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乐器“瑟”源流考

2022-08-26徐溪滢蔡国庆

黄河之声 2022年8期
关键词:尔雅考古乐器

徐溪滢 / 蔡国庆

瑟,古老的箱体弦鸣乐器,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追根溯源,从文献记录来看,其源头在上古时代便已有之,如:《风俗通义》卷六中记载“宓羲作八尺一寸四十五弦”①、《世本》卷九中记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作瑟三十六弦”②、《晋书·乐志》中记载“农瑟羲琴,倕钟和磬”③、《山海经笺疏》卷一记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矰,晏龙是为琴瑟,是复土穰以处江水”④等都可窥见瑟之“身影”。诚然,借此可以反映瑟的久远历史,却未免有失信度。“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⑤应运用二重证据法将考古发掘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从考古发掘来看,瑟所处的年代集中于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目前最早的瑟是1988年当阳赵巷4号楚墓发掘的春秋中期瑟。出土木瑟与漆瑟共两件,均残破,木瑟残破过甚,素面。漆瑟长2米左右,保存有完整的面板、侧板、档板、底板及瑟尾;尾上有弦孔18个面板尾端弦枘3个。瑟两头呈梯面下收,故底板小于面板。面板及侧板刻有蟠蛇纹及窃曲纹,底板素面。⑥这说明至少在春秋中期,瑟便已存在。有着如此久远历史的瑟,为何在当今寥若晨星?仅存当世的瑟与古瑟又有何异同?将唐宋以来文献记载的瑟与出土的春秋、战国古瑟相比较,二者在形制、调弦等方面大相径庭,此瑟已非彼瑟,古瑟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作为中华传统礼乐文化的一部分,这无疑是中华民族的损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一、拾人牙慧不成大器,追本溯源始得真意

瑟的起源,在前文中已有提到,三皇五帝时代是瑟最早出现的时期,但这一时期的史料可信度不高。在文献及考古出土的基础上,目前学界存在两种观点。其一,王洪军与管军波认为瑟起源于远古或夏;其二,项阳认为瑟产生于商。据上文所知,目前出土最早的瑟是春秋中期,故上述三类起源说,均有所不妥,瑟的起源目前还存在争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博褒姒一笑,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瑟乐器也在这一时期发展成熟,以曾侯乙墓瑟为代表的4枘、25弦瑟则是瑟制成熟后最为稳定的形制表征,广泛流行于士阶层。如《贾子新书·审微》:“礼,天子之乐宫县,诸侯之乐轩县,大夫直县,士有琴瑟。”⑦还有《礼记·曲礼下》解释曰:“君无故玉不去身,大夫无故不彻县,士无故不彻琴瑟。”⑧除此之外,大部分瑟乐器都来自春秋战国时期,从出土的地点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河南与两湖地区(湖南、湖北)。到了汉代,经过春秋战国的发展,瑟由原来的长、狭、高转向短、宽、低,面板却始终保持略拱的覆瓦形。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中出现“郑竽瑟”、“楚竽瑟”、“河南瑟”等,以及济南无影山出土的“竽瑟之乐”俑生动完整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百戏较为真实的表演场面,可以看出“竽瑟之乐”在汉代得到盛行。西汉末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瑟的发展遭遇滑坡,据《汉书·礼乐志》载:“绳弦工员六人,四人可罢……张瑟员八人,七人可罢。……竽、瑟、钟、磬员五人,皆郑声,可罢。……大凡八百二十九人,其三百八十八人不可罢,可领属大乐,其四百四十一人不应经法,或郑、卫之声,皆可罢。”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西域文化的传播,正统音乐的地位逐渐下降,瑟的使用率明显下降。到了隋唐,瑟仅在清商乐中出现,如《旧唐书》卷十四考证“乐用钟一架、磬一架、琴一、三弦琴一、击琴一、瑟一、秦琵琶一”⑩唐宋之后,瑟的形制与汉代已有明显变化,已不能称之为古瑟,古瑟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二、物换星移重现世,抽丝剥茧展各制

