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好,一年级!

2022-08-13李美锟

父母必读 2022年8期
关键词:情绪老师孩子

从幼儿园到小学,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综合能力形成的过程,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交能力……面对这些挑战,其实孩子们是无比期待的,也是有能力应对的。比一年级的“小豆包”们更紧张和焦虑的,往往是他们的父母。

嘿,爸爸妈妈们,你们别紧张!

文︱刘雪仪(北京市海淀区红英小学)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无法快速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很多琐碎的生活问题。看看下面这些问题,是不是你们正在担心的呢?

“老师会不会比幼儿园的老师严厉很多?我担心孩子会害怕,不适应!”

学校里往往会安排非常有经验的老师来带一年级,这些老师们会更关心学生在幼升小这个特殊阶段的心理状态,即使在学生面前表现得比较严厉,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父母应该信任老师,并与老师一起帮助学生养成爱学习、守纪律的好习惯。父母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孩子的身心发育,他们的心理开始逐渐强大,他们的交流方式也在逐渐成熟化,但是可能大人们还停留在“哄宝宝”阶段,同时希望老师也可以“哄宝宝”,其实那种方式会让孩子们觉得很幼稚了呢!所以不用担心孩子上小学后会害怕、不适应,他们总是要成长的。

“我的孩子很内向,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就会哭,他会不会出现心理问题?”

新生入学的前一阶段,确实有些孩子会表现得局促不安,甚至会用哭闹、早上不起床等方式来发泄心中害怕、担忧等紧张情绪,在学校里也可能会动不动就哭。这个时候,班级老师会比较关注这类孩子,通过和孩子多多交流去了解孩子焦虑的理由。通常孩子在与老师的单独交流中会逐渐减轻紧张感,并且能够慢慢适应,这个时候老师会给孩子“释放友好”。父母需要注意的是,要提前跟自己的孩子交代,有事情可以第一时间找班主任,并且跟老师说清楚自己的需求,不要什么事情都憋在心里,想着回家向父母哭诉。父母也要多多和孩子聊天,发现任何情况及时反馈给老师,但并不建议孩子因为环境适应问题就给孩子请假,甚至停课。适应环境本就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都要耐心地陪伴孩子,慢慢来。

“我的孩子比同龄孩子高了快一头,在集体中会不会显得有点另类?”

大个子和小个子话题是容易被很多父母忽略的,但老师们对此很有经验,在此正好可以给父母做个提醒。在刚刚走入小学校园时,每个孩子在进入集体后,都会在心里拿自己和集体中其他成员进行比较,个子特别高或者特别矮的学生因为外形是最容易被关注的,这时候如果没有很好地引导,孩子或多或少会在心理层面产生一些自我怀疑,甚至是自卑心理。这个时候需要父母和老师好好引导,和孩子说明身高高、身高矮各有各的优势,告诉孩子随着年龄增长身高差是会变的,鼓励孩子加强体育锻炼,成为对自己的身体更有自信的健康少年。

老师在一年级时也会较多地关注学生的年龄差,安排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更多地在班级中承担责任,带动年龄稍微小点的学生,并给予年龄稍小的孩子更多关注。但无论是孩子的年龄偏大还是年龄偏小,在陌生的环境中一定要学会礼貌、友好,懂得保护自己和保护同学。随着学段越来越高,孩子的年龄差距所体现出来的责任承担能力也会逐渐拉小。

“零基础入学,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跟不上呢?”

刚入学时,有些孩子提前学习过不少知识,有些孩子则是完全零基础。比如拼音,有些孩子在刚入学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拼音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零基础的孩子就落后了。其实,随着一年级拼音学习课程的结束,绝大多数零基础的孩子也能非常好地掌握拼音知识。包括写字、计算、英语口语等能力,零基础的孩子都是可以通过学校里安排的充足的课程学习追上的,父母更需要关注的是培养孩子在课堂上注意听讲、跟上老师讲课进度的能力,养成认真完成作业和及时复习的好习惯。

“我家孩子丢三落四的,根本不会收拾自己的东西,怎么办?”

实际上,一年级小朋友丢失物品是非常常见的事情,父母虽然不用为此过分焦虑,但也可以提早开始准备。进入学校以后,孩子在适应学校的生活中,不仅要遵守午休、吃饭等生活层面的要求和纪律,还要确保自己的学习小空间整整齐齐,比如小柜子、桌洞、桌面等地方的收纳和整理,这也要求父母在家里提前培养孩子相关的能力,有主动、自觉收拾好自己的物品的好习惯。父母可以抓住一年级这个特殊时间段,着重培养孩子自主整理、自主收纳,对自己物品心中有数的能力。

面对新环境,不同孩子在刚迈入校园时就呈现出不一样的情绪和表现,多数孩子反映出对一切充满好奇,愿意观察学校的一切,尤其是刚进入校园的一年级上学期,大部分学生都想在校园里到处逛一逛,了解校园的各种有趣的环节;少部分孩子会略显紧张,但通常经过交流以后,也会慢慢适应并且释放自己的好奇心。所以,请爸爸妈妈们卸下担心的包袱,和孩子一起轻松、开心地迎接一年级的到来吧!

