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三维支架,写出精彩讲稿
——读写共生写作日常课八下第四单元设计思考

2022-08-25董立然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编著者演讲词演讲稿

董立然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八下第四单元被编者有意开发为演讲稿活动任务单元,编者制定的三个任务分别是: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其中“撰写演讲稿”是三个活动中最核心的一个。不过,撰写之前先要深入分析、学习演讲词,写作日常课的优点便在于此,通过五个训练点,将教材中四篇演讲稿的特点一一解读,搭建出结构、内容、方法三类支架,降低写作难度;同时将演讲稿主题定为“我的梦想”,这一主题比较适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和八年级学生的以往写作经验紧密相连,可以降低学生因初次接触演讲稿而产生的畏难情绪,逐步引导学生在学习写作支架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中完善自己的演讲稿。

一、搭建结构支架,运用叙述式结构

对于一篇已经确定主题的演讲稿,学生首要学习的便是结构模式,即学习如何搭建演讲稿的“骨架”。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篇课文对应的学习元素解析中,编著者介绍了两种演讲稿结构:议论式结构和叙述式结构,并建议学生使用较为简单的叙述式结构撰写《我的梦想》演讲稿。所谓叙述式结构,就是“开头——小说、故事(夹叙夹议)——结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前六段便可以作为很好的例子:

演讲者丁肇中很讲究发言的逻辑,从获奖之事自然引入教育的问题,再将教育细分为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指出传统教育里的“格物致知”概念,这样就和演讲题目紧密契合,这样的开头方式很是巧妙自然;紧接着丁肇中便开始议论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与现代学术的关系,这种结构方式有点困难,所以写作支架没有吸取,编著者吸取的是丁肇中先生在第4段中讲故事的演说方式,从王阳明“格”竹子这个故事吸引听众兴趣,让大家更容易明白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现代科学之间的区别,并在第6段说明自己的观点:“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根据丁肇中这几段演讲词和编著者的元素解析及写作支架,我们可以总结得出,叙述式结构模式需要将道理放在简单有趣的故事中,最后再抒发议论,这种方式类似于家常谈话,易于大家掌握。举一例文如下:

我想成为科学家,源于父亲在我儿时便对我进行了科学启蒙。刚记事开始,父亲便带我到科学馆中观察各种奇妙的装置,有可以发出电光的玻璃器皿,有两只手同时按上去便会发光的小灯,还有隔得很远也能传声的“电话线”……每当我好奇地摸摸这儿、碰碰那儿的时候,父亲都会非常耐心地告诉我背后的科学原理,我听得也是不亦乐乎,暗自对科学家有了莫名的好感,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发明出这些有趣的装置,让大家都来我的实验室参观。但是,想成为科学家,只依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积累科学知识、磨炼实践技能。

——黄家祺

作者开门见山,从自己的科学家梦想直接切入,然后讲述自己在科学馆的奇妙经历,最后抒发议论,指出想要成为科学家还需要更多磨炼,顺带引出下文,结构清晰、表达流畅,也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这个写作支架的效果便较好地达成了。

二、搭建内容支架,激发听众兴趣

演讲稿的骨架搭建起来后,如何进一步围绕主题来充实内容呢?编著者将课文《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和《我的梦想》进行分析提取,认为有以下几种内容可以丰富演讲稿。

(一)真实的和新颖的材料

在分析《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时,编著者开发了两个支架:1.选择真实的材料丰富《我的梦想》演讲稿内容;2.选择新颖的材料丰富《我的梦想》演讲稿内容。总体上说,演讲材料需要真实、新颖,才能有更好的现场效果。《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的第1段中,王选便提到两个材料,第一个是比尔·盖茨的原话,属于引用名人名言;第二个则叙述一个节目,这档节目要求用一句话形容自己是怎样的人。这个材料就很新颖了,因为看起来和本次演讲关系不大,却引出最后王选对自己的认知评价,“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如果对比下文的三个支架,可以发现其中有所联系。这一部分的两个支架总体要求真实、新颖即可,但下一部分的支架是对前一部分的细化补充,意味着学生要在第二次的训练中进一步细化自己的演讲表达。

(二)紧密结合现场情况丰富演讲词

演讲是现场性的活动,所以需要结合现场实际来设计演讲词,这一类型的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编著者在《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中开发了三个支架:1.选择自己亲身经历或自己看见的事情讲述“我的梦想”;2.选择名人事迹或者是自己听说的他人的事迹讲述“我的梦想”;3.选择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听众正在关注的事情讲述“我的梦想”。

加入以上三种材料,是为了让演讲稿更加契合演讲实际,更有说服力,继而吸引听众注意力,同时也让学生在上文两个支架的基础上再次细化自己的演讲材料。那么究竟细化在哪里呢?首先,亲身经历或看见的事情一定是上文所谓的“真实的材料”;其次,名人事迹或自己听说的他人事迹也一定是真实的,同时选择大家不熟知的事迹会使人感到新颖;最后,选择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听众正在关注的事情,可以让演讲更加具有真实性、现场性。编著者以此三点搭建更加具体的内容支架,并以顾拜旦《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原文的第1、5、8段为示范。