通过对瑟的来源及流变进行梳理,可知唐宋以后的瑟与礼乐瑟已大相径庭,古瑟业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古瑟“再生”唯有从文献与考古出土两条路径出发,找寻“其”留下的蛛丝马迹,并结合现代元素,如此才有可能在当今时代涅槃,迎来新生。下文将从文献与考古出土两方面探索瑟的形制。在此之前,有必要对不同朝代的度量衡进行界定,根据出土及文献整理,汉至隋唐五代的尺度标准见表1。

表1 汉至隋唐五代的尺度标准

(一)文献中的“瑟”

瑟按大小可分为大瑟与小瑟;按演奏可分为雅瑟与颂瑟;按装饰可分为宝瑟与锦瑟。瑟的形制见表2。

表2 文献中三例瑟的形制

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学《尔雅》卷五中写道“大瑟谓之洒”⑪郭璞(晋)注:“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七弦。”首先,根据表1可知西晋时期的骨尺一寸为2.4cm,《隋志》中记载的东晋时期一寸为2.45cm;其次,据史料记载,郭璞生于西晋276年,逝于东晋324年,而郭璞在《尔雅》序写到“沈研钻极二九载矣”,也就是说,郭璞对该书注释共用时18年;最后,东晋与西晋的划分时间为317年,西晋皇室南渡江南,司马睿在建邺延续晋朝,史称东晋。综上分析可知,郭璞注解《尔雅》应开始于西晋时期,故取一寸为2.4cm。“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也就是长为194.4cm、宽为43.2cm。《尔雅》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因此可以推出,战国或两汉时期的大瑟长为194.4cm、宽为43.2cm,弦数为27。

《阮谌三礼图》写道“雅瑟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三弦,其常用者十九弦,其余四弦谓之番。……颂瑟长七尺二寸,广尺八寸,二十五弦,尽用之。”⑫阮谌,东汉,陈留人,著《三礼图》闻名于世。聂崇义(宋)《三礼图集注》曾引阮谌《三礼图》,然阮书今亡佚。《中国古佚书辑本目录解题》中记载世传辑佚本有三种:一为清代学者王谟(1731—1817)(嘉庆三年刻本)《汉魏遗书钞》辑佚阮谌《三礼图》一卷(简称王本),共辑佚一百六十七条。一为清代学者马国翰(1794—1857)《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后汉郑玄、阮谌撰《三礼图》一卷(简称马本),共辑佚一百五十五条。一为清代学者黄奭(1809—1853)《汉学堂经解》辑佚阮谌《三礼图》一卷(简称黄本),共辑佚一百六十七条。⑬三本比较,王谟与黄奭内容基本一致,马国翰与另外二人差异较大,笔者在此选用的是黄奭所著版本。从表1可以看出尺从汉代初期的每寸2.29cm,逐渐延伸至东汉末年的每寸2.4083cm。已知阮谌是东汉人士,故而在此选取刻度每寸为2.4083cm,结合文献记载可以推出东汉时期的雅瑟长为195.0723cm、宽43.3494cm、弦数为23,通常只使用19弦;由于《阮谌三礼图》中颂瑟“广尺八寸”记载的并非清晰,参考康熙字典对“瑟”的定义“又《禮圖》雅瑟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二十三絃,其常用者十九絃,頌瑟七尺二寸,廣同,二十五絃盡用”可知颂瑟宽也是一尺八寸,故颂瑟长为173.3976cm、宽为43.3494cm、弦数25,全都能用上。

《山志》卷之二中也说“周礼乐器图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⑭卷之六曰“携宝瑟弹珠阁喜着花冠礼”⑮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瑟,其形制也不一。《圣门乐志》中有详细记载“二十五弦各设一柱,第十三弦居中为内外清中之界谓之君弦居所不动,其余马柱游移不定,前其柱则清,后其柱则浊……”⑯见图1。

