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题为中心的线上探究式教学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

2022-08-28王亚萍

现代信息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抗疫马克思主义防控

王亚萍

(航天工程大学 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北京 101416)

0 引 言

近为深入贯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部署,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思政课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把正在发展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抗疫)实践转化、升华为教学内容,把国人正在经历的世所罕见、时所罕见的疫情防控战争生成鲜活、生动、难忘的思政课。而线上探究模式,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融合抗疫实践进行教学的良好方式之一。

1 线上探究式教学原则

1.1 弥合线上-线下教学形式转换之张力

线上教学怎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把课程内容真正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能够让学生像实际课堂那样入耳入脑入心,是线上教学设计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实际上,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在线课堂,思政课教学的核心目的并无变化。无论教学形式怎么改变,最根本的指针遵循并无变化。在线教学中,注意发挥教师的专长,突出教师个人风格,最大激发教师灵感,体现个人魅力。

1.2 弥合无尽技术-有限时间精力之张力

目前线上教学的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各种操作、剪辑方式充斥着网络空间,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很难求全,因此,对于技术的掌握不一定特别全面,只需掌握适合自己教学的即可。否则,囿于无限海量的在线平台技术的学习操作中,必然削弱对于教学内容的精雕细琢,实际上的教学效果可能也并不理想。

1.3 弥合学生学习新鲜感-持久性之张力

弥合学生学习新鲜感-持久性之张力主要在于如何在线上教学中真正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目前线上教学实践表明,最灵活的方式是以问题引导教学,线上教学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且这个问题能抓住学生关切,引起学生关注,尤其在回答疑难问题、解释质疑声音时,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回应问题。“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选取抗疫案例时要筛选最能回应问题的案例,以便能够升华主题,提升理论高度。

2 线上探究式教学流程

2.1 选取利用线上平台

本文选取利用的线上教学平台是基于清华大学开发的优慕课在线教育科技平台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优慕课(课程编号:hhjx0023)。本课程建设曾获笔者所在高校2018年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编号:JYB20180701)的支持。经过几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已能够基本实现在线教学的平稳有序运行,如图1所示。

图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优慕课线上教学平台首页

2.2 在线跟踪抗疫实践

在“原理”优慕课教学平台中添加固定板块——“全民抗疫”栏目,实时跟踪介绍抗疫实践。具体包括:习近平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讲话、党中央有关抗击疫情的重大决策部署;各地抗击疫情的具体决策措施;抗击疫情涌现出的典型案例;世界范围内疫情发展状况等等,加深学生对抗疫实践的背景、现状以及进展情况的了解,如图2所示。

图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优慕课线上教学平台“全民抗疫”栏目

2.3 在线创建讨论话题

在“原理”优慕课教学平台中添加固定板块——“抗疫探究”栏目,创建在线讨论区。学生线上学习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范畴概念、基本规律和方法论基础上,创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用回帖方式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抗疫实践的具体内容,如图3所示。

图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优慕课线上教学平台“抗疫探究”栏目

2.4 在线点评学生观点

回应、点评学生关于“抗疫探究”栏目的观点是核心步骤。在这一栏目展开师生对话,学生观点直接由教师回应、点评,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于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的学生回帖给予肯定,对于出现偏差的言论及时纠偏。

3 线上探究式教学路径

根据上述线上教学设计原则、线上教学流程思路,确定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路径。在这一学习路径中,问题设计是首要和核心环节,教师引导是重要支撑,师生对话是转化升华。

3.1 设计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具体到“原理”课中,问题须是具体而非抽象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且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等相应的真问题。

3.1.1 抗疫过程现实困惑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医务工作者、人民子弟兵、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新闻工作者、志愿者等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社会各界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捐款捐物,展现了同舟共济的深厚情怀。这是抗疫实践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主要方向,是任何人、任何势力也否认不了的中国政府和人民作出的抗疫牺牲和贡献。然而学生的困惑却往往出自宏大叙事中的微观遗漏,这种“沧海一粟”式的叙事风格更易为学生所阅读和接受,也更易在学生群体中传播。比如,最近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方方日记”极其迅速在海外的出版。对于这本日记,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争论之戾,堪称2020年上半年及其醒目的舆论现象。而随着这本日记英文版和德文版的飞速出版,网上互撕达至顶峰。再比如,疫情初期,对武汉主政官员表现的评判,对于医生李文亮训诫事件的评判等事件,如何看待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疫情防控的评价等等,对于这些事件要及时进行梳理、归纳,并作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察、分析以回应困惑。