幼小衔接,其实是“双向衔接”。从幼儿园到小学,不论是校园生活方式,还是学习内容,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在这个重要的过渡阶段,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教师还是父母,都需要格外用心。

王建平:幼小衔接,是“大手拉小手”

文|王建平(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九三中央教育文化专委会副主任,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组组长)

我们不能用小学教学的方式教育在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但也不能完全放任孩子完全“零准备”地进入小学。如何衔接才是最好的方式呢?

坚持“双向衔接”的原则

幼儿园“去小学化”是近些年来被探讨得很多的话题,但这次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谈。幼儿园大班的教育如果过度重视知识灌输,超标教学,超前学习,是不合适的,但我们也需要考虑目前幼小衔接的实际情况,要警惕幼儿园中没有知识的活动、没有知识的游戏,“空心化”的教学情况。这很需要教师和父母扭转思路,不能说“去小学化”之后就只剩下玩,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不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学习模式,但也要知道,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帮助孩子。

从幼儿园过渡到一年级,孩子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将会大变样,孩子是否能适应呢?所以我提出一个概念叫“双向衔接”—幼儿园循序渐进去衔接一年级,一年级也要考虑到孩子们的身心发育情况,适当贴近幼儿园,这样的过渡才不会显得突兀。

我认为,“双向衔接”也是最容易帮助孩子们适应新环境的,但这里说的双向,不是“小手牵大手”,更多的应该表现为“大手拉小手”,这也反映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把幼儿园和一年级在各自的机制上进行调整,那就会造成无法衔接的困象。

警惕“碎片化”学习模式

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双重特点,始终是在一个交替发展的过程当中完成的,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完成每一个阶段,这也是教育的一个基本逻辑,是我们赋予孩子的成长目标。我们如今会讨论如何利用碎片信息进行学习,这种方法虽然在有些时候对成人或者稍大一些的孩子来说是奏效的,但是对于处在一年级阶段还在适应学校学习的孩子来说,其实是不合适的。

孩子进入学校后,我们希望的是为孩子开始建立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思维,让孩子了解到知识是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这样孩子的学习才会有动力。

那么在幼小衔接阶段的知识学习过程当中,应该培养孩子基于生活经验而做出判断,这是完全不同的认知图纸,这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思考,尤其对我们在跟孩子进行游戏和教学时,应当有意识地启发孩子建构系统思维方式,而不是着眼于一个个碎片化的小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在这一阶段帮助孩子构建好完整有效的系统思维模式,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会发现他可能会遇到很多思维方式方面的问题。

为孩子解构知识,避免结构性缺失

我们都知道实践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也鼓励孩子在实践当中去探索,再去学习,如果单纯地重复性学习和死记硬背,其实是会影响孩子对知识整体逻辑的把握的,也就会影响孩子对知识的整体建构。

比如孩子做错一道题,很多大人就会要求孩子罚写10遍;写错一个字,就再重新写一篇……这样的方法也可能会奏效,但并不利于孩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学习。作为父母,尤其是对待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不应该只告诉他“应然”,他们更需要的是了解“实然”,也就是说要用符合孩子理解能力的内容,来帮助孩子解构知识。比如一道题错了,是不是可以通过实物演示来帮助孩子弄清楚;一个错字,是不是可以通过让孩子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的方式从而完成对这个字的正确书写,这都比重复抄写100次的效果更好。

所以,我想提醒各位父母,“无实物表演”并不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认知特点,我们需要耐心地为孩子解构知识,而不是急于让他们掌握抽象思维。对于知识的结构性缺失,可能会影响孩子今后长久的进步。

很多父母会问:我的孩子很期待上小学,是不是已经做好入学心理准备了呢?其实,孩子们对于一年级的到来都是既期待又紧张的,而科学的幼小衔接准备应该是全方位的,只是很期待还不够。

晏红:帮孩子做好入学前的情绪准备

文︱晏红(清华大学幼儿园园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仅仅做好学习准备,并不意味着孩子能够全方位地适应进入小学后的生活。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程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行为规范、学习性质、学习方式、期望水平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父母提前帮助孩子做好适当的心理准备,则能缓解在这样的变化中,孩子的心理焦虑问题。

父母和孩子都要拥有稳定的情绪

在幼儿园小班时,孩子经常哭闹、发脾气是比较正常的现象。随着孩子在中班和大班的成长,情绪也应该逐步稳定。进入小学后,情绪管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需要孩子学会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遇到困难和不开心的事情不乱发脾气,不迁怒于他人,这对他的心理健康和学业水平都有重要的意义。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次很重要的过渡,之后孩子还会慢慢长大,外界对孩子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成长过程中,他会不断地面临新任务和新挑战。那么当外在的要求和孩子内在的准备没有完全对应,甚至是有一定差距的时候,势必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平衡。对于自控能力尚在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能够情绪稳定地去面对这种不平衡,既是考验和挑战,又是最终必须要努力达成的状态。

