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被子植物8个省级分布新记录种

2022-09-01叶婧怡刘绍云黄强椿李世刚任正涛王焕冲

西北植物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图版标本云南省

叶婧怡,刘绍云,黄强椿,李世刚,任正涛,王焕冲

(1 云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昆明 650500;2 云南大学 生态与环境学院,昆明 650500;3 云南大学植物标本馆,昆明 650091)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部,位于N21°08′至29°15′,E97°31′至106°11′之间,西北部、北部和东部分别与西藏、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相邻,南部、西南部和西部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接壤[1]。云南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地貌多变,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变化明显,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最复杂的省区之一[2]。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使云南素有“动植物王国”的美誉,生物多样性居全国之首,是全球生物多样性高富集区,也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基因库[3]。云南高等植物种类占中国的半数以上,居全国第一位。2006年编写完成的《云南植物志》是迄今中国最大的省级地方植物志,全套书共21卷,收载云南已知野生及见习栽培高等植物443科3 008属16 201种1 701亚种或变种,其中被子植物252科2 361属13 232种819亚或变种[4]。2016年出版的《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中记载了云南分布有19 365种高等植物,占全国高等植物的50.2%,其中被子植物244科2 367属15 951种(含种下等级)[5]。不过随着调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云南省内仍然有大量的新种[6-8]和新记录种[9-13]被不断发现。

在对近年来采自云南省的植物标本进行整理和鉴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8个云南省分布新记录的被子植物,它们分别是三白草科(Saururaceae)的白苞裸蒴(GymnothecainvolucrataC. Pei),金虎尾科(Malpighiaceae)的花江盾翅藤(AspidopterysesquiroliiH. Lév.),豆科(Fabaceae)的柱序杭子梢(CampylotropisteretiracemosaP. C. Li & C. J. Chen),石竹科(Caryophyllaceae)的四川卷耳(CerastiumszechuenseF. N. Williams),报春花科(Primulaceae)的齿萼报春[Primulaodontocalyx(Franch.) Pax],苦苣苔科(Gesneriaceae)的白花大苞苣苔[Annaophiorrhizoides(Hemsl.) B. L. Burtt & R. A. Davidson],唇形科(Lamiaceae)的石荠苎[Moslascabra(Thunb.) C. Y. Wu & H. W. Li],以及菊科(Asteraceae)的华漏芦[Rhaponticumchinense(S. Moore) L. Martins & Hidalgo],现予以报道。这些新的分布记录,对于丰富云南被子植物多样性资料,加强植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均具有重要意义。

1 三白草科Saururaceae

1.1 白苞裸蒴(图版Ⅰ,1-3)

GymnothecainvolucrataC. Pei in Contr. Biol. Lab. Chin. Assoc. Advancem. Sci., Sect. Bot. 9: 111. 1934; 中国植物志 20(1): 9. 1982; Fl. China 4: 109. 1999;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1: 340. 1972; 四川植物志 1: 131-133. 1981.

凭证标本: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铜厂沟,103°49′E,28°32′N,生于路旁或林中湿地上,海拔1 000~1 200 m,2018年7月22日,王焕冲、王秋萍、李世刚等5306260363(YUKU)

分布:中国特有,产四川、重庆和贵州,云南为首次记录。

三白草科是一个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古老残存小科,现仅存4属6种。裸蒴属(GymnothecaDecne.)为东亚特有属,仅含裸蒴(G.chinensisDecne.)与白苞裸蒴2种;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白苞裸蒴的花序基部有3-4片白色叶状大苞片[14],有利于引诱昆虫传粉。裸蒴分布相对较广, 中国广东、广西、贵州、湖北、湖南、四川、云南,以及越南北部均有记录,白苞裸蒴的分布较狭窄,原来仅见于川、黔、渝。

裸蒴属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据文献记载白苞裸蒴全草可入药,有清热解毒、祛湿利水的功效[15];陈宏降等[16]从裸蒴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了木脂素和生物碱类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

2 金虎尾科Malpighiaceae

2.1 花江盾翅藤(图版Ⅰ,4-5)

AspidopterysesquiroliiH. Lév. in Repert. Spec. Nov. Regni Veg. 11: 65. 1912; 中国植物志 43(3): 110. 1997; Fl. China 11: 133. 2008; 贵州植物志 8: 103. 1988.

凭证标本:云南省个旧市卡房镇董棕林自然保护区,生于山地林中,2017年10月28日,乔娣、杨凤、尹明云等GJ2680(YUKU)

分布:中国特有,产广西西北部、四川西部和贵州西南部。云南首次记录。

金虎尾科盾翅藤属(AspidopterysA. Juss. ex Endl.)是一个集中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大约有20种的小属,其中中国共产9种,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区,以云南最为丰富,共6种[17]。花江盾翅藤的翅果近圆形,叶背被绒毛,与倒心盾翅藤[Aspidopterystomentosa(Blume) A. Juss.]相似,但前者叶片为卵形到卵状披针形,先端尾状渐尖,后者叶片近圆形到倒心形,先端微凹渐尖[18]。花江盾翅藤为中国特有种,模式标本采自贵州关岭花江,其分布北界可达金沙江流域的雷波和金阳等地,是中国盾翅藤属植物中现在所知分布最靠北的类群。

3 豆科Fabaceae

3.1 柱序杭子梢(图版Ⅰ,6-7)

CampylotropisteretiracemosaP. C. Li & C. J. Chen in Acta Bot. Yunnan. 10: 434. 1988; Fl. China 10: 300. 2010.