3.1.2 抗疫过程理论纠葛

当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至之时,中国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应对措施让人们充分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践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学者、评论员甚至普通民众都无比感慨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这一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此同时,一些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甚至宣称是马克思原文的叙述风靡网络,诸如近日网上流传的一副马克思图像,下面附有这样一句话:“当人类出现瘟疫大流行,资本主义就会暴露出种种弊端,从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趋势来看,瘟疫也是资本主义的丧钟”,署名为“马克思(1876)”,甚至注明源于“马克思全集第三卷232页”。经过考证,马克思并未说过此话,亦不需要以这样的方式彰显其当代存在,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低级红”。事实上,马克思生前就对这种对他的理论进行的曲解、误读、误判十分反感,“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3.1.3 抗疫过程理论与实践互动生成问题

抗疫实际情况错综复杂,尤其是在全球范围疫情加剧的形式下,理论与实践互动中仍要高度警惕一些薄弱环节和预防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如何用辩证思维看待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比如:人民立场VS 人权;救命VS 救市;资本逻辑VS 人本逻辑;个体主义VS 集体主义;生命健康第一VS 群体免疫等等。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去观察、分析、评判这些问题,是线上探究式教学的重点。

3.2 在方法论与教条对峙中实现教师引导

线上平台为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引导提供了个性化、深度化、持续化地可能。

3.2.1 教师引导的个性化

由于学术背景、研究专长、指导风格及个性差异,不同教师具有不同个人教学引导风格。而不同专业、不同届级的学生其交往方式、行为模式、思想观念也具有不同特点,尤其是00 后的学生,对于课程也往往极具个性化的需求。在传统课堂,教师与学生基本是一对多关系,教师个人风格与学生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张力难以弥合。而在线上探究式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回帖-教师回应”等具体流程设计,可实现教师与学生虚拟式单独交流,教师个人风格得以最优呈现,学生个性化需求也得到较为充分满足。

3.2.2 教师引导的深度化

实现深度化引导,趋向彻底理论与科学引导方式相统一。何为彻底的理论?马克思指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彻底的理论就是能够抓住事物本质发展规律的合乎逻辑、高度抽象概括的理性认识。在教师引导进程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启发和感召学生的前提条件是坚持理论的彻底性,即“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在趋向理论彻底性的同时,注重教师引导的科学方式。因线上探究式学习建立在学生充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所以尤其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3.3.3 教师引导的持续化

抗疫期间线上教学面临的一大困境在于:由于无法实现面对面交流,教师无法在教授过程中激发自身灵感、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学生学习热情难以持续。解决方式在于促进多元交流互动,教师可建立课程探究式教学讨论微信群,群内讨论交流学生遇到疑难问题,亦与结合自身研究专长,以教促研;学生可建立学习小组讨论群,交流讨论课程学习问题,以小组学习形式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可加入学生讨论群,引导学生讨论,体现教师价值。通过建立如上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群内研讨、共同提升,达到教师引导持续化和学生学习热情持续化。

3.3 在历史、理论与现实逻辑思考中展开对话

3.3.1 理论与现实的对话

在理论与现实的对话中正确评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回应学生现实困惑。“原理”线上探究式教学一定与现实相联系,回应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把握疫情防控实践中深化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具体应实现两个层面的对话:一是理论关照实践:坚持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认识疫情的产生和发展。坚持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疫情防控实践。坚持引导学生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对比中外疫情防控措施。二是实践鲜活理论:突出疫情防控中人民至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突出疫情防控中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突出疫情防控中群众路线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路线。

3.3.2 理论与理论的对话

在理论与理论的对话中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回应学生理论疑惑。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对其解释、责难和歪曲就没有停息过。尤其是20世纪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各种改良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再度出现,英美的新保守主义抬头,右派和改良主义复兴。虽然经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持续上升,但各种非马、改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依然存在,藏匿于网络之中。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之后,国际极右翼势力在国际舆论中频繁对中国发起攻击,无视中国抗疫作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实质上是激进的自由主义表现。因此,应该深挖这些言论出现的理论根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予以坚决回击。对于其他诸如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等社会思潮,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其是非得失,为学生答疑解惑。

3.3.3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理性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回应学生生成疑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坚定战胜疫情信心”,梳理党成立之后带领人民群众抗击重大疫情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疫情抗击史,总结经验以便提供重要依据是建立信心的关键之一。实际上,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的繁衍发展就建立在不断与疫情抗争的历史常态之上,这种斗争从不曾停息,并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甚至可以说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千百年来不断和各种疫情作斗争的历史。近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时有各种各样的疫情发生。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重大疫情所造成的伤亡人数在下降,对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在降低,人类应对重大疫情的方式方法在不断进步。因此,面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虽然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但也不要过分焦虑、恐惧,要树立良好的心态。对于抗疫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要有信心在发展过程中一个接一个的解决,在应对重大疫情中实现社会的进步。

4 结 论

以问题为中心的线上探究式教学取得良好实效的关键在于精确找准学生关切的问题,在有效回应学生关切的基础上展开对话,才能有效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真正构建思政课良性互动课堂生态。

猜你喜欢

抗疫马克思主义防控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团结抗疫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