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自己和解 与父母和解
——应用情绪聚焦疗法消除学生严重身心问题的辅导个案

2022-08-12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上海20006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小晴辅导情绪

◎ 胡 倩(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上海 200062)

情绪聚焦疗法(Emotion Focused Therapy,以下简称EFT)是新人本主义疗法的代表,创始人为莱斯利·格林伯格(Leslie S.Greenberg)。EFT继承了人本主义的真诚温暖、注重关系,强调了咨询师的在场(Being)和技术(Doing)。格林伯格形象地形容EFT的技术如同“在共情的海洋里寻找可工作的岛屿”。在初学EFT后,我尝试把它应用在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效果甚佳。

一、个案概况

小晴(化名),高二女生。主诉国庆假期以来“状态不好,难以自控”,表现为难受,思想不集中,什么也不想做,想做的也做不了。开学初出现失眠,食欲减退,掉头发,心脏痛,偶尔会心悸等症状。在自述过程中,小晴止不住地流眼泪和鼻涕,内心的痛苦、无能为力溢于言表。

通过前两次会面,心理教师和来访学生一起探讨,发现可能导致“状态不好”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生理因素。国庆前一周小晴得了重感冒,在感冒未康复的情况下打了疫苗,导致身体免疫力降低,大脑昏沉,难以应对考前复习压力,对情绪也有所影响。

心理因素。小晴在高一时,我给她上过心理活动课,知道小晴是一个认真、努力、自律的优秀学生,她对自我的要求很高,极其追求效率,不允许有松懈。当状态不佳,严重影响她原有的安排和计划时,对她的内心冲击是很大的,而且这次的情绪波动超过了她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有了强烈的身心反应。

社会因素。小晴从高二开学出现症状,与她进入“超级实验班”的时间线一致。这个“超级实验班”里强手如林,又因换了新班级,有了新的任课老师,她尚未适应他们的教学方式,对此她倍感压力,“不敢生病,不敢请假,没时间休息调整”。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现实压力导致她身心疲惫,身体亮起了红灯,情绪也亮起了红灯。

家庭因素。小晴自述她的爸爸情感冷漠,她的妈妈虽然很关心她,但小晴觉得无法和妈妈有效沟通,而且妈妈经常对她言语攻击。小晴一直觉得“家是父母的,不是我的”。初三那年,她曾因和父母有口角冲突,情绪冲动,有想跳窗之举,所幸被父母拉住。在此之前,她也试过划手臂等自伤行为,但因无用而舍弃了这些方式。

二、辅导方案

在与小晴初次会面时,我评估了她的情绪状态,经量表测试结果为轻度焦虑,持续时间1个月,尚未达到临床上的情绪障碍标准,也无其他心理异常的表现。故初步判断为一般性心理问题,建议每周一次心理辅导。小晴在来心理辅导室前有过一阵犹豫,担心老师对她会产生负面评价,但初次会谈后她的担心消失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初步建立,欣然应允后续的心理辅导安排。

在第一次会面中,我也评估了小晴的情绪风格,她的情绪唤起程度适宜,能够表达情绪,觉察身体,基本能自我调节,不至于完全被情绪淹没。从她的主诉内容中能捕捉到内在自我的冲突、外在人际关系(亲子、师生)的冲突等议题,较为适合采用EFT的方法和技术。

EFT认为来访者是自身问题的专家,咨询师是情绪与过程模型专家,咨询师带领个案进入他的内在,深入他的情绪,通过倾听、共情、提问等捕捉来访者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中的“标记”,随后引导来访者“上岛工作”。通过有目标的任务体验,促进来访者的内在发生变化,用适应性的健康情绪转化原本非适应性的情绪,并为此变化赋予意义,进而改变来访者自己的生命故事,在现实生活中赋能前行。

三、辅导过程

根据EFT的治疗框架及学校心理辅导的特色,小晴的心理辅导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共情中建立联结(第1、2次辅导);第二个阶段是“上岛工作”转化情绪(第3~6次辅导);第三个阶段是家校沟通巩固(第7、8次辅导)。考虑阅读的流畅性和EFT的技术,具体过程以各个“工作的岛屿”展开叙述。

