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土地整治模式 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以河南省为例

2022-08-27刘桢刘新峰尹利娜

资源导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整治土地生态

□ 刘桢 刘新峰 尹利娜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转变的重大变革,是“两山”转化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应转变传统的工程思维,从规划设计层面统筹考虑,将土地整治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结合,以生态产品价值提升的理念为创新点,以特色规划与生态技术为实施突破点,以碳汇、生态券、生态产品等为长效收益点,引入社会资本,纳入土地整治项目,探索“土地整治+工程”模式,进一步增加生态产品供给,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

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生态产品是生态系统通过生物生产和人类生产共同作用为人类福祉提供的最终产品或服务的总和,主要包括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服务类产品和生态文化服务类产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2016 年,《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福建)实施方案》首次提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念,我国生态产品政策开始逐步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政策体系。2020 年,《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要求将提高优质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生态修复的目标;2021 年,《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要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考核标准。

新时期下土地整治逐步发展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促进国土空间优化的重要抓手,实现国土生态系统平衡、国土利用格局优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陆海联动统筹和助力国土制度建设六大目标,其整治模式也由简单的工程组合向多要素、多目标的全域综合整治工程模式、生态型土地整治工程模式等转变。

土地整治通过生态修复、系统治理和综合开发等一系列措施,恢复、优化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健全绿色基础设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增加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可以吸引多方主体参与,推动多种资本与技术投入,解决当前土地整治仅靠财政支持的瓶颈制约的同时,更大限度地挖掘生态产品价值,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河南省的探索和实践

土地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围绕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有潜力的乡村和产业,按照农田田园化、产业融合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区为开发单元,全域统筹开发,全面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建成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如,范县通过土地整治,增加生态产品、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融合。龙王庄镇依托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农田整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增耕地450 亩,流转土地2500余亩,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先后建成菌菇、果蔬等种植基地7 个、水产养殖基地2 个、畜牧养殖基地2 个,既保护了宝贵的耕地资源,又提升了耕地耕作能力与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同时,龙王庄镇在此基础上加强植树造林,打造“森林乡村”,改善人居环境,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特色餐饮等“绿色”产业,吸引游客“进店消费”,促进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了绿水青山的综合效益。

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建设工程模式。适用于河南省各类型区,尤其是豫西山地丘陵类型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如,鹤壁市淇滨区黑山头火山玄武岩露天矿山,因长时间、粗放式矿业开发,废渣不仅压占土地,而且地质灾害隐患、地形地貌景观植被破坏等地质环境问题突出。该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修复理念,将土地综合整治与矿山地质环境、淇河生态修复、低效林改造相结合,打造黑山头玄武岩矿矿山环境—淇河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培肥地力、增加农田水利设施和生态防护等,配置全自动喷淋系统,改善耕地的质量,提高土地的生产率,使过去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今天瓜果飘香引人醉的果园。通过削坡、危岩清理、废渣清理、覆土等工程,对玄武岩表层球状、柱状岩石位置进行整形整治,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展现火山岩性结构,火山地质遗迹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恢复淇河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高河流生物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改造低幼林提高森林质量与水土流失的防治能力,增强碳汇能力,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提升和“外溢”。

土地整治+生态产业建设工程模式。适用于具备一定资源条件的地区,在土地整治过程中深入挖掘生态资源优势、旅游价值等,引入生态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息县位于中原腹地南侧,千里淮河上游,有“中华第一古县”之称。2019 年,息县项店镇李楼村、陈大庄村成功申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将土地整理内容由田、水、路、林、村拓展到“地、水、路、村、林、亮、景”等方面,统筹推进、连片实施。通过自然环境、产业发展、旅游产品开发完善,以土地规模流转和经营为平台,生态建设为指导,土地整理为基础,三产融合为依托,“建设特色农业、发展品牌农业、带动生态休闲”为发展理念,打造全省领先的“土地整理+ 生态品牌”示范项目。如今,项目区已形成了集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农旅文化为一体的产业融合示范区。

意见和建议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河南省要想继续走在前列,必须在继承土地整理工作成效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土地整治+”,对乡村生态、农业、建设空间进行全域优化布局,对田水路林村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推进河南省土地整治向系统化、差别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统筹考虑、综合整治。从对土地这一特定要素的整治,转变为对区域内国土空间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综合整治。更加注重把握水系、土壤、地形地貌等生态环境系统单元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将生态系统单元作为一个整体,以其内在相关因素和联系,进行通盘考虑,推动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整治,优化产业用地布局,强化空间治理成效,同时,解决好跨区域、跨流域生态安全问题,做好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整治。

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注重土地整治技术在不同类型整治区的应用,根据各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地表植被及土壤动物与微生物区系恢复和重构技术、生态化整治技术、景观设计等关键技术,同时,选用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进行绿化,提高措施布局的适宜性,顺应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摆脱千篇一律、城乡雷同的同质化趋势,差别化保护城乡景观特色和传承乡土文明。

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在涉及土地整治项目“上什么”“怎样建”“怎样用”等方面,充分尊重项目区农民意愿,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与受益权,引导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土地整治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有序的新型乡村。

注重生态、提升质量。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土地整理的全过程,立足于改善生态环境,在土地整理项目选址、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等环节和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生态理念及景观建设技术,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恢复和重建被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破坏的生态系统,提升生态景观的连通性和生态质量,提升生态产品供给。

明确职责、共同推进。“土地整治+”涉及多部门协作,需要建立政府有力主导、社会有序参与、市场有效调节的运行机制,整合资源、多措并举,加强项目优选、统筹资源搭配、整体规划设计、强化目标考核,同时,加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设计,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给予一定的制度保障与特许经营权。

突破瓶颈、吸引资本。通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的建立、资源回收利用、指标交易等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并为其打造短期与长效收益点。在此基础上以财政资金为引导,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同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投资补助,提高投资积极性,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解决好资金保障问题。

猜你喜欢

整治土地生态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我爱这土地
沁水县端氏镇『六乱』整治不松劲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环境卫生,靠整治更靠素质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全国集中开展整治酒驾、醉驾行动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