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师党支部的师生“双线”培育制度在课程思政中的有效性研究

2022-08-15刘春龙

高教学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双线高校教师思政

郝 曼,郝 燕,刘春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康复医学系,广东 广州 510006)

课程思政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重点强调的高校教育新模式,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教师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管理、服务教师党员的基本单位,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高校的战斗堡垒,是我党团结带领广大教师的桥梁。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中,高校教师党支部担起大梁,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高校教师党支部如何引领、培育、管理教师队伍?如何进行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如何创新考核方式?这是高校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发挥作用机制的重点与难点,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目前许多高校仍在积极探索之中,也有高校教师党支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部署,但目前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因此高校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发挥的作用机制值得探究。

一、课程思政目前国内研究现状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二)各高校纷纷开展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继上海高校思政课程转身课程思政改革之后,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得到教育部、高校、教师赞同与支持,全国各高校也陆续提出推动高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新理念和新要求。课程思政这一观念提出后,许多高校纷纷设立课程思政研究小组,进行专业课程与思政相结合。以上海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改革为例,实现注重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统一。而上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全国范围内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本。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各个环节之中,在构建育人局面上已经有较显著的进步。

(三)目前课程思政仍存在不少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育人大纲思考的深度不够,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教师本人长期以来偏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自身思政修养的提高,不能正确领悟知识专业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辨证关系。其次尚未健全课程思政长效运行的管理机制,造成“三全育人”大格局无法真正实施。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也指出师资队伍的德育功能、提炼各门类学科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力度等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党支部的课程思政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高校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必须通过切实有效的实践才能得出该机制的构建必须借助实践进行评估、反思、改进。

2.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党建为引领,开展顶层设计,将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根本性举措、开展全方位行动、实行有步骤推进的总体建设思路,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实到每一名党员。

3.通过不断摸索,以党支部为建设堡垒,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员教师在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方面的内涵优势和建设动力,打造更多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金课,逐步把先进建设经验推广到每一个教师党支部。

(二)实践意义

1.通过课题研究,高校教师党支部引导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思政的育人理论,不断更新育人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有利于培养优秀、合格的教师队伍。

2.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党支部政治和组织功能,自觉承担通过教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责任,润物细无声地进行育人价值引领,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探索课程思政育人机制。

3.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顺其自然的思政渗透,确保创建良好的思政环境,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养,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显性与隐形教育的育人目标。

4.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积极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用好课堂教学这个育人主渠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性举措,是对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初心与使命的价值回归和生动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通过本课题研究,以了解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现状及问题,掌握高校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发挥作用机制的重点难点和面临挑战,探索、创新高校基层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发挥作用的机制、管理方案,深刻认识高校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及其重要意义。高校教师党支部创新机制,进行科学的方案设计,如图1 所示,通过“双线”培育和“双线”评估与反馈机制,在课程思政中发挥有效作用。

图1 党支部的“双线”培育制度在课程思政中有效性研究的思维导图

(一)“双线制”培育思路

1.党员教师理念培养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立德树人主体责任意识,加强对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引领,助力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1)思想品德培养与育德能力提高

教师党支部要加强思想建设和纪律建设,从严教育管理党员。坚持把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党员教育管理的首要任务,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形成全体教师将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的常态机制,突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师德养成。教师党支部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把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支部工作的首要任务,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教师党员,将锤炼党性作为广大教师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要坚持好党内集体学习制度,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引导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坚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务求实效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通过组织党员教师集中学习和动员个人自学方式,以线下形式,如参与座谈会、参观红色基地、参加公益实践活动、观看红色影片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学习强国APP 等多媒体方式,调动党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党员教师增强党性认识、党性修养,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记使命。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党员教师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自觉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培育爱国情怀。

(2)教学理念转变与教学能力提高

广大教师党员要坚持“以生为本”,充分发扬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精神,引领广大教师深入研究专业、精心设计课程,在课堂知识传授与专业价值引领的创造性融合上下功夫,在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在支部一次次集体研讨中打磨课程、总结经验,提升课堂育人实效,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通过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分享会、研讨会、交流会等,促进党员教师之间的交流切磋,转变教学理念,形成合作互助良好的关系,共同成长,提升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2.学生思想培育

