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孕育会思想的“芦苇”,培养有魅力的学生

2022-08-23董佩英上海市浦东新区泥城小学

教育 2022年31期
关键词:科创芦苇红色

董佩英 上海市浦东新区泥城小学

一身正气立身从教,两袖清风以德育人。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根本,是教育强有力的翅膀。德育是基础教育,它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学生步入社会夯实基础。

泥城小学(以下简称“泥小”)拥有百年历史文化,践行教育初心使命,坚持以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紧紧围绕以“让每一株‘芦苇’绽放魅力”的办学理念,守望一株株有思想、有个性、有梦想的‘芦苇’”迎风摇曳、坚韧自强、物尽其用。

学校赓续百年精神血脉,开创新时代“三色”德育特色。“三色”德育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肩负着时代的荣光。“三色”即红色、绿色、紫色。“红色”代表着革命传统教育,“绿色”代表着芦苇文化,“紫色”代表着未来与创新。学校小“芦苇”们通过校园熏陶、活动体验和基地实践,传承红色基因、浸润乡土文化、培育创新素养。

一、“三色”校园重熏陶:追溯历史文脉,挖掘文化生长力

岁月流转,百年老校,根深叶茂。追溯历史之源,深入文化之根,挖掘宝贵的精神财富,“三色”校园承续文脉,为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动能,让泥小的“芦苇”们葆有无限生长力。

传承与创新并举,成文化菡萏之香。学校以“红色”“绿色”“紫色”三色为主,打造“三色”校园文化,复活一段古老的记忆,重温一个时代的温度,让师生在环境浸润中感知学校精神,注入文化底气,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谱写生命华章。

(一)铭记烽火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厚重的历史使命感,奠定了泥小的红色根基。学校不仅是斑驳历史中的一处印记,更是学生习得传统美德、培育民族精神、厚植家国情怀的红色教育基地。我校打造了“烽火历史”传承区,红色的长廊,讲述着烽火年代的革命故事,诉说着红色泥城的英雄传奇,师生在这里可以回顾革命风云历程,追思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体悟顽强刚毅的革命精神,感知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

(二)感知魅力芦苇,浸润乡土文化

乡野之下,芦苇摇荡,朴实优雅的芦苇随处可见。革命年代,一片片芦苇荡见证了“红色泥城”的硝烟和战火;和平年代,用芦苇制作各种生活用具,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也孕育了众多本土民俗文化。学校把“芦苇”这一元素融入学校教育,让师生在芦苇艺术的熏陶下、生活体验的过程中,感受芦苇文化,传承芦苇品格。“魅力芦苇”文化区,以代表自然的绿色为主基调,墙面上的四季芦苇,充分展现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淳朴向善的情怀;悬挂的“芦苇知识”“芦苇荡的故事”“芦苇诗文”板块,彰显着芦苇的魅力和精神;陈列的师生芦苇画和芦苇制品,为“芦苇编织”的“非遗”技能创设可欣赏、能操作的场景。设计以“芦花”“芦叶”为原型的芦苇雕塑和芦苇吉祥物,使其成为学校芦苇文化办学特色的一张名片,成为学校开展芦苇文化活动的育人平台。静开的芦苇,择水而生,正如隐没在城市喧嚣中的校园,不染世俗,积淀内在文化涵养。

(三)漫步科技空间,蓄能科创闪电

创新如同一道闪电,一瞬间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储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创新教育,学校通过“科技”这一元素,架起一座通向“创新”的桥梁,使抽象的“创新”有所凭依。紫色具有的神秘色彩,象征科学技术对孩子产生的天然吸引力。学校创建紫色“科技创想”展演区,充分利用专用教室和适宜的活动空间,设立科技奥秘主题场景,安装智能互动装置,展演师生科技小成果,让学生在视觉与触觉的双重互动中感受科学的奇妙,蓄积创新能量,唤起学生心中科创的种子。

重返筚路蓝缕的征程,追寻星火燎原的辉煌。在这“三色”校园里,学生能时时处处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乡土文化的感染和科技创新的引领下学习与成长,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通过这份生长力觉醒在每一棵小“芦苇”的心中。他们对学校文化自然地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自豪感,将最终成为塑造自身精神家园的原动力,促使泥小学子无论人在何处,时间多久远,都能秉持着这份历史文脉不断生长、奋勇前行。

