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内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建设:成效、经验、优化路径研究*

2022-09-01严贝妮

图书馆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示范区安徽省

严贝妮,刘 婉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日益提升,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提高。在新形势下,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区域文化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我国创新性地建设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产物,现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学者主要就示范区(项目)的建设意义[1]、建设问题[2]、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3]、建设发展公共图书馆[4]等展开了研究。此外,学者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实践探索积极展开了调查研究,如李少惠、邢磊对比分析了15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案例,探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驱动机制的建构路径[5];朱瑞芹、黄佩芳以佛山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发展为切入点,分析公共图书馆实践探索在创建示范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建设重点,提出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经验和启示[6];闫小斌、王海刚等探究了安康市示范区创建过程中的乡村文化治理实践,为乡村文化治理的模式创建和实践路径提供参考借鉴[7]。目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相关研究已覆盖江苏省[8]、湖南省[9]、湖北省[10]、广东省[11]、云南省[12]等全国多个省份,但各省份的相关研究数量都不多。因此,本文以安徽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建设实践为例,分析探讨示范区(项目)的建设成效和建设经验,并提出后续优化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我国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2 安徽省内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建设进展

本文以安徽省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和网络调查等方法,阅读相关研究主题的发表文献,收集和整理各地区文旅局、统计局、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新闻报道等网站网页数据,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建设历程、建设基础、建设成效和优秀经验4个方面对安徽省内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调查时间截至2021年9月30日。

2.1 示范区(项目)建设历程

2.1.1 政策支撑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2005年《“十一五”规划》就提出要在全社会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3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更加完善,服务运行机制更加健全,服务效能明显提高”的建设目标。2015年《“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的新发展方向,加强基层文化资源建设。如今,2021年《“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指出在新发展形势下,应当坚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更广空间和更深层次发展。宏观层面的政策充分反映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2.1.2 建设时间

2011年1月,文化部联合财政部正式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经过“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的大力建设,我国共创建了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示范区(项目)创建采取自主申报机制,根据申报标准和相关要求,每批次原则上每省(区、市)1 个创建示范区名额(候选名额不超过2个),2个创建示范项目名额(候选名额不超过4个)[13]。目前,安徽省共创建了4个国家示范区、8 个国家示范项目,并顺利通过评审和验收工作,马鞍山、安庆、铜陵、蚌埠被授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铜陵、淮南、宣城等8个城市的文化项目被授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称号,详情见表1。

表1 安徽省内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建设时间

2.2 示范区(项目)建设基础

2.2.1 示范区建设基础

示范区创建要求具备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和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安徽省从2002年开始建设和升级省、市(区)、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到2016年8月基本建成[14]。其中,马鞍山市凭借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以及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等优势,成功入选我国首批国家示范区创建名单,在优化本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工作的同时不断寻求突破,大力投资了众多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庆市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经济结构转型带动了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且其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长期致力于文化扶贫和文化品牌建设,使其在创建过程中脱颖而出;铜陵市和蚌埠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良好的贸易条件,并且在创建示范区之前,都有成功创建示范项目的实践经验,为后续创建示范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创建过程中延续了项目经验和优秀成果,有助于把握示范区的建设要求和方向,构建起具有当地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在此基础上,安徽省积极推进全省城乡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新建和升级了一大批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和文化服务中心等一系列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不断促进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真正实现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

2.2.2 示范项目建设基础

国家示范项目申报要求具有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并且资金、设备、人员以及工作基础条件较好。此外,还要具备创新性、导向性、带动性和科学性[15]。