广大教师坚持“以生为本”,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强化了所有课程的教育性,突破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学科建设的局限,把价值引领贯穿到专业课、实践课及其教育活动中,因此学生思想培育主要在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及其他教育活动中进行。

(1)专业课程:广州中医药大学主要是对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培育出服务于临床医学和人类健康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传授专业课程知识时,通过案例分析、情景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高辨证思维。可借助中医优势,课堂上巧妙运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读物,如《黄帝内经》作为例子进行教学。同时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课堂思政的互动性、趣味性。在教授专业课时,可以对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职业道德、法律规范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讲解。让学生懂得职业道德与素养、专业技能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意识,强化学生职业使命感。医学院校教育,既有和普通高校相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又肩负着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和具有社会人文精神素质的医务工作者的重任,专业课程思政能够充分发掘和运用学科所蕴含的思政教育渗透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为德艺双馨的医疗卫生人才。

(2)实践课程:学校、学院多提供实践互动平台,教师党支部也可组织开展思政实践教学,在校内举办思政辩论赛、志愿者活动、时事讲堂、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医学院利用学生的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或义诊活动。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医学院学生开展家乡医疗卫生发展路程的研究工作,对学生家乡的医疗行业、医药企业、各大医院、卫生所等单位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找到其在医疗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进而提高医学生的实际医疗问题的解决能力。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保证清晰的思维,对患者病情有清晰的辨证逻辑。

(3)其他教育活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教学在医学院校教学中被应用,可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号平台、“学习强国”软件、微博、QQ 等多媒体搭建课程思政实践教育平台,以最快的速度为学生传达最新的思想,拓宽学生思维,并为学生与教师、部门搭建联系桥梁,加强思想沟通。教师和学生可将自己对于专业知识或思政的理解通过微信群的方式分享,和同学讨论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也使学生能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可以了解社会发展现状,提高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二)“双线”评估与反馈

1.高校教师党支部与党员教师间的评估与反馈

(1)高校教师党支部对党员教师:建立课程思政工作报告制度及考核制度,通过借助工作报告制度及考核制度,评估出党员教师思政教育阶段性的效果,及时了解党员教师工作、思想情况,可根据其个人情况,进行思想、心理上的辅导和培训。

(2)党员教师对高校教师党支部:通过信箱管理制度,为党员教师提供一个反馈平台,及时提出相关思想政治问题及阶段性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

2.党员教师与学生间的评估与反馈

党员教师可在期中、期末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调查,了解、掌握学生在课程思政上的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评估自身的教学质量,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在本研究开展后收集的各项评估资料显示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四、双线制课程思政机制研究的特色

(一)研究创新具有先进性

高校教师党支部是党的最基层组织,是处于教学、科研等工作的第一线,是具有先进性的组织,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坚强堡垒。通过高校教师党支部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管理、监督,在新形势下,能够引导党员教师们正确树立德育观念与育德意识,增强师资队伍的先进性。

(二)研究创新具有针对性

本研究根据学校学院的自身实际情况,挖掘、发现自身的优势,植根于办学优势,引领党员教师开展建设课程思政,并且针对本学院学生的情况,运用与专业相关的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培育专业与思想政治高素质人才,具有针对性。

(三)研究创新具有前瞻性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是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遵循。高校教师作为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直接实践者,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力量。既要切实强化高校党委领导与保障激励力度,又要教育引导教师不断提高对立德树人的认识。未来,只有提高教师围绕课程思政推进课堂教学的本领,才能充分发挥高校教师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

五、结束语

以党支部为基层堡垒的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模式,使广大党员师生受到了一次精神洗礼,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通过探索、创新高校基层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发挥作用的机制,深刻认识到高校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及其重要意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开展课程思政与完成学校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结合起来,与推动广州中医药大学“双一流”高校建设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融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教育,把思想指引具体落实到行动上,激励大家在社会主义特色新时代有新的担当、新的作为!

猜你喜欢

双线高校教师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基于C2C模式的校园二手商品“双线”交易平台研究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双线”式人才培养探索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关注字感培养,“双线”并进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