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的创新性研究
——以植物文化主题为例

2022-08-09袁红云王振鹏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班会植物德育

袁红云 王振鹏

(邯郸科技职业学院,河北 邯郸 05604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那么如何立足实际工作,创造性地把德“立好”、把人“树成”就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其中主题班会是最常见、最普遍、也是最容易开展的德育活动之一,很多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主题班会的实施过程中也遭遇到很多的问题,不仅让主题班会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很难有后续评价。

一、中职主题班会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中职主题班会的问题

2018年,笔者对邯郸市区邯郸市工业学校、农业学校、第一财经学校、第二财经学校、轻化工中专、工贸学校、卫生学校七所公立中职学校(以下简称工校、农校、一财、二财、卫校、轻化工、工贸)及部分区县中职学校的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各学校主题班会的情况 (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经调查,中职学校主题班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图1 中职学校主题班会的问题

1.模式单一,缺乏新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中职主题班会很多时候都是班主任老师的“独角戏”,也就是一个人,一支粉笔,一张讲台桌,一个PPT,老师在上面主动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听。一次班会一次讲,次次班会次次讲。这种形式上的单一,对于好奇心强、思想活跃的中职生来说,难免太过单调、老套,学生根本没有兴趣,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2.说教多、理论多、灌输多,难以拉近心理距离。主题班会虽然是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开展,但是由于常说教、鲜实干,重理论、轻实践,多灌输、少思辨,所以对于中职生来说,主题班会的结果就是“老师讲的都对,但是没有亲身体会;老师讲得很好,就是跟我交点太少”,也就是老师所“讲”和学生所“感”是两条平行线,很难有共情和交融,这就很难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果老师连让学生“亲其师”都做不到,又怎么可能让学生“信其道”呢?

3.学生缺席班会准备,难以引起情感共鸣。调查显示,70%以上的学生表示从不参与或偶尔参与主题班会的组织和实施。这就导致对于学生来说,既没有前期的问题分析,也没有班会当时的亲身感受,所以班主任所讲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说别人的”,很难走进并触动学生的心灵。个别主题班会的现场甚至出现“老师满腔热情,学生却冷若冰霜”的尴尬境地,至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就更难做到了,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4.教育效果“昙花一现”,难以做到持久深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规定的德育内容当中,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教育、道德品行教育等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这些德育内容,在教育实践中也是最难实施的。因为这些内容过于抽象,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单纯的理论灌输效果非常有限。即使是通过故事对学生进行启迪,也很难做到直观,学生的印象相对较浅,德育的效果难以做到持久、深化。以往的主题班会,在进行的过程中,学生会心潮澎湃,也会产生满腔的热情,但是这种热情很多时候仅限于班会进行的这一个小时之内,随着主题班会的结束,当他们回归到千篇一律的日常,热情和感动就会被遗忘。主题班会做了很多期,学生的改变却是“昙花一现”,如果不断地重复教育,又会被学生厌烦和嫌弃,这种德育效果难以持续的现象,是主题班会的又一个问题。

(二)原因分析

1.老教师缺乏激情,新教师经验不足。部分中职学校老师年龄结构老化,以邯郸市为例,通过对上述七所中专学校的调查,除卫校以外,其他几所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都在49岁以上(详见图2)。年龄结构普遍老化,从教时间太久,虽然经验丰富,但是很多人也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又是临近退休,很多人都抱着求稳心态。加上体制的因素,个人没有失业的压力,学生就业率如何对自己也没有多大的影响,所以很多班主任缺乏激情和创新精神,不愿意研究新问题、学习新观念、开发新思路。招聘的年轻老师,入职时间较短,施教经验不足,对于主题班会这一德育形式尚不能做到应用自如。

图2 邯郸市部分中专学校教师年龄结构

2.对学生素质变化不适应,对学生中的新问题无对策。自从国家中专(中职)生自主择业的政策实施以后,中专(中职)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文化课成绩差、纪律散漫、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举止无度、厌学、逃课、迟到、早退、喝酒、打架、早恋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现象的出现令很多中专学校的老师们猝不及防,极不适应。长期的管理压力造成很多班主任形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秉承一个原则:“先别说学生学习好赖,只要不出事就行了”,甚至很多老师根本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哪里还敢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班会呢?

