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疆农业保险支农惠农效率研究

2022-08-11白玉兰新疆科技学院

上海保险 2022年7期
关键词:农惠农新疆地区支农

白玉兰 新疆科技学院

一、引言

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要求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范围。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均对农业保险工作作出部署要求。2021年6月18日,经国务院第139 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财政部会同有关方面,在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产粮大县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保险保持高度重视,其主要原因是农业保险能有效提高农户自然灾害风险抵御能力,保障广大农户收益,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保险作为损失的补偿方式能在农作物受灾时减少农民的损失,保障农业的发展,让农民的收入处于上升状态,同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为新疆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二、文献综述

农业保险支农惠农作用:农业保险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反贫困作用,因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风险,进而促进农村就业,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B.D.Wright和J.A.Hewitt(1994)指出,为确保农产品价格供应合理性,政府必须帮助农民管理风险,因此,美国制定了联邦作物保险计划和其他政策性农业保险计划。Kenneth W.Sibiko、Matin Qaim(2020)调查肯尼亚农村情况并做回归分析后认为:扩大天气指数保险有助于刺激小农场部门的农业发展。Ezdini Sihem(2017)应用2000—2015 年两大洲23 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建立静态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力的增长有积极的影响。邹新阳、康馨月(2022)基于2007—2019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普通面板回归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在相对贫困视角下对农业保险减贫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其研究发现,农业保险具有减缓相对贫困的作用。任天驰、杨汭华(2022)研究了农业保险参保行为及保障水平变化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保险可以通过促进农业收入增长、降低收入波动以及提高消费水平的方式缓解农户贫困脆弱性。周稳海等(2014)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得出农业保险的灾前效应负向影响农户收入、灾后效应正向影响农户收入的结论。马九杰、崔恒瑜、吴本健(2020)指出,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重要的支农政策工具之一,除了起到农业风险管理作用之外,从长期来看还具有促进农民增收等效应。Luc Nijs(2014)指出,即使降低农业风险也不一定能改善农民的福利,但不进行风险管理将会对农民的收入、市场稳定性和潜在的粮食安全产生直接影响。

农业保险支农惠农效率:王瑞梅(2022)利用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三阶段DEA 模型对国内农业保险反贫困效率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农业保险反贫困总体收效良好,农业保险反贫困效率逐年攀升。

农业保险支农惠农影响因素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保险的支农惠农影响因素研究较多。张莎莎、万富元(2021),李嘉欣、陈盛伟、牛浩(2021)均认为,不同地区农业保险支农惠农效率存在一定差异,环境因素是不同地区农业保险支农惠农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新疆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分析

(一)新疆农业保险发展基本情况

2003年,我国首次提出要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并对符合要求的农户进行保费补贴,正式拉开了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序幕。原保监会(现中国银保监会)先后批准江泰保险经纪公司、安信农业保险公司等数家保险机构在全国包括新疆在内的9个省份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自2004 年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新疆地区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和赔付支出均呈逐年递增的状况;且在2007年加大政策性保险实施力度以来,新疆地区农业保险深度首次突破1%,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到2019 年,新疆地区农业保险深度为3.7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95%;保险密度为2549 元/人,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0.5元/人。以上数据均表明新疆地区农业保险经营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表1 2004—2019年新疆农业保险经营情况表

(二)新疆各地州农业保险发展基本情况

衡量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的指标有绝对指标(如保费收入、赔付支出等)和相对指标(如保险深度、保险密度等)。这些指标各有侧重,无法全面反映各地州农业保险的发展差异情况。因此,本文将构建农业保险发展指数(Agricultural Insurance Development Index,AIDI)这一指标,以便更全面地衡量不同地州农业保险发展情况。

本文主要借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构建方法,其数值上表现为农业保险深度、农业保险密度和农业保险占财产保险的比重三者的几何平均值,即:

其中,下脚标i、t 分别代表地州和时间,penit表示第i 个地州第t 年的保险深度,denit表示第i 个地州第t 年的保险密度,paiit表示第i 个地州第t 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比重。就本文对AIDI 的定义而言,其数值越大表明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越高。因为AIDI 综合考虑了农业保险发展的深度、密度及其在财产保险中的比重,从而可以较为全面直观地体现某一地州农业保险发展水平。

本文以2019 年新疆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数据为例,计算新疆地区各地州农业保险的发展指数,这能够较为直观地展示各地州农业保险发展情况。由图1 可知,新疆地区农业保险发展存在区域间差异。整体来看,北疆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指数高于南疆地区,这可能与南北疆地区历史、经济、文化存在差异有关。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首府,由于其农业经营水平有限,因此其农业发展指数较低。石河子市和克拉玛依市农业经济发展较成熟,因此其农业发展指数较高,南疆地区和田、喀什农业经济发展较慢,农户保险意识较低,其农业保险发展指数处于低位。

四、新疆各地州农业保险支农效率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及指标选取

为研究新疆地区14 个地州农业保险支农效率,本文采用投入导向且规模报酬可变的DEA-Malmquist 模型对相对贫困减缓效率进行测度。相较于传统DEA 模型,Malmquist 指数可以动态测算随时间推移的各地州农业保险的支农效率,符合研究需要,可用以科学厘定农业保险的支农效率。

根据Fried等人(1992)的想法,使用原始的投入与产出数据,进行投入导向规模可变BCC 的Malmquist 指数的测算,进而评价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业保险支农效率,以对新疆地区各地州农业保险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对于任一决策单元,投入导向下对偶形式的BCC模型可表示为:

