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据课标·关联教材·多元思辨·创新组合
——2022 年高考作文命题解读和趋势分析

2022-08-31永州一中刘小忠

美文 2022年16期

永州一中 刘小忠

2022年高考作文一共命制8道题(上海卷延迟),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 4 道,分别为新高考Ⅰ卷(供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山东7省使用)、新高考Ⅱ卷(供海南、重庆、辽宁3省市使用)、全国甲卷(供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西藏5省使用)、全国乙卷(供河南、安徽、江西、山西、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12省使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省市各命制1道。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通过依据课程标准,着意关联教材,创新设计情境和完善多元关系组合,引导当代青年从传统文化和时政热点中,坚定文化自信,激扬青春风采,夯实成长之基。命题在落实课标要求之外,还在呼应教材、关联时事、重视思辨、学会创新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具体情况统计如下:

2022年高考作文主题、情境设计与课程标准、统编教材创新对接表

由于2022年的高考考生是第一批使用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学生,又恰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和北京荣登首个“双奥之城”的奥运之年,高考作文试题的命制除了依据课标、关联教材的显著特点之外,还呈现以下三大看点:

一、五大热门主题

高考作文的热门主题,不仅反映时代的主旋律,体现教考衔接,更反映出当下主流社会对一个高中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思想素养的要求。

主题一 进步与发展

高考作文题多次直面时代重大事件。今年,冬奥会与冬残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等主题进入命题视野。高考作文如同社会微缩景观,映照出鲜明的时代图景。

全国乙卷结合“北京:双奥之城”的材料,从五个方面对比了2008年与2022年奥运会、残奥会,要求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感受与思考;新高考II 卷的作文题,要求结合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典型,以“选择·创造·未来”为题作文;浙江卷则关注创新驱动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科学战略部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这段话是对当下中国所处历史方位的基本判断,也是时代精神之魂。把握住“新时代、新征程和新阶段”,就把握住了“进步与发展”的底层话语逻辑。

引导学生更加关心时政热点与现实生活是近年来的命题趋势,且结合得越来越巧妙,避免走口不走心。如何具备家国视野与时代精神,已成为青年一代的必答题。中学生日常如果养成对国家与时代发展动态的敏感,并积累足够丰富的素材,就一定能够在考场上游刃有余。

主题二 传统与经典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在试题中采用古典文化素材,于潜移默化中便可提升文化自信。全国甲卷以《红楼梦》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为材料,请学生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北京卷的“学习今说”,也从古人的“学不可以已”谈起,思考现在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的异同之处。如果对古典文化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就可以更充分理解和分析材料,表达得更到位。

传统文化虽然是一个高考作文命题的重镇,但在今年的表现形式又有所不同。除了凸显“文化自信”之外,更突出用辩证的角度来看待传统与经典。比如刚刚提到的“学习今说”对古人“学不可以已”进行重新思考。而且凸显“传统与经典”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在全国新高考Ⅱ卷中,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一方面提到了“民族传统”的养分,另一方面更提到了要发扬“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强调建造能够传世的“新的经典”。

这些题目都要求学生深化对中华文化精神内核的领悟,而非停留于浅层论述。学生既要品经典、咀英华,又要保持开放性,于感悟中传承与弘扬。既要借鉴古人智慧,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文化信心;又要立足当下现实,融通古今资源,面向未来谋求创新。

主题三 人才与创新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将科技创新视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很多重要场合提到“创新”的重要性。比如他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就指出:“创新是引领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创新”一直是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中的高频词。在今年的全国新高考Ⅱ卷和浙江卷的材料中,也都直接提到了“创新”。而其他几道题也都多少和“创新”有关,如全国甲卷谈到了“移用”“化用”和“独创”。创新精神可谓高考作文题的内在底蕴。

在“传统与经典”主题中,我们已经涉及到了关于“创新”的话题。抛开传统的“守正创新”立意,今年浙江卷的作文题还有较大的突破。虽然题目给出的材料着眼于浙江的地方特点,聚焦青年人才、科技创新等元素,但契合的却是当下“双减”“职业教育改革”“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高端制造业发展”等时代主旋律。通过对“人才标准”的思考,引申出题目中“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要求考生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个人人生价值进行深入思考,让人眼前一亮。

