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保于德保德州城

2022-08-16

文史月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烽火台德州长城

◇ 刘 媛

明长城山西镇岢岚道河保路所辖的保德州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保德”出自典故“城保于德”,来源于《左传》所载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件事:季康子想要征伐邾国,设宴和大家商量,大夫子服景伯说:“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背大国,不信;伐小国,不仁。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失二德者危,将焉保?”意思是小国遵奉大国为信,大国保护小国为仁;如果小国背弃大国就是不信,如果大国攻打小国就是不仁。百姓由城邑保护,城邑则由德行来保护。如果失掉信、仁这两种德行,那国家就陷入危险,怎能保住?这是春秋时期依靠公认德行来管理国家行为的理念,即“以德治国”。这个典故也是保德县名称的来历。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所载保德州城图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所载保德州城图说

“城保于德”的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然而直到北宋,今保德县所在地才获得了这个名称。这里地处黄河东岸,郭沫若考证这里是殷代的鬼方(《中国史稿》第一册141页,1962年,人民出版社),《周礼》中有“河内曰冀州”,此地在《禹贡》所载九州之一的冀州范围内。春秋时期,这块地方属晋,在此修了林涛寨。“三家分晋”之后,这里为楼烦所据,地名叫林胡,又名澹林。战国时,赵武灵王在此置楼烦郡,《史记赵世家》载“赵西有林胡”,《匈奴传》载“晋北有林胡,楼烦是也”。后经历秦、汉、晋、魏、北齐、北周、唐、五代,这里汇集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居住,其中以羌族居多。到了北宋早期,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在此置定羌军,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改名为保德军,后立为州,“保德”作为这里的地名正式启用。

保德州是北宋王朝与草原政权的交界地带,为边防重镇。后世认为,从“定羌军”到“保德州”的名称变化,体现了北宋施政理念的变化,北宋在此先是武力镇摄平定羌人,后来转换思路,实行“城保于德”,对当地的游牧民族采取了怀柔政策。到南宋时期,保德州归金,属草原游牧民族政权。到了元朝,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 年)保德州属太原路。明初,保德州属太原府,正德年间改属山西冀宁道。清朝时保德属太原,雍正二年(1724 年)保德升为直隶州,管辖河曲、兴县。明清时在此还曾设有驻军,称保德所、保德营。

保德长城烽火台遗址

保德长城遗址

保德位于长城金三角地带。山西北部有两个长城金三角,一是晋冀蒙交界地带,山西省大同市的天镇县、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的兴和县、河北省张家口市的怀安县三地,以长城相连,交界于马市口村。一是晋蒙陕交界地带,山西省忻州市的河曲、保德县,与陕西省榆林市的府谷县、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准格尔旗,三地交界处除了黄河,也有大量长城遗址。保德位于黄河东岸,号称“三晋之首”,地形地貌决定了这里具有重要的价值。《保德州志》载:“群山屹乎东南,大河绕乎西北”“三晋为神京右臂,而保德居三晋之首,西接秦壤,北临河套,距边垣仅四十里。隆冬河冻,一马可到,安保德以安全晋之屏翰耳。”这种依山傍河、三省交汇、四通八达的区域战略价值到今天依然重要。在保德县,神朔铁路、朱庙公路、韩府公路、沿黄旅游公路、忻保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所产煤炭过境山西运往各地的重要通道,也是山西省连接辽阔大西北的重要门户。如今的保德县依然是西贯陕蒙、东接京津、南通中原的大动脉节点。

今保德县境内在战国时期即可能修筑过长城。清《保德州志》载,“秦并赵筑长城于岚州紫塞”,清光绪《山西通志》载,“长城,在州南偏桥村,西抵黄河,南接兴县,八十里。”保德县曾属岚州,修筑长城的内容载于州志。但保德县是否有战国长城遗址,今尚无相关考古发现,今长城考察记载这一带附近有齐长城。

明山西镇的黄河边长城,在今河曲县南部过黄河进入今陕西省境内。明成化三年(1467 年)三月,“命巡抚山西右佥都御史李侃等修理黄河七堡并保德州一带边墙,酌量军民多寡、地方缓急,调拨民壮支与口粮相兼修筑”(《明宪宗实录》)。随后这道长城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 年)获得整修,“总督宣大山西都御史翁万达奉诏,会同三镇抚镇官议上边防修守事宜,曰设险有常道,所贵因乎形势;用兵无定术,所贵酌乎时势。山西起保德州黄河岸,逶迤而东,历偏关老营堡尽境实二百五十四里”(《明世宗实录》)。明代保德州所辖的地盘比今保德县的行政区划范围要大一些,不但包括今保德县全境,还包括今府谷县的一小部分、今河曲县的一小部分。这一带黄河边的明长城沿着黄河东岸延伸,大体呈南北向,终结于今属河曲县的石梯子村,此地在明代属保德州。

