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溪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2022-08-29卢敏勇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安溪水源地栖息地

卢敏勇

安溪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福建安溪 362401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隶属于鸡形目(Galli formes)雉科(Phasianidae)角雉属(Tragopan),为我国特有濒危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受人为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干扰,黄腹角雉总数量稀少。因此,了解安溪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资源现状和研究保护对策迫在眉睫。

1 研究目的

黄腹角雉具有性成熟晚、繁殖率低、孵化期长、对人为干扰、环境变化较敏感等特性,很难进行野外观察[2]。近年来,红外相机技术以工作长期性、客观性和隐蔽性等多种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行为研究[3]。本文以红外相机为基础,对野生黄腹角雉种群密度和栖息地生境特点进行分析,以掌握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黄腹角雉活动特征,为安溪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黄腹角雉资源的有效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 研究地区概况

安溪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1年10月经福建省政府批准建立(闽政办〔2001〕255号),自然保护区位于安溪县的西北部,以云中山为主体,为晋江源头和九龙江支流源头。地理坐标 为25°16′19″N~25°21′00″N,117°35′39″E~117°44′45″E,总面积为4 164.5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1 422.4 hm2,缓冲区面积1 515.9 hm2,实验区面积1 226.2 hm2。保护区地处我国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过渡区,属于戴云山脉向南延伸部分,地形复杂,山势险峻,具有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生长茂盛,生态环境多样。复杂的气候因子,丰富的水、光、热资源,山高林密,沟壑纵横,为野生动物的栖息生活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 研究方法

3.1 路线选择

安溪云中山保护区东西走向较长,坡度小;南北走向(海拔轴向)坡度大,纵跨保护区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覆盖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包括暖性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灌草丛(图1),所以线路上选择大坑峡谷至太华尖南北纵向监测路线,监测路线总长4.3 km,海拔500~1 200 m。在这条海拔轴向布设4条样线,每条样线均覆盖所在海拔区域的主要植被类型[4]。

图1 保护区植被分布图

3.2 红外相机的安装设置

2017—2020年,研究团队在安溪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了4条样线共27台红外照相机。先在地形图上绘出大致的监控路线,并在路线上寻找空旷地或水源地,如垭口处、通道交汇处;根据地形图上标注的点位进行实地勘察,如兽道、水源地、集群地、求偶地、排粪地等处进行安装红外相机。监测相机采用S680M红外相机,高度根据安放地点的视野确定,一般为20~80 cm,统一设置相机参数,设为24 h监测状态,工作模式为照片+录像,照片分辨率12 MP(4 000×3 000 P),录像分辨率2 592×1 994 P,设置先连续拍摄3张照片,紧接着再录像长度10 s,移动感应推迟1 min,移动感应灵敏度为高[5]。

3.3 数据整理与分析

将记录到的每个红外相机点生态因子进行整理,编写每个红外相机点生境表(表1);收集红外相机拍摄的照片,根据生境表编号,建立文件夹,挑选各红外相机点拍摄到的黄腹角雉图,并存入相应的文件夹。

表1 安溪云中山保护区黄腹角雉红外相机监测点生境表

4 结果与分析

4.1 种群密度

在保护区内布设的4条监测样线中,共发现黄腹角雉13只。根据D=N/2LW对黄腹角雉的种群密度进行计算。N:样带宽度内所记录的黄腹角雉出现的数量;W:样带的单侧宽度;L:样带总长度[6]。结果表明,2017—2020年黄腹角雉的种群密度为13.75只/km2(表2)。

