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兴趣循环的图书馆科普阅读推广设计与实践

2022-08-06

河北科技图苑 2022年4期
关键词:心流科普图书馆

王 虎

(宿迁市图书馆 江苏 宿迁 223800)

0 引言

阅读推广的深层意义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兴趣是激发阅读的一个关键因素。事实上,根据兴趣对阅读影响的研究分析,阅读中约有30%的差异性可以由与兴趣有关的因素来解释。因此,通过提高读者对阅读主题的兴趣,可以更好地促进阅读。兴趣由认知、情感、情境等要素组成,构建基于兴趣的阅读推广活动设计框架,可以帮助读者更有效地阅读。科普阅读推广不仅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责,更是图书馆阅读推广系统中的优先选项。科普阅读推广不仅要科学设计,更重要的是通过激发读者兴趣,达到科技知识普及、科学方法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精神弘扬的目的。通过文献调研我们发现,我国已有的图书馆科普阅读推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活动的实践总结、优秀案例的调查分析、科普书目推荐等方面。我国研究者也注意到了其中的问题,指出国内的科普阅读推广研究缺乏深入系统地对读者阅读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而只有借鉴心理学领域的认知科学、行为科学等理论与方法,才能对读者阅读行为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推动阅读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特别是对于目前年轻一代读者来说,他们习惯于阅读自行搜索、重组和制作与自身相关的多模态信息,而大多数科普阅读推广活动无法提供类似的体验。因此,本文基于兴趣循环理论,探讨兴趣驱动的图书馆科普阅读推广活动设计,希望为图书馆科普阅读推广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借鉴。

1 兴趣与兴趣循环理论

对兴趣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但在最近几十年才蓬勃发展起来,已有研究证明兴趣可以增加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减少认知负荷。此外,有兴趣的阅读者会出于好奇而主动提出问题,在处理工作时会预测后续步骤,提出更多类型和更深层次的策略,当一个问题不能立即得到解答时,他们会坚持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努力,促进自我调节,增加自我效能。阅读兴趣会大大提升读者的科学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科普阅读推广策略,使其真正契合读者的兴趣。

兴趣的含义可能从单一的、特定情境的人——物关系(如阅读刺激性文本)发展为对某一特定领域的热情(如对文学的兴趣)。因此,兴趣类型被大致分为两种:情境兴趣和个体兴趣。从发展的角度看,当兴趣被激发、维持,并进一步深化和扩大时,就可以培养出从情境兴趣到个体兴趣的转化轨迹。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想法的资源成为激发和发展兴趣的“催化剂”。具体而言,兴趣的发展一般有四个阶段:触发情境兴趣、维持情境兴趣、新兴的个体兴趣和发展良好的个体兴趣。情境兴趣是一种由环境刺激引发的涉及集中注意力的情感反应(如渴望了解某领域的更多知识),情境兴趣可能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除非它被维持并随后发展为一种更稳定的兴趣。个体兴趣指的是一种持久参与特定活动或主题的倾向,在用环境刺激引发和维持情景兴趣后,个体兴趣就会出现并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激发读者兴趣是科普阅读推广活动的首要考虑因素。要让读者对科普读物产生兴趣,首要考虑的不是让读者读什么书,或者在科普阅读推广活动中读者的表现如何。而关键是首先通过激发情境兴趣,让读者参与到阅读推广活动中来,并长期保持读者的参与度,引导读者朝着发展个人兴趣的方向发展。当阅读成为兴趣时,读者就会在阅读中不断提高和发展。

2018年,研究者提出了兴趣循环理论(interest loop),用以解释读者连贯的学习过程,该理论包括三个要素:激发兴趣、沉浸兴趣和扩展兴趣。我们针对该理论的三个要素提出与其对应的科普阅读推广策略,用三个关键词来描述即激发兴趣的“好奇心”,沉浸兴趣的“心流”,以及扩展兴趣的“意义性”。这个兴趣发展轨迹可以与已有的兴趣发展模型的前三个阶段(即触发情境兴趣、维持情境兴趣和涌现个体兴趣)进行简单映射,但我们的目的是设计科普阅读推广的模式,即把读者的阅读兴趣发展过程和谐地融入到读者的完整阅读过程当中,并与读者能力提升、读者阅读习惯形成连接起来。换个角度看,“兴趣循环”首先是通过挖掘读者的好奇心,引发读者的情境兴趣,然后让读者沉浸在相关的阅读活动中,使其处于“心流”状态,从而保持兴趣。最后,当读者发现所要阅读的主题领域对他们来说是真正有意义的时候,个人阅读兴趣就会被培养起来。