首次见面,小晴诉说了最近的痛苦事件,其中一件就是超级讨厌上英语课。因为英语老师很凶,还讲得没水平,一想到下一节是英语课就会肚子痛,甚至想过逃课。EFT认为,情绪分为健康情绪和不健康情绪,健康的情绪是适应当下的,通过情绪命名和表达就可以缓解,但不健康情绪则需要更深的探索。小晴对老师的厌恶程度远超过同班同学的反应,且严重影响个人的社会功能,属于情绪的过度反应。工作重点不是和老师有关,而是和童年某个亲密的人有关,而正是这个重要他人给来访学生播种了一个情绪基模。

通过共情和聚焦,发现小晴的情绪基模如图1,对老师的反感在身体反应上表现过度,很可能是因为对妈妈的反感投射到了和妈妈年龄相仿、风格相似的老师身上。探索情绪基模是EFT转化工作的起点。

图1 来访学生的情绪基模

小晴当下讨厌的两位老师都是中年女性,当心理教师追问“他们身上有哪些特质让你忍无可忍?”小晴回答说,他们专业度不够,教学能力也不行。“他们和你妈妈有相似的地方吗?他们好像都是和你妈妈年龄相仿的女性。”小晴若有所思,她开始意识到,她对老师们的过度反应来源于对妈妈的情绪反应——“妈妈身体不好,赋闲在家,她有什么资格嫌弃我?”正如上图,英语老师的严厉和“无能”触发了小晴的情绪基模,与当下不适应的身体反应、情绪感受就一股脑地出来了。处理不良的师生关系,更多需要从小晴和妈妈的关系入手。

EFT的格言是,“跟随痛苦的指南针”。初次会谈后,留给小晴的作业是“感受痛苦的回忆,并尝试命名情绪”,原因是小晴通常采取遗忘痛苦的回忆的方式来回避内心冲突。她对自我的回忆最早只能追溯到初二,这是与年龄不相符的。第二次会面,小晴分享了她的作业。在这些痛苦的回忆浮现的时候,她努力去感受,有时候也会回避。从中她命名了三个情绪:(1)害怕(焦虑)。害怕自己没有成功,害怕未来失败。(2)怨恨。怨恨自己不该来到世上。(3)愤怒。她内在有不能表达的愤怒,妈妈之前对她有言语攻击,并且妈妈事后总是否认说过伤人的话。在第二次辅导过程中,还捕捉到小晴的另外两个情绪:(1)内疚自责。最近状态不好,没怎么学习,得过且过,让自己很难过。(2)担忧。父母的见识差异日益拉大,小晴有点担心他们的婚姻。

EFT认为,与继发情绪工作是无效的,需要先对继发情绪进行共情,然后绕过继发情绪,直指核心的长期痛苦,这才是帮助来访者改变的策略。对于不健康的情绪,需要带领来访者回到这个情绪的源头,帮助来访者表达当时的感受、想法,明白自己的需求究竟是什么,逐渐把熟悉的不健康的情绪转化为健康情绪。

小晴的继发情绪有焦虑、怨恨、愤怒和罪恶感,但透过这些继发情绪,更多的是恐惧这一原发情绪。在小晴幼年时,妈妈恶意中伤的恐吓内化为核心的痛苦——害怕被抛弃,不值得被爱。小晴恐惧背后的需求是被安慰,被爱,被支持,这也是本系列辅导想要帮助她修通的部分。

关于童年和妈妈的相处细节,小晴一直拒绝回忆,说不记得了。直至关于辅导中止的设置问题的探讨,她和妈妈的相处模式才浮出水面。在第四次辅导的时候,小晴担忧辅导会不会突然中止,我和她探讨了突然中止辅导关系对于小晴意味着什么。小晴回应,突然中止关系会比较受伤,会让她联想到小时候妈妈恐吓她“把你赶出去,自力更生”。这种被赶出家门的恐惧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

第二次辅导时,和小晴探讨了她的焦虑、害怕、怨恨和愤怒,对于内疚和自责并没有过多处理,第三次辅导主要围绕她自责背后的自我批评部分。

心理教师:上次你说到,得过且过,让你很难过。当你责备自己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可能是一个怎样的画面?

来访学生:嗯……就像一个等腰三角形。

心理教师:这个三角形是什么质地的呢?

来访学生:透明的、清澈的。

心理教师:你在观察这个三角形的时候,它有什么变化吗?

来访学生:好像在慢慢地消失。

心理教师:现在你有什么感觉?