凭证标本: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野猫山,100°84′E,25°69′N,生于山坡,海拔2 600~2 800 m,2018年7月24日,祥云县中药资源普查队5329230609(YUKU);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野猫山,生于山坡,2018年8月26日,王秋萍、尹明云、张坤等XY7999(YUKU)

分布:中国特有,产四川。云南首次记录。

豆科是被子植物中仅次于菊科、兰科的第三大科,约650属18 000种,在中国分布有172属约1 485种[19-20]。杭子梢属(CampylotropisBunge)有37种,主要分布于亚洲温带地区,中国有32种[21]。中国西南地区是本属植物的分布中心和多样性中心。柱序杭子梢最初发现于四川省米易县,本研究是该物种在模式产地之外首次被发现。柱序杭子梢的花瓣颜色在《Flora of China》(Vol. 10)中记载为紫红色[21],但根据我们的实际观察,云南的材料在自然状态下花瓣颜色为乳白色或浅黄色,压制成标本后变为紫黑色。研究该物种的原始文献(protologue)和模式标本[朱水法20048(PE)]后可以发现,模式标本的采集记录签上并没有花颜色的记录,同时陈家瑞和李沛琼在原始文献也仅记录有“Corollainsecconigrescens......”(花冠干时变成黑色)[22],这与我们观察到的完全一致,因此《Flora of China》(Vol. 10)上的描述有误,柱序杭子梢的花颜色应该是乳白色或者浅黄色,并不是紫红色。

4 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4.1 四川卷耳(图版Ⅰ,8-10)

CerastiumszechuenseF. N. Williams in J. Linn. Soc., Bot. 34: 433. 1899; 中国植物志 26: 88. 1996; Fl. China 6: 33. 2001.

凭证标本: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妖精塘,生于山坡草地,海拔3 600~4 000 m,2020年6月26日,王焕冲、杨凤、任正涛等DC8501(YUKU)

分布:中国特有,产四川北部和西部。云南为首次记录。

石竹科约75属,世界广布,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和暖温带,以地中海地区为分布中心,中国有30属,以无心菜属(ArenariaRuppius ex L.)、蝇子草属(SileneL.)和繁缕属(StellariaL.)种类最多[23]。卷耳属(CerastiumTourn. ex L.)约100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中国23种,其中9种特有[24]。四川卷耳的主要特征为花瓣长圆状楔形,顶端浅2齿裂,与萼片等长或稍短,蒴果10齿裂[23]。本研究是四川卷耳在模式产地之外首次被发现。

5 报春花科Primulaceae

5.1 齿萼报春(图版Ⅰ,11-13)

Primulaodontocalyx(Franch.) Pax in H. G. A. Engler (ed.), Pflanzenr., IV, 237: 41. 1905; 中国植物志 59(2): 81. 1990; Fl. China 15: 134. 1996.

凭证标本: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乌蒙乡轿子雪山,102°84′E,26°08′N,生于灌丛林缘,海拔3 800~4 000 m,2021年5月3日,任正涛、李萍萍、刘绍云等LQ12252(YUKU)

分布:中国特有,产甘肃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陕西南部、重庆和四川。云南首次记录。

报春花科共22属,近1 000种,分布于全世界,主产于北半球温带[25]。报春花属(PrimulaL.)是报春花科中最大的属,约有500多种,其现代分布中心为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26],报春花株型小巧玲珑,品种繁多,花色缤纷,是极好的园林栽培植物。齿萼报春是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于中国陇、豫、鄂、陕、川、渝。齿萼报春属脆蒴报春组,蒴果扁球形,成熟时脆裂。齿萼报春的显著特征为花萼钟状,裂片卵形至卵状三角形,有时具1-2小齿,花冠蓝紫色或淡红色,冠筒口周围白色,喉部具环状附属物[27]。

6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

6.1 白花大苞苣苔(图版Ⅱ,1-2)

Annaophiorrhizoides(Hemsl.) B. L. Burtt & R. A. Davidson in Notes Roy. Bot. Gard. Edinburgh 21: 233. 1955; 中国植物志 69: 490. 1990; Fl. China 18: 372. 1998; 四川植物志 16: 307-308. 2005.

