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时代知识类短视频在教学中的辩证应用
——以“拉丁美洲历史和文化概论”为例

2022-08-12路燕萍

科教导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拉美课程

路燕萍

(北京大学 北京 100871)

2018 年,为继续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旨在持续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深度融合,引领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2021年7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依托人工智能推动规模化因材施教,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表示“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进智能教育发展,利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2019 年4 月,央视网发布《知道吗?这届年轻人爱上B 站搞学习》一文,认为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以下简称“B站”)是“Z 世代的新式社交型学习平台”,“已经成为年轻人学习的首要阵地”。B 站最新财报显示,2021 年第二季度B站日均视频播放量达到17 亿次,同比提升48%,平台86%的用户是35 岁以下的青年。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线学习成为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学校、技术人员和教师积极研发和适应线上授课、线上交流和线上学习的新模式,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聆听名师讲座。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革新以及人工智能工具为普通民众参与式文化生产赋能,鼓励他们进行个体创作,在留言区和弹幕中表达自己的见解,甚至成为视频的生产者。

2020 年6 月6 日,B 站上线新一级分区“知识区”,整合泛知识类内容,目前设立了科学科普、社科、法律、心理、人文历史等二级分区,分享各类知识。根据B 站最新发布的《2021 B 站创作者生态报告》,2021 年泛知识内容占B 站视频总播放量的45%,过去一年知识区创作者规模增长92%,87%的创作者是18-30 岁的青年,覆盖生物、医学、历史、文学等多个专业领域,近一年,1.83 亿人在B 站学习。毫无疑问,青年用户是知识类视频主要的创造者和接受者,B站这个青年人高度聚集的视频平台成为“互联网+教育”时代重要的学习空间,它跨越了高校的院墙,打破了知识的壁垒,创立了互动式、参与式、个性化、便利化的学习模式。

笔者尝试把B 站的知识类短视频辩证地运用到西班牙语专业本科基础课程“拉丁美洲历史和文化概论”的教学中,让这些视频发挥“种子(SEED)”效应,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参与互动、积极反思和深入探索,并鼓励他们成为严肃知识的传播者。

1 拉丁美洲历史和文化课程介绍

“拉丁美洲历史和文化概论”(下文简称“拉概”)是面向西班牙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全校学生的通识课程,将通识教育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利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堂报告等多种教学手段,讲授拉丁美洲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分析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重大现象和问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状,激发其对西班牙语和拉美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和研究方法去独立解读拉美地区的现象和问题。

课程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拉丁美洲整体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拉丁美洲古文明、被征服和被殖民历史、独立运动、民族国家的建立、经济发展模式和工业现代化进程等;第二部分为国别研究,深入了解墨西哥、阿根廷、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智利、古巴等国家的历史、政治局势、社会问题或文化现象;第三部分着重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地区性交往以及中国与拉美各国在政治、经贸和文化领域的双边合作关系。

拉丁美洲地域广、国家多,文化多元,社会复杂,时政热点频出,仅依靠每周2 课时的课堂时间,学生显然很难深入了解拉丁美洲。于是,任课教师遵循均衡性和选择性原则,点面结合,把课程的学习内容分为教师讲授的基础性知识和学生自主探索知识两大类。教师在每一轮教学周期之前选取时政热点,设计适合该学期的课程框架。在课堂上,教师高质量地完成基础性知识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阅读整理文献、学习网络视频资料,选取感兴趣的论题自主探索思考,同时创建学习小组,推进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协作,共同完成课堂汇报和学科论文。这些汇报和论文就是自主探索的知识,是对教师授课这种传统知识获取方式的一个重要补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调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本文即将讨论的知识类短视频正是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资源。

2 B 站知识类短视频

到目前为止,对知识类短视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刁冰冰认为它是“将知识内容进行视频化处理的一种传播形态”。另有学者指出:“制作者大多将既有知识进行重组、拼贴和改造等二次创作,并适当融合个人观点和判断。从这个角度出发,短视频并不直接创造新的知识,而是激发了某些知识,拓展知识在媒介上的可行性。”

