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曝气孔布置方式对总溶解气体消散的实验研究

2022-08-29梁珈珈杨慧霞王云云刘彩虹姚元波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2年9期
关键词:针孔孔径饱和度

梁珈珈,杨慧霞,王云云,刘彩虹,姚元波

(贵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1 概述

近年来,伴随着一系列水利工程的不断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中,总溶解气体过饱和(Total Dissolved Gas,简称TDG)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总溶解气体过饱和是高坝在泄水时,大量的气体随着被泄水流被卷吸在水垫塘中,在高压的情况下溶解于水中,使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包括溶解氧(DO)、溶解氮(DN)过饱和。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监测到TDG过饱和现象会对鱼类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威胁,促使鱼类罹患“气泡病”,直至死亡[1- 5]。为了减少水利工程对周边河流鱼类的影响,建设环境友好型工程,如何加快过饱和TDG的释放是缓解这一问题的重要思路。

目前,国内外针对大坝泄水引起的过饱和TDG问题的缓解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中,汪清等[6]提到可以在下游河道内人工养殖藻类可对水体中的氧气加速消耗;Youquan Yuan[7]通过模拟植被对过饱和TDG的壁面吸附效应,提出植被也能促进过饱和TDG的释放模型。

工程措施中,Hargreaves[8]曾报道过利用填料柱来降低养殖池中TDG浓度的方法,刘燚等[9]发现在风的作用下,会引起水气交界面下的水流速梯度增大,使水体产生强烈紊动,加大水气界面的传质速率,从而加快过饱和TDG的释放。冯镜洁等[10]通过实验提出可利用阻水介质加快过饱和TDG的释放,但阻水介质的存在加大了水流在河道内的滞留时间,实际工程应用上有待研究。牛晋兰等[11]利用活性炭在静水和搅拌诱导紊流水中进行试验,得出活性炭能明显提高TDG的消散速率。唐磊等[12]通过对瀑布沟水电站的检测,得出水温对过饱和TDG的溶解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解决过饱和TDG释放问题的时候,也可以把温度的影响考虑进去。以上这些措施有些受限于充填材料经济消耗较高,或是受水体及河道两岸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较大等因素,在实际工程实施上较为困难。而最早在2001年的报告中,Murphy[13]通过以空气和氧气为介质,发现向水体中曝气能够加快溶解氮的释放,并首次将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中的曝气技术应用于降低过饱和TDG的危害中。黄鹰翰等[14]将曝气技术应用于过饱和溶解氧的恢复中,Yangming Ou[15]深入探究了曝气对过饱和TDG的释放促进作用。在现有的能够加快TDG耗散的措施当中,结合实际情况考虑之后,曝气技术因为其装置简单、经济性强以及对操作人员要求低等优点,作为当前最有可能应用于缓解高坝过饱和TDG问题的技术。但是,在现有的针对过饱和TDG的曝气技术中,大多数采用均匀曝气或集中曝气的方式,鲜少有考虑曝气盘的不同布置方式对过饱和TDG传质影响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从室内机理实验着手,探讨曝气盘的不同布置方式对总溶解气体的释放规律。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装置

本实验主体装置分为总溶解气体生成装置和释放装置。生成装置主要由1.3m高,直径为0.6m的碳素高压密封罐体和最大流量为6m3/h、吸程为8m的水泵以及排气量为90L/min的空气压缩机通过钢管连接而成,具体如图1所示。释放装置主要由长、宽、高分别为550mm×400mm×2000mm的透明亚克力水箱和曝气盘组成,曝气盘安装在距离水箱底部100的位置。曝气盘采用与水箱同种材料的亚克力板以及同等长宽的针孔曝气盘,其盘面的针孔孔径分别为0.6、0.9mm。

图1 静置曝气水柱实验装置简图

2.2 实验仪器

本实验的总溶解气体浓度和温度采用丹麦Oxyguard Handy Polaris便携式溶氧测定仪进行自动测量和记录,该仪器采用原电池法测量水体溶解氧含量,每10s仪器记录1次数据,测量结果较为精确。