相较于示范区,示范项目创建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较为薄弱,主要是围绕当地发展较好的特色项目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文化服务活动数量和质量,增强该地区居民文化素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例如,铜陵市早在2003 年就启动了社区文化建设,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建成了各种社区文化活动场所;淮南市多年来深耕于“少儿艺术”建设,多层次、全方位地举办少儿艺术表演活动,培养少儿艺术创作和表演人才,自2000年以来创作了过百个舞蹈、音乐、曲艺、书画作品;“花鼓灯”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蚌埠牢牢把握住此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创作并演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花鼓灯作品;滁州市率先将社会力量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7 年实现了滁州市图书馆全馆服务外包,摸索出了一条领先全省的社会力量参与的道路,在该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基础。由此可见,示范项目创建是基于当地文化和社会特色活动的长期积累,既要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性,又要具有较大范围的社会影响力。

组织TNF-α水平在2、6、12h与B组比较有显著升高(P<0.05);在2、6、12、24h,A组与C组、D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肠组织TNF-α

2.3 示范区(项目)建设成效

2.3.1 示范区建设成效

示范区的建设标准主要分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组织支撑,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各地区统计年鉴都包含公共文化建设的相关数据,但是公布字段不完全相同。本研究主要选取公共图书馆建设和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相关字段,如公共图书馆数量和总藏量、公共图书馆为读者举办活动次数、文化馆数量和职工人数等指标,将示范区获得创建资格当年该市统计数据和获得创建资格第二年该市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各年数据对应延后一年的统计年鉴,可以发现在较短时间内安徽省各示范区的设施、资金和人才队伍建设大部分都有比较明显的提升,如表2所示。

表2 安徽省内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情况

从表2可以发现,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进度要略快于群众文化事业。其中马鞍山市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2012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存在行政区合并和划出现象,因此创建当年公共图书馆的数量比创建次年多1个,尽管如此,马鞍山市的其他数据都呈现增长状态。蚌埠市的公共图书馆总藏量创建当年多于创建次年,究其原因,虽然蚌埠市下辖的怀远县、五河县和固镇县公共图书馆总藏量都有所增长,但是蚌埠市市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减少,且市区和各县图书馆期刊藏量减少,导致整体上总藏量减少;安庆市公共图书馆总支出创建当年略高于创建次年,主要是由于市区范围内公共图书馆总支出减少较多,下辖各县除潜山县明显减少和太湖县明显增加外均变化不大。除铜陵市外,各市短时间内未新建文化馆,但是积极扩充文化馆职工队伍。这体现出公共文化服务整体上呈现均衡化发展态势,建设重心不局限于市区图书馆,资源类型向大众需求贴近,减少县图书馆的期刊藏量,增加图书藏量,基层资源逐渐增加。

2.3.2 示范项目建设成效

各地区在示范项目创建过程中通过开展各种项目活动,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资源流向基层,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继承和发扬自身传统文化,扩大地区文化影响力,创建特色文化品牌,如表3所示。

表3 安徽省内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重点建设内容

从表3可以看出,示范项目申报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围绕基层文化建设展开,如铜陵的“城市文化社区”、淮南的“少儿艺术项目”和池州的“基层群众文化结对辅导”等;另一类是围绕传统文化传承展开,如蚌埠的“花鼓灯”、亳州的“五禽戏”和黄山的“徽州民俗”等。这两类示范项目建设的活动内容又可分为三类: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人员管理、文化推广活动。各示范项目都将文化设施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建设各类乡村文化服务点,组建公共文化服务人员队伍,进行各类文化宣传和推广活动。经过多批次建设,示范项目建设目标更加明确,即实现文化成果转化和文化活动品牌化,如最新一批次滁州市“重大文化活动和品牌文化建设”和黄山市专题课题,体现了示范项目建设的逐渐成熟。

2.4 示范区(项目)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秀经验

2.4.1 挖掘自身文化优势,建立科学发展机制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确立都经过了层层选拔和严格把关,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优势,安徽省各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也都拥有长期的文化积累,在明确本地区的文化定位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颁布了各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相关政策,建立了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机制。各城市都为示范区颁布了专门的建设规划,而各示范项目主要出现在当地政府工作报告的建设任务中。如马鞍山市于2011年发布了《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提出了马鞍山市示范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创建步骤、创建标准和主要任务等具体要求;安庆市于2014年发布了《安庆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3—2015)》,规定了安庆市示范区建设的创建内容、示范方向、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等具体内容;铜陵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城市文化品质,升级社区文化家园工程,力争达到全国示范水平”;淮南市2012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加大示范项目推进力度”。

