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北市博物馆馆藏汉画像石概览

2022-08-09兀郁文

大众文艺 2022年14期
关键词:淮北市画像石淮北

兀郁文 陈 伟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 235026)

一、馆藏汉画像石的存量与展陈情况

淮北市汉画像石出土发现的时间集中在2006年至2012年,后陆续征集到若干画像石祠堂、石墓、石棺墓构件。截至2022年初,淮北市博物馆共收集汉画像石167件,用于室内外展示陈列105件,库房临时存放62件。室内外展陈的汉画像石主要分布在3个区域:1处位于博物馆一层1展区,共展示雕刻水平较高、地域代表性强的汉画像石16件,代表性画像石有“天上人间”“太尉府门(5件组合)”“持戟门吏”。其中“天上人间”(图1),出土于淮北市电厂工地,作为淮北抱鼓石形汉画像石,是迄今为止发现体积最大的抱鼓石壁石,从下往上可分为三个场景:车门出行,狩猎,西王母三种不同类型的画面,因为兼具人间场景与神仙景象,故被称为“天上人间”。1处位于博物馆西围墙内侧,以展示长廊形式呈现,该处专门立有勒字“淮北汉画像石”石碑1座,长廊南北长约78米,宽3.7米,共展出汉画像石99件,其中88件被镶嵌在墙面上,剩余的11件摆放围墙对面的展架上。为增强展示的临场感,博物馆专门在展示长廊南端,迁移1处东汉时期砖石结构的多室墓葬,因为出土时残缺,故做部分复原。这座东汉框架结构墓是目前国内较为少有的砖石结构框架墓,此举增加了参观者对汉画像石墓的直观感受性,该展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汉画像石有“双龙穿壁”“羽人饲鸟”“悬壁图”等,其中以剔地浅浮雕形式刻画双龙穿壁和柿蒂花的门楣石,在两汉还是较为少见的。1处位于博物馆一层库房,存放62件汉画像石。放置于库房是鉴于对汉画像石的保护,展览空间的限制,考古空间动态化的改变以及博物馆交流的需要,库存汉画像石多数刻画为铺首衔环、持戟门吏等图式。博物馆东南角的草坪所存放的残损画像石若干件以及淮北民间私人收藏汉画像石与流入徐州等地的汉画像石不计入本课题统计的汉画像石总量。

图1 天上人间(作者拍摄)

二、汉画像石的内容与形式分类

(一)淮北市博物馆馆藏汉画像石内容分类

第一类,描绘社会生活图景。包括车马出行、楼阁宴请、建鼓舞等,表现军事战争题材的内容相对较少,说明两汉时期,该地区社会安定、生活富足。淮北出土的大部分楼阁宴请题材汉画像石,本意是为了展示阁楼内部所发生的场景,由于对空间理论的认知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画工将楼宇的三维空间压缩为二维维度时,弱化了透视,导致现代人第一视觉反应,宴请是发生在阁楼外。淮北汉画像石乐舞类最常见的图式为建鼓舞。建鼓舞一般为两层,上层刻画敲击建鼓舞的舞者,下层刻画陪同舞者伴奏的乐队。淮北也有出土少量巾舞汉画像石,舞者细腰长袖,舞动舞巾结合舞蹈动作来进行歌舞助兴。建鼓舞、巾舞等歌舞,在汉代为民间主要娱乐方式。将建鼓舞刻画于祠堂目的是用来代替实际乐舞,作为祭祀时的必要环节,达到取悦墓主人的目的。

第二类,描绘神仙祥瑞的汉画像石。包括伏羲、女娲、西王母、九尾狐、三足金乌等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图式。其图式是根据现实生活加上主观想象所塑造的祥瑞形象,原型多出自《山海经》和《楚辞》。西王母是汉代人普遍崇拜的神仙,崇拜原因是因为西王母手上有不老药,凡人若可以见到西王母,获得到西王母青睐,就可能得到不老药。所以淮北出土的汉画像石多将西王母画像刻画于墓室,好像离西王母越近也就离长生不老越近,从对西王母的追捧程度可以看出对不死不灭的渴望。伏羲、女娲是上古神仙,法力高超。汉代人认为法力越强,保护墓主人的能力也就越强,将伏羲、女娲刻画于石柱位置,可以有效起到辟邪作用,不受邪祟侵害。神仙祥瑞图式除了表现汉代人对祥瑞的崇拜与热衷,更重要的目的是为渴望仙人庇护,淮北墓葬石柱上的执戟门吏,也是为了起到保护墓主人安宁,不受外界干扰的作用,祈求辟邪与除灾。

第三类,抽象的装饰纹样。包括近20多种纹样,主要有菱形纹、水波纹、三角纹、连弧纹、悬壁纹、柿蒂纹等,多是作装饰图案对主体进行衬托。其中以淮北市博物馆“太尉府门”为例,“太尉府门”画像石为西汉到东汉时期产物,两侧各刻画有一对子母汉阙图式,中间以篆书刻写“大尉府门”榜题,古代,“大”通“太”,太尉是官职名称。这四个字是沿用秦朝官印“白文凿印多有边栏,并在其间加添十字界栏”方式刻画,“太尉府门”笔画盘曲增多,并向填满空间的方向发展,与典型汉风格的白文流汉印相比,更符合秦朝篆刻方式。淮北出土的“太尉府门”因为没有具体墓室形制作为铺证,加之在张道陵的《老子想尔》中所记载,权过三官,可死而复生,飞升仙道。汉朝太尉位列三官,所以淮北出土的“太尉府门”究竟是实指墓主人太尉身份,还是特意用秦代的十字界栏篆刻方式代替汉代白文流篆刻方式,来迂回表达虽然没有官至太尉,但是想飞升仙道的美好愿景,还需要深入分析。