在幼儿园里,当小班的孩子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时,需要在成人的安抚下逐渐归于平静;到了中班,如果孩子外在的教育环境比较好,能够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不高兴的时候能够较快缓解,或者求得安慰,说明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到了大班,如果孩子一直能处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下,情绪调控能力是可以发展到更高的水平的,也就是说他经常能保持愉快的情绪,知道引起自己出现某种消极情绪的原因,并且能努力地找到适当地表达情绪的方式,避免乱发脾气。

可见,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下,大部分孩子对于情绪的调控能力,可以自然而然发展到这一步。其实,很多孩子情绪不稳定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孩子自己,而是因为父母。现在父母的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烦心的时候,可能情绪的“暴风雨”来得比孩子还快,此时孩子就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所以,父母在管理孩子情绪之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稳定的父母,面对种种不如意,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孩子生活在一个稳定的家庭氛围之中,有更好的安全感。

父母要主动理解孩子的情绪

“孩子还小,他知道什么?”“你别问他了,他能说明白吗?”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判断全凭感觉,默认孩子听不懂、说不清,以为自己非常了解孩子了,其实不然。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个主动理解孩子情绪的四部曲:

不要急于武断干预孩子的情绪;

帮助孩子给情绪命名;

允许孩子体验不同的情绪;

与孩子商量一些情绪管理的方法。

首先,孩子有情绪后,我们不能武断干预,要先让孩子稳下来。父母应该适当地有所作为,比如跟孩子交流,帮助孩子了解他当下正处于什么状态……如果在你给孩子的情绪命名的过程中得到孩子的认同,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理解他了,情绪也会较快平复。其次,要允许孩子体验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增加他的感受,让孩子明白自己情绪的变化,甚至还要做到尊重自我的情绪宣泄。最后,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一些情绪管理的方法。

我描述一个常见的情景,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和小伙伴之间的交往会越来越多,会主动结交朋友。但只要有交往,孩子之间因为有差异性就会形成一种竞争关系,但只要有竞争,必然有输有赢,孩子就会有情绪波动。但如果父母抱着孩子只能赢不能输的心态的话,在疏解孩子的情绪时,就会把焦点转移到分析“输”这件事上,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孩子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反而不利于孩子体会自己当下的情绪,学习情绪调节。

所以说当孩子产生强烈情绪波动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孩子,给孩子情绪体验的空间,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情绪状态,更需要父母的引导。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的方式帮助他学会理解自己的情绪。比如我们可以跟孩子说:“你现在是不是感到很委屈?”孩子就会知道:“哦,原来我现在的这种心理体验叫委屈。”那么他以后就知道了在觉得委屈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反应,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疏解自己的这种情绪。慢慢地,孩子在情绪管理方面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就会慢慢成为情绪管理的小主人,在进入小学后,在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才能更恰当地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用哭闹、吼叫,甚至是暴力行为来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情绪

孩子入学后,有些父母可能会有疑问,觉得孩子不愿意和大人分享在学校发生的事,越逼问孩子越不说。这些父母可能没有好好分析过,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你分享呢?孩子起初的每一次分享与表达,你是如何反馈的呢?有没有批评他,笑话他,甚至是忽视他?父母有没有尊重过孩子的情绪输出呢?当孩子的情绪问题影响到学业的时候,是否只关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呢?只有尊重,才可以换来孩子敞开心扉。在幼小衔接阶段,如果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妥善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得到父母的尊重,而且跟父母形成良好的亲子互动的话,就会形成健康的心理,亲子双方也都会感受到彼此的理解。

情绪准备比学习准备更为重要,它是支持和维系孩子一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孩子在面临很多新的挑战,而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前提条件,一定是有稳定的情绪。我们最终都希望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是自我教育的主人,也是自我管理的主人,那么,在入学的准备阶段,父母带领孩子做好情绪管理这方面的准备是非常有必要的。给孩子一个稳定的情绪,就是给了孩子能不断面对新挑战和新任务的强大心脏。

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父母要勤懒有度,才会让好习惯、好品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父母更要与学校携起手来,形成合力,让教育更高效,让孩子更快乐。

勤懒有度,衔接有方

文|朱宜安(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乐居厂小学副校长)

6年前,一个小可爱降临人间。6年中,父母既忙碌又幸福,这个小生命在父母的陪伴下快乐成长。如今,他即将进入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小学。对于孩子来说,上小学是一个全新的人生旅程。在这里,孩子将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在各科老师的带领下遨游于知识的海洋。怎样能让我们的小可爱继续健康发展、立体成长、顺利过渡呢?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执意不要母亲“陪读”。但是身边突然没了母亲的照料,他却无法适应,竟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最后,已经读了3年研究生的他,被大学劝退回家。

