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宇宙探索 追逐日月星辰

2022-08-06王海俨

环球人文地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星云星系滤镜

文 图 王海俨

当我抱着女儿在小区里看星星的时候,她兴奋地指着天上说:“这有一颗,那里还有一颗,哇!好漂亮啊!”我看着天上寥寥无几的恒星,突然想到曾经的星空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儿时,数不清的晴夜里,繁星满天,我躺在屋顶看银河数星星。夜空的深邃神秘,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发现,自己不知从何时开始爱上了宇宙星空。如今看来,我如此热衷于天文摄影,正是源于童年美好的记忆。

热爱是最强大的内驱,我开始着手购买望远镜、相机、赤道仪,然后把看到的星星一一记录下来,不断学习摸索,已持续了十年有余。

“彩月”,兼顾月球色彩和细节“拼接”,模拟宇航员近距离看月球

就像大众摄影可以分成风光、人像、人文、微距等类型,天文摄影也可按照拍摄对象,分成日月行星、星野、深空三大类。我常拍摄的领域是日月行星和深空。

日月行星,顾名思义,就是拍摄月球、太阳和行星。而月球摄影是其中最基础的领域,因为月球是晚上最容易找到的天体,又大又明亮,用一个小小的望远镜就能捕捉到,所以拍摄门槛低,容易上手。

拍摄月球最简单的设备,就是单反相机加长焦镜头,进行单张拍摄,最好有一个三脚架来稳定相机。更为专业的,就需要使用天文望远镜、赤道仪和专业的行星相机(俗称行星三件套)。

天体不像地球上的花朵有各种色彩,它们的颜色都暗淡且单一,所以拍摄时须强力增加饱和度才能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拍摄月球也是如此,天文摄影师往往会用“LRGB 彩月”技术来进行拍摄。摄影师普遍知道,任何图片都可以拆分成RGB(红绿蓝三原色)三个色彩通道,“LRGB 彩月”便是基于三原色的逆向原理。

拍摄时,我会借助两个辅助器材:LRGB 滤镜和滤镜轮。LRGB 滤镜包括明度滤镜、红色滤镜、绿色滤镜、蓝色滤镜,明度滤镜与三种颜色滤镜不同,它只是去掉了色彩,仅保留明暗的通道。滤镜轮则是自动更换滤镜的装置。我通过滤镜分别拍出不同颜色下的月球,最终合成一张真彩色的月球图像,它兼顾了细节和色彩,相比其他技术拍出的月球形象,更为大众熟知。

除了彩月,月球马赛克拼接也是常用的技术,简单来说,就是拍摄月球的不同区域得到图像,然后拼接成一张完整的月球照。去年,我难得遇到一个非常稳定的天气——大气抖动的幅度较小,非常利于对焦。于是我用C11HD 望远镜、AZEQ6 赤道仪和Neptune-M 相机,把月球划分成27 个区域进行拍摄,完成了十年来最清晰的一次月球马赛克作品。拼接的画面中,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圆形凹坑)和月海(低洼平原)得以清晰展现。看到照片,便能想象宇航员透过宇宙飞船,近距离看到的月球样貌。

月球上有一些奇异的地形,如果有254mm 或者更大口径的望远镜,就可以把它们拍得很清楚,细细研究一番。比如伽桑狄环形山,较为古老,中心部分已经裂开很多条缝隙;第谷环形山非常值得拍摄,它是整个月面最璀璨的环形山,满月之际,其辐射纹(被小行星撞击扬起的灰尘落下形成条带)可绵延数千公里。

就我看来,月球摄影中最好看的是月全食,它平均一两年会有一次,但受限于地区、气候、设备等因素,较难观测到,就算地利人和,也须恰好遇到晴空才能拍到。所以在拍摄天文的十年中,我仅拍过3 次月全食。其中一次拍摄经历,我至今难忘。那是2011年12 月10 日,上海天气寒冷,我裹着被子在家里的阳台上瑟瑟发抖,架在身旁的望远镜冻得像冰疙瘩,手摸一下就感觉冰冷刺骨。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坚持了4个小时,用望远镜和单反相机这种最“原始”的方法,记录了月全食的全程。

