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利县县河生态治理浅析

2022-08-26权永辉

陕西水利 2022年7期
关键词:护岸河道绿化

权永辉

(陕西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18)

0 引言

县河为黄洋河右岸一级支流,汉江南岸二级支流,发源于流域东南端东沟脑,沿途流经东河乡、老县、锦屏乡、凤凰乡、狗脊河,后于县河口汇入黄洋河。流域面积124 km2,河长34.0 km,主槽比降18.6‰。支流集中分布在河道右岸,主要支流有瓦房沟、风箱沟、北河、布袋河、木瓜沟、纸房河等。

在中省市县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县河流域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不懈,经过多年治理,在水利设施、水管理制度等软硬件基础建设方面已取得长足发展。新常态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治水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水生态治理带来了一揽子政策红利,国家发布的《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和《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中,明确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护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当前陕西正处于追赶超越阶段,特别是习总书记2020 年来陕,在县河流域老县镇考察调研后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此,加快建设河道防洪安全与水生态修复相统一、社会发展和水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系统工程,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生态宜居品质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保护好县河流域山水自然资源,助推当地乡村振兴,还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落实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打造“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实践范例,靓丽陕南片区生态名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县河老县镇段存在主要问题

县河老县镇段河流属川道段,地势相对平坦,沿岸田地及集镇较为密集,结合河道及防洪工程现状,治理河道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防洪保障体系不完善,冲刷塌岸问题时有发生

治理范围内防洪工程仅有镇区有连续建设的工程,但多为硬质防护,农防段基本无防洪工程,部分已成护岸为当地居民为防护河道、住宅和耕种地,自发修建的浆砌石护岸,防洪标准偏低,河道存在局布塌岸和冲刷问题。现状防洪工程部分建设久远,基础位于砂卵石上,埋深较浅,掏蚀悬空严重,堤身质量较差,且有多处豁口,急需加固补强,这些都提高了现状背水侧村庄与耕地的洪水风险,危害沿岸村镇安全。

(2)河道生态环境不佳,植被系统退化

县河老县镇段河道两岸自然基底虽然较好,但受两岸开发和耕种影响,部分河道已经渠化,两岸已建工程均采用硬质工程砌护,缺乏自然性,与两岸山水不协调;农防自然段河道湿地面积萎缩,两岸植被呈斑块状分布,局部退化严重,且植被种类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栖息地缺失,生态系统结构难以稳定,导致河道功能单一。

(3)水文化建设滞后,与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不相适应

县河两岸具有有独特的自然地理地貌,而且沿岸人文历史文化厚重,自然人文条件得天独厚,但现状河道滩区未进行修整,虽有部分水生植物生长茂密,但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河道两岸具有丰富的优美自然风景,两岸丰富的水文化内涵与沿岸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存在差距,不能充分体现平利县的山水文化传承,同时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不相适应。

2 治理必要性

(1)增强区域防洪能力的需要

平利县前期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黄洋河综合治理等项目,主要城镇段防洪问题基本已解决。但前期治理多集中在城区段,城镇及大部分乡村段河流建设滞后。尤其是县河老县镇镇区下游段,近年来未安排任何治理措施,致使河道岸线侵占严重,河道过洪能力严重不足,防洪隐患较大。县河老县镇段两岸村镇人口密集,常受洪水淹没影响,威胁沿岸村镇居民人身财产安全,因此加快该段县河综合治理,保护河流沿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完善防洪体系十分必要。

(2)改善河流生态环境,恢复河流生境,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县河两岸生态环境良好,山体植被密布,但河道沿线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周边山体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河道萎缩,渠化现象严重,湿地退化,两岸虽然存有一定植被,但与平利最美乡村不相称。通过本次工程治理,可以改善河流两岸生态环境,优化区域水环境质量,恢复河道湿地生态,与两岸山体相协调,筑牢生态本底,实现山青水秀的优美自然景色,让平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守好“一方净土”,保证县河流域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当地最大的发展本钱和核心竞争优势。

(3)支持乡村振兴,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2021 年,老县镇被列为陕西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镇,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以茶旅融合发展为理念,以蒋家坪和锦屏社区为重,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两山理论”示范点,建设集自然生态游、乡村农业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利县全域和老县镇镇域旅游区。本项目的实施可有效地服务于当地美丽乡村旅游,促进流域共建共享、绿色发展、乡风文明、对外开放,加快推进县河两岸区域高质量发展,为平利县全面建设陕西乡村振兴示范县提供重要基础条件。

3 治理思路与总体布局

在现有河道及已成工程基础上,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合理建设防洪工程,提高工程防护能力。促进河道生态修复,对河道现状两岸岸坡进行柔性处理和改造,种植绿色植物;对河道滩面进行清障整理和绿化,改善滩面整体环境,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在沿线节点建设亲水设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将县河河道建成集生态、水利、亲水观光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地域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河。