根据四川大学在2013—2016年期间对溪洛渡水电站下游TDG过饱和进行周期性的连续观测,得出的溶解氧和过饱和TDG的关系式如下:

y=1.1796x-16.078

(1)

式中,x—溶解氧饱和度,%;y—总溶解气体饱和度,%。

2.3 实验方法

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控制曝气针孔布置方式、曝气量、针孔直径等因素进行设计。首先利用自来水在生成装置中制备一定条件下的过饱和TDG水体。然后将探头预先放置于曝气盘上部10cm处,且保持每次记录位置不变;打开阀门,将制备的过饱和TDG水注入水箱至60cm处,测定初始的TDG浓度和水温,记录数据,随后开启空压机进行曝气,通过控制流量计的阀门使曝气量达到预设值,继续使用仪器监测水体的TDG浓度变化,因美国环境保护署将110%的TDG饱和度定为限定标准,所以本次实验在TDG浓度达到110%的情况下停止曝气和监测。

2.4 实验工况

每组实验均采用相同工况下制备的过饱和TDG水体,即:压强为0.2MPa、水深为0.6m,以通气量为2m3/h的情况下掺混6min的水体。通过改变曝气孔的不同布置位置、曝气量、曝气孔径等24组工况研究不同的曝气布置方式对TDG释放过程的影响,具体实验变量参数见表1。

表1 实验设计参数

为了控制其他变量一致,本次曝气盘采用10个针孔的布置,其中,回形和角落集中曝气方式中曝气孔与较近边壁的距离为50mm,水温约为10.6℃,曝气盘的具体布置方式如图2所示。

图2 曝气盘布置方式

3 实验结果

3.1 曝气孔径对TDG释放的影响分析

在实验时观察到不管哪种布置方式,气泡在水箱中无明显摆动,呈现直线上升的态势。根据表2可知,相同的过饱和TDG浓度水体,在相同曝气量、曝气水深、曝气方式的情况下,使其TDG浓度降到110%,0.6mm孔径的曝气盘中只需要15~29min,而0.9mm孔径的需要18~32min,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随着曝气孔径的增大,过饱和TDG释放效果越差。这是因为曝气针孔孔径越小,气体进入水箱后由于压力的不平衡而形成的气泡直径也就越小,更小的气泡增大了水体中气泡的比表面积,更有利于过饱和TDG的传质过程。

3.2 曝气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根据图3—4所示的TDG饱和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可看出,在曝气深度、曝气孔径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曝气量的增大,无论曝气针孔是何种布置方式,TDG释放速率都在逐渐增大,这是因为曝气量的增大,会使气泡造成的水体紊动会更加剧烈,气泡的表面破裂更频繁,加快了液面更新。并且从图3—4中看出,在低曝气量的情况下,过饱和TDG的浓度下降到125%左右,释放速率会有明显的变化;在120%之前,TDG饱和度随着时间呈现明显的直线衰减趋势;在120%之后,TDG的释放速率有了明显的变缓,并逐渐趋于平稳的走向。这是由于曝气刚开始的时候气体和水体间的梯度较大,会加快传质速率,当梯度降低之后,传质速率也相应的减小,而低曝气量下,过饱和TDG的释放速率要略低一点。而在较大曝气量的情况下,TDG下降曲线呈现近乎直线型。

3.3 曝气盘的布置方式对实验的影响

如图3—4所示,通过对比分析0.6mm和0.9mm孔径的曝气盘在60cm水深的情况下,不同针孔布置方式对TDG释放速率的影响,可知,在实验的3种曝气量下,均出现十字形曝气比其他3种曝气方式过饱和TDG释放速度要快的情况,其中,最显著的是d=0.9mm,Q=1m3/h的情况,十字形曝气方式会比角落集中曝气快1~1.5min。即在曝气量一定的条件下,曝气针孔的布置方式对TDG释放速率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按释放效果依次为十字形曝气、口字型曝气、中心集中曝气和角落集中曝气。