(二)淮北市博物馆馆藏汉画像石形式分类

其一,墓葬汉画像石。这些墓葬大多体量不大,多是单室墓,基本呈现方式是前室后墓。单室墓大多由三部分组成:一块门楣石,两块墓门石,两块门柱石组成。一扇墓门的画面大多被分割分为两部分。以“建初四年”(图2)为例,下半部分多以铺首衔环为主体,上半部分刻画三足鸟、鱼、羽人等图式。虽然大多以铺首衔环为画面主体,但难找到完全一致的图式。根据统计,淮北目前征集与发掘到的汉画像石,近60%的刻画题材是铺首衔环。“铺首”其形象源于前秦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饕餮为上古猛兽,主要用来辟邪,将饕餮纹简化,加上西王母头上的山字冠,就变成了兽首,墓门上的空心圆环称之为铺,所以门扉上的兽形环状物称之为铺首,基本配置在墓门位置。淮北出土的铺首衔环因为较少用横框线来分割,有一种向外扩展的趋势。

图2 “建初四年”(作者拍摄)

其二,石祠汉画像石。2020年5月,淮北市相山区动物园出土的抱鼓石石式祠堂,形制保留相对完整;“是迄今经考古所发现体量最大的一座抱鼓石祠堂。”此类小祠堂的抱鼓石壁一般建在墓门前面,呈“凸”字状,是由东西两块抱鼓石形壁石相对而立组成的,因为与清代大户人家门口或祠堂门口显示身份地位的抱鼓石形门墩形状相似,所以被称为抱鼓石祠,极具淮北特色。抱鼓石正面和侧面均刻画图式,壁石正面一般刻画是青龙、白虎等凶兽,起到威慑、辟邪的作用;壁石侧面多刻画车马出行,扶桑树等场景。淮北抱鼓石形祠堂是四种一般类型的汉代石祠外的又一种别具特色的汉画像石祠堂。“这种小祠堂构造简单,主要由东西两块壁石构造而成。”其图式一般刻在抱鼓石正面和侧面。

其三,摩崖汉画像石。以淮北寨山出土为例,寨山遗址位于相山风景区内,“山顶南、北、西部都有石墙基址遗存,相传为寨墙。”山上发现一幅房屋-人物岩画,房屋-人物的图式采取三角形、矩形等几何图像刻画而成,具有程式化技法。杨爱国先生认为:“避免画像石外延的无限扩大,我们不把利用自然崖面,或对自然崖面稍做处理,然后雕刻图像的摩崖画像算作画像石之列。”根据功能,画像石作为建筑构件,摩崖画像石确实不属于画像石范畴。但笔者觉得考虑到淮北汉画像石的多样性,应该对淮北寨山房屋-人物画像石加以论述。

其四,汉阙。淮北市汉阙遗址“奏鸣台”位于相山公园内。“根据文物调查,汉阙遗址周边曾经分布一定数量汉阙。”现在看到的“奏鸣台”是拆毁汉阙构件,再次加工得到的。石面上隐隐约约可以看到菱形纹、水波纹等常见的装饰纹样。淮北市的汉阙遗址,弥补了安徽省没有汉阙的空白,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与地域价值。这也让淮北成为少数几个同时拥有墓葬画像石、祠堂画像石以及石阙画像石的地区。

三、馆内相关研究成果集约

淮北市博物馆在不断发现、征集汉画像石并及时做好展示和宣传的过程中,还组织专人对馆藏汉画像石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先后完成并出版相关研究《淮北汉代画像石》等著作6部(详见表1),已初步构建起淮北汉画像石理论研究的架构体系。其中由高书林先生2002年整理编纂的《淮北汉代画像石》和《淮北汉画像石初探》为淮北汉画像石研究提供了前期理论支撑。淮北市博物馆在2015年到2016年先后出版图册类汉画像石书籍2部,将图像成果按照石棺墓、石墓、祠堂分类,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表1 淮北博物馆汉画像石研究著作统计简表

表2 淮北市博物馆汉画像石研究报告(论文)

淮北市博物馆汉画像石研究报告包括《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发现“永元八年”汉代画像石祠堂》等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研究考古报告为主的学术论文,主要有9篇(详见表2)。范向前先生1999年发表的关于《安徽淮北市汉画像石遗存考》为第一篇专门针对性研究淮北汉画像石的文献。在2006年到2008年,淮北博物馆内研究人员对淮北汉画像石“阁楼拜谒”等画像石进行了专项研究,已持续引起汉画学界关注。《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发现“永元八年”汉代画像石祠堂》为截至2022年4月的最新考古报告,其新发现的抱鼓石形汉代祠堂有准确纪年的题刻,为汉画界提供了重要参照。

结语

淮北汉画像石强调写实手法与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合,其题材可分为:社会生活、神话故事以及装饰纹样。但是为什么是这些部分组合在一起,反而是我们应该侧重研究的地方,以抱鼓石形画像石祠堂为例,其覆盖范围多在淮北几十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更可能是当时相山为山区,交通不便,所以普及范围有限,没有大范围推广。笔者通过对淮北博物馆汉画像石资料的查找,发现淮北汉画像石在画像石界影响稍逊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较少有出土的祠堂墓室,大部分馆藏汉画像石为征集或捐赠。同时,现阶段在对淮北汉画像石的研究思想中,存在一个重要遗憾,就是大部分研究材料都首先集中在图式类型,材料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拓展,特别是对淮北地域性研究缺少关联,研究多为仅仅介绍淮北区域,缺少地域间的流通性与相互影响性。

猜你喜欢

淮北市画像石淮北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徐州汉画像石历史文化研究探微
消防安全人人有责
汉风新韵
小小书画廊
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动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淮北夏玉米的生育特点及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