观测行星的轨迹 站在地球上看土木相合、火星冲日

比月球更难的是行星摄影,首先确认行星的位置就是一道躲不过的坎儿,但就算确定好了位置,拍摄依然困难重重。因为相比月球和地球的距离,行星太过遥远,用肉眼望去仅仅是天上的一个星点。想要把一个星点拍出明显的圆盘状,并且呈现表面细节,就像在高空走钢丝一样需要讲究技巧。

设备是最为重要的,一台大口径望远镜必不可少。我现在常用的两台望远镜,一台为C11HD 施密特-卡塞格林望远镜,口径280MM;另一台是牛顿反射望远镜,口径400MM,分别搭配电动跟踪赤道仪、经纬仪。其次还需要很多配件,比如巴罗增倍镜,用于进一步放大目标;ADC 用来校准大气色散问题;黑白行星相机用来记录图像等等,此外,还需要笔记本电脑用以操作相机和记录拍摄数据。

有了基础设备,还需根据每颗行星的表面特征,确定不同的拍摄方法。比如木星,它的自转速度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最快的,所以在拍摄时,就需要不断用设备去修正自转带来的影响;还有最特殊的金星,它被厚厚的大气层包裹,在可见光波段毫无细节,所以我们要利用它的大气层,拍摄红外和紫外波段呈现的云带特征。

我拍摄过单独的行星,将它们放在同一张照片中作为合集,颇为壮观,我也拍摄过行星的特殊天象,它们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一遇。2020 年冬至时分,我有幸记录了一次“土木相合”。土星木星相互吸引着靠近,最终几乎完全重叠,这是近400 年来距离最近的一次。虽然照片中两者相隔一段距离,但我们身处地球,很难用肉眼区分。

相比行星相合,“行星冲日”就较为常见,这是行星与太阳在黄道经度上相差180 度时的天象,彼时,行星和太阳分别位于地球两侧,所以整夜都可以观测到某一颗行星的轨迹。2018 年恰逢火星冲日,而且还是“大冲”,即近地点(这里指火星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距地球最近的一点)冲日,我观测到火星距离地球只有5000 多万公里,而远地点冲日时足有1 亿公里。从地球上看去,火星比平时足足大了一倍。

毛茸茸的火苗和升腾的日珥 1200 公里,只为追逐两分钟的日食

在天文摄影的领域里,“研究”太阳摄影的摄影师相对较少。其中既有设备昂贵的原因,也由于前几年太阳活动处于低谷期,值得一拍的内容非常少。然而,从2020 年4 月开始,太阳活动进入了第25个活动周期,甚至出现了横贯赤道带的爆发式太阳活动,这足以掀起一次拍摄太阳的浪潮。

我常用一台折射望远镜,加上巴德膜或者赫歇尔棱镜,“安全”地观测太阳光球层,即我们肉眼所见的太阳表面。之所以说“安全”,是因为太阳光极其刺眼,巴德膜和赫歇尔棱镜的减光效果,比墨镜强上千倍,有了它们,阳光才能被减弱到人眼和相机可以安全接受的范围。

拍光球层时,太阳表层的特征一览无遗,比如太阳黑子,白色的耀斑,以及像细胞一样的太阳米粒组织。遥望太阳的我,颇有种用显微镜观测某种生物的感觉,在日常所见的景色中,其实蕴藏着一个全新又奇妙的世界。

光球层更外层的太阳大气,被称作色球层。拍摄色球层,是太阳摄影中最有意思的。因为它时刻变化着,哪怕相差半个小时,同一片区域都会有明显的不同。太阳本身发出的光是黑白的,但只要借助日珥镜,便能将它拍成一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球,处处喷发着等离子物质,如果拉近它的某一块区域,还能看到毛茸茸的火苗和升腾的巨大日珥。

