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山文化“四梁八柱”开发和应用研究

2022-08-30皮晓燕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2年8期
关键词:蒙山文化

□皮晓燕

蒙山文化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深入挖掘、开发蒙山文化资源,打造蒙山文化品牌,是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针对蒙山文化资源与生态文明开发利用不足、文化传承与绿色经济融合发展不深入等问题,理清蒙山文化渊源,深入挖掘蒙山古老文化,搭建蒙山文化的“四梁八柱”框架,打造蒙山文化品牌,强化文化在蒙山旅游中的作用,以文促旅,以旅带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

一、蒙山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一)蒙山文化的内涵

蒙山文化泛指蒙阴县全域及至沂蒙山区域时空范围内的劳动人民所创造和生发的一切历史文化资源,包含区域范围内的自然生态景观、自然生态遗址、历史文化传统、经济文化成果、自然文化现象、政史文化人物等方面。

大禹治水时就有关于蒙山地区“淮沂其治,蒙羽其艺”的记录,也就是说在大禹治水时期蒙山地区就已经有了农业活动。蒙山自周朝被封国祀祠。春秋时,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后历经数千年,许多文人墨客对蒙山吟咏传颂,延绵不绝。

(二)蒙山文化的时代价值

蒙山文化包罗万象,多姿多彩,生态景观原始,风光优美怡人;蒙山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较强的开发和研究价值。研究和开发蒙山文化,丰富古老的东夷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蒙山文化宣传、提升蒙山文化知名度的重要途径。

二、蒙山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蒙山是“岱宗之亚”、天然氧吧、生态公园。鬼斧神工的自然生态景观、富有深厚底蕴的人文景观历来受到人们的青睐。当前阶段的蒙山文化开发工作,还处在一个逐渐成熟和完善的阶段,缺少对蒙山文化更系统深入的研究,没有形成关于文化旅游的系统化模式和框架,使得文化传承与绿色经济的融合发展不够深入,生态文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足。因此,打造蒙山文化品牌,形成自己的独有特色,势在必行。

三、蒙山文化“四梁八柱”内容

(一)蒙山文化四梁:祭祀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

祭祀文化是蒙山文化栋梁之一。最早的蒙山文化起源于祭祀文化。《平邑县志》有记载,西周初年,周成王封颛臾为“东蒙主”,建颛臾国,附庸于鲁国,代表周天子主祭蒙山,祈求蒙山山神显灵护佑天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姓安定康宁。一年四时设祭,岁岁不绝。当时的颛臾国内,国君有德,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祥和景象。颛臾王主祭蒙山奠定了源远流长的蒙山文化,至今仍有蒙山拜寿祭典。蒙山山顶上的万寿宫就是周代祭祀蒙山之所,雨王庙是当地自古以来祭祀雨神习俗的鲜明体现,寄托着蒙山人民渴望丰收、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这些祭祀活动,使人们逐渐认识了蒙山文化。无论是祭山、祭水,还是祈福,祭祀文化始终贯穿于蒙山5000年的文化史中。

蒙山文化 “四梁八柱”框架

道家文化是蒙山文化栋梁之二。蒙山上的玉虚观,始建于宋代,明、清时期是蒙山地区最大的道观。玉虚观首任住持临沂人贾文,笃信道教,淡泊名利,居此30余年,乐于布道助人。金大定年间,玉虚观道众在道观内外广植松柏,树木成林,云气蒸腾、清风拂面,宛若洞宫仙府。明代称玉虚观为玉虚万寿宫,清朝称万寿宫。清康熙年间,万寿宫香火极盛,道观规模扩大,道众300多人。清末,慈禧太后封蒙山万寿宫道长高云溪为总道教司,管理全国的道教事务。1938年,万寿宫尚住有道士100多名。可见,蒙山在道教中地位很高,影响很大。

据史料记载,唐代诗人杜甫和李白曾来蒙山寻道,杜甫留下了《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传为佳话;苏轼也曾云游蒙山,留给后人“闻道东蒙有居处,愿供薪水看烧丹”的诗句,流芳百世。