3.客观条件的限制。体制不仅对老师的心理有影响,对学校领导的影响一样存在。近些年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造成几个大人看一个孩子的局面,宠爱、溺爱孩子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加上当前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学生管理工作的确是“压力山大”。部分名气较大的市、区(县)职教中心大都是靠对口升学的升学率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在调查中,领导和老师们纷纷表示,组织主题班会占用时间太多,影响学生学习。种种现实和顾虑,造成“学生不出事”就成为学校管理的第一原则和最高要求,提高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水平的标杆,至于支持班主任老师们在主题班会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无形中都被放到“以后再说”的位置。

二、植物文化与主题班会的创新契合实践

如果用一句话简单概括,植物文化就是指“人与植物的一切关系的总和,就是人类在认识、选择、利用植物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生活方式。[1]其中既包括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比如:植物的选择、驯化、利用,植物的生长习性、栽培、育种、病虫防治等,也包括人文学科方面的,比如:植物的崇拜、赏阅过程中形成的与植物有关的诗词、成语、典故、传说、谚语、俗语、歇后语、音乐、戏曲、建筑、雕塑等。

(一)植物文化主题班会的内涵

植物文化主题班会就是利用植物与人成长过程的高度相似性,针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找到与植物文化的契合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方式,把植物文化引入到主题班会当中,引导学生“借植明理”“睹植思理”,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规范行为,健全人格。

(二)植物文化主题班会的特征与优势

1.教育资源的趋同性与丰富性。植物从种子的萌发、成长到开花、结果等生长轮回,与人的出生、成长、结婚、生子等生命历程,以及防病治病等问题都是高度趋同和契合。我国的植物文化博大精深,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留下丰富的精神宝藏,是我们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德育的资源宝库。

2.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与普适性。植物文化引入到主题班会,面向植物的实验、游园、调查、讲座、培育、养护、论坛、讨论、辩论、游戏等形式,都可以引入到班会当中。比如: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分析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寻找“种子”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梦想的“种子”如何才能发芽、成长、结果,从而开始播种习惯,注重坚持(《播下一粒种子——今日真善美 明日栋梁才》)。

中职多数学校都有生物学、植物学相关的专业老师,师资力量不是问题;城市街道、公园、校园植被丰富,植物资源也不是问题,因此植物文化主题班会具有很强的普适性。

3.教育内容的新颖性与趣味性。对于学生来说,植物原本是“司空见惯”,所以从未引起思考,可是“没想到”有这么丰富的文化,蕴含这么深刻的道理,这种“意料之外”反而会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比如针对现在的学生长时间沉溺于电子产品,户外运动缺失,严重影响健康这一问题,带领学生观察植物“闻歌起舞”这一神奇现象,并搜集相关科学资料,引导学生深入认识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把道理“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每天自觉进行户外运动(《植物闻歌也起舞》)。类似这样的植物文化主题班会,因为切入点的新颖性、趣味性而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4.教育过程的实践性与探究性。古人云“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汉·刘向《说苑·政理》),在德育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实践,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把道理通过他们自己的双手变为“亲眼所见”,学生的认识水到渠成,才能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主题班会的预期目的。比如“吸烟有害健康”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中职生虽然还未成年,但是抽烟的孩子却很多,特别是近两年网络上居然出现了香烟能够治病,吸烟也有好处这种谬论,更是让学生给自己的抽烟行为找到了借口。针对这一现象,特别组织植物文化主题班会《吞云吐雾大揭秘》。在班会之前,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深入了解烟草的起源和发展,如何传入我国并形成烟草文化,深入探究烟草到底是否能够治病,该怎样应用,是否具有毒副作用等知识,组织走访呼吸科医生的活动等。在主题班会实施当中,让学生亲手点燃香烟,亲眼见证雪白的棉花怎样一点点地被香烟熏得发黄、发黑;观看因吸烟导致肺癌的病人切除掉的肺部的视频等。这一系列的活动完成后,学生对于吸烟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有了科学的认识,“吸烟有害健康”再也不是一句公益广告,学生对于烟草能够治病的说法也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再也不抱任何的侥幸心理,“远离香烟,珍惜健康”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5.教育效果的持续性和深入性。植物随时、随地可以看到,让德育过程随时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复现”;即使是学生将来走出校门,他们也很容易就能接触到在植物文化主题班会中所学习、讨论过的植物,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睹植忆人”“睹植思理”,并且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而产生新的感悟,教育效果自然也就得到了延续并不断强化。