主题四 学习与成长

“学习与成长”主题,无论在考试里还是教材中,都是常见主题,考生们都不会陌生。比如北京卷大作文第(1)题“学习今说”中提到的“学不可以已”,就出自统编本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主题中荀子《劝学》篇的开头第一句。该单元的研习任务中有一道题,即要求学生写一篇“‘劝学’新说”,命题人正是在此基础上翻出新意,暗扣教材。虽然是一个老题目,但越是老题目越不容易写出新意。命题人在提醒考生思考古人对学习的态度时,又注重引导学生站在今天的位置上,来重新思考学习的意义。这对于思考传统文化新义、思考如何在现代意义上提升对学习的认识,十分有必要,也契合“传统与经典”主题中所谈到的“推陈出新”“反思经典”的立意。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培养开放性思维,独立思考,建立观点,敢于质疑。

古人常说,学而优则仕;今天,学习的立意应该更为高远,学习的范围也更加广阔,学习的途径也更丰富多样。新时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创新型社会中人才观发生变化(同样契合“人才与创新”主题),基础教育阶段“双减”政策落地等等,都对学习内容、方式、途径和评价标准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到应该在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和人民中来发展和成就自己;认识到除了“有字之书”外,还要深入社会,多读“无字之书”。这道题平易中寓有广阔的思辨空间,既能考查学生将自身经验与时代精神、社会特征建立起联系的逻辑性,又能考查学生对当今社会认识的准确度与深刻性,引导学生“切问而近思”,体现积极的育人导向。

主题五 生活与哲思

思辨与说理的题目,近年来也为高考作文所钟爱。通常考生写起来也都比较好下笔,比如“幸存者偏差”“物各有性”“得与失”等,都强调哲学思辨与多维视角。今年的全国新高考Ⅰ卷材料给出了三个围棋术语:本手、妙手、俗手,看似谈体育的问题,实质上是要考生理解“本手”“妙手”“俗手”之间的关系,从中获得“启示意义”,进而在更宽阔的生活领域里讨论人生的哲理和方法论问题。基础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不是技能的机械训练,而是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掌握融通,只有基础牢靠,才有下出“妙手”的可能。磨砺基本功和创新创造之间有深刻的辩证关系,只有守正才能够创新(同样契合“人才与创新”主题)。

2022年高考作文另一个鲜明的特色是“生活化”,不仅在材料场景上生活化,有两道大题直接指向考生的“日常”,强调结合个人体验书写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在“日常”中的坚守与奋斗。天津卷“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北京卷作文题(2)“在线”,考察的是考生在疫情当下的生活体验、观察和思考,而且要求以记叙文的方式来写。这一届考生在高中阶段有很多“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在线”的生活有利有弊,五味杂陈,学生对个中滋味可以有个性化、思辨性的感悟。这道题目不仅可以保证学生有话可说,还能够引导学生盘点、梳理自身经历,正确认识和理解疫情期间在线学习等特殊情况,鼓励他们发掘其中积极美好的方面,品味生活,思考社会和人生。

此外,北京卷第(1)小题要求为学校社团写招新启事,第(2)小题要求学生为核酸检测点设计两米间隔线的标志,从写作上看前者强调“说服”;后者强调“说明”。试题通过设置社会生活情境,要求考生激活相关经验,考生由于生活积累、思考深度的差异,形成多元开放的答案,同时也能够反映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水平。写作考查作文,更考查做人。

二、三大考查趋势

趋势一 重视教材、传统经典、迁移能力

全国甲卷以《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为背景材料,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对材料中的“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等艺术效果的现象深入思考写一篇文章。这道题被网民号称是“2022年最难的高考作文”。其实我们可以在教材的学习中破解它。作文题的“背景材料”《红楼梦》,不仅是传统经典,还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第七单元的整本书阅读。而且“写作任务”竟可以直接对标到统编版教材必修上第六单元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这一课。围绕第六单元的主题“学习之道”深入思考完全可以顺利把控全国甲卷作文的写作主题和任务——“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

北京卷第一道作文题让学生“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北京市特级教师何郁老师在分析北京卷的作文命题时说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学习。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主题即为“学习之道”,其中就有一篇《劝学》,《劝学》的开头就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该单元的研习任务中有一道题,即要求学生写一篇“‘劝学’新说”,命题人正是在此基础上翻出新意,暗暗扣合教材的。此题还非常重视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思辨性。命题人在提醒考生思考古人对学习的态度时,又注重引导学生站在今天的位置上,来重新思考学习的意义。这对于思考传统文化的新义、思考如何在现代意义上提升对学习的认识,十分有必要。

趋势二 直面时事热点大事件,关注国家发展与青年成长

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趋势就是紧密联系时事热点与现实生活,且结合得越来越巧妙。日常学习中让学生关注国家与时代发展的动态,就会有更多发挥空间。2022年高考作文也不例外,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等热点主题进入命题视野。