佛教文化是蒙山文化栋梁之三。明光寺内有大雄宝殿、观音殿、财神殿,备受明清皇帝推崇,使佛教文化得到了发展。

儒家文化是蒙山文化栋梁之四。蒙山钟灵毓秀,孕育了诸如仲由、曾子等贤圣人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儒家文化的传播为蒙山文化带来了新鲜的养分。

上述四根栋梁搭建了蒙山文化的整体框架,它们既相辅相成,又有自己独有的发展规律,对蒙山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蒙山文化八柱:长寿文化、隐逸文化、孝文化、忠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外来文化名人、本地文化名人

长寿文化是第一根柱子。蒙山因龟蒙顶的神龟而得名,诗经曰:“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奄有龟蒙,遂荒大东。”五代后晋曾任水部员外郎的贺亢就修道蒙山,传说其活了好几百岁,苏轼有语“不惊渤澥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万寿宫牌坊匾额上的“蒙山”二字,是书圣王羲之的墨迹,四周雕有99个“万”字,意为“福寿万年”。

人文景观孕育了长寿文化。蒙山人均寿命较长、百岁以上老人较多,得益于蒙山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优越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人文因素。蒙山上宏殿重阁,晨钟暮鼓,生生不息。“祝寿到蒙山,一生保平安”,今天,蒙山成了祈福祈寿的灵山圣地,是祈福之地、长寿之山。

优良的生态文明铸就了长寿文化。近年来,沂蒙当地政府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与发扬,为老年人营造了健康长寿的良好环境。平邑县、费县均被授予“山东省长寿之乡”,这与传统的长寿文化是分不开的。

隐逸文化是第二根柱子。儒、道、纵横家代表人物孔子、庄周、鬼谷子等隐逸之士都曾在蒙山隐居。鬼谷子隐居蒙山鬼谷,在这里修炼养生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并开业授徒。他的弟子过百,著名的有孙膑、庞涓。现蒙山仍留有鬼谷洞、鬼谷讲堂等遗址。据说,孙膑在这里向鬼谷子学艺,住在这里静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收获了大智慧、大彻悟。汉朝文学家蔡邕等也曾隐居蒙山吟诗作赋。这些隐逸者的思想丰富了蒙山文化的内容,推动了蒙山文化的发展。

孝文化是第三根柱子。沂蒙山区素有“圣人化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的美誉,孝道是这里的传统美德。据《费县志》记载,清代曾子的祭祀即是在费县由朝廷册封的奉祀生主持,他的孝道思想在蒙山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孝”就有七孝在沂蒙。

忠文化是第四根柱子。《费县志》载,元代的忠臣义士康恭,是一名谏臣,恪尽职守;明代彭占褀任浙江永嘉县知县时,廉洁爱士,号曰“彭青天”。这些忠于职守、不畏强权的直臣、贤臣都是蒙山忠文化的代表。

红色文化是第五根柱子。孟良崮战役的勇士、支援前线的沂蒙六姐妹等,无数勇敢坚强、淳朴善良的沂蒙人,以博大的胸怀、忘我的精神,用鲜血和生命筑就了共和国的基石。《沂蒙山小调》是一首沂蒙山民歌,它的前身是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采集创作的抗日主题歌曲《反对黄沙会》,后改为歌颂家乡主题的歌曲。红色血脉早已根植于沂蒙老区的老百姓心中,沂蒙精神铸就了这个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在这片热土上赓续发扬,成为沂蒙大地的代表性文化符号。

民俗文化是第六根柱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山人民养成了独特的习俗,构成了蒙山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临沂郯城木旋玩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多取材于民间神话、历史故事等内容,图案寓意吉祥,色彩浓艳、形象生动。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临沂泥塑、八仙灯等民间艺术,散发着乡土气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外来文化名人是第七根柱子。蒙山地近圣贤之居,路当南北之要,李白、杜甫、苏东坡、张养浩、王世贞等或登临蒙山,或歌咏过蒙山。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道出了李白和杜甫的深厚友谊;明代文学家公鼐作《蒙山赋》咏叹蒙山;康熙大帝冬游蒙山留下“马蹄碎踏琼瑶路,隔断蒙山顶上峰”的诗篇;乾隆皇帝南巡中游历蒙山则留有“山灵盖不违尧命,示我诗情在玉峰”的优美诗章。“文为人名,人以文传”,这些文化名人到蒙山游赏,留下了赞美蒙山的壮丽诗篇,丰富了蒙山文化的内涵。