可见,尽早让孩子学会独立,拥有生活自理能力是多么重要!我们要尽早学会舍得与放手,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我们的生命中分离出去,做个勤懒有度、育子有方的父母。

我想先与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个优秀的男孩,在大学毕业后顺利地考入了北京一所著名大学进行硕博连读。他的妈妈一直认为,只要孩子专心读书,将来就会有出息,于是一直是包揽家中所有的事情的,包括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来到北京读书后,这个孩子

懒的技巧

针对孩子即将面临的幼小衔接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我给父母们提出几点“懒”的建议:

进入一年级,有的孩子可能提前学了一年级的不少知识,而有的孩子完全是零基础入学,所以在刚入学时有差异是必然的。如果父母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就会产生焦虑,并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从而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反感或者出现畏难情绪,甚至是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其实,在这一阶段,父母保护好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好习惯才是重点。每个孩子的优势不同,要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如果真想比,可以拿孩子的今天和昨天比,不断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不断鼓励孩子,让孩子体验到自身努力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满怀信心地面对未来,在不断的进步中快乐成长。

孩子进入小学,会面临学业上的要求,很多父母都会选择陪读、陪写。我建议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父母要逐步实现“由陪到放”,要引导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就像父母工作一样,如果做不好是要被领导批评或惩罚的,最终要达到让孩子独立学习的目标。

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我们都让孩子自己做,比如包书皮、洗袜子、收拾书包、准备出游物品等。当然,父母一开始要给孩子示范好怎么做,也可以先带着孩子一起做,然后在孩子自己动手做的过程中进行指导,最后让孩子自己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还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家务劳动,比如扫地、擦桌子、洗碗、收拾房间等。孩子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识,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也是这个家的一分子,也应对家庭有所付出,从而增强对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孩子入学后,会遇到很多的同龄人。相处融洽了,孩子会更喜欢上学;相处不好,有的孩子就会出现不愿意来学校的情况。所以,父母要多鼓励孩子结识新朋友,尽可能多地创设孩子与其他人交往的机会。当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时,特别是孩子受到委屈时,不要轻易替孩子出头,而是要教给孩子自我保护和化解与小朋友矛盾的方法。这些宝贵的经历也会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成为他将来立足于社会的本领。

有些父母对于学校如何安排一年级老师的事特别操心,其实近些年来,我国实施教育强国策略,教师的从业门槛已经逐年提升,能进入学校任教的教师需要层层选拔,学历都在本科以上,研究生学历的也不在少数。一年级又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每一个学校对一年级老师都是精挑细选,以确保孩子能做好衔接,顺利迈好学校教育的第一步。他们均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经过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的严格培训,再加上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锻炼的教学技能,是完全能够胜任一年级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的。所以父母应该选择相信学校,相信老师,同时尊重学校的决定和老师的劳动。

特别提醒:家校合作,才能让孩子过渡更顺利

相信老师,就需要父母引导孩子

接受老师的教育和管理,和学校教育保持步调一致,积极支持班集体工作,并带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让孩子按时到校,有病有事提前向班主任请假,提醒孩子备齐学习用具,按规定穿戴校服、不带手机进校园。这其中也是规矩意识的熏陶、好习惯的培养。

一个班有几十名学生,老师不可

能对每一个孩子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能关注到。所以,希望父母对老师多一些换位思考。如果对老师的工作有看法,也不要当着孩子面说长论短,而是要诚恳地与老师交换意见。如果父母与老师之间形成关系的良性循环,孩子也会终身受益。

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示弱和装懒,不做孩子的字典和万事通,而是“授人以渔”,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让孩子经历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体验其中的乐趣,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比如,当孩子问你问题时,可以说:“我也不知道,咱们查查百科全书吧!”“妈妈总是用电脑打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咱们查查字典吧!”“你有什么想法呢?”等等。

所谓的“懒”其实不是不管不问,而是用心为之,目的只是让孩子们在经历中去体验,在锻炼中去成长。

勤对地方

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必须要“勤”,但是“勤”也要勤对地方。

作为父母,我们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定期给孩子体检,注重孩子的饮食卫生,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身体变化,出现异常要及早治疗。同时,也要观察孩子的表情,体察孩子的心情,及时化解孩子的消极情绪,引导孩子做阳光儿童。

有时候,孩子只是想向父母倾诉一下,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悲伤。这时,我们只需要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就好了,不要随意评判孩子,更不要批评孩子。如果真的觉得孩子的想法或做法有问题,也不必当时纠正,可以在以后找机会进行引导。这么做,可以让我们尽可能多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又增进了亲子间的情感。当亲子感情足够好时,孩子才愿意听你的建议,你也才能做到真正引领孩子成长。