表2 安溪云中山保护区黄腹角雉种群密度

4.2 分布现状

经过调查,4条样线27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共9个监测点发现黄腹角雉11次13只,占总监测点比例33.3%,其中006号监测点,发现黄腹角雉2次2雄1雌;007号监测点,发现黄腹角雉1次1雄;010号监测点,发现黄腹角雉1次1雄;011号监测点,发现黄腹角雉1次1雄;012号监测点,发现黄腹角雉2次2雄;015号监测点,发现黄腹角雉1次1雄;017号监测点,发现黄腹角雉1次1雄;019号监测点,发现黄腹角雉1次1雄;024号监测点,发现黄腹角雉1次1雄1雌。可以发现,黄腹角雉适合生活的海拔为800~1 200 m,其中006号监测点海拔840.8 m,024号监测点海拔1 189.9 m。从水源地距离发现,黄腹角雉活动范围离水源地较近,其中水源地距最远为012号监测点0.3 km,最近为024号监测点0.05 km。

综上所述,黄腹角分布在离水源地较近的海拔800~1 200 m区域[7]。

4.3 栖息地特征

结合表1、表2发现,构成黄腹角雉栖息地主要常绿阔叶林和暖性针叶林类型,乔木树种组成以硬阔和马尾松为主,高度均在11 m以上,高密度;灌木类型为常绿,盖度低于24%;草本类型为非禾本科植物为主,盖度低于24%。栖息地的生境特点主要包含山脊、垭口、兽道、林间开阔地[8]。

经过4条样线全部监测照片对比发现,样线1豹猫、青釉、赤腹松鼠等天敌总数量>样线4>样线3>样线2,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天敌对黄腹角雉栖区的某种程度有一定影响[9]。

经过调查发现,黄腹角雉栖息地受人为干扰因素影响较大,在27个红外相机监测点中,12个红外监测点无人为干扰(其中包含发现黄腹角雉的9个红外监测点);其余15点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人为活动(采红菇、旅游等因素),这些监控点均未发现黄腹角雉。综上所述,黄腹角雉喜欢栖息于森林植被较好、天敌较少、无人为活动干扰的环境。

5 受危害因素及保护措施

5.1 受危害原因

5.1.1 栖息地受到破坏安溪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1年建立,建区前,该地是有国有农场、集体林地、个体林地各自管辖,由于资金、人文、管理各方面因素,导致原生林种被大肆破坏,从而使黄腹角雉栖息地缩小,繁殖受到影响。建区后通过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封山育林、动物保护宣传等一系列措施,促进自然生态的恢复。

5.1.2 居民活动保护区行政区域涉及3个乡镇4个行政村以及福前农场,周边居民活动较为频繁,主要体现为茶园管理、林菌采食、林笋采挖、药材采集、旅游等,直接导致黄腹角雉回避了人类活动区域[10]。

5.1.3 群众缺乏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保护区具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周边群众文化教育参差不齐,生态保护意识较差,加之宣传工作的力度不够,偷捕滥猎频发。其中黄腹角雉为群众眼中的“呆鸡”“寿鸡”,捕猎容易造成黄腹角雉资源枯竭。

5.2 保护措施

5.2.1 栖息地保护栖息地是黄腹角雉生活、繁殖的重要场所,所以栖息地保护是首要任务[11]。其一,严格执行进山制度,进山人员尽量避开黄腹角雉栖息场所;其二,从重从严处罚偷盗野生动物者,为保护区保护黄腹角雉营造良好周边环境;其三,加强生态林保护,严格落实林长制制度。

5.2.2 加强保护意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利用无人机、智慧广播、宣传手册、管护员等手段进行宣传教育,让群众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加强中小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通过图片、动物标本直接展示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使之从小培养保护野生动物的习惯。

5.2.3 加强科学研究加强保护区与科研所、高校合作,进一步了解黄腹角雉的生活习性,着力解决黄腹角雉自然繁殖力低的问题,建立一个饲养繁殖和科研、教育、参观为一体的综合实验基地。

猜你喜欢

安溪水源地栖息地
某备用水源地水库流域内水污染源分析及建议
北极新海冰制造项目
宁夏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现状评价及存在问题分析*
预防病毒
生态环境部公布6个县级水源地环境问题典型案例
BEAN SCENES
走进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安溪寿星爱品茗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寻找梦想的栖息地
偶尔矜持,偶尔放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