本地文化名人是第八根柱子。纵览蒙山文化5000年,孔子弟子仲由、“宗圣”曾子、“算圣”刘洪、“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书法家颜真卿家族、蒙恬、匡衡、公鼐、左宝贵等贤圣人杰、名人文士荟萃,这些本地文化名人的作品成为这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丰厚了这一区域文化的底蕴。本地名人文士对蒙山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为蒙山文化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契机。

四、蒙山文化“四梁八柱”开发和应用途径

(一)以蒙山文化“四梁八柱”框架为基础,科学规划和布局

“四梁八柱”文化的开发和应用是研究蒙山文化的基础。“四梁八柱”文化是临沂古老传统文化的核心,应充分发挥以文化人,提升社会道德,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振沂蒙精神的作用。形成以沂水、龟蒙山为基址之“隔水望山”布局,创设山之崇高、峡谷幽深之境域,造就自然山峦、飞天神龟动静结合之神韵,融古老蒙山文化、诗文书画、音乐、戏剧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勾勒青山绿水、气象万千之画面,使人与自然处于相亲相融之中,凸显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实现蒙山文化与生态文明的深度融合,形成旅游景观、生态文明、历史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强化文化在蒙山旅游中的作用,以文促旅,以旅带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

(二)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文化特色

蒙山有着原始优美的自然资源和历史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生态旅游区内群峰奇险、林木葱郁、水质清澈,药用动植物资源丰富,这些在统一合理的规划下,都可以成为蒙山文化范围内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龟蒙景区有典型景观“老寿星”,可以基于此打造长寿文化的精品;云蒙地区瀑布、庙宇、森林环绕,自然景观优美,群峰陡峭,可以打造高品质的生态休闲区;天蒙地区天险、葫芦崖,山高路险,峰峻涧深,是登崖和攀岩活动的胜地,也可以进行奇石园的规划、分类和布局建设;利用深厚的古老文化,结合得天独厚的蒙山世界地质公园之优势,倾情打造“蒙山高,沂水长”的文化形象品牌,应用现代技术打造蒙山“文化云旅”,等等。

文化是旅游的精神源泉,文化与自然生态的结合才能使旅游事业经久不衰,对蒙山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文资源的价值。实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同步开发,增强文化内涵。蒙山文化的特色是宗教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有着很明显的历史依托:万寿宫、承天宫、清虚观等,依托这些人文景观可以逐渐恢复道教活动。同时,要重点突出景观文化,深入挖掘各景点的人文故事、名人逸事、民间传说等内容,让游客在观看文化经典的同时,知晓文化内涵,加深文化理解,实现文化传播。

(三)文化开发,保护先行,倡导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关于蒙山旅游资源的开发要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要保护旅游区范围内的一草一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更好地呈现蒙山文化,宣传蒙山文化。

另一方面,蒙山文化中“四梁八柱”的开发和利用。要有专业的团队和政府的支持以科学地实现蒙山文化的开发研究和规划部署,形成统一的开发操作流程。此外,基于对蒙山文化的深入研究,提高当地民众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推介人员的专业水平,做到精准、全面地传播蒙山文化的内容和精神,使游客领会蒙山文化内涵,并自觉实现传播。关于蒙山文化“四梁八柱”的开发不应以单纯的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

五、结语

旅游业的发展对蒙山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基于蒙山文化“四梁八柱”的文化框架,协调好文化资源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做好文化传承和绿色经济的融合与发展,是开发和利用蒙山文化的关键,是实现文化传承的基础,也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蒙山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蒙山,每个茶园都高过春天
蒙山医药随想
谁远谁近?
古风盎然的蒙山山歌
爬蒙山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