孩子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父母要尽可能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孩子的感受,教给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不让负面情绪成为孩子身体内的“毒素”,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和烦恼,积极乐观地迎接生活的每一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身教重于言教。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家庭和睦,懂得情绪管理,遵守各种规则,知道尊重感恩,那么孩子也会在我们的潜移默化下,成长为一名品行高尚的人。原生家庭的影响,胜过万千教育。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其精神成长史。想让孩子爱上阅读,我们父母先做个读书人。建议家中有固定的读书时间,我们和孩子可以阅读不同类型的书,也可以阅读同一本书,大家经常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让全家人在交流中,思想得到碰撞,精神得到成长。当然,建议我们有时间多带孩子到图书馆去,感受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孩子在书香的浸润下,心灵得到丰盈。

一方面,父母要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引导孩子亲近老师。另一方面,我们要与老师多沟通,孩子在校内的缺点,应当欢迎老师指出,并督促孩子改进;孩子在校外的问题,我们应及时向老师反映,“护短”“遮羞”的做法并不利于孩子成长。在教育孩子的步骤方法上,我们也可以征求老师的建议。家校合力,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不知道您是否和我一样,当孩子面对“幼升小”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心中总会有各种忐忑和不安:他能适应小学的规则要求吗?能跟上学习进度吗?

专家妈妈谈:在生活中实现学习准备

文|刘晓晔(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

我的孩子已经顺利地度过了小学一年级,我尝试着梳理了一下来时路,想与父母朋友们共享,谈谈一个并没有刻意识字、书写和上任何辅导训练的6岁男娃,是如何过好“拼音”“识字”“算数”这三大关,在生活中做好学习准备的。

家庭亲子阅读:逐渐发现并理解字音、字形、字意的关联

和很多同龄小伙伴相比,我的孩子的识字的时间并不早。幼儿园中班时,经常和他一起玩的很多小朋友都认识不少字了,能对着地铁线路图读出几个站名,他可以说是“大字几乎不识几个”。但和绝大多数同学相比,他的优势可能在于读过的书相对多一些。从几个月开始我们家里就四处堆放着各种各样的童书,给他专门购置了几个小书架,放在床头、沙发扶手旁边、餐桌旁边等他垂手可及的地方,每天由他挑选书和他一起读一会儿。久而久之,他经常会在读《晚安,月亮》的时候兴奋地告诉我:“妈妈,我发现个兔字(晚的右面)!”又或者读到“灰袍奶奶”的时候高兴地说:“我认识!这是个包!这边和‘神’的一样!”虽然很多时候他的发现都存在错误,但就是这样,他通过阅读自然而然地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字,在类似于视觉大发现的游戏体验中感受汉字的构成特点。孩子上了大班后的那个春节,正赶上疫情,为了丰富疫情期间的生活内容,从3月初开始,我们每天在给他讲过一个故事后,也请他挑一本书给我们讲故事,我们怡然自得地做起了听众。到了6月份,我们奇迹般地发现他几乎能够认识生活中所有的字了,经常自己琢磨汉字的构成、读音和意义特点,自己造字。

1 上土下士:士兵在土下面,防空洞的意思。

2 上士下土:士兵从防空洞里出来,趴在土上面,开始战斗的意思。

3 左口右虫:表示虫子叫的声音。

4 中间日四周目:眼睛向光亮的地方看,瞭望的意思。

5 上仓下士吃:表示士兵吃饭的简易房子,所以上边是仓不是房,表示战地大食堂。

至于他到底是怎么识字的?没有人知道。但也许是因为要给大人讲故事,所以他不得不主动地去记住我们讲过的故事中的文字读音,在3个月的不断重复过程中,识字量才突飞猛进吧,多半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不过,虽然他已经能够自己识字、读书了,但我们双方依然乐于亲子共读,每天抽几分钟,和他一起读个故事。我想阅读的结果必然不只是识字,更是我了解孩子,与他形成共同话题,让他建立读书习惯,通向更广阔世界的重要途径。

写封信吧:从画字到书写的尝试

疫情期间,孩子每天在家很是无聊,时长念叨自己的好朋友。我说,那你给他们“写”信吧。那时候他除了写自己的名字,几乎没有写字经验,并不会写几个字。但我想这大概会是他体会书写的意义,理解符号、文字用途的好机会。于是我们就从“画”信和“画礼物”开始了书写之旅。在孩子们你来我往的鸿雁传书过程中,他渐渐学会并喜欢上了这种交流方式。在今年教师节的时候,还主动图、文、手工制作相结合地为所有教过他的老师们制作了一张卡片,虽然工艺并不精湛,但我想其中所体现的“书写的意义”和这份感恩之情远胜过书写本身。