根据县河河流特性、承载能力和两岸自然地貌,结合沿河产业发展布局和相关规划,本次治理空间上呈“一河两岸多点”总体布局。

图1 平利县老县镇县河综合治理工程总平面布置图

“一河”:以县河干流为重点,以生态保护为主线,利用河道自然资源,通过综合治理,建设水清河畅、生态秀美的陕南示范性河流。

“两岸”:通过两岸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提升,形成以护岸为主要工程,统筹沿河生态恢复、人文历史和亲水景观等措施,形成岸稳、坡绿的安澜屏障和生态绿廊。

“多点”:结合镇区规划,在沿河主要路口和集中居住区,以滩区湿地、文化平台、亲水节点等为主构成的点状滨河观光景点。

为改善县河薄弱的防洪现状,补齐防洪短板,促进河道生态修复,提升河道水环境,本次平利县2021 年度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黄洋河老县镇段防洪工程)上起老县镇加油站,下至马鞍山桥处,治理河道长度3.08 km。本工程修建后将完善县河防洪体系,提升该段河道生态环境,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治理措施

4.1 防洪减灾体系

根据现状两岸岸坎、居民住宅分布、已建护岸以及所保护的防护对象分布,统筹考虑地区雨季持续时间长,近年来暴雨频发,洪水陡涨陡落,河流防洪压力大,加之工程区河谷狭窄,用地紧张,设计在地形条件允许情况下确定本次防洪工程为10 年一遇标准;结合工程任务、河道特性及河演分析,在满足河道行洪、上下游平顺衔接以及封闭的要求下综合进行防洪工程布置。对靠近居民区的无堤新建护岸工程;对局部基础损毁且堤身质量较差段防洪工程进行拆除重建;对堤身存在豁口及存在安全隐患段工程进行修补加固;对一般农田段新建护滩工程;对采用干砌石防护的厂区农田段新建护脚工程;对过洪能力不足河段进行疏浚。经统计分析,提高老县镇及马鞍山村的防护能力,保护现状背河侧村镇及耕地,工程修建护岸工程及护滩工程5 段,治理河道长度1438 m,新建护岸工程长340 m,新建护滩工程长485 m,新建护脚工程长555 m。

4.2 生态修复体系

根据河道自然特性及区域发展,结合防洪工程对两岸岸坡进行绿化,布置岸坡绿化工程;对河道湿地萎缩河段和河道生态敏感区域布置水生态修复工程,为恢复河道水面和生境,对河道滩面进行基底改造,建设滩面生态修复工程。

(1)岸坡绿化工程

岸坡绿化工程自上至下主要包括自然岸坡段绿化,硬质挡墙段绿化和新建护岸段绿化三类。绿化总长度3.7 km,面积1.83 万m2,栽植乔灌木434 株。自然岸坡段岸坡绿化左、右两岸共两段,长度0.38 km,绿化面积共计1821 m2,栽植乔灌木23 株,对自然岸坡坡面进行平整,清除表面垃圾等杂物。绿化沿坡面地被种植混播草,在坡面上部种植迎春、络石等,同时对现状竹林进行补栽,沿坡顶种植夹竹桃等小乔木。

已建硬质护岸段岸坡绿化左、右两岸共三段,长度2.2 km,绿化面积共计1.15 万m2,栽植乔灌木315 株。硬质护岸段沿现状挡墙坡脚种植灌木和水生植物,其中左岸在挡墙至公路之间结合现状林木补栽乔灌木,右岸结合用地,在居民生活区区段种植观赏乔木和灌木,山区段沿岸顶种植防护水保林带,防治水土流失,同时对两岸挡墙进行绿化处理。

新建护岸段岸坡绿化主要位于右岸,共三段,长度1.16 km,绿化面积共计5045 m2,栽植乔灌木96 株。新建护岸段结合工程保留大树,对左右两岸岸坡绿化进行统一考虑体现群落多样性、乡土性,营造自然优美的河岸景色。

(2)水生态修复工程

为减缓河道湿地退化,避免河滩大面积裸露,根据河道现状特性,安排在高速口和马鞍山村建设生态湿地。

高速口生态湿地设计长度90 m,面积约3022 m2,湿地结合左岸现状岸坎和右岸高速高架桥桥下现状岸坡,通过生态跌水内部设计深潭、浅滩,丰富湿地水面形式,在两岸建设卵石驳岸,种植湿地植物,模拟自然湿地生境,营造生物栖息地,恢复河道生态。

