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的《科学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2-08-25沈雪峰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6期
关键词:农科教学效果论文

□沈雪峰

2018年,教育部提出“新农科”建设[1],全国涉农高等院校应积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需求,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服务智慧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新农科建设的核心任务培养新型农业人才[2],通过打造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新模式,重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研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农业专门人才。因此,“新农科”建设要在人才的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等方面超越传统农业的培养模式,让农学专业人才肩负起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使命[3]。《科学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是大多涉农院校的一门选修课且必不可少[4],也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强,理论实践并重的课程。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作为一个为适应学校转型升级发展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的学院,努力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高管理和高技能的农业人才[5]。《科学方法与论文写作》的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文献信息获取和科技论文准确表达能力。然而,该课程教学存在与实践相脱节,缺乏学生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不能满足新农科建设的人才培养需求。为深入推进农学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实施《科学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因此,本文针对《科学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设思路,为培养合格的农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提供基础,同时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科学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存在的问题

对于老师而言,传统的课程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同时合班教学较为普遍,教师的教学形式则以讲授为主,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轻科技论文的写作与演练,最终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对于学生而言,传统的课程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主要表现在理论传授比例大而案例讲解比例小,文字表述内容多而图片资料展示少,教师课堂讲授多而师生之间互动少。进而,使学生缺乏存在感,在课堂上公然看手机、开小差,甚至逃课等现象普遍;对于考试而言,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主要以期末开卷考试或者提交课程论文形式,大多数学生为了应付结课,而随意拼凑、剽窃、抄袭,甚至出现花钱雇人撰写论文等;对于课程而言,由于该课程本身理论性强,学生的学习较难,加之专业基础薄弱,即使认真听讲,学习还较为吃力,更何况枯燥无味的讲解,使得大多数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科学方法与论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基于“新农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学为中心的《科学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改革应从学生主导地位、混合教学模式、课程思政理念、革新课程考核和教学效果评价五个方面,构建起一套“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改革模式与思路

(一)突出学生主导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在科研方法部分的讲解中,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第一个问题海水稻是种在海水中的水稻吗?学生之间开始讨论;进而提出第二个问题,这种水稻为什么可以在一定的海水条件下生长?从而引入学术问题,即第三个问题,水稻耐海水胁迫的机制如何?这样就一步步地启迪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学术思维。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并自己解答其中的机制。这又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同时,有些学生不一定会使用数据库,他们就会提出如何使用数据库、如何查阅国内外期刊。一旦学生有了问题、有了疑惑,他们听课是最认真、最仔细的,教室也是最安静的。可见,学生主导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实施混合教学模式,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课上课下混合。基于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技术,构建起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通过网上课堂等软件,将教学课件、教学视频、随堂作业及测验等资料发布于学生可见的内部网上课堂,还可以将优秀教师的慕课链接发送给学生,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过程的同步,有利于学习的查漏补缺并及时回放;利用手机微信等软件、创建课程朋友圈,进行实时互动,包括答疑、作业、测验以及请假等事项,主要能够体现工作的时效性,形成课上课下互动新模式。这种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混合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三)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一是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以身作则,行为师范,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好学生的榜样。二是教师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科学方法与论文写作过程,着重培养学生构建正确的三观、情感和思维。例如在学术道德这一章节的讲解中,可以融入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坚守诚信,恪守学术道德规范,抵制弄虚作假、抄袭和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捏造或篡改实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也可以举一些不端的学术案例,以引起同学的共鸣。三是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要将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心”贯穿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全过程。

(四)革新课程考试方式,形成一种师生联动的综合考评新模式。围绕学生学为中心,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不断优化课程考核的内容及方式,吸收学生自评及互评成绩。于第一次上课时,就要向同学们说明平时成绩的划分,即课堂表现及出勤、课堂作业以及课堂演示答辩等若干个方面。一是通过不定期进行点名或者抽查来进行考勤。二是当一个模块学习结束时,布置课堂作业,并且及时对作业进行点评加以反馈,目的在于提高学习写作能力,给出作业评阅的要点,主要包括选题的准确性、题目的精练性、格式的规范性以及内在的逻辑性等方面。三是增设毕业论文答辩演示环节,要求每名同学都要制作PPT并进行3~5min的汇报,给出学生答辩演示的评分表(主要包括论文选题的针对性、PPT制作的规范性、答辩过程中的逻辑性以及回答问题的中肯性),既有老师的评分,也有同学的评分,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相互学习、互相提高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引入教学效果评价,实现教师与学生相互监督。在课程结束前,依据大家商定的课程教学效果评分表,开展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其中,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部分主要评价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师行为三个方面,分别就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教学内容适度性以及教师行为规范性进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主要评价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学生行为三个方面,分别就平时成绩的准确度、期末成绩的覆盖度以及学生行为的规范性展开评价。这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吻合,学生要学,更要知道学什么,哪些值得学等。引入教学效果评价目的在于开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实现教学互长。

三、结语

新农科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农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时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型农业专门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2,6]。随着“新农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学专业要主动对接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农业专门人才。《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采用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混合式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思路,以学生为主体、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革新考试方式和教学效果评价,搭建一套“五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着力打造农业教育的“金课”,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农科教学效果论文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