2 基于兴趣循环理论的图书馆科普阅读推广设计

本文构建了基于兴趣循环理论的图书馆科普阅读推广设计框架,见图1。具体内容包括:激发兴趣、沉浸兴趣与扩展兴趣。

图1 基于兴趣循环理论的图书馆科普阅读推广设计框架

2.1 激发兴趣——好奇心

“激发兴趣”,是兴趣循环理论的第一个要素,对图书馆科普阅读推广而言,就是需要开展一项活动,以引起读者阅读某一特定对象的初步兴趣。这个特定对象可以是一个新概念、新技能或新事物。例如,我们可以围绕着要阅读的内容提供非常规的、令人惊讶的信息来引起读者的兴趣,也可以指出一个信息缺口(information gap)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在心理学领域,好奇心一直是个核心研究课题。已有的神经科学证据表明,好奇心与大脑中的兴趣系统密切相关,人类这种系统唤起的感受类型被描述为强烈的兴趣、参与的好奇心和急切的参与。在兴趣发展的早期阶段,引发情境兴趣需要最少的认知加工。因此,唤起好奇心可以触发读者兴趣,这是图书馆科普阅读推广活动的基本设计策略。同时,由于满足好奇心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人们会自愿将自己暴露在诱发好奇心的情境中。对于图书馆科普阅读推广来说,提出具有吸引力的谜题,凸显读者的知识缺陷,促使他们寻求解释等,都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例如,金陵图书馆系列科普活动中的“【微知堂·享看】:推开量子物理的大门”,通过科普作家的亲身讲述、现场科学实验等引导青少年走进量子世界,用科学声音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了青少年对高科技的好奇心,进而引发了他们强烈兴趣。

然而,这种兴趣触发活动并不一定能有效地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正如一些研究所注意到的,由好奇心引发的情境兴趣会随着知识的增加而不断降低。这是因为好奇心是“对知识的渴求”,这种渴求可以通过知识“解渴”来满足。如果感知到的知识缺口被关闭,那么就没有额外的动力去进一步获取知识,因此会降低情境兴趣。显然,为了使读者兴趣保持在触发活动之后,促进“沉浸式兴趣”至关重要。

2.2 沉浸兴趣——心流体验

“沉浸兴趣”是兴趣循环理论的第二个要素,对于图书馆科普阅读推广活动而言,该阶段要求设计能够吸引读者全部注意力的科普阅读推广活动。我们认为,与这一要素相关的主要设计策略是让读者体验到“心流”。心流指的是一种为了活动本身而完全投入的强烈的情感参与体验。因此,读者会出现控制感或主人翁感,完全享受解决任务的过程,甚至忽略时间流逝,并体验到活动内在回报的巨大满足感。当读者体验到心流时,他们会寻求越来越大的挑战,同时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来扩展他们的技能来面对这些挑战,从而导致个人发展以及效能感提升。而如果心流活动是协作性的,读者带着沉浸的兴趣参与这种任务,能够通过关心他人并使他人受益来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

尽管如此,心流体验和传统意义上的科普阅读推广活动设计在取向上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科普阅读推广活动设计通常关注的是读者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不关心读者是否已经建立了对目标领域的兴趣),而心流基本上是以情感和态度为前提的(不考虑在目标领域的有效性)。不过,我们认为,在促进心流体验的科普阅读推广活动的设计中,有可能调和这两个看似互不相干的目标,比如科普阅读推广人在让读者进入心流状态面对某领域的更多挑战之前,就设法引发读者对该领域的情境兴趣。当读者的情境兴趣通过“心流”得以维持时,就可以进一步通过“扩展兴趣”来发展个人对目标领域的兴趣。