图3 d=0.6mm时的TDG饱和度与时间的关系图

图4 d=0.9mm时的TDG饱和度与时间的关系图

在实验的4种曝气针孔布置方式中,中心集中和角落集中型对TDG的释放影响效果差距甚小,甚至会在曝气量较低的情况下,释放曲线出现2种布置方式对加快TDG饱和度降低的效果一致的情况,即在横坐标以在分钟的刻度的情况下不明显,但总的来说角落集中比中心集中要慢。这是因为角落曝气距边壁距离较近,会引起附壁效应,使曝气盘中的气泡由于该效应而在箱体边壁附近大量聚集。虽然加快这一部分气体在壁面的释放,但是对于整个水箱内部,则会引起气体的分布不均,较远处的水体受到的扰动较小,故角落集中这种布置方式对过饱和TDG的释放不太理想。

表2 实验结果

实验证实了在曝气量、曝气孔径,曝气深度一致的条件下,适当优化曝气针孔的布置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TDG过饱和水体的释放,节约成本,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4 全因素分析

实验测量得出各工况下过饱和TDG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根据美国陆军工程兵团的研究成果,过饱和总溶解气体的释放过程符合一阶动力学方程,即用公式表示为:

(2)

式中,G(t)—TDG饱和度,%;Geq—TDG平衡饱和度,取100%;t—时间,h;kT—过饱和TDG释放系数,h-1。

计算得出各工况下的释放系数及其拟合曲线的线性平方和见表3。

表3列出24组试验工况下的释放系数及其线性拟合的确定系数R2均大于0.95,说明线性拟合程度较高。从表3可以看出在试验的这些工况中,孔径为0.6mm,曝气量为3m3/h的口字型曝气中,过饱和TDG的释放系数最大;并且在相同水深和曝气量的情况下,对曝气盘布置的优化不能抵消曝气孔径增大对TDG释放的不利影响;另外,无论曝气盘是何种布置形式,曝气量的增加,加大了水体的紊动,加速了气泡从水体表面溢出大气,都能明显的增大TDG的释放系数,而不被其抵消。所以从各个因素对TDG释放的影响来看,曝气量的影响>曝气孔径>曝气盘的布置方式,即曝气量和曝气孔径是影响过饱和TDG释放的主要因素。

本实验所探索的不同布置方式,其实质是不同曝气针孔的不同分散程度,十字型是将针孔尽可能分散的一种布置形式,所以建议在以后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当相同曝气量、曝气深度以及曝气孔径的情况下,尽量将针孔均匀分散布置能更好地加快过饱和TDG的释放,更好地提高气体的利用率。

4 实验结果分析

本次实验通过曝气盘不同的布置方式,探究出在同种工况下曝气效果的更好布置方式,最终得出室内静置水柱的曝气实验在不同曝气量、不同曝气孔径下曝气盘的不同布置形式对释放系数的影响。最终得出口字形>十字型>中心曝气>角落集中,即在曝气的时候,为了加大气体的利用率以及尽快加速TDG的释放,可避免采用相对集中的曝气形式,改用布置相对均匀的布置方法。

5 结语

本文通过曝气实验,对比研究不同曝气孔径布置方式、曝气量、曝气孔径对过饱和TDG释放过程及释放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孔径的不同布置方式能对过饱和TDG的释放速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随着曝气孔径布置的均匀程度变化,呈现均匀程度越高,过饱和TDG释放速率越快。

该研究为更好地加快过饱和TDG释放提供了科学依据,今后在珍稀鱼类保护区采用局部曝气的方法降低过饱和TDG浓度时,能更大程度地利用资源,节约成本,更好地建设环境友好型工程。

本实验的误差来源主要有2方面。一方面是忽略了温度的影响。因为实验处于西南地区冬季,白天实验水体温度在8.8~10.9℃之间变化,变化较小,忽略不考虑;另一方面是本次实验受水箱的规模影响。水箱截面面积具有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推广至较大的场地,探究出更多的相关规律。

猜你喜欢

针孔孔径饱和度
一起来探案
糖臬之吻
基于CLEAN算法对一维综合孔径辐射计成像误差的校正
汽车电泳漆膜的缩孔与针孔
Preparation of bimodal grain size 7075 aviation aluminum alloys and the ir corrosion properties
分布式孔径相参合成雷达技术
大孔径3T低剂量下肢动脉MRA的临床研究
制作一个泥土饱和度测试仪
决战前夜
巧用有机物的不饱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