二、“三色”活动重体验:构建特色平台,增强品牌孵化力

聚文化育人之势,合品牌辐射之力。学校坚持以“三色”活动为载体,在平台构建中显特色,在特色彰显中孵品牌,在品牌孵化中重辐射,形成能够凝聚信仰力量、激发个性能量、释放科创含量的品牌活动,着力传承民族精神、涵养传统文化、赋能创新发展,精心呵护每一株“芦苇”,为他们提供丰实的土壤。

(一)传承民族精神,红色活动凝聚信仰力量

万疆祖国,海纳百川。踏寻红色足迹下的泥城,东海之滨,红色回响,素有“浦东延安”的美誉。学校流淌着红色革命传统的血液,传承着敢为人先、顽强拼搏的教育使命。

学校牢牢抓住重大的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开展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让学生们去参与、去体验、去感悟,培育高尚情操,铸就民族精神。清明节,我们缅怀革命先烈、了解泥城革命史迹、举行入队仪式,回首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悟初心汲取力量。国庆节,我们开展“祝福祖国,强国有我”系列活动,唱响红歌、歌颂英雄、敬礼国旗、礼赞祖国,传承了红色基因,赓续了精神血脉。

通过开展“红色润童年,领巾颂祖国”红色研学旅行、“四小行动,红色寻根”“小小讲解员,童言话党史”“方寸之间传承红色记忆”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邮展等活动,我们以寻、演、讲、唱、赛等形式让红色内容“活”起来、“动”起来。

(二)涵养传统文化,绿色活动释放生命能量

传统文化涂亮立德树人“底色”。学校将芦苇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将芦苇形象融入学校课程,不断探索、挖掘、整合教育资源。学校《魅力芦苇》课程以芦苇为媒介,整合相关学科,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审美情趣、工匠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实现五育并举的时代育人目标。根据“生态芦苇”“工艺芦苇”“风情芦苇”和“艺术芦苇”四大板块的内容,开设了“芦苇画”“芦苇编织”“芦苇邮品”“七窍玲珑棕”“芦荡火种”等社团,学生在认识芦苇、感知芦苇的过程中,增强了感受美的能力,提升了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升华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芦苇不语,处处芬芳。芦苇工作坊里,创作芦苇画、扎草鞋、编芦苇帘子,学生在对芦苇叶、芦苇秆、芦花等画画、剪剪、贴贴、搭搭、做做的过程中发现美、欣赏美、创作美。芦苇荡里,踏寻革命先辈的足迹,重走红军长征路,诉说芦苇荡中的战斗故事,学生感受着前行的艰辛,更感受着革命烈士们不畏艰险、英勇作战的革命情怀。芦苇艺术文化节上,学生的芦苇剪贴画作品《民乐二重奏》,两孩子吹拉的神态被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人耳边仿佛响起了嘹亮的笛子声和悠扬的二胡声;色彩斑斓的《旭日东升》,泛着金色光泽的芦穗化身茂密树叶,映衬着辉煌的旭日,凝结着学生的希望和对祖国的美好祝愿。一年一度的芦苇文化节锻炼了学生的能力,积淀了文化底蕴,弘扬了民族特色。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用芦苇资源创作以及展开的活动,形成了泥城本地民间传统文化。端午节,艾叶飘香的季节,学生包粽子、做香囊,花式体验端午习俗,演绎农家朴素自然的情怀。元宵节,教师带领学生到河边田埂进行“炭茅塘”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炭茅塘”的壮观景象,深入了解元宵节“炭茅塘”的习俗的由来及其象征意义。我们充分挖掘芦苇身上潜藏的教育资源,涵养学生德性,释放学生天性,发展学生个性,传承传统文化。

(三)积蓄创新势能,紫色活动激活科创含量

科创的闪电需要能量的积累。学校提供丰富的平台,顺应孩童天性,从“做”入手,以“芦苇”为切入点,建构具有校本特色、生活化的探究课程,如“芦苇种植”“芦苇风筝”“芦苇编程+”“芦苇3D 打印”等,在“做”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储备创新势能。再如每年的科艺节,我校组织学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种植、小讲座等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科技成果,体验科技乐趣。科创不再“高大上”,它就在我们身边。学校的科创平台从芦苇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真正让科创走进校园,走进生活。

