行信度检验。其中,实施环节Cronbach'sα系数值为0.974,保障机制Cronbach'sα系数值为0.962,均具有非常高的信度。样本信度检验系数分析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问卷信度检验系数

由表1 结果显示,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信度良好,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2.2.2 效度检验

效度检验主要针对KMO 值进行分析:若KMO值大于0.8,说明问卷效度高;若KMO 值介于0.7~0.8之间,说明问卷效度较好;若KMO 值介于0.6~0.7之间,说明问卷效度一般;若KMO 值小于0.6,说明问卷效度低。样本效度检验系数分析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问卷效度检验结果

本研究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9 个量表题进行效度分析,结果表明题项与维度对应关系良好,与专业预期相符,并且从表2可知:KMO值为0.956>0.8,Bartlett<0.001,说明研究数据非常适合提取信息,也说明研究数据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水平。

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1 调查问卷来源

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涵盖广西师范大学(21.38%)、广西医科大学(14.47%)、桂林电子科技大学(12.29%)等11 所高校。调查院校分布情况如图1 所示。

图1 样本调查对象分布

3.2 调查问卷结果

3.2.1 创新创业理念方面

创新创业相关指导和训练情况如图2 所示。由本次调查结果图2 可见,83.03%的学生在校期间普遍获得过创新创业相关指导和训练,没有获得过创新创业相关指导的仅占16.97%,表示广西高校在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程度上较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创新创业相关内容,这说明学校在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重视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同时,高校也要注重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提升创新创业文化意识,消除高校在创建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方面存在的差距。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体现出高校在创新创业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理念窄化、急于求进,侧重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短期培训,而偏离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培养的素质目标。

图2 高校创新创业指导和训练的调查结果

3.2.2 创新创业制度方面

高校是否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奖励制度如图3 所示。调查结果图3 显示,虽然93.02%的学生表示高校已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奖励制度,并将创新创业成果纳入评奖评优体系,然而超过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表示学校创新创业成果激励政策起不到较好的激励作用。在此反映出高校在制定创新创业专项奖励制度时缺乏调研,对学生切身利益的思考不足,从而在制度层面的激励作用有所欠缺。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部分高校顶层设计工作生搬硬套国家“双创”政策、制度,导致内容形式化,从而缺乏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和高校实际情况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忽略创新创业的客观规律,束缚创新创业主体释放活力。在现行制度上,创新创业管理存在制度碎片化的内在缺陷。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在协同执行和利益表达等方面,缺乏衔接良好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导致激励政策和制度措施落实不到位,阻碍了创新创业生态的有效构建。

图3 高校是否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奖励制度的调查结果

3.2.3 创新创业组织方面

高校负责开展创新创业管理工作主要部门如图4 所示。由图4 可见,学校负责开展创新创业管理工作主要部门是创新创业学院的仅占31.11%,由学院或学工部等其他部门管理的占41.62%,多部门联合管理的占27.27%。由此可见,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依然由校团委或学生工作部、二级学院、教务处等部门牵头开展,管理专业化程度不够,责任主体间的考核目标也难以明确,导致创新创业成效任务化。创新创业管理生态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不同单位之间的职能和权力存在交叉重叠,或由于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存在管理真空[10]。高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的目的在于构建起创新创业组织化管理,通过创新创业学院的主导,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水平,打造创新创业新生态。可见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在管理方面的功能还有待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和能力建设方面仍有较大短板,创新创业工作组织中未能充分融入社会资源。

图4 高校负责开展创新创业管理工作主要部门的调查结果

3.2.4 创新创业实施方面

大学生创业意愿如图5 所示。图5 可见,有22.86%的学生没有创业意愿,而有创业意愿的调查对象希望能够得到创新创业指导的占59.99%,有积极主动的创业想法的学生仅占4.74%。尽管高校有专创融合发展的课程内容、教学形式革新的意识,但当前多层次、多角度的创新创业教育还不完善,没能形成融合性的专创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难以保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果。结合现实情况,学校主要通过举办讲座和交流活动以及模拟训练和竞赛开展创新创业工作,教师教授理论知识和企业实地参观考察等形式开展较少。由此可见,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略显不足,致使高校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成效不明显。