这本是不连续的几个段落,但编著者发现了其中的关联,原来这三个段落所谈的事例是从“近”到“远”,再联系“当下”正在进行的奥林匹克庆典,前后衔接得非常自然,演讲稿的内容支架便蕴藏于其中。以下是一则学生写作片段:

我们都知道,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作家的潜质,便在其中。

70年代末期,中国文坛涌现出一批记录曾受过的伤害、反思十年浩劫的文学作品,先后被称为“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这是“艺术源于生活”的鲜明例证。

……德国汉学家顾彬断言“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他的理由是“中国当代作家没办法给我们揭示什么东西”。这里所谓的“揭示”就需要让文学作品高于生活,脱离普通的叙述故事,揭示人性的深刻之处或对于生命、世界的高级哲思……

——黄家祺

这一则写作片段,先是引用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这一真实材料证明了“艺术源于生活”,然后作者用德国汉学家顾彬的话,指出目前中国文学发展所缺失的深刻哲思(文学要高于生活),这对于中学生而言是非常新颖的材料,很难在教科书中接触到,顾彬的论断也有吸引听众兴趣的作用,取得良好的现场讲演效果。

三、搭建方法支架,写出龙头凤尾

当学生学会组织整体结构、丰富演讲稿内容之后,还有一个板块是学生很容易出现困难的,那就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编著者在准确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以《最后一次讲演》为例,向学生提供了6个支架:1.紧扣“我的梦想”主题撰写开头;2.运用设问等方式迅速激起听众兴趣;3.通过推心置腹的说理拉近与听众的距离;4.用简短有力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情感;5.紧扣“我的梦想”主题撰写结尾;6.运用感召式等方式结尾。

《最后一次讲演》第1段中,闻一多采用设问的方式,让听众聚焦在李先生所遭毒手的原因上,然后自问自答,指出李先生完全是含冤而死,而且是因为要凭着良心说话而死,不仅激起听众兴趣,还能激起大家愤怒不平的情绪,这个点很值得学生模仿运用;紧接着,闻一多站在听众的立场上让反动派正大光明地站出来,而不是暗杀,所以编著者指出这是“推心置腹”,闻一多说的既是自己的心里话,又站在听众立场,所以才能快速拉近演讲者和听众的距离;第2段则体现出短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优势,它既可以帮助闻一多表达愤怒之情,又可以帮助学生表达自己对待梦想的坚定、执着之情,是非常易于学习的写作支架。结尾处“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即为感召式;“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为总结观点,这几句感情饱满,态度鲜明,有助于坚定听众的信念。下面请看学生作文中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有人说,梦想是人生的指路灯,没有梦想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大家知道我的梦想是什么吗?其实我从小就想当一名作家。因为作家可以不断地感受人生和世界,并用文字书写出来。如果周围的人能够通过阅读我的文字,而感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成长,那真的是人世间最美妙的事情!为了实现梦想,我要从现在开始,多读书,读好书,以我手,写我心,成就我自己的书香年华!

结尾:文学的力量,来自生命,生命的力量,便是文学的力量!

只要生命还存在,文学便会存在!

为此,我将坚定不移地追求我的作家梦,我将为此付出我的青春,付出我的能量,付出我所有的热情!

同学们,文学是生命之火,作家便是那个在黑夜中为世人点火的人,这个梦想,值得我永远去追寻!新时代的青年人啊,文学之火将照亮我们的人生,让我们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吧!

——黄依琦

这位学生开门见山,指出“梦想”的重要意义;然后通过设问激发其他同学的兴趣,顺带引出自己的文学梦;作者推心置腹地说出文学能够给他人的精神世界带来成长,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让听众感受到了作者的热情,拉近了自己和听众的距离;最后用一组短句,增强了演讲稿的气势,充分表达出自己热爱文学的情感。作者在结尾处高声呼唤文学,将文学与生命联系到一起,并表示会用一生去追求文学梦,这是典型的感召式结尾,让听众产生共鸣的同时,还紧扣了“我的梦想”这一主题。

总而言之,写作日常课八下第四单元的编排是按照结构、内容、方法三个维度搭建支架,让学生在写作演讲词时能够有的放矢。编著者深度挖掘适合学生学习、仿写的写作支架,真正做到了以读促写、读写共生,可以帮助广大教师将教材中第四单元的任务目标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编著者演讲词演讲稿
匠心逐梦 技能报国
“活动·探究”:实现演讲词的教学价值
找准演讲稿的三个靶心
如何写好一篇高考作文演讲稿
怎样写好演讲稿
新书架
消失的演讲稿
新书架NEW BOOK
新书架■NEW BOOK
修辞手法在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演讲词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