2020 年,我追逐过日食。6 月的一天,我带着重达50 公斤的器材,开车17 个小时,从苏州奔向厦门,行径1200 公里,只为拍摄日食。当天,厦门酷热难耐,我在民宿的院子里等待着,几乎快要中暑。然而,当我看到金环闪耀在厦门上空的那一刻,突然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哪怕金环仅仅持续了2 分钟。

汇集深空里的微光 记录那些浪漫的星云、星系和星团

我的拍摄目标并非局限在太阳系,而是不断转向更远的银河系,甚至河外星系。渐渐地,我投入更多时间拍摄深空,捕捉星云、星系、星团发出的微光。这时,我深感自己正站在光年的尺度上,记录整个宇宙,享受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盛宴。

深空摄影极其耗费时间。如果想拍出惊世骇俗的深空巨作,需要堆积20 个小时以上的曝光时间。可能有人会问,20 个小时怎么可能?从日落到日出,也不过8 个小时而已。其实,一幅深空作品,往往是分几个夜晚,对同一目标拍出的。通过摄影设备自动锁定目标的位置,误差不超过50 个像素,同时全程还需自动跟踪以及修正误差。单张照片进行5-10 分钟的曝光,然后连续拍很多张,单张曝光时间乘以拍摄张数进行累计,最终得来这长达20 个小时的曝光时间。

2019 年9 月,我实现了接触天文摄影以来最大的梦想——搭建属于自己的远程天文台。天文台成立后,我的首个目标便是著名的M33 三角座星系,它是位于北天三角座内的一个螺旋星系,距离地球约300 万光年,其表面亮度非常低,市区几乎拍不出银盘(星系主体)。我曾经在安吉天荒坪挑战过两次,第一次用小口径望远镜,第二次用黑洞牛反(一种高端深空望远镜)拍光轴,结果都不理想。这次在不同环境下,用同样的设备拍摄,没想到成果斐然,完美体现了望远镜强大的解析力和出色的夜空环境,远程天文台的潜力得到了印证,这让我惊叹不已。

在此后的几个月里,每逢晴天我就会架好望远镜拍摄,甚至一个晚上要计划拍摄2-3 个目标。当然其中也不乏失败。彼时,我正准备拍摄第二个目标M31 仙女座星系,也叫仙女座大星云。它是本星系团最大的星系,直径22 万光年(银河系直径约10 万光年),距离地球有254 万光年。然而,我在拍摄这个星系时,受限于望远镜视野,很难将它完整拍下。后来,拍摄玫瑰星云时也是如此。玫瑰星云直径非常大,超过了我的相机取景范围……虽然我只拍摄到它的中心部分,但仍能领略到它的魅力。

我还拍过西面纱星云NGC6960,蓝色和红色两种对撞色同时出现在画面中,使得星云如同漂染后的彩色纱巾。最明亮的4 等星HIP70467 如同一颗宝石,镶嵌在这层面纱上。

对于我来说,深空摄影最大的魅力便在于此——在地球上看来,遥远的星云星系原本只能发出微弱的光芒,但经过长时间累积曝光,微光被一次次收集起来,最终以宇宙为背景,呈现它们独特的轮廓和绚丽的色彩。

天文摄影需要很长的时间学习,实践,总结,十年时间远远不够。每当我对比间隔几年的照片时,都能看到自己拍摄水平的进步。我享受每一次拍摄,有记录每一颗星星最美瞬间的激动,也有每一次等待时在星空下的纯粹心境……种种体验,都成为了我的精神财富,为持续探索宇宙星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猜你喜欢

星云星系滤镜
“绿瓤西瓜”横空出世 是滤镜合成还是“确有其瓜”
迄今发现的最大星系
有眼无珠
高坚Nuances系列Extreme Full中灰密度镜套装
功能强大的滤镜库
If I Were an Astronaut
戴一片宇宙星云
用望远镜看星云是怎样一种体验(1)
船底座星云
宇宙中的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