图5 高校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结果

3.2.5 创新创业保障方面

大学生对学校创新创业体系的认识如图6 所示。图6 显示仅45.52%的学生认为学校已经具备一个完整体系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近半数学生(47.5%)认为学校不能很好地响应并落实国家关于高校创新创业的政策。广西高校在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和创新创业政策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以至难以切实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政策落地,从而出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路径不通畅。当问及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首要条件时,学生普遍认为创新创业热情是第一要位的。同时,学生对学校合作和师资水平较满意,但学校毕业生成功创业典型案例资源不足。大多数学生更希望在学校能够学到更多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当然资金和场地支持、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也很重要。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广西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工作还有待提高。

图6 高校学生对学校创新创业体系认识的调查结果

4 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建构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和问卷调查发现高校创新创业在理念、制度、组织、实施、保障五个方面存在诸多共性的问题,最凸显的就是没有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立一个良性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创新个体、创新组织和创新环境等要素组成的动态性开放平衡系统[12]。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一项复杂工程,既需要兼顾高校在创新创业生态圈中的主体地位,也需要契合国家、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外部系统环境,形成创新创业生态圈系统的内合外联[13]。广西高校要结合自身发展,整合广西自然文化资源、区位优势、政策制度等资源,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创新创业生态构建。

4.1 探索创新创业新理念,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创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功能,是目前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14]。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创新创业理念离不开几个重要部分,即国家政策、地方环境、高校教育、参与个体、乡村振兴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并逐渐呈现互动、完整、平衡的态势。具体而言,首先是国家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的落地,其次由地方政府根据政策打造创新创业环境,最终通过高校教育实现创新创业参与个体的人才培养,并引导其服务于乡村振兴。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上,广西高校需要加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三方面的培养力度。通过实行“精准对接企业理念、优化运营创业项目”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产学融合、创业创新。

搭建乡村创业实践平台并针对性地开展乡村创业辅导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有效联通的途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设定足够课时量的考察环节,组织学生到乡镇知名企业实地考察,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如参观百色的红色旅游、体验式旅游、民俗文化和跨境电商相融合的“百色模式”芒果产业;到柳州考察拥有超1.2 万家网店、全国超8 000 家实体店,因很多原材料都向农户购买而将农户嵌入产业发展链条的螺狮粉产业等。通过开展乡村振兴创业训练营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挖掘大学生用知识和技能开展乡村创业的项目,打造乡村创业实践基地,提供乡村创业项目孵化服务。如在广西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创业训练营中,由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医学院、梧州学院和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组建的“青春助农”团队运用电商平台助力罗城县“甜蜜猕猴桃”打通新销路。大学需要牢固树立“校地命运共同体”理念,打造水乳交融般校地关系,持续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地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组织学生在校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创新创业训练,挖掘培育助力乡村振兴创业项目,跑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助力乡村振兴。

4.2 优化创新创业制度环境,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

在高等教育变革的推动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拉动下,地方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社会组织之间需要形成互动共享的创业教育参与机制[15]。关于高校如何服务于乡村振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 年)》的文件,从制度层面加强了高校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生态构建需要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方向与乡村振兴领域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资源,优化创新创业制度环境,构建一个以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农户等相融合的合作制度,建立高校主推、政府统筹、企业协作、产业带动的创新创业新局面,夯实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需要厘清自身优势、创新创业学生及乡村振兴三者之间的具体联系,通过寻求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的有效途径,逐步完善乡村振兴人才体系的布局,强化振兴乡村和人才培育的循环体系,并不断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促进现实需求与人才资源供给之间的协调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对传统产业带来根本性的创新,就是基于融合、平台、社群和服务的创新创业基地的构建[16]。针对高校与乡村振兴领域的激励政策和制度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广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大行动计划”,推动区内乡村振兴事业,培养一批为乡村谋发展的人才队伍,使高校真正成为推动乡村创新创业项目的重要力量。高校也应需通过制度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便捷的途径。如广西师范大学印发了《广西师范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管理办法》,文件规定除奖金奖励之外,还将从学分认定、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等方面予以考虑;对指导教师团队的奖励中,也包含了奖金、教学成果奖励认定、教改项目立项和职称评定的优先推荐;组织单位也会得到相应的组织奖金。该办法的颁布,充分激励了学生团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也及时肯定了指导老师的付出,促进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