植物文化主题班会,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思想品德转化为植物成长 “有形”的现象,再让学生通过可观、可感、可触的“有形”的植物,体会感悟“无形”的生命观、价值观、世界观,在一来一往、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体会心灵的浸润、情感的冲击、是非的确立和思辨的过程,这种教育过程远比班会上班主任讲一遍道理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三)植物文化主题班会方案的类型

邯郸市农校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为依托,从理想信念、中国精神、文明行为、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心理健康几个方面,经过策划设计、主题提炼、班会实施、复盘分析、方案改进、再次实施和总结归纳等几个阶段,历时三年开发出一系列的植物文化主题班会方案,编写出版了专著《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中等职业学校主题班会创新案例集锦》,力争实现“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初衷。植物文化主题班会具体方案类型见表1。

表1 植物文化主题班会方案类型

道德品质感恩、尊重、包容、和谐、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等椿萱文化、园林植物的选择和搭配、植物叶片与根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唱歌、座谈、诗朗诵、辩论、游戏等《堂上椿萱渐白头》《绿叶不是无情物》《花木各有型 合和成园林》《森林的智慧》遵纪守法规则意识 果树高产的原理、果树修剪的作用调查、总结、讨论、交流等《苹果怎样结果多》《良药苦口》《花木各有型 合和成园林》心理健康树立正确审美观、批评与自我批评、适应环境、如何进行毕业选择等树叶形态和功能以及与环境的关系、艾草文化、果树高产、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和作用收集树叶标本、讲故事、情景剧、小测试、调查、总结等《做一片绿叶》《野艾茸茸淡着衣》《苹果怎样结果多》《慧眼识花》《仙人掌到仙人花的启示》《良药苦口》《花木各有型 合和成园林》

(四)植物文化主题班会的实践效果

1.班会实施效果。邯郸市农业学校在2017级和2018级两届班级中,分别选择部分班级进行了植物文化主题班会的实践,在实施前后通过问卷和走访等形式,分别通过学生管理部门、任课教师和学生离校后不同去向的单位就学生的遵守纪律、生活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礼貌修养、职业修养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植物文化主题班会实施效果调查

2.结果分析。通过表2的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植物文化主题班会实施以后,学生的违纪情况明显下降,日常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礼貌修养、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以及职业修养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这种改善不排除年龄增长的因素,但是不可否认,主题班会的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班级与没有实施植物文化主题班会的班级进行比较,无论班风还是学风都明显胜出。虽然这其中有学生入学时基础不同的因素,但是仅就同一班级实施前后的数据对比来看,植物文化主题班会的德育效果还是非常可观的。

三、结论

1.主题班会的德育价值值得高度重视、充分开发。作为德育的形式之一的主题班会,在德育系统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教育中的常用方法,也是德育的有力武器。作为班主任,要高度重视主题班会的德育价值,注意研究主题班会的组织形式、教育原理和实践规律,充分开发利用主题班会的德育价值,让主题班会不仅成为班级管理的有力抓手,也成为学生个体成长的助推器。

2.植物文化主题班会内容创新、形式丰富、效果优良。植物文化主题班会在农校、工校、一财、二财、轻化工等中职学校进行了推广,在邯郸技师学院及邯郸科技职业学院两所高职院校也进行了实验,受到广泛好评。实践证明植物文化主题班会方案创新了主题班会的内容,把中国传统植物文化融入到德育当中,丰富了主题班会的形式,教师组织方便,学生乐于接受,取得了非常好的德育效果,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确实是突破主题班会瓶颈的有效途径,堪称德育的“绿色”路径。

猜你喜欢

班会植物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