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国责任与大国温度
——新冠疫情中国援非公关活动分析

2022-08-23陈曦,田园

国际公关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非抗疫非洲

陈 曦管理学博士,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院长助理、讲师

田 园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

新冠肺炎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波及范围之广、传播感染性之强,决定了任何国际行为体都无法单独面对侵袭。中国作为崛起的新兴大国,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领域发挥着引领者的角色,为支持全球抗疫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其中,中国政府援助非洲的国际公关行动不仅帮助非洲取得了诸多抗疫成就,推动非洲社会经济秩序的全面恢复,也充分展现出中国普惠包容的大国情怀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大国责任。

非洲新冠疫情的情况与中非医疗合作历史

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形势下,非洲的疫情局势也十分严峻。整体上看,非洲疫情虽然发生较晚,但因其总体医疗卫生系统薄弱、物资短缺、政府动员能力有限、部分地区政局不稳以及疫情衍生的社会危机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疫情发展和扩散速度较快,对非洲地区健康和发展的长期影响压力异常严峻。

在政治层面,作为第三世界国家最集中的地区,非洲本已十分脆弱的内部环境又面临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强烈冲击,政治环境稳定性下降,安全风险上升。例如,埃塞俄比亚因疫情推迟大选,提格雷州冲突引发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在经济层面,非洲国家受疫情影响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巨大,债务产业安全风险上升。世界银行指出,疫情使撒哈拉沙漠以南的49个非洲地区国家面临25年以来首次经济负增长,特别是对近年来非洲重要创汇的支柱产业——旅游航空业影响最为明显。在社会层面,公共安全与防控管制张力剧增,失业率持续上升,导致了安全治理赤字,这些风险都增加了非洲地区的整体治理难度。

中非医疗合作行动始于1963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医疗队,距今已经有近60年的历史。从中国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非医疗合作进入转型探索阶段,合作效果大幅跃升。20世纪90年代未到21世纪初期,中非医疗合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突出表现有中国援助非洲成功抗击埃博拉病毒等行动。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推进,中非医疗合作更加紧密,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双方进入全面深化医疗合作的新阶段。

中国援非抗疫的具体实施及公关策略选择

2020年6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发表题为《团结抗疫 · 共克时艰》的讲话,代表中方做出以下几点的承诺:中方重视非洲国家在债务问题上的关切,愿通过平等友好协商,加大对遭受疫情冲击重大的非洲国家的支援力度;中方承诺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愿率先惠及非洲国家;中方将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物资援助、派遣医疗专家组等;中方将提前于年内开工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加快中非友好医院建设和对口医院合作。

新冠疫情下,中国援非的长期根本目标在于塑造更加积极正面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深化与非洲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其中,短期和首要的目标在于帮助非洲渡过难关,促进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复苏,而拆分成具体目标则是确保非洲的医疗物资供应充足、推动疫苗研发等技术跟进、培养非洲本土的医疗人才从而保持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等。

1.中国援非抗疫的具体实施

2020年4月6日,中国政府援助非洲国家抗击疫情的首架包机降落在加纳首都机场,这些物资以加纳为转运中心,通过联合国人道主义应急仓储渠道,进一步分送至尼日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17个中西非国家。2020年9月9日,中国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吴鹏在出席中国同非盟抗疫特使视频磋商时表示,中国政府累计向非洲53个国家和非洲联盟运送400多吨紧缺抗疫物资,并为非方在华采购抗疫物资提供便利,21个非洲国家同中方签署的采购合同金额超过5400万美元,42个非洲国家的46所医院初步确认参加中非对口医院合作。

除了早期的抗疫物资外,围绕疫苗这类重要的国际抗疫产品,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行动实践,履行国际抗疫责任,积极向非洲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免费疫苗。2021年2月,中国政府向赤道几内亚援助了首批疫苗,以实际行动落实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宣示的重要举措。中国军队也向非洲的刚果(布)、赤道几内亚和突尼斯军队援助了大批疫苗。