4.3 完善组织协同共享机制,激发乡村振兴发展动能

高校需增强内生动力,完善组织模式,改进创新创业内容与方法[17]。进一步发挥创新创业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工作上的领头雁作用,解决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发展短板。高校的创新创业要充分用好政策,坚持系统推进创新创业的教育和实习,制定培养方案,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方向评估学生的项目实施情况,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创新创业专业知识。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该立足于挖掘整合资源[18]。高校首先坚持政策引导,在创新创业中将乡村振兴理念相结合,鼓励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落地乡村,融入乡村,服务乡村。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力量和企业资本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推动创新创业向乡村发展,以创新创业项目反哺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实现良性循环。高校推动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创新创业,要针对乡村产业现状、乡村发展需求,积极对接县、乡两级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帮助高校学生把握机会。同时,通过当地政府邀请社会优秀企业家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指导教师,为乡村振兴领域的创新创业提供相关指导。因此,为了促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区域乡村振兴输送更多的人才,需要加强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9]。

充分挖掘当代数字媒体强大的功能,一方面,建构创新创业虚拟教研室,通过线上跨地域协作、设立教学资源库共享优秀示范信息、组织“云工作坊”进行线上师资优质培训等,让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动态化、开放化;另一方面,积极为学生搭建数字创业平台,如利用直播、钉钉、腾讯会议、微信等网络工具开放课堂,通过“链接、赋能、共创、共享”弥补传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形式的不足,实现更有效的创新创业组织模式。优化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平台和模式,用好教室里的课堂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升课堂教学成效。目前广西多所高校使用的“基于体验的五步创业教学法”——连接、呈现、体验、反思、应用,强调以效果推理理论为基础,课堂中大量嵌入讨论、体验、实操,使创新创业课堂氛围热烈,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使课堂“有效、有趣、有用”,更好的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

4.4 注重创新创业实施成效,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洪流

广西区内有北部湾经济区,又具备连接东盟国家的战略优势。所以广西区内高校要充分考虑并善于利用众多的区位特色,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个性化需求[20]。通过创新创业工作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发展又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将高校创新创业融入乡村振兴就成为促进创新创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乡村振兴为区内高校创新创业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的同时,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高校要立足乡村振兴大环境,依托广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科学规划高校创新创业融合广西乡村振兴的特色之处,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从而推动广西创新创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决定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程度,需要参考创新创业实施促使专业知识融入乡村经济发展的效果如何。高校创新创业需要选择合适切入点,推动农村地区经济高速发展。通过实施创新创业“1 +X”课程体系项目,其中“1”指《新创业基础》必修课,“X”融入了各学科和方向的选修课程,如《社会创业》《设计思维》《时间管理》《初创企业管理》《创客马拉松》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务实》等,通过创业模拟体验、新媒体运营、红色文创、创业项目路演等实践,以乡村领域为核心,重点打造为乡村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确保重点培养有乡村服务意愿、有乡村创新意识,有乡村就业意向的高校人才队伍,推动创新创业工作走向乡村,快速融入振兴乡村的方向。同时,广西高校可充分挖掘驻村第一书记资源,搭建电商平台,实施农村电商公益培训,组织优秀师资、精选课程内容为驻村第一书记开课培训,提高他们的电商能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乡村特色农产品推广难题。

4.5 健全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助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高校应引导学生认清未来乡村的发展潜力,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分析当前乡村形势,鼓励学生群体中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培养学生过程中具有时代意义的一个重要抓手[21]。在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要推动乡村与创新创业各项工作之间的互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既是高校肩负的责任,也是实施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环节[22]。随着乡村进一步发展,乡村地域各行各业必然繁荣,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数量逐渐增大。通过加强乡村与高校的交流合作,不仅很好地推进了乡村的创新创业项目建设,也能有效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空间拓展。高校要与地方联合对当地产业发展进行有效论证,也要综合考虑到创新创业产业要结合各地千百年来的地方特色,真正适合创新创业的产品也是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农户的接受程度、销售体系、市场供求等进行全面论证,科学合理地推动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创新创业合作。这既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

创新创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必将在乡村振兴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更多地承载人才支撑、乡村发展、创业创新等功能,这些都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这种局面也对高校保障创新创业融入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全面保障未来创新创业工作,通过创新性地将高校为乡村振兴所作的贡献纳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充分发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动性。提升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服务乡村的途径,探索学分、学历互认途径;建设产教融合基地,解决在校学生乡村创业项目实践和农民就业创业需求;搭建政府、高校、社会和农村互联共通平台,政府提供政策和特定资源,高校负责智库支持,社会协助销售和推广,农村主攻劳动力生产和农产品数量质量保障,全方位多渠道合作形成良性服务乡村振兴的生态模式,为创新创业人才引、培、留营造良好的环境保障。

猜你喜欢

广西发展
壮美广西
习主席视察到广西
《广西戏曲》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