来访学生:好像感觉没有那么糟了,现在这样也挺好的。

心理教师:很好。接下来我们要不要试着来看看,这个批评的声音究竟从何而来?试着让你和你的另一部分对话。现在你需要坐到这个椅子上,扮演那个强大、自律的自己,想像怪罪的自己坐在你刚才的位置上。

来访学生:好的。(换到批评者的位置)

心理教师:想像怪罪的自己坐在对面,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来访学生:(看向心理教师)直接说让我感到很羞耻。

心理教师:没事的,这里只有我们两个人。你可以试着复述之前你的话:你不应该得过且过,你不应该……

来访学生:你不应该得过且过,你不应该想东想西,应该把精力放在该做的事上。

心理教师:很好,现在你回到刚才的位置。

来访学生换到被批评者的位置上。

心理教师:听她这么说(手指向批评者的位置),你的内心发生了什么?你心里的感觉是什么?告诉她。

来访学生:可是我没有办法避免去想别的事情,可能它们(工作、任务)没有那么重要,我的健康、积极平和的心态才更重要。

心理教师:现在你坐到批评者的位置,你会怎么回应她的需要?她说健康、心态更重要。

来访学生:你要往前冲,要一直工作,不然你会落后,处于劣势,你以前的努力就会消失。(换到批评者的位置)

心理教师:好的,现在回到被批评者的位置,你能接受她的声音吗?

来访学生:我真正想要的是工作+休闲娱乐,不论在什么时候,不管是初三还是高三。(换到被批评者的位置)

自我批评的双椅技术进行到这里,小晴说:“这个批评者的声音,其实是我爸的观点,他认为应该一直工作,哪怕休息也要工作,为了更好地工作。”随后小晴说道,他们家原先并不富裕,爸爸靠自己单打独斗、不停工作,才创造了现有的物质水平,所以他很信奉劳动、工作、效率可以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并把这些观念灌输给小晴。但对于小晴来说,家庭原先的拮据、爷爷那一辈的物质匮乏已经远去,“我是可以享受工作的,在工作之余可以留出足够的休息、娱乐空间,在工作时间专注工作,在休息时间好好休息。”

进行到第四次辅导,小晴说起最近的变化,发现原先对于英语老师的厌恶已经消失,虽然还谈不上喜欢,其他学科也慢慢摸索到了要诀。第二个变化是,上一次辅导时意识到,“不能停下来休息”的观点主要来自爸爸的观点输入,做完辅导后体验到了畅快之感,不再拧巴。回归理性后,小晴认识到“喜欢的696工作学习模式”和“取得好成绩”是并重的,但这次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声音,而不是爸爸的声音。第三个变化是焦虑引起的身体症状明显减轻,偶尔还会有一些肚子痛。第四个变化是,开始享受同伴关系带来的人性的美好。

第五次辅导,小晴形容最近有“refresh”的感觉,情绪好转,好似雨后小清新。我想是时候探讨她和妈妈的关系了,就从她偶尔会肚子痛和初中前一吃东西就肚子痛这一线索说起。

关于肚子痛,小晴在我的追问下,终于想起小学时和妈妈的一次冲突。小晴早起饿了就吃了昨晚剩下的冷饭,妈妈发现后对她大吼大叫,于是小晴开始头疼肚子疼。小晴下意识说了一句“我活着就是一个错误”。随后她想起来小时候妈妈对她的教育方式,例如去别人家做客或是开完家长会,妈妈回来就是劈头盖脸一顿骂,说小晴情商不高,对老师不敬等,对她挑剔,要求高。这些辱骂对于年幼的小晴如同身陷泥潭、裹进蚕茧,充满了绝望。

为了能够让年幼的受伤的小晴被看见、被安慰、被呵护,我给小晴做了一个“遇见内在小孩”的冥想。随着冥想的推进,小晴的泪水已挂满了脸庞。冥想结束,小晴说:“我看到了初中的我,我独自坐在床边,寒冷的光打在我的身上,正在自我怀疑——妈妈不认可我,是不是自己的问题。”心理教师问,“在刚才的冥想中,你们是谁先伸出了手?”小晴啜泣着回答,“是我慢慢走向了她(初中的我),我好想抱抱她。”至此小晴的委屈、悲伤、愤怒倾泻而出。

等她情绪稍微平复,心理教师提问小晴,“现在,你有什么想对她说的?”“我想说,这不是你的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心理教师温和的共情中,小晴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情感支持和父母能给她的不匹配,这也是父母成长经历中所缺失的,他们即使想给也很难给足。对此,小晴说:“我不再需要和母亲对峙,让她承认她的错误。我不再需要妈妈批判我后陷入自我怀疑。我可以自己保护自己,自己寻求努力的方向,寻找一方可以寄托的天地。我可以有力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第五次辅导最后,小晴还说道:“父母也不是完美的存在,我也不再是他们的小孩子,我和他们是平等的人。和自己和解,和父母和解,我很高兴!”