我想用电脑工作:学拼音、练打字

由于我在家办公,经常使用电脑。孩子非常羡慕,问我:“妈妈,让我也打打电脑呗!”“妈妈,我什么时候能工作一会儿啊?”我很本能的反应就是要想用电脑你得先学会打字啊,要想打字,你就得先会拼音呀!于是孩子受到自己强烈的“玩”电脑的动机驱动,积极表示我要学拼音!于是我上网找了一些拼音教学的素材,加上自己的拼音底子,就简单地给他讲了讲拼音。他边学边尝试,不出两周就在运用和不断试误的过程中,摸索着掌握了拼音,而且可以比较自如地将电脑键盘上的大小写字母对照起来切换。

巧妙利用吃饭和游戏时间:简单算数不成问题

吃饭的时间是亲子交流的绝佳时刻,也是轻松的“学习”时光。有时候,我们会很自然地形成数学学习氛围。比如吃肉丸子的时候,孩子总是觉得大家吃得太快,眨眼间就吃光了。于是我们便会讨论:一共有20个肉丸子,姥姥吃了5个,太姥姥吃了5个,妈妈吃了一个,你自己吃了5个,请问姥爷吃了几个?或者在孩子和小伙伴吃完带鱼后问问他们:中午一共是15块带鱼,你吃了5块,小满吃了3块,剩下的都是妈妈吃的,妈妈吃了几块?玩游戏的时候我们比赛打羽毛球,请孩子记录得分;一起比赛谁的纸飞机飞得更远,测量到底远了多少厘米……在真实的生活和具体问题情境中,孩子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简单的比较、计算、测量。

顺应孩子的需求,一个并没有刻意识字和数学训练的6岁男娃,入学后各方面的表现还算不错。而更重要的是他对于学习并没有排斥,因为对他来说大多数的学习都是主动且有意义的,他真实地感受到了学习的意义和知识的力量。

其实,无论在任何学习阶段,对于学习最为重要的便是在生活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把握生活中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学习机会,让学习变得既生动又有意义。相信孩子内在的成长力量,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只要追随孩子内在生长的脚步,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协同努力下,每一个孩子都会成为宝藏男孩、钻石女孩。

做好幼小衔接的入学准备,到底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准备些什么呢?有没有这样一份清单,可以让父母直接“照单全收”呢?

一年级的入学准备课程表,请查收

我们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三帆中学朝阳学校的新一年级老师们,从每个学科的角度,给父母一份清单以供参考。

蒋新岩:好身体才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很多父母都会很纳闷:体育也需要入学准备吗?当然需要了,让孩子拥有一个好身体,才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促进大脑发育、缓解心理问题。与幼儿园相比,小学的体育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幼儿园的体智能、体育活动、户外活动等,转变为学校里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教学。虽然在幼儿园,孩子也要学习一些运动技能,但并没有严格的任务要求。进入小学以后,学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孩子们必须完成的内容,在质的方面也有一系列的硬性要求,并要进行相应的考核和评价。比如一年级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包含:健康基础知识、体育基础知识、儿童基本活动、综合活动(球类、体操类、武术、体育游戏、游泳、休闲类体育活动、民族民间类体育活动),每一类都包含很多项内容,每一项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幼儿园的体育运动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孩子们可以自由活泼、轻松愉快地学习和体验。进入小学,体育运动的基本学习活动是上课,孩子们要从幼儿园的不受严格约束变为入校后有规范的要求,还是会面临一定的困难的。体育课堂作为学生安全活动、健康成长、养成良好习惯的保证,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也希望父母能提前对此有更多了解。小学体育课从课前、课中、课后3个方面来看,主要包括:

一年级测试项目及评分标准

到达场地要提前;运动服装整理好;有事有病要请假。

集合站队快静齐;听讲练习要认真;

克服困难要自信;团结合作要尽力;

遵守纪律保安全;爱护公物莫忘记。

不要大量饮水;不要用凉水冲洗身体;不要马上进食。

为了能够让孩子更好地在体育学科方面进行幼小过渡,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前做些准备:

1 提前对一年级体育学科的学习内容进行一些简单的了解,明确孩子在入学前各项能力的水平,便于入学后家校双方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2 重视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例如,一分钟跳绳是加分项目,可以平时带着孩子多跳绳,进行练习;

3 培养时间观念意识,做好课前准备,例如:提前去卫生间,提前到达指定位置;

4 提前熟悉体育课的课堂要求,对站姿、坐姿提前进行练习,明确什么是左、右方向和看、听、练的指令要求。

赵晓媛:语文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传承

孩子即将进入小学,我要让孩子提前学写字吗?我的孩子如果现在拼音还不认识,是不是太晚了呢?作为父母,您是否在这个暑假之中也有着关于小学语文学习的种种疑惑呢?

其实父母不用太焦虑,现在的一年级都是零起点教学,老师会带着孩子一步步走进语文学科学习之中。但语文的学习也绝非一朝一夕,一些准备和规划,会让孩子更加胸有成竹地走进小学生活。根据一年级学生入学后容易出现的问题,作为语文老师,我有几个小建议:

汉语作为母语,“生活场景”就是最好的学习资源,这也是最能够保持孩子识字兴趣的方式。相对于拿起书本识记,在活泼的生活场景中,识字活动会变得非常有趣。“公交站牌”“路牌”“游乐园”等等都可以成为孩子的语文课本。所以,如果您听到孩子在问:“妈妈,这个字读什么?”您的教育契机来喽!