2.4.2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辐射范围

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是当地居民接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直接途径,也是每个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首要建设任务。因此,安徽省各个示范区都致力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等设施建设,根据群众需求调节图书馆信息资源类别,优化设备配置、活动开展和人员配置,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标准化和均衡化;各示范项目的重点活动内容也都包含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如铜陵的“社区书屋”、宣城的“村级文化广场”和黄山的“村级文艺表演示范点”等。以上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安徽省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连通各级行政单位,实现服务基层群众的目标,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辐射范围。

2.4.3 举办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培育特色文化品牌

安徽省各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在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础上,将自身文化优势转换成可输出资源,积极举办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培育自身文化品牌,提高当地文化影响力。如马鞍山市推出了“李白诗歌节”“马鞍山读书节”“江南之花”等一系列带有马鞍山特殊文化印记的群众文艺活动;安庆市着力打造“黄梅艺术节”,并将黄梅戏、桐城派文化、望江挑花等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安庆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淮南市推出了“中国·淮南国际少儿艺术节”;蚌埠市拥有“花鼓灯嘉年华”等。各地区通过举办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形成了特殊文化品牌,并围绕其建设了一批相关文化设施,开展了众多文化活动,打破了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创建时间的局限,形成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模式。

2.4.4 选拔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落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和基层群众连通的纽带,所以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人才也被纳入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建设的重要指标范畴。安徽省各示范区和示范项目都十分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不仅是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艺术表演团体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拓展图书馆、文化馆等专业职工队伍,而且关注群众业余文化团体等业余队伍建设,如铜陵和池州出台了相关业余文艺团队管理办法,以专业团队和民间团体双重模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范围全覆盖。

3 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瓶颈

3.1 相关部门职责有待厘清,社会力量参与亟待规范

公共文化服务目的是为了解决人民基本文化需要,其公共属性明确了必须由政府领导、社会力量共同投入建设。安徽省各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工程建设,一般都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提供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活动和其他有关公共文化服务,同时政府也引入了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但是相关部门还需更加明确职责权限界定和专门指标,社会力量参与途径、数量和种类也有待扩充,目前主要以政府工程招标和委托运营的形式进行,仍需完善对社会力量参与资格审查、建设质量和后期验收等相应的专业规范。如滁州市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较为突出,发布了较完善的政策文件以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标准和措施,其中滁州市图书馆全馆服务外包致力于图书馆运营模式和运营管理的标准化建设,采用了“ISO9001 流程管理”,并制定了详细的《图书馆外包服务要求》,可供相关部门规范社会参与力量参考借鉴。

3.2 区域发展进入平缓期,持续建设仍需突破

由于城乡间本身存在经济建设差距和文化观念不同的问题,其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活动和居民文化素养等呈现出不同的建设进度。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城市都在积极建设村级文化广场、村级文化活动室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虽然设施装备等硬件差距比较容易弥补,但是居民文化素养提升需要较长时间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以实现其对文化服务的良好接受和有效参与。此外,安徽省各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在获得创建资格到验收合格这段时间建设势头迅猛,各项工作推进快速平稳,但后续建设的突破和创新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工程后续建设主要表现出对前期各项工作的维持措施,只有保障后续长期的投入和创新,示范区和示范项目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影响力,带动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3.3 文化活动内容较为相近,服务方式有待多元化

文化活动是居民获得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途径,安徽省各示范区和示范项目都开展了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但各地区文化活动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现象,既体现在活动主题和类型类似,各地纷纷开展的“艺术节”和各类文化表演实际上没有明显区别,如部分地区的“文化艺术节”和“文艺汇演”,又体现在文化活动长时间都没有较大变化,同一活动连续举办有助于形成当地文化产业链条和文化品牌,但也需要促进服务方式多元化转变,及时增添新的活动内容和服务方式,否则容易导致原有文化活动“套路化”,逐渐失去当地文化活动原有的吸引力。