其中,技术效率变化值(effch)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不变规模报酬的纯技术效率(pech)和规模效率(sech),因此Malmquist指数可以分解为pech×sech×techch=effch×techch。

投入变量选取:本文综合张莎莎等(2021)关于农业保险支农效率的投入指标,最终选择从农业保险市场规模、农业保险深度、农业保险密度和农业保险占比情况四个方面衡量农业保险的投入指标。其中,农业保险市场规模用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这一绝对指标进行衡量,反映农业保险的支农惠农投入总量;农业保险深度以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各地州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反映农业保险支农惠农的整体投入程度;农业保险密度用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与农村人口总数之比衡量,反映农业保险支农惠农的普及程度及人均投入份额;农业保险占比情况用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财产保险费收入的比重来衡量。

▶表2 各变量具体说明

▶表3 2004—2019年未调整的新疆地区农业保险支农效率评价

产出变量选取:本文选择从农业保险保障力度、农业产值、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四个维度对农业保险产出水平进行衡量。其中,农业保险保障力度用农业保险赔款支出来衡量,反映保险风险补偿功能保障三农的程度;农业产值、农民收入分别以当年该地州农业生产总值、农民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反映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是支农惠农的具体落脚点及重要评价标准;粮食产量则采用新疆统计年鉴公布的当年该地州粮食作物产量来衡量,反映农业保险支农惠农对粮食供给的影响情况。具体投入和产出指标如表2所示。

由于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在2004 年开始提出并试点的,且在进行研究时,数据更新到2019 年,因此本文选择2004—2019年这一时间段作为样本期间。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性,本文选择除去石河子(属于兵团,《新疆统计年鉴》未统计)、柯尔克孜自治州(2007 年才开始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且数据较小,不具有代表性)、吐鲁番(2006年才开始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且数据较小,不具有代表性)的其余13个地州的面板数据进行DEA-malmquist分析。本文中的保险相关数据来自《中国保险年鉴》,其余数据均来自《新疆统计年鉴》。

(二)模型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DEAP2.1 计算得到2004—2019 年新疆各地州农业保险支农效率评价值,具体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中:effch代表技术效率,techch代表技术进步,pech 代表纯技术效率,sech 代表规模效率,tfpch代表全要素生产率,下同。

由表3可知,整体来看,2004—2019年间新疆地区农业保险支农效率指数均值均大于1,且时间上呈现上下交替变化,大部分年份Malmquist效率指数值大于1,表明其全要素生产率是上升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Malmquist 效率指数变化值逐渐稳定在1 左右,这表明新疆地区农业保险支农效率以趋于稳定的态势增长。

由表4中数据可知,从地州来看,新疆各地州农业保险支农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均值均大于1,表明整体来看新疆地区农业保险支农效率处于上升状态,整体效率较高。而分区域来看,北疆地区农业保险TFP效率指数数值均大于1 且较南疆地区偏高。喀什、和田等地区TFP指数较其他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技术进步指数较低,进而影响技术效率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对应值,这与前文农业保险发展指数的结果一致,进一步可得出,喀什、和田等地农业保险不仅发展指数较低,且其支农效率也是下降的。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基于前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无论是从新疆地区农业保险的保险深度、保险密度和农业保险发展指数来看,还是从支农惠农效率来看,新疆地区农业保险整体运行状况比较好,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上。但分区域分析时发现,新疆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指数和效率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南疆地区尤其是喀什、和田等地农业保险发展指数明显低于北疆地区,受当地的经济、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户保险意识较低,农业保险发展指数较低;且从农业保险发展效率来看,除喀什、和田等地农业保险支农效率低于1,其余地州农业保险支农效率都高于1,表明新疆地区农业保险整体支农效率处于较高水平,但仍存在南疆地区明显低于北疆地区的区域差异。

▶表4 2004—2019年未调整的新疆各地州农业保险支农初步效率评价

(二)建议

1.加大农业保险保障力度,落实国家农业保险新政策

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扩大农业保险的保障力度,实施种植收入保险和完全成本保险。新疆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大区,应积极响应并落实扩大农业保险保障力度的政策措施,切实保障农户的根本利益,让农户切身感受到农业保险的保障,提高农户投保农业保险的意识和参保率,进而提升农业保险的支农效率。

2.分区域实施精准管理,缩小农业保险区域发展差异

针对新疆地区存在的南北疆区域农业保险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制定政策时可适当将资源向喀什、和田等农业保险发展基础薄弱的地区倾斜,让农户感受到农业保险保障收入的基本作用,其保险意识增强后,再进行农业保险个性化定制的延伸服务。

3.因地制宜构建特色农业保险产品体系

新疆地区幅员辽阔,农业生产环境差异较大,因此针对不同地区,应推出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特色农业保险产品。如在巴州地区设立库尔勒香梨保险,在阿克苏地区创设阿克苏苹果的特色林果业保险,通过农业保险服务于当地特色农产品,进而为当地乡村经济提供安全保障,有效推动当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农惠农新疆地区支农
财政部 农业农村部发布2021年重点强农惠农政策
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发布2021年重点强农惠农政策(中)
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发布2021年重点强农惠农政策(下)
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发布2021年重点强农惠农政策(上)
乡村振兴亟待支农精神的回归——当代农村籍大学生的“自我救赎”
金融支农创新十大模式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
财政支农资金相关问题研究
写好“服”这个字——新疆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打造星级服务
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