马鞍山生态湿地设计长度475 m,面积约6437 m2。湿地左岸为马鞍山村村庄,右岸为山体,该段湿地结合该段河流特性,结合上游现状两段自然跌坎,保留其自然风貌,在该段营造生态溪流,在湿地下游河道开阔区域设计湿地水面,根据河道自然特性,通过基底污泥清除,水面扩展,绿化提升,改善河道湿地环境,营造典型山区自然河道生态湿地。

(3)滩面生态修复工程

为改善滩面生态整体环境,设计在治理河段安排滩面生态修复工程,工程主要包括上下游两段。

上段为镇区段滩面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滩面长度790 m,工程沿河道两侧岸坡坡脚进行布置,面积0.65 万m2。滩面治理结合镇区规划,在原始地形风貌基础上,对滩面进行清障和局部地形整理,以改造河道自然基底,清除垃圾杂草及污泥;结合滩面现状大树和竹林,选用相同和相似植物种类,使上下游滩面林地连通,恢复河道内绿色通透的自然风貌。因该片滩地靠近镇区,为发挥绿地综合功能,设计结合岸顶道路,在滩地内设计环形步道,为镇区居民提供亲水休闲空间,提升河道整体环境面貌。

下段为公路驿站段滩面生态修复工程,长度1.05 km,面积1.72 万m2。该段为老县镇镇域生态旅游核心区域,以改善河道生态,美化滩区环境,设计结合两岸竹林、枫杨等自然林木,和住户人家,以及下游马鞍山桥的拱桥结构,通过河滩清障,河道基底改造,恢复河槽自然宽度,滩面绿化等主要措施,营造浅滩溪流的自然基底,恢复记忆中陕南地区烟柳画桥,鸢飞鱼跃,鸟语花香的独特乡村自然山水,展示滩面生态野趣的自然风貌。

4.3 水文化弘扬体系

根据两岸产业发展布局,选择自然基底较好,居民集中区,生态旅游核心区布设景观节点工程,工程通过步道、亲水平台、小型广场、景观绿化、小品等设施丰富河道功能,使游人、当地居民能够亲水活动。节点景观设施和布局结合河流文化和当地水文化进行设计,体现当地独特人文特色和传统风俗,利用当地材料,以古朴、自然的设计风格将各要素相组合,展现河道两岸的乡村田园风光。工程布置文化景观绿化节点三处,分别位于老县镇高速口、马鞍山村、公路驿站。

图2 高速口绿化节点效果图

高速口绿化节点,建设面积200 m2。工程结合岸边防护挡墙,及高速出入口与岸坡形成的夹角地形,在该处结合现状标牌引用典型中国古典园林风,采用微地形、造型松、景观石、碎石、瓦片、绿化地被等景观要素,营造古朴、典雅的自然人文景观,展示老县镇广迎四方宾客的好客习俗。

图3 马鞍山村绿化节点效果图

马鞍山村绿化节点,结合左右两岸自然民居,利用该段河道自然湿地,下游便桥及岸坡古树,通过布设步道、亲水平台、文化广场、景观小品、文化健身设施,将上下游相连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连通,为游人及两岸居民提供亲水活动空间,丰富河道文化和观赏功能。节点设施结合徽派建筑,利用当地材料,以浮雕、壁画、景石、小品等多种形式,以自然古朴的整体景观风貌,展示人水和谐丰富的水文化内涵,节点建设面积1590 m2。

公路驿站绿化节点在蒋家坪入口公路驿站上游,为河道与改线后G346 国道形成的夹角区域,长度约99 m,面积约1585 m2。考虑到上游公路改线后浆砌石挡墙护岸和下游自然岸坡,设计在该处利用现状滩地,通过微地形、景观踏步平台、绿化植被、跨河汀步、景观绿化等工程,在公路与河滩之间形成微地形自然景观缓坡,展现河道的自然风光。同时在河道右岸利用防洪护脚工程布设滨河景观步道,与上游马鞍山村节点相连通。

5 结语

县河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静谧流淌的县河绕过青山,穿过村庄,清澈见底的水流和河底的石头相交,发出潺潺的流水声,新生的河泥冒出娇嫩的绿芽,河滩上蝶舞蜂飞,交相呼应的野花随风摆动,堤岸边草木葱茏,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在阳光照射下恢复了往日大自然赋予的勃勃生机;沿河步道将亲水节点、农田、特色民居相串联,与全域旅游慢性交通体系相融合,满足人水相近相亲的美好愿望,呈现出山青水秀,人水和谐的秦巴山区地域特色浓厚的山水田园风光。为老县镇及平利县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全域生态旅游、促进三产融合,实现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对加快推动平利县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猜你喜欢

护岸河道绿化
浅谈水利工程中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应用
预制装配式波浪桩生态护岸研究
高强度塑钢板桩在河道护岸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思考
朱屺瞻《绿化都市》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生态护岸技术在深圳防洪治理中的应用
河道底泥脱水固化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
河道里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