3.4 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亟须扩充,群众文化需求快速提升

基层文化人才是直接和群众交流和提供服务的环节。安徽省各示范区和示范项目都十分关注文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但是面对群众大量的公共文化需求,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较大的挑战。一方面基层工作岗位数量较为固定,人员扩充受限于编制的数量,导致基层文化职工的个人提升无法及时满足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限制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另一方面基层文化职工专业性有待加强,其综合素质通常较好,但是规范化的专业技能培训较少,提供的大多是比较基础性的文化服务。群众的文化素养日渐提升,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接受度也快速提升,并展现出高质量的差异化的文化需求,因此要求基层文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及时匹配群众文化需求。

4 安徽省构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

4.1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加强对社会参与力量的监管

政府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导者,领导和规范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在出台各项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应当更加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创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对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在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的行为和成果进行科学管理和监督。首先,政府既是建设者也是监管者,因此要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间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为各部门确立系统的工作规划和考核办法。其次规定专门部门对社会力量参与各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工程建设进行规范和管理,扩大社会力量参与途径,掌握社会力量建设工作成效,为后续相关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政府应当发挥好主导作用,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投资建设的准入机制、建设过程、验收考核、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做好规划,更好发挥政府与社会力量的优势作用。

4.2 促进区域内公共文化资源流动,打造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目前城乡之间公共文化资源差距仍较大,各示范区和示范项目都在积极建设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支持和帮扶乡村文艺团体和活动,促进文化资源向基层流动,但同时更要关注公共文化资源和各地区的适配度。首先,示范区和示范项目都建立在当地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需深入挖掘各地区的文化潜能,因地制宜探索出各地区建设发展的立足点,以点带面,进而制定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专项规划。其次,各地区应通过促进区域内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流动,把握区域内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情况,分析当地居民文化行为和文化喜好,合理调节地区的建设规划,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协调发展。各地区应当积极推动区域内各项公共文化资源的流动,激发公共文化资源的生命力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4.3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内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安徽省各地区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内容主要是围绕当地特色文化开展的文艺表演和人员培训,有力推动了当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项目)建设,但在后续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应当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要由“单项突出”发展为“全面开花”。因此,不仅要针对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建设的重点任务开展相关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而且要长期举行居民文化教育、优秀文化宣传、文艺技能锻炼等基础性公共文化日常活动,积极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常态化、体系化,同时挖掘各地区自身文化潜力,以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建设方式为参考,实施各类文化服务提升项目,创新更多公共文化活动品牌。

4.4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梯队建设,重视群众意见反馈和处理

安徽省各地区通过建设各类群众文化辅导点和工作站的方式,让基层文化职工直面群众的需求,并发布了基层辅导人才管理和培训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建立了专门的文化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首先要着力建设基层文化人才梯队,建立完善的人才任用和补充机制,提升基层文化人才待遇,明确基层文化人才的发展通道。同时应当定期对基层文化职工进行绩效考核,了解文化人才特长和工作意见,促进基层文化人才的晋升和轮岗,推动基层文化人才的合理流动。其次,要安排专门人员定期对群众意见的收集和处理情况进行分析,发展以用户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掌握本地区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提升对群众反馈意见的回复效率和回复质量。

5 小结

我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建设,是加快推进我国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措施,安徽省在创建示范区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马鞍山市一马当先在全市形成了四级公共文化网络设施,铜陵市和蚌埠市打造了示范项目和示范区双重文化标志,体现出安徽省全面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安徽担当”。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四批次的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建设进展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当前面临的困难提出后续优化发展路径,以期为今后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公共文化活动服务方式和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提供参考借鉴。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示范区安徽省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成长相册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