全国乙卷结合时事热点大事件“北京:双奥之城”的材料,要求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感受与思考。高考语文命题组专家表示,全国乙卷作文围绕“双奥之城”组织信息,以表格和数据的形式,直观呈现我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激发爱国热情,引导学生体会冬奥精神的深刻内涵。

新高考II 卷的作文题,以时事热点“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为背景材料,要求结合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典型,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写一篇文章。

浙江省是自主高考命题的最后一年,今年的作文材料紧扣浙江元素,以浙江的大事件“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省级战略,人才工程、新时代浙江等为背景材料,材料不是一种限定,而是一种引发、启示,由此用材料引发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并写一篇文章。作文题既体现了时代精神,也体现了思辨特色。

趋势三 情境设计开放灵活,表格作文首次亮相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背景下的高考作文命制特别强调考试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具体情境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典型任务侧重考查叙述表现、陈述阐释、解释分析、介绍说明、应对交流等内容。新高考作文命制越来越重视三类情景的整合,比如今年全国甲卷给出的《红楼梦》大观园“匾中谈创”的情境、全国新高考Ⅰ卷给出了的“本手、妙手、俗手”三个围棋术语,将学科认知情境与个人体验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开放灵活,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贯通,更能为阅读底蕴厚、思辨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多元的思维空间,凸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真正能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北京卷第(1)小题要求为学校社团写招新启事,第(2)小题要求学生为核酸检测点设计两米间隔线的标志,从写作上看前者强调“说服”;后者强调“说明”。试题通过设置社会生活情境,要求考生激活相关经验,考生由于生活积累、思考深度的差异,形成多元开放的答案,同时也能够反映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水平。

全国乙卷 “北京:双奥之城” 首次使用表格出题。表格下的导语提示了考生写作的方向,已有“跨越”,还要“再跨越”,应当是考生读题的重点。横纵联系表格信息,择重而由浅入深地挖掘“跨越的原因”。如表格中格外强调的“世界最大钢结构场馆”“污水再生”“智慧场馆”“精准气象预报”等,挖掘出“科技强国”这一主题词的发力;群众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是搭上了奥运快车,“国家经济”的发展才是幕后功臣;交通支持上的“智能化进步”与“高铁运营里程”的快速发展也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为之张本互补。可由具体的人物事迹,分析中国人是如何又一次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挖掘中华民族在“再跨越”的道路上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民族精神。可见与其关注“跨越”的速度,不如关注“跨越”的质量;最后,思考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如何实现未来的“再跨越”。

三、四点备考建议

建议一、有针对性,注重综合性,在素养提升上下功夫。

高考作文备考,必然要有针对性。高考是能力与素养的综合性考查,备考一定要强化阅读,提升表达水平,提升高考写作水平。首先,阅读是基础,平时就要强化阅读,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其次,表达是目的,要强化表达能力的训练。如新课标中的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专题学习、主题学习、项目学习等等语文学习方式,也可以适当地介入高考复习备考,尤其是写作备考。高考试卷不仅是选人的载体,还是育人的途径,其“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我们的备考素材必然要关注这一功用。

建议二、强化思维训练,在作文题目材料的深入分析上下功夫。

临场时,细读题目关键词,品味其内涵,揣摩命题意图,然后快准狠地立意。如今作文设题往往具有真实性、矛盾性、思辨性的特点,要想文章写得精彩,要能够针对问题,鞭辟入里,彰显观点,有真知灼见。平时备考就要强化思考的深入性、表达的逻辑性,以求在发展等级上创造更多的亮点。

建议三、在强化素材的分析与理解、积累与运用上下功夫。

日积月累地储备素材,潜心涵泳文化底蕴。训练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自觉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彰显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增强“四个自信”。

建议四、在增加文本作为独立个体的解读意识、摈弃套路、胜在真诚上下功夫。

高考作文早已进入反套路时代,真正考察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是在特定的竞争场景下进行智慧交锋,所以一定要训练学生从文本出发,增强文本作为独立个体的解读意识。要想真正脱颖而出,需反复磨砺,积极地拓展思维,不断地锤炼语言。最重要的是抒真情、写真意,通过一篇八百字的文章彰显自己十多年的文化浸润,体现自己的家国情怀、道德审美、人文素养,等等。要有自己独到的见地,多一些个性化的表达,多一点真知灼见,往往成为自己胜出的亮点。一句话,文无定法,文贵情真,独抒性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