按照知识传播主体可以把知识类短视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专家、学者和专业机构为传播主体的视频,内容质量相对较高;另一类是非专业人士、非教育人士、普通爱好者制作或剪辑的视频,质量参差不齐。按照内容形式,可分为高校名师公开课(如讲历史的赵冬梅、“逸语道破”),教学导向视频(如语言学习、考研辅导),历史类电影压缩剪辑,创作者自制知识分享视频等。按照制作形式,可分为Up主(即视频上传者)出镜讲解、动画或图片演示、多元素视频呈现等等。从视频时长来看,B 站的知识区视频“从几十秒到数小时的完整课程都有所涵盖,大部分时长集中在5 到20 分钟”。“平均时长大于或等于8 分钟的短视频能够蕴含更丰富和完整的知识内容”。

3 课前挑选视频

鉴于“拉概”课程主要介绍拉丁美洲的历史和文化,太短的视频会让知识过于碎片化或缺乏深度,任课教师主要关注B站创作者自主剪辑、拼贴或翻译的,内容严肃可信,画面生动有趣的人文历史类视频,以讲解一个知识点、一个社会现象、一个历史人物等为主要内容,时长一般在15分钟左右。

挑选合适的知识类短视频是任课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的课前准备。笔者利用等待或乘坐交通工具等碎片时间以及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来筛检视频。

一方面,根据视频播放量、弹幕量和Up主粉丝数这几个选项综合起来进行粗略筛选。例如,以“切格瓦拉”为关键词在B 站进行搜索,在默认排序、播放多、弹幕多这三个选项分别排序中,排在前列的均有Up 主“柳行长”的视频《你真的了解切格瓦拉吗?带你走进精神领袖伟大的一生》,这位拥有81 万粉丝的创作者在视频简介里列出了他制作此视频的参考资料和视频素材。因此可初步判断这条视频传播的知识比较严肃,可点击观看确认视频质量。

另一方面,可关注一些传播人文历史知识的官方视频号,专业创作者和知名Up 主。例如“理想国imaginist”“央视网”“共青团中央”“历史调研室”“小约翰可汗”“纽扣研习社”等,并查阅这些Up 主的关注好友,按图索骥寻找更多优秀的视频创作者。在这些Up 主的个人主页以“切格瓦拉”进行搜索,可能也会找到质量有保证的视频。例如,理想国出了两期视频介绍切格瓦拉与他生长的拉丁美洲,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博主“纽扣研习社”制作的一期人物志介绍了切格瓦拉作为理想主义者的一生,“毒舌的南瓜”有两期视频介绍了切格瓦拉与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

在筛选出这些视频后,笔者根据视频所列的参考文献,对照着学习,并最后确定可推荐给学生观看的视频名单。

4 知识类短视频在教学中的辩证应用

2019 年1 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科学报社与字节跳动联合发布了《知识的普惠——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指出知识类短视频让知识传播即时化、知识呈现人格化、隐性知识显性化、复杂知识通俗化,也让“冷”知识得到“热”传播。知识类短视频这样的传播特点让它贴近青年学生的话语体系和接受心理,刁冰冰也认为“它为人们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了解和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更加便捷、轻松、有趣的途径,它打破了早期知识传播以文字、图片、音频为主的媒介形态,在短短几分钟内将知识以生动的动态画面、有趣的形式呈现给用户”。 笔者结合“拉概”课程,探讨如何把知识类短视频辩证地运用到教学中。

4.1 借用知识类视频视觉化解构课堂讲授的“硬核”知识

南京大学教授潘知常说:“过去的知识传播‘可读但不可见’,而短视频让我们既能听见,又能看见。”视觉化解构“硬核”知识是知识类短视频的一大新特征:“借助直观的视觉影像、共情的音乐特效,或手绘漫画等新形式,将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可视且通俗易懂。”任课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征来帮助学生消化课内的“硬核”知识。