拥有好的阅读习惯抵得上10个好的语文教师。阅读中,孩子会逐渐熟字带生字,学会识字;孩子会模仿作者的语言表达,学会写作。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会明白很多道理,启迪人生智慧。但是,幼升小的同学因为识字量有限,连续阅读能力有限。因此,亲子伴读就非常重要了,每天半小时,阅读有趣的绘本,读读生动的故事,在父母温暖的陪伴下,孩子会顺理成章地爱上阅读。

一年级学生的书写作业,通常会出现这么两种情况:一种是铅笔痕迹很重,会把纸张压出一道深深的沟槽;另一种则是汉字轻飘飘,飘在纸张上,痕迹比较浅。这两种情况都是孩子的手部小肌肉群不发达,不能很好地控制力量导致的。推荐3个小游戏:握力器、数豆豆、快翻硬币。帮助孩子练习手部力量的同时,也能提升专注力。

敢于大胆表达的孩子往往更加自信,更自信的他也会在小学阶段收获到更多的关注和成长。如何练习呢?家里父母就是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的观众。“自我介绍”“讲故事”“讲笑话”“角色扮演故事”等活动都可以是家庭休闲时间的主题。针对内向的孩子,如果爸爸妈妈能够下场,和孩子合作出演一部小剧场,给孩子勇气,也给予孩子一些表达上的示范的话,孩子将会非常受益。

学习语文,不感兴趣的孩子很难学好,如何让孩子爱上语文呢?切记不可过早做练习题,磨掉孩子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其一,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小游戏就非常好用。饭后来一场成语接龙,或者降低难度的词语接龙。至今,一线课堂中成语接龙都是课前活跃课堂的极好方式。再比如,爸爸、妈妈、孩子每人随机说一个词语,每个人用上3个随机词,说一段话。在有趣的活动中,词语会使用了,表达能力也提升了。

其二,在“行万里路”中学语文。假期中,探访诗人故居,走进课本中描写过的名胜古迹,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孩子会感到所学知识与生活的世界有着真实的连接。这也会成为孩子以后保持持续学习动力的重要原因。

其三,作为中国人,语文的学习不仅是语言的学习,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因此,将学习语文变成一种习惯,变成探寻中华文化的旅程,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更多,受益更多。

朱紫健:生活中的数学

虽然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但数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仍有差异,观察一年级新生时可以发现,他们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年级新生数学基础普遍偏好,都能认识10以内的数,进行5以内的简单运算,但数学思维习惯各有千秋,有的同学一遇到稍微难一些的题,不愿意开动自己的小脑筋去尝试解决,例如在计算9+5=?时,学生基本上能脱口而出是14,但当我问:“你是用怎样的方法计算出9+5的呢?你可以和大家说说你的方法吗?”很少有同学能完整地用数学思维表达出来。

数学其实跟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年级像“认识钟表”“位置”等课程都需要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但我发现很多学生生活经验略显不足。“认识人民币”时学生知道要用人民币买东西,但是由于现在网购的普及和支付方式的多样化,学生不认识硬币或纸币,并且无法准确判断商品的价钱,会出现一个足球60角、一小块橡皮10元的情况。

鉴于上述两方面在一线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建议即将进入一年级的父母朋友们可以做两方面准备,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一年级的数学教学。

1 多提问,多思考

可以创设各种问题情境。父母在孩子玩耍时遇到困难尽量不要着急帮孩子解决,可以先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再慢慢引导孩子尝试自己将问题解决,也可以多问孩子“为什么”,比如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并说出这样分类的原因,这样既训练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数学思维。

2 贴近生活,丰富经验

父母可以创造使孩子更好地贴近生活、丰富经验的机会:经常让孩子说一说家中物品摆放位置、自己向哪个方向移动,训练孩子的方向感;在起床、吃饭、玩耍等时刻让孩子观察、了解当时的时间,或在某个时刻让孩子猜一猜应该做什么。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大家已经习惯了电子支付,父母可以有针对性地带孩子进行现金的使用,还可以去商店或者文具店观察一下商品价格,在父母的帮助下用零钱进行简单的购物,感受商品的价值,培养价值观。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一年级的知识不难,很多知识来源于生活,但仍需学生利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利用生活经验去理解。

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生活的过渡,是幼儿转变为小学生的重要阶段,所以需要教师和父母共同努力,希望父母们重视幼小衔接阶段的数学教育,希望减少同学们的数学入学坡度。

解丹:营造氛围感帮助英语学习

小学一年级入学后,孩子们会面临丰富有趣的英语课堂,英语教师会带着孩子们愉快地认识英文,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逐渐爱上英语。但是一年级的英语课堂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有的孩子能听懂英语指令,可以英文交流;有的孩子完全听不懂、说不出,这与入学前学生是否提前学习英语直接相关。