凭证标本: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瓦店子,104°03′E,28°31′N,生于山坡草地及沟边林下石缝中,海拔1 000~1 200 m,2018年7月26日,王焕冲、王秋萍、李世刚等5306260545(YUKU)

分布:中国特有,产贵州南部、四川西部和东南部。云南首次记录。

大苞苣苔属(AnnaPellegr.)是苦苣苔科中的一个小属,仅含3种,大苞苣苔(A.submontanaPellegr.)、软叶大苞苣苔[A.mollifolia(W. T. Wang) W. T. Wang & K. Y. Pan]和白花大苞苣苔[28]。大苞苣苔分布于贵州西南部、云南东南部,及越南北部;软叶大苞苣苔在贵州西南部和云南东南部有分布记录;白花大苞苣苔分布于贵州南部、四川西部和东南部,在3个种中其分布最靠北。白花大苞苣苔在无花、果的情况下,与无毛漏斗苣苔(RaphiocarpussinicusChun)不易区别,后者叶两面均无毛或近无毛,干时叶片下面不呈紫红色[29]。

7 唇形科Lamiaceae

7.1 石荠苎(图版Ⅱ,3-5)

Moslascabra(Thunb.) C. Y. Wu & H. W. Li in Acta Phytotax. Sin. 12: 230. 1974; 中国植物志 66: 294. 1977; Fl. China 17: 243-244. 1994; 四川植物志 10: 407-408. 1992.

凭证标本: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中城镇二十四岗,103°57′E,28°25′N,生于山坡、路旁或灌丛下,海拔1 300~1 400 m,2019年10月19日,王焕冲、王秋萍、任正涛等5306260752(YUKU)

分布:产中国辽宁、陕西、甘肃、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越南与日本也有分布。云南首次记录。

唇形科约220属,世界广布,主要分布于地中海地区和亚洲西南部,中国有96属807种[30-31]。石荠苎属[Mosla(Benth.) Buch.-Ham. ex Maxim.]是唇形科的一个小属,分布区西起西喜马拉雅山,东到日本,北至俄罗斯远东,南至印度尼西亚,中国有12种1变种[32]。石荠苎是该属中分布较广的种,在中国、日本和越南北部有广泛分布,主要生长在路边、山坡林缘、溪边石缝及沟边草丛中等比较阴湿的环境中,并能在群落中成为草本层优势物种[33]。

石荠苎可全草入药,具有祛风利湿、清暑解毒的功效[15],提取其总黄酮可用于抑菌与抗氧化[34]。

8 菊科Asteraceae

8.1 华漏芦(图版Ⅱ,6-8)

Rhaponticumchinense(S. Moore) L. Martins & Hidalgo in Bot. J. Linn. Soc. 152: 461. 2006. —Klaseopsischinensis(S. Moore) L. Martins in Taxon 55: 974. 2006. —SerratulachinensisS. Moore in J. Bot. 13: 228. 1875; 中国植物志 78(1): 166. 1987.

凭证标本: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板栗村,104°06′E,28°33′N,生于坡草地、林缘、林下、灌丛中或丛缘等,海拔480~500 m,2018年10月16日,王焕冲、王秋萍、李世刚等5306260597(YUKU)

分布:中国特有,产安徽、福建、甘肃、广东、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陕西、四川、浙江。云南为首次记录。

菊科是被子植物的特大科,约有1 600多个属,24 000多种[35]。华漏芦有着较为复杂的分类历史,它最初被置于麻花头属(伪泥胡菜属)(SerratulaL.)[35],2005年Martins和Hellwig基于分子系统学研究认为其更应置于传统的麻花头属是一个多系类群,华漏芦与Serratula和Klasea系统关系并不接近,而与漏芦属(RhaponticumVaill.)相关类群近缘[36],2006年Martins正式提出将该种组合到漏芦属(RhaponticumVaill.),提出新组合名称Rhaponticumchinense(S. Moore) L. Martins & Hidalgo,以SerratulachinensisS. Moore作为基原异名[37]。同年,Martins更进一步将华漏芦独立为华漏芦属(KlaseopsisL. Martins),仅包含华漏芦1种[38]。不过石铸和Martins在 2011年出版的《Flora of China》(Vol. 20-21)中,并没有采纳华漏芦属(KlaseopsisL. Martins)的处理,而是支持将华漏芦置于漏芦属(RhaponticumVaill.)[39],而本研究也同意石铸和Martins(2011)的分类观点。华漏芦在《Flora of China》(Vol. 20-21)中还记载有1个变种,即滇黔漏芦[R.chinensisvar.missionis(H. Léveillé) L. Martins],它与原变种区别主要在于叶形,华漏芦叶片为卵形至披针形,分布于中国华东、华中、华南、西南与西北等区域,而滇黔漏芦叶片为狭披针形,仅见于贵州和云南[39]。根据鉴定,本次研究的材料为华漏芦原变种,是该原变种在云南的首次记录。

华漏芦是植物蜕皮甾酮类化合物的天然来源,其药用部位为根,有促进代谢、增强免疫力、抗氧化、降血脂等生物活性,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40-41]。

猜你喜欢

图版标本云南省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基于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和中图版比较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谓词逻辑的飞机线束工装图版设计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新世纪以来唐代墓志的收藏与刊布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