以课程第二讲“拉丁美洲古印第安文明”为例,传统的文字介绍、图片展示仍然不足以展示拉美古文明的灿烂,且课堂时间有限,不能进行深入探讨。虽然有大量的纪录片供学生学习,但用时较长,需要学生投入较长时间观看,而B 站一些优秀的短视频恰好满足了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需求。例如,Up 主“博物十日谈”精心制作了一个14 分钟左右的视频“失落的美洲文明——阿兹特克和绿松石双头蛇”,他亲身前往大英博物馆参观阿兹特克文明藏品,多角度地拍摄镇馆之宝绿松石双头蛇,让观看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欣赏每一处细节,同时博主还详细介绍该藏品的材质和象征意义,进而介绍阿兹特克文明里的羽蛇神,并综述这一文明的兴起与消亡。这个视频影像制作精良、内容准确、讲解清晰、配乐舒适,与课堂上展示一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相比,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4.2 通过优质知识类短视频延伸课堂

目前已有300 多名师学者、800 余家认证高校号与近万个学院入驻B站,他们寻求一种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发声、传递知识的方式,努力融入B 站氛围。他们的视频一般以老师出镜讲解为主,中间穿插一些简短的视频,虽没有炫酷的制作技巧,但学者高屋建瓴的观点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能获得很高的点击量。如果名师的视频内容与“拉概”的教学内容有一定关联,课外的视频学习无疑会成为课堂的延伸。

例如,在“古巴与古巴革命”这一讲,不可避免地要谈及猪湾事件和导弹危机中的博弈论,古巴导弹危机是人类核安全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国际政治史上一个典型案例,这一内容足够讲满整整一堂课,但课堂上囿于时间只能一带而过。B 站博主观察者联合复旦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沈逸组织了时长25 分钟的系列小讲座“逸语道破”,其中一讲复盘了古巴导弹危机,把学术研究转化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逻辑清晰、语言生动风趣,在全站排行榜曾最高位列第10 名。沈逸老师的这堂公开课有效地拓展了古巴这一讲的内容。

此外,优秀的Up主的优质视频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拉美国家众多,课堂上不可能全部涉猎,任课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不断拓展学习边界,朝着覆盖全拉美国家的方向努力。例如“小约翰可汗”的“奇葩小国”系列值得推荐,他不仅介绍了智利、古巴、阿根廷这些课堂上必讲的国家,还制作了一期洪都拉斯的视频,集中介绍联合果品公司对中美洲的掠夺与干涉,这些内容属于任课教师划分的自主探索类知识,课堂上很少谈及。

4.3 引导学生批判辩证地看待知识类短视频

自2020 年以来,知识类短视频迅速发展,但相关审查机制尚未建立,版权意识仍未普及,“话语表达过分娱乐化和内容素材抄袭同质化”是当前B 站知识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高校教师在使用知识类短视频时需谨慎,应引导学生批判辩证地对待。

笔者会挑选一两个内容值得商榷的短视频,请学生根据所学查找出视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诸如史料使用不够严谨、图片错误、立场不够明确等。

记得在讲解“官僚威权主义与智利”时,有一位学生建议大家观看B 站的一首很火的歌曲《我的将军皮诺切特》,在以“皮诺切特”为关键词搜索之后,出现了许多过度娱乐化的视频,不太清楚这些Up主的真实意图,笔者认为这样的视频可能会误导网络上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观看者,于是建议学生可以在弹幕中或留言区介绍这首歌曲的历史背景,并诚挚推荐网友去搜索观看诸如《智利的911 事件是什么》《阿连德最后的讲话》《团结的人民永不被击溃》这些视频,让网络上的求知者真正了解智利经历的那段黑暗岁月,而非盲目地娱乐消费历史人物。

5 知识类视频在教学中的“种子”效应

《知识的普惠——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指出,从传播价值上看,好的知识类短视频可以产生“种子”(SEED)效应,它包括点亮兴趣(spark)、扩展边界(expand)、焕新观念(erase)和激发参与(do-it),“它的角色,不是一棵已经硕果累累的树,而更像是一颗饱含生命力的种子,激发更多人探索知识的兴趣,并在人们更多的主动探索和实践中生根发芽”。笔者自2020 年春季学期开始,把B 站知识类视频辩证地运用到“拉概”课程的教学中,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探索、开拓边界,与该研究报告得出的短视频传播价值有类似之处,而且已产生种子效应。

5.1 激发兴趣(Spark)