图1 瑟谱⑰

(二)出土的“瑟”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座又一座的古墓被发掘出来,虽然内含瑟的概率很小却也聊胜于无。笔者以《文物》、《考古学报》、《中国考古年鉴》等公开发表的资料为限,时间止于2020年12月,共出土34次。其中春秋时期2次;战国时期的瑟26次;汉代6次。目前考古并未出现汉代以后的瑟,结合上文文献,可以确定瑟的发展在汉代达到了顶峰。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相关瑟的形制,主要集中在战国时期,见表3:

表3 十三例出土瑟的形制⑱

如表3所示,出土瑟的弦数之最为26弦,与郭璞在《尔雅》中所言“大瑟谓之洒”有所差异,宋刑昺在《尔雅疏》中关于这句也提出过“不见所出”的怀疑。⑲故而,大瑟27弦,恐不可信。从表3可知,25弦瑟为多数,其次为23弦瑟,根据文献资料的佐证,可知25弦和23弦是古瑟通行的两种常制。弦数组合通常分外中内三组,中部以七弦最为常见,多数内部与外部弦数一致,或8弦或9弦。由于瑟枘于文献无征,在此仅以考古出土为据。瑟枘的数量以4枚居多,仅在湖北当阳曹家岗楚墓中发现了2枚枘瑟与3枚枘瑟,可见枘的数量在战国时期才得以定型,以4枚为通行常制。

按装饰可分为宝瑟与锦瑟,于文献无征,只能从出土实物进行考证。从实物分析可以发现瑟的装饰跟阶级地位是相对应的。

综上所述,在外形上,瑟的长、宽、边高、装饰各异,未见不同时期出现相同的瑟,可以推出,在战国时期,瑟的枘、弦出现了通行常制,而瑟的外形却未有统一标准。

结 语

钟鼓乐志,琴瑟乐心,瑟曾作为雅乐中必不可少的一员,同其他古乐器一样拥有独特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音乐品性,探索“瑟”之源流,有利于“瑟”在当代的再生,更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时代风采。■

注释:

①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46.

②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世本逸周书古本竹书纪年[M].齐鲁书社,2010,1:2.注:孟康《汉书》古文注亦云:“宓,今伏”。皇甫谧云:伏羲或谓之宓羲。《别雅》云:“庖牺,伏羲也。”故,文中“宓羲”与“庖牺”应为一人,伏羲是也。

③ [唐]房玄龄等原著,杨坚等编校.二十五史精华第2册[M].岳麓书社,1989,6:14.

④ [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M].巴蜀书社,1985,6:618.

⑤ 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12:2.

⑥ 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M].大象出版社,1999,10:132.

⑦ 王心湛.贾子新书集解[M].广益书局,1936,5:23.

⑧ 崔高维校.礼记[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3:11.

⑨ [汉]班固.汉书[M].岳麓书社,1993,5:492-493.

⑩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中华书局出版,1975,5:106.

⑪ 徐朝华.尔雅今注[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7:193.

⑫ [宋]聂崇义,丁鼎点校.新定三礼图[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154.

⑬ 乔辉.阮谌三礼图辑佚本考索[M].甘肃社会科学,2015:4.

⑭ [清]王弘.山志[M].清初刻本,p45.

⑮ [清]王弘.山志[M].清初刻本,p168.

⑯ [清]孔尚任.圣门乐志[M].山东友谊书社,1989,7:134.

⑰ [清]孔尚任.圣门乐志[M].山东友谊书社,1989,7:133.

⑱ 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文物出版社,1996,8:427.

⑲ 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文物出版社,1996,8:440.

猜你喜欢

尔雅考古乐器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考古简史
学乐器
永远的毛豆
“考古”测一测
乐器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好班差班
找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