罗杰斯曾经说过,“关于愤怒的真相是,它只有在被真实地听见并理解之后才会消失,毫无保留。”

第五次辅导结束,原以为辅导即将画上句号,却因小晴和妈妈的争吵再次回到家庭关系这一话题。第六次辅导便围绕着这次争吵,勾画出了小晴一家三口的相处模式——女儿忙作业,爸爸忙工作,妈妈一个人承担绝大部分的家务。妈妈忍不住唠叨、抱怨。在小晴童年时期,爸爸常出差,照顾小晴的重担落在妈妈一人的肩头。

第六次辅导结尾,心理教师让小晴试着从妈妈的视角来看看妈妈的生活,“妈妈既忙工作又要照顾你,其实是很疲惫的,而且爸爸给不了妈妈需要的情感支持,不满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需要宣泄,宣泄口就是恰好在她身边的你,所以不是你的错,而是父母之间出了错。”小晴非常认同,也愿意尝试邀请她的父母来到学校心理辅导室。

第七次辅导便是与小晴父母沟通,也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对小晴的心理辅导。小晴父母提前到了辅导室,妈妈哭诉自己的付出不被女儿理解,想帮助孩子但又很无助。而爸爸则是超理智地坐着,偶尔补充的是他的奋斗史和“丛林法则”。直到心理教师提问,“你们差异如此大的两个人,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夫妻双方才在回忆中重新和对方联结起来,重新关注到对方,重新看到对方的好。有意思的是,通过这次沟通后,从一开始落座夫妻双方分坐在长沙发的两端,身体背向对方,到走出辅导室前,妈妈无意识移动座位靠近了爸爸,爸爸身体也转向了妈妈。

妈妈对小晴的大吼大叫,有着工作的劳累、爸爸的缺位、照顾孩子的琐碎等压力,她全心全意投入这个家庭,内心的需求其实是爸爸多给妈妈一些情感支持,女儿能多一些对妈妈的理解。所以当情感支持开始流动,整个家庭就会重新真正地在一起。

四、效果评估

第八次辅导即最后一次辅导,小晴分享了爸爸妈妈做完辅导回去后与她的沟通。父母主动澄清了四件事情:(1)关于妈妈内心对她的认可,这也是小晴一直自我怀疑的内容,这次终于“得见庐山真面目”;(2)关于家务的安排,妈妈会更尊重小晴的作息,小晴也不再抵触;(3)关于童年时“把她赶走”的恐吓语言,妈妈真诚地向小晴道歉,并告知小晴爸爸妈妈会一直支持她;(4)关于家里的经济状况,父母之前一直强调经济拮据,只是不想让女儿大手大脚,实际上经济情况良好,让小晴不用担心,可以安心去发展,做自己想做的事。那天,小晴和爸爸妈妈说了很多话,小晴感受到了向往已久的心态平和和家庭幸福,小晴的身体症状不知不觉也消失了。

事后,小晴给心理教师发来了她的感言,“接下来我可以自由生长啦,感谢老师这三个月的陪伴,陪我度过这段不太明亮的日子,现在是用所得去感受生活的时候了,我终于又能整装出发!”

五、辅导反思

被看见、被听见、被理解能给人带来最基本的存在感,反之,一个不被看见、不被听见的孩子往往对自己有很深的怀疑,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甚至觉得不应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曾经的小晴就是活在这样的痛苦之中,心理教师按着EFT的“痛苦指南针”,层层剖析,紧紧跟随,寻找标记,“上岛工作”,逐一化解,帮助小晴安抚内在的小孩。再联合家长、长大了的小晴,让内在小孩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让内心的冲突(自我)、关系的冲突(父母)和解,小晴便能重整旗鼓,踔厉奋发,应对现实的压力。

猜你喜欢

小晴辅导情绪
母亲节奇遇记
学句子画四季
十二星座家长怎样辅导作业
勤奋的蜗牛
“大吃一井”的阿毛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课程开展研究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