爱好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教师的一大功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学生们从一出生就与网络、视频、新科技无缝衔接,观看立体、直观、生动的视频已然是他们学习的常用方式。教师在课堂上适当播放短视频,课下推荐学习优质短视频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了解拉美文化的兴趣,从而去做更加深入的探索,进而踏上学术之路。在最新一轮次的课程教学评估中,班上84.62%的学生“非常同意”教师教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深度学习的兴趣,剩余15.38%的学生选择“同意”。

一个学期的“拉概”课程结束后,多位学生以拉美研究领域的话题来申请学校的本科生科研项目或者报名参加学校的课外学术研究竞赛“挑战杯”。可以说,虽然课程结束了,学生的兴趣之火仍在燃烧,在拉美研究领域的学习一直在深化。

5.2 拓展边界(Expand)

知识类短视频运用到教学中后,学生的认知边界已大大超过教学大纲的范畴,他们会根据视频内容去查阅更加翔实的资料。例如一位同学在看过“小约翰可汗”制作的关于洪都拉斯的视频后,受到很大启发,于是他以危地马拉民选总统阿本斯政府被推翻为案例,分析了联合果品公司对拉美的影响,总结拉美著名文学作品中对联合果品公司的控诉,并指出这对当代中国对外投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此外,优秀的短视频在讲解某个具体的知识点时,会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给观众更多的信息。比如“博物十日谈”的博主在介绍绿松石双头蛇时,简要综述绿松石自古就是昂贵的装饰宝石,古埃及人、中国东周时期都有使用绿松石的记载,这种横向比较会让学生把阿兹特克文明纳入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多样性有更多的认知。

B 站上的弹幕也是帮助拓展边界有效工具,视频观看者一边观看一边发送弹幕,对视频内容进行解读,与其他观看者互动交流,他们的观点和评论是对视频内容的强大补充。

5.3 焕新观念(Erase)

知识类短视频在教学中的恰当运用有助于打破刻板印象和刻板认知,消除学生对拉美的一些误解,从而焕新观念。

上“拉概”课程之前,因为了解甚少,学生对拉美的模糊印象是贫穷、懒惰、散漫、治安差、足球踢得好,在经过课堂学习、阅读文献,尤其是通过视频直观学习之后,他们才真正知道拉美人民并不懒惰,许许多多的普通民众像我们中国人一样辛勤工作、勤勤恳恳,拉美人民一直在为寻求公平与正义而艰辛地斗争。阿连德最后的讲话中“团结的人民永不被击溃”这些激昂的语言仍然是拉美人民的呼声。

开课前,学生纷纷表示高中历史学习中很少涉及拉美地区,于是他们认为拉美研究是冷门学科,学术前景不太乐观,但是B站上拉美话题的视频关注度和参与度都很高,这出乎他们的意料,弹幕和留言区的互动让他们更加感受到学习西班牙语和拉美文化的重要性,有志于学术的学生表示拉美研究拥有广阔前景,未来大有可为。

5.4 激发参与(Do-it)

B站许多知识类短视频内容准确,语言风趣,贴近青年学生的话语体系和接受心理,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有许多视频相当粗劣,抄袭同质化,于是笔者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利用寒暑假时间,选择一个合适的话题,查阅资料,搜集视频素材,自己编辑短视频并发布在B 站,成为严肃、正确知识的传播者。

目前,已有的一位学生以西班牙对拉美的殖民历史为主题剪辑并上传了一条视频,已获得三千多点击量,并得到观看者的肯定和鼓励。未来笔者会鼓励更多学生去参与,把更多的拉美历史和文化知识传播出去。

6 结论

在国家支持、技术赋能、网络平台积极推动的“互联网+教育”时代,知识类短视频契合了青年学生“求知+娱乐+个性化表达”的心理需求,受到追捧。笔者顺应青年学生的接受需求,辩证地把一些优质的知识类短视频运用到“拉概”课程之中,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边界,改变他们的一些错误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索,树立正确的学术立场,并鼓励他们成为严肃知识的传播者。

但是必须指出,以教师为主导的线下课堂教学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方式,是高校的立校之本,短视频的运用只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并不能替代系统性的学习。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就表示:“大学课堂上的知识的架构是系统性的,而B 站更多是随机性和碎片化的,B 站课程确实是很好的补充,但不能完全取代课堂授课。”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需求,合理使用教学资源,不可过分夸大知识类短视频的作用,舍本逐末。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拉美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