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在英国留“假”学

2022-08-24游曼艺

北方人 2022年15期
关键词:高昂英国大学学费

文/游曼艺

英国大学又要罢工了。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有40所大学投票决定,在6—10月举行进一步的罢工,其中就包括我们学校。

花着高昂学费和生活费,冒着疫情风险来到英国,结果,经常就面临找不到老师的情况,我心中有一种想去消费者协会投诉的冲动。另一件给我带来极大冲击的事件是,第一次和全班同学碰面,当我环顾四周时,发现偌大的礼堂里坐着的,似乎90%是中国人。

总之,在英国留学的第一个月,我破防了。

仿佛留了个“假”学

如果要问我在这样一个班上90%的同学都说中文的英国大学留学是怎样一种体验,那我只能告诉你——太有意思了。分组讨论时,只需要一个眼神试探,同学们就会自动开启中文讨论模式。在哪儿都能听到中国话,有时候我也会有点儿恍惚,总感觉是我们组团花钱上外教课来了。

而在校园外,只要肯花钱,你可以买到一系列中文服务,从租房到外卖,从接机到旅游,时刻让你感受到家的温暖、祖国的强大。我加的租房中介过年时还一度齐刷刷卖起了年夜饭,接机客服一天到晚在朋友圈更新旅游开团信息。打疫苗也可以去华人开的店里打。当然了,还有作业代写。他们总是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出入各种留学生微信群,报价高昂,却从不缺客户光临。

在异国他乡能使用优美的中国话享受便利固然很爽,但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某种困境:似乎我可以一直待在舒适圈里直到回国,而所谓想通过留学带来成长,除非自己主动走出圈子。而且,一旦适应了这样的舒适,走出圈子变得很难,尤其是在疫情时期,人与人之间总隔着一层口罩的情况下。

所以,我,还有很多和我一样的英国留学生,尽管上着排名还不错的学校,尽管也是克服了种种压力硬着头皮出了国,到了现场后心里却感受到了巨大落差——我真是来留学的吗?

鄙视链的底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能负担得起留学开支,留学生和海归也越来越普遍。然而,在留学风越刮越热的同时,留学圈内也建立起了一条心照不宣的鄙视链。

很不幸,我正处在鄙视链最底端——一年制英硕。

大部分英国研究生项目实行授课制,前两个学期上课修学分,最后一个学期写毕业论文,一年就能毕业。因此,在很多人眼里,英硕虽然同时吃到了研究生和留学生双重红利,但它既不如那些要读两三年的研究生看起来“正经”,也不像那些海本、美硕动辄就要扔入几百万的高昂成本,给人感觉就是含金量不够,含“金”量也不够。

之前,我还会据理力争一下,比如好学校都看重本科院校、绩点和实习经历;比如课程其实很紧凑,课业压力也挺大;比如这两年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了,在国内能保研的成绩也可能会被刷掉……

但当我终于坐在礼堂里,看到身边的中国同学时,心态确实崩了。

办大学,比足球豪门还赚钱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政府对于英国大学的资金支持就一直在削减。资助大幅削减了,但办了几百年的大学又不能停,没办法,他们只能自己想办法搞钱了。

首先就是学费疯涨。对英国本土学生,政府将学费上限从每年3000英镑(1英镑约等于8元人民币)上调到9000英镑。这个价格还是在“特殊情况”下的上限,很多学校的学费不止这个价,比如我校。

我校对本国学生的收费普遍在1万英镑以上,而对于海外留学生,收费可以达到本土学生的2.5倍甚至更多。医学、商科这类热门专业,一年学费3.5万英镑不在话下。

不光如此,针对国际学生的涨价还得到了官方许可。在英国国际学生事务委员会的网站上写着:“由于通货膨胀,海外学生的学费每年都有可能上涨,具体涨多少取决于学校,请同学们做好心理准备。”