2020年3月18日,中国与非洲24国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视频会议,分享交流疫情防控经验和信息。2020年10月,中国再一次向非洲24国分享数字技术抗疫经验,来自中国疾控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海关的专家介绍了疫情发展趋势、特点以及中方在疫情防控、临床治疗、海关边检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埃及、阿尔及利亚、卡塔尔等16个西北非地区国家以及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卫生官员和专家等通过网络在线与会。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非互派更多的医护人员和留学生到对方的医学机构进行交流互访,开展联合研究,培养紧缺的传统医学人才,为中非传统医学合作奠定人才基础。来自马里的迪亚拉 · 布巴卡尔(Diarra Boubacar)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首位获得中医博士学位的外籍人士,他认为中非传统医学合作一定会产生1+1>2的效果。合作是缓解发展中国家缺医少药困境的良好途径,也是惠及非洲人民健康的路径。

援建非洲疾控中心是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中非友好合作的“旗舰项目”。在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将提前于年内开工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并在2020年7月27日同非盟签署援建非洲疾控中心总部项目(一期)实施协议。建成后,这里将成为非洲大陆第一所拥有现代化办公和实验条件、设施完善的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有助于完善非洲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加强非洲预防和应对疾病的能力,更好地造福非洲人民。

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表示,为推动后疫情时代非洲经济的复苏与发展,要加强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在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的过程中,要重点向健康卫生、复工复产、改善民生领域倾斜。同时,中方支持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建设,支持非洲加强互联互通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愿同非方拓展数字经济、智慧城市、清洁能源、5G等新业态合作。可见,中非团结抗疫不仅仅着眼于当前,也必须考虑到后疫情时代非洲经济的复苏与发展,通过推动非洲的数字“新基建”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2.中国援非抗疫的公关策略选择

新冠疫情下中国政府的援非活动中,交际型、宣传型的公关策略主要是通过抗疫特别峰会、世界卫生大会、中非专家交流会的形式展开。2020年6月17日,中国、南非和塞内加尔发起了一场以“团结”“抗疫”命名的峰会,即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非盟委员会主席及十余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参加此次峰会,向世界传递出中非团结抗疫和践行多边主义的信念。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上,中国宣布了包括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贫困国家债务暂缓偿付等中国支持全球抗疫的举措,凸显了对非洲抗疫援助的针对性。在“中非连线、携手抗疫”系列专家视频交流会中,42个非洲国家及非盟数百名卫生领域官员和专家参加交流会,就疫情防控策略、临床诊疗、检测方法和疫情风险评估等进行深入交流。

以中埃合作研发疫苗项目为例,在了解到中国疫苗的有效性后,埃及不仅想要和中国形成长久的疫苗供应关系,还想要和中国科兴疫苗公司合作完成自供自用,甚至保持对外出售的状态。4月,中国科兴和埃及生物制品与疫苗公司签署在埃生产科兴新冠疫苗的协议,并派技术团队赴埃落实本地化生产合作。5月下旬,埃及成功采购了中国的第一批国药疫苗原液和科兴疫苗原液送入本土进行生产,另一个中埃合作疫苗工厂也在紧锣密鼓筹备中。7月18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阿拉曼与埃及外长舒克里共同出席“中埃新冠疫苗合作生产项目实现100万剂量产”仪式。中国疫苗在埃及实现本地化生产,彰显了中方推进国际抗疫合作的决心和诚意,也是中方推进全球疫苗公平分配、克服“免疫鸿沟”的重要一步。

中国援助非洲渡过此次难关,不计成本和回报,秉持着“大爱无疆,命运与共”“中非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的精神,处处体现着中国的大国温度与大国情怀。经此一疫,世界各国应彼此摒弃猜疑、偏见与歧视,联手合作才有未来与希望。面对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政治声援、医疗物资援助以及国际多边合作等方面携手共进,体现中非出患难与共、命运相连、共克时艰的兄弟情谊。