从英语学习兴趣来看,有的孩子学习英语兴趣浓厚,主动亲近老师,好奇地问这问那,课堂上更是小眼睛盯着老师,一秒钟也不想错过学习内容;有的孩子却头也不抬,偶尔听英文歌曲或看英语小动画片时,才能感受到他在听讲。可以说,一年级的小朋友,英语基础和学习兴趣差异较大。

英语课堂与其他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课上老师会循序渐进地过渡到全英文授课,从最简单的英文指令单词,配合手势动作,到图片,视频等来帮助孩子全面理解英文。那么在升入小学前,我们可以怎么帮助孩子建立起与英语的连接呢?

首先,英语阅读很重要。一年级之前的至少半年时间里,最好和孩子养成英文亲子阅读习惯,可以共翻看一本英文书,父母读给他听,也可以听音频或看视频等激发孩子英语学习兴趣并建立基本的听力能力。大量的语音、词汇输入可以让孩子有一定的听力能力,为将来在英语学习中有更好的输出打下基础。

其次,英语氛围可营造。家庭中营造出英语氛围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我们可以发出简单的英文指令,孩子通过手势、动作等理解意思,比如扔给他一个球并且说∶“Catch the ball!”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英文游戏,比如一家人围成一个圈,父母说“big”后一起将圆撑开,再说“small”时将圆缩回等,在这种互动游戏中,孩子可以从小养成英语意识,促进英语思维的发展。

“二语习得”理论研究中指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专门负责学习语言的区域,即布罗卡区。布罗卡区在2~4岁时开始快速发育,12岁之后,绝大部分人的布罗卡区会关闭,此时再学外语,大脑已无法把外语直接贮存在布罗卡区,而是存储在记忆区,运用时就不再那么自如灵活了。这并不是让父母过早地焦虑要不要给孩子报英语班,而是希望父母不要功利化英语这门学科,而应该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和沟通的方式来看。

张文华:操心的班主任还有话说

虽然孩子们都是一年级的新生,但入学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带着之前6年习得的社会规范、道德品质和自主能力来到学校的。孩子们的生理年龄相对统一,但实际上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却千差万别—他们每个人呈现在老师面前的样子,是学龄前6年家庭教育的缩影。

新生入学后,主要还是适应问题。这里指的适应不仅是孩子的适应,还包括家庭,尤其是父母的适应。一年级新生在入学适应方面经常体现在:

时间适应:主要包括上、下学时间拉长,上课时间变长。

环境适应:教室内的环境布置,例如,教室内桌椅的摆放不再是幼儿园的半圆式。多数学校里的洗手间没有坐便,孩子需要适应。

人员适应:一下子要面对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舞蹈、音乐、兴趣班、社团等各种老师,老师们性格迥异,有的老师严厉些,可能造成孩子的不适应,感到害怕,一上课就紧张。也有的孩子感觉在班里没有能一起玩的小伙伴,感到寂寞和无聊。

学习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变得规律,竞争性增强,不同学科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知识要求。有些孩子之前学习过一些知识,表现积极,这对于有一些性格内向胆小又是零基础的孩子来说,就会产生一定的压力。

建议父母参照以下问题,在孩子入学之前,从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健身习惯和道德习惯4个方面做一个简单的评估,对自己孩子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学生的注意力能否持续专注20分钟或以上?

学生遇到自己知道的答案是否愿意举手回答?

学生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能否举手提问?

学生能否记住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转述老师的要求?

学生是否会使用一些美工用品,如安全剪刀、胶棒等?

学生是否能独立完成系鞋带,扣扣子,整理书桌,收拾书包、餐具等?

学生是否能够自己盛饭、盛汤,清洗餐具?

学生是否会扫地、拖地?

学生是否有吃加餐、午睡的习惯?

学生就餐时间能否做到最多不超过30分钟?

学生自己如厕(蹲便)会不会冲水?

女同学是否会自己扎头发?

学生会不会跳绳?

学生能否听懂简单的口令,比如立正、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等?

集体出行时,学生能否做到在队列内行走?

学生是否喜欢跑、跳、投等简单体育活动?

学生是否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学生在生气时是否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学生在遇到长辈时是否愿意主动打招呼问好?

学生在犯错误的时候是否愿意说“对不起”?

学生在借用别人物品时是否会及时归还?

以上问题是我在一线班主任工作中发现的一年级学生最常遇到的一些问题,父母们可以逐条思考一下,然后针对自己孩子没有达到的地方提前进行准备和练习。我建议父母通过“虚拟实战”的方式帮孩子演练在校一日生活,当然,这需要父母大致明晰学校的一日生活时间和节奏,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更需要父母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耐心,做好充足的和孩子一起迎接各种挑战和困难的思想准备。

猜你喜欢

情绪老师孩子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