此外,学校联动社会资源,开阔视野,让科创回归生活。例如,带领学生参与魅力庭院的创建,通过设计自己心中的美丽庭院,将创想赋予未来的家乡建设;再如走进“延锋座椅”“特斯拉”等知名企业,了解机器人操作的高科技现代化流水线,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生活科创相融,激活科创含量。小小的火花,有朝一日能跃出一道划破天际的闪电。

三、“三色”基地重实践:拓宽教育资源,提升内外融合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在德育建设中不断“引活水”,才能实现“活育人”,让每一株“芦苇”在优质多元的内外环境润泽下绽放出魅力。结合已有的德育工作,把核心价值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劳动教育、科技创新教育等融入实践活动中,以实践育人为载体,彰显教育实践成效。

学校充分挖掘整合周边教育资源,将红色泥城主题馆、浦东农耕馆、航海博物馆、临港导弹营等来源于本地、来源于生活的场馆和基地,作为学校开展“三色”教育活动的场所,使其成为符合学生实际、切合学校发展的教育基地,构建“学校—基地”一体化的大教育模式。基地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在此获得的感触比空洞的说教更直接、更形象,学生的认知、思维、行为得到教育和发展,立德树人取得真正的实效。

(一)讲民族故事,传红色印记——红色泥城主题馆

浩浩长江,滔滔东海,孕育了泥城这片英雄的土地。红色泥城主题馆真实展现了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各个革命时期泥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及建设发展时期泥城人民在红色精神指引下勇立潮头、励精图治的辉煌业绩。学校充分利用红色泥城主题馆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讲革命史迹,讲英雄故事,讲中国共产党党史,用少年情怀感悟历史、继承精神、传播红色印记。学生在深情演绎中感受到烽火时代的严酷,体会到革命前辈的伟大;感受到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欣喜于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的爱国情愫在不断地升华,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二)务农耕劳作,踏自然足迹——浦东农耕展示馆

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书本走向生活。浦东农耕展示馆系统、形象、直观地介绍了上海浦东的农耕文化历史,既有模拟劳动的场景,又有江南特色的农耕工具的展示。学生在这里可以了解过去浦东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农耕习俗,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简朴和聪明才智。我们通过“童眼看展馆”“农具推介会”“我是小农人”等活动,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诚实劳动、创造劳动。在认识了传统的农耕工具、了解了家乡的农耕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对家乡的农业未来进行头脑风暴的“未来大畅想”活动,让学生们结合之前了解到的农耕工具所具备的农业功能和农业知识,充分发挥想象,憧憬未来,畅想未来的高科技农业。学生天马行空,在征文活动和未来农业科技想象画比赛中,把自己的创意设想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三)扬探索之帆,觅智慧航迹——中国航海博物馆

泱泱华夏航海史,悠悠海洋中国声。中国航海博物馆以“航海”为主线,以“博物”为基础,是弘扬我国航海文明的重要场馆,是发扬光大“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精神的有效载体,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灿烂的航海文明和优良的传统的重要阵地。学生走进这样一个场馆,了解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世界航海科学发展的贡献。“中国航海事业的新技术、新成就”能激发学生热爱航海事业的热情。我们带着学生走进航海世界,开展“蓝色畅想,共筑梦想”“走进航海、拥抱明天”等活动,了解航海文明,领略大国重器。学生通过“发现、调查、整理、研究、体验、想象”,亲身参与、自主实践,在探索的过程中,“小闪电”不时在脑中迸发,启迪智慧与创意,自主探究真、善、美的能力逐步形成。

(四)增国防观念,植爱国情操——临港导弹基地

走进临港导弹基地,让学生能零距离了解军人的生活,感受军事化的管理,体验祖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学生通过观摩、参与军官们的队列训练、内务整理,纪律意识、规则意识和服从意识方面得以提高,增强了好好学习、长大了守卫祖国的意识。

实践无止境。德育实践资源是一眼“活泉”,它取自于生活,永不枯竭。学校德育建设以“三色”为起点,不断拓宽教育实践基地,绘制七彩育人画卷,让德育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灵。

以芦苇之名,育思想之花。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写道:“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人类虽渺小,却因思想而伟大。假如学生是一株株“芦苇”,那么学校的“三色”德育便是滋养这一片芦苇荡的盈盈绿水,为每一株“芦苇”注入红色基因、乡土精神和创新素养,帮助他们正心、正志、正行,成为会思想的“魅力芦苇”。

猜你喜欢

科创芦苇红色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石磨豆腐
红色是什么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芦苇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芦苇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