中国援非抗疫活动的效果评估

1.完美体现了国际公关基本原则

首先,通过此次活动维护了国家利益,塑造了良好的大国形象。通过援非开展一系列抗疫活动,中国的国家形象在非洲稳固地树立起来,在中国奋勇抗击疫情时也得到了来自非洲国家真心的支持与回馈。其中,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中的赤道几内亚和吉布提也分别向中国政府捐款200万美元和100万美元用于抗疫。民间层面,来自非洲人民的政治声援和暖心问候纷至沓来。如南非标准银行员工在2月初发起名为“穿红衣,挺中国”的创意,在短短的一天时间内,就从位于南非约翰内斯堡的标准银行集团总部发展到其位于20个非洲国家的分支机构,参与活动的员工达上万名,均身着红色上衣,手举支持中国的横幅和卡片为中国武汉加油,竭尽所能给予中国人民信心与力量。

其次,基于调研,因地制宜地开展公关活动。以卢旺达为例,由于其国内医疗基础设施落后,抗议行动开展十分艰难。据此,中国援非行动以派遣医疗队为主,全力保障卢旺达的基础援助。中国政府派遣内蒙古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远程连线中国援非医疗队,医疗队员进行新冠肺炎诊断培训,并陆续为医疗队邮寄N95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防护用品。医疗队边抗疫边正常开展医疗工作,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诊治需求,并为大使馆经商处等在卢旺达的中资机构进行义诊及体检。

而对于政局不稳、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国家,中国援助则以政府为主导,同时动员民间力量,以多元手段开展救助。如中资企业、在马侨界受政府鼓舞,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马里抗疫作出各自贡献。马云公益基金会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使用包机先后向马里无偿捐赠了两批物资,其数量之大、速度之快给当地政府和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马里疫情暴发前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波海关等机构负责人就病毒传播特点、中国抗疫举措和海关边检防控等问题同马里卫生部官员和专家深入交流,组织翻译中国发布的多版诊疗防控方案供马里医护人员参考,无私地传授着中国方案。

2.援非抗疫的综合效果评估

首先,对受援方非洲来说,此次中国政府的援非行为达到了其推动非洲经济复苏与维护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长期目标。非洲经济在多重冲击下缓慢复苏,2021年非洲经济增长率预计将回升至3.4%。中国无私地贡献出免费疫苗、抗疫方案、专家交流等技术支撑,也为非洲整体医疗卫生水平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对中国来说,中非贸易不断创新高,合作韧性提高。据石英财经网非洲子站2022年2月报道,2021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542.89亿美元,同比增长35.3%,创双边贸易额历史新高,约占中国外贸总额的4%。其中,中国对非出口达1483.67亿美元,同比增长29.9%,中国自非进口达1059.22亿美元,同比增长43.7%。中国部分药企投资非洲取得较好回报,深受非洲国家欢迎。如人福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马里制药企业、上海医药的苏丹制药有限公司、重庆三圣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埃塞俄比亚三圣药业等,均为中非医药投资合作树立了良好典范。拥有13亿人口规模的非洲医药市场潜力巨大。

第三,在国际社会塑造了积极、正面的大国形象。面对新冠疫情给全球带来的冲击,中国政府援非打消世界对中国一直以来援非的疑虑和抨击,例如“掠夺资源论”“帝国移民论”等。2020年,非洲知名民调机构“非洲晴雨表”发布报告显示,中国在非洲影响力排名第一,63%受访者认为中国对非洲的政治经济影响“非常”或“比较”积极,66%受访者认为中国在非洲的政治经济影响是正面的。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国际公关行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鲜活的实践,为世界发展和治理提供的智慧和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强烈的现实关怀。

猜你喜欢

中非抗疫非洲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SelTrac®CBTC系统中非通信障碍物的设计和处理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深化中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往研究
对叶百部中非生物碱化学成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