义门镇烽火台遗址

林遮峪附近的城堡遗址

从石梯子村沿着黄河公路继续往南,进入今保德县境内后,黄河两岸为峭壁峡谷,黄河已经是天险,从防御的角度看已经用不着再修筑连续的长墙,因此今保德县境内现存长城遗址只有多座烽火台,有狄家沟烽火台、义门烽火台、郭家堎烽火台、梁家村烽火台、岳家沟烽火台等,至少有20 座。从位置分布来看,保德县境内的烽火台大部分沿着黄河分布,也有一些在保德州城的周边,均修筑于地势较高的山梁上,其中一些烽火台的规模比较大。从保德县城沿着黄河继续往南行30公里,在林遮峪村东1000 米处的墩儿梁上,可见一座大型的烽火台,外面是堡,筑有堡墙,用条石砌筑,33 米见方,堡墙残高1.5 米,堡墙四角砌筑有马面。堡里正中是圆形的烽火台,边长21 米,残高7米,夯土层厚12—16 厘米。(数字来源:忻州政协)

明保德州的州城遗址,位于今保德县城。夯筑于洪武元年(1368 年),万历二十年(1592 年)加帮高厚,万历三十年(1602 年)砖包。该城筑于黄河边,与陕西省府谷县隔河相望,周长七里零二十六步,高三丈五尺,但城垣并非是四边形,而是依山就势,形状不规则。《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保德州城图说”记载:“本城洪武元年设知州、同知、吏目、学正、训导各一员,宣德七年设守御千户所,后改州同移驻偏关监收。本所见在官军三百四十一员、名,止管火路墩二十座。”今保德县城为一个“丁”字形,上面一横沿着黄河岸展开,下面的一竖则沿着山沟展开,与黄河对面的府谷县城隔河相望。这是一座生机勃勃的县城,民风颇为醇厚。

保德县东北方向的黄河天桥峡,河道狭窄处仅20 余米,两岸峰峦延绵,峡底急流翻滚,涛声震谷。横截峡谷中部的险滩中央,几座巨礁如山峰耸立,又相互搭成一座座拱门,急流从拱门中冲过,严冬时峡中河水上层结冰,行人可从冰桥往来于两岸,犹能听到桥下滔滔水声,人们便称这冰桥为“天桥”,“天桥峡”之名也就由此而来。今此处修有天桥水电站,是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流量水电站,距上游万家寨水利枢纽95 公里,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年设计发电量6.07 亿千瓦时。(数字来源:保德县政府官网)

自古以来,保德一带就是重要的文化交流之地。早在殷商时期,黄河东岸为商王朝附庸国“沚方”“鬼方”等方国之地,既与商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也与中亚北方草原民族有着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1971 年在保德县林遮峪出土的商代墓葬中,出土铜贝109 枚,海贝112 枚。“‘保德铜贝’的出土,成为当时货币史研究的一件大事,轰动了中外钱币界。‘保德铜贝’是商代晚期铸币,距今约3000 多年,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它的发现,把我国铸币时间向前推进了4 个世纪,被认定为中国铸币之滥觞,命名为‘保德铜贝’。从人类货币起源推论,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薛文军,“保德铜贝”出土记,《五台山》2007 年第二期)

不仅仅是铜贝,保德林遮峪商墓出土文物中,既有黄金饰品、铃首剑等草原文物,也有青铜礼器等中原文物,反映出当时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民族已有商贸往来。早在长城修筑之前,这里已经见证了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深度融合。1990 年,由中国钱币学会监制,上海造币厂铸造,采用两色镶嵌工艺,将“保德铜贝”列为中国珍品系列纪念币的第一枚,向海内外限量发行,重现了“保德铜贝”的风采。

卫星地图视角下的保德县城

卫星地图视角下的保德县天桥水电站

保德县出土的商代铜贝(吴振禄《保德县新发现的殷代铜器》,《文物》1972 年第4 期)

猜你喜欢

烽火台德州长城
烽火台:军事预警体系的关键
首山烽火台,迟暮的美人云鬓散落
登长城
【大照片】上帝视角看德州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长城,长城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