住宿费也是大头。英国大学会为学生提供宿舍,自营或是与校外公司合作。这些学生公寓相比于社会房源有两个特点——面积更小、价格更贵。但对于初到英国的留学生来说,学生公寓往往是人生地不熟的他们的首选。

此外,奖助学金的发放也在缩减。政府从为学生提供助学金变成了提供更多学生贷款,这样一来,经济压力就转移到了学生自己身上。

奖学金的申请也有着诸多限制,尤其是对授课型硕士项目。在申请的时候,我望着高昂的学费流下热泪,抱着一丝期望点开了奖学金项目的页面,然后发现一个我能申请的都没有。

对于博士,英国高校同样本着“有钱你就来”的态度,能自费就自费,不能就走CSC(国家留学基金委),总之不要想从学校身上薅到一丝羊毛。

靠着高昂的学费和住宿费,英国大学赚得盆满钵满。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数据,仅2019—2020学年,英国高校的总收入就达到了424亿英镑。

对比一下,你或许会对这个数据有更直观的概念。在2018—2019这一年里,曼联俱乐部的收入是6.27亿英镑,而同样地处曼彻斯特的曼大,在这一年的收入超过了10亿英镑。

瞄准的就是中国人?

当教育被高度商品化后,很多事情都变味儿了。在英国大学的眼里,学生的身份不再是学生,而是变成了消费者。他们提供教育资源的目的,从教书育人变成了尽可能地招揽客户,以及想尽办法留住他们。至于一年制授课型硕士项目,就像是英国大学为中国留学生打造的“定制服务”。

不过,在这里我要明确一下,“中国留学生多≠英硕只有中国人会读”。从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的数据来看,英国人自己才是授课型硕士的主力军。以2020年的入学情况为例,这一年入学的授课型硕士中有38.535万是英国本地人,是其他所有海外留学生总数的1.5倍。有意思的是,大多数英国人对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并不在意,他们往往会选择多花一年时间读个非全日制的硕士。

其实,英国大学想圈所有人的钱,但由于从本国人身上薅到的羊毛有限,才把目光转向了海外。而中国大学生对研究生学历有着很高需求,又因为语言和地理限制,了解英国高等教育真实情况的渠道有限,存在信息差,于是便成了他们眼中最好“糊弄”的一批人。

从2010—2020年,来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多了接近10万,单是2019—2020一年里,这个数字就涨了4万,从数据来看,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是来读研究生的。

为了迎合需求,英国大学的研究生项目开得越来越多,名字也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但大多数中国学生在申请时只能依靠学校的排名或者中介的话语来判断学校和项目的好坏。不小心选到了都是中国人的项目?来了发现一个硕士专业能收七八十个人?不好意思,个人选择,个人负责,个人认栽。

把学生当作消费者看待之后,教育质量的下跌似乎成为了必然。大学为了尽可能地留住和吸引更多学生,往往会降低考核标准和提高考试通过率,以此保证付出高昂学费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据《卫报》报道,从2010-2019年这10年时间里,以英国一等学位毕业的学生比例从16%上升到了30%。英国高等教育监管机构的首席执行官尼古拉·丹德里奇表示,73%的英国大学的一等学位毕业生人数出现了“无法解释”的增长。

可以说,英国大学将高等教育打造成了一款奢侈品,但又通过扩招、放水等一系列操作,让这款奢侈品变得越来越不保值。可是明知道有坑,每年还是有很多人前仆后继地往里跳,因为它可以让人以最短的时间同时获得硕士学历和海归身份。

(摘自2022年第16期《读报参考》)

猜你喜欢

高昂英国大学学费
中国申请英国大学人数创新高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
英国第二阶段脱欧谈判将对其高校产生重要影响
英国大学获准提高学费
调查显示“脱欧”将降低英国大学吸引力
大学学费不是该涨 而是该降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你是否该买一部iPhone
气势磅礴 情感激越
大学新生开学学费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