2.3 扩展兴趣——意义性

“扩展兴趣”是兴趣循环理论的最后一个要素,对图书馆科普阅读推广活动而言,指的是设计各种科普阅读推广活动,以扩展读者在沉浸于阅读之后对该领域的兴趣,形成阅读行为与读者目标与价值的有效联结。扩展兴趣还能使读者在合适的机会出现时,倾向于再次参与类似的活动。这时意义性和自主阅读进入读者的兴趣循环,正是阅读推广人启发读者阅读的合适时机,进而可以帮助读者将维持的情境兴趣转化为萌发的个体兴趣。

“有意义”的概念,或称有意义的阅读,可以基于建构主义和实用主义这两种理论进行解读。建构主义的意义性认为:阅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一个人已知的东西。如果读者能够将新知识与他们的旧知识结构进行联系和整合,那么阅读就是有意义的——这一认知过程被称为同化,即读者通过将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与已知的东西结合起来寻求意义。换句话说,有意义的阅读,就是对先前知识的丰富和延伸。事实上,知识和兴趣是相互促进的:知识的增加会导致兴趣的提升,反之亦然。从实用主义视角看,有意义阅读是指读者认为阅读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例如,上海浦东图书馆的STEM科学实验室、北京市通州图书馆的编程一小时等活动就是将阅读与读者现实生活情境联系起来。

感知意义是维持情境兴趣的关键因素,甚至可能诱发个体兴趣的发展。此外,支持兴趣发展的条件不仅需要产生积极的感受,而且需要从外部支持转向更多的内部支持。因此,与“激发兴趣”状态下好奇心由图书馆员强加给读者不同,处于“扩展兴趣”状态下的读者可能会自己开始产生好奇心。这些好奇心产生的问题(或读者自我设置的挑战或任务)使读者能够将他们目前对内容的理解与其他观点联系起来,重新考虑他们已知的东西,并寻求更多的信息。因此,读者可能会以新出现的个人兴趣来重新定义任务要求,在未来通过阅读来加深和拓宽他们关于目标领域的知识或技能。在这个阶段,读者也会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参与到图书馆的科普阅读推广活动中去,而不会感到压力。

总之,图书馆可以通过科普阅读推广活动,激发读者兴趣,并在促进和维持读者的情境兴趣中发展出读者个体兴趣。这时,读者个体的情感目标将与所学领域的核心认知目标趋同或兼容,使得读者个体的价值观和成长中的自我理念相一致,进而促进了读者的发展提升。

2.4 连接读者的阅读兴趣、习惯与挑战

2.4.1 阅读兴趣和习惯

在兴趣循环理论的语境中,兴趣和习惯(一种重复的行为方式)形成了互惠共生关系。一个人的习惯可能源于兴趣,读者在培养了阅读兴趣后,可能会习惯性地进行阅读。基于兴趣循环理论的习惯养成,超越了传统行为主义习惯养成的内涵,而聚焦在培养通过阅读形成的学习和创造习惯上。即读者带着兴趣不断地、习惯性地阅读,其阅读过程就是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创造的习惯需要读者的心理能力、情感状态和智力,而这往往不是自动的(即在特定情境提示下经常重复的行动,几乎不需要思考),而是目标导向的(即在特定情境中通过特定行为反复追求目标)。

通常情况下,读者在需求或灵感的触发下,会以自我指导的方式(一般是通过阅读进行学习)不断进行实践,而这种具有认知挑战性的个人习惯,通常是出于内在的兴趣或激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在他习惯性的工作中形成滚雪球效应,帮助他不断提升。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图书馆举办的科普活动“机器人编程课程”就是将编程过程作为一种心流体验去吸引读者。由于读者对程序开发的内在兴趣,可能会经常性地将这种心流体验作为一种习惯来寻求。因此,成就感和满足感以及通过这种习惯建立起的自我认同,会互惠性地提高读者的兴趣。

2.4.2 阅读兴趣和挑战

兴趣被认为是激情的种子。在兴趣循环理论的背景下,激情指的是个体对某项活动的深层次的、强烈的兴趣。有学者总结了图书馆环境的关键特征,指出在图书馆环境中,读者能感觉到有能力和动机相近的同伴支持;图书馆员的热情服务,促进了读者的认同和理解;图书馆环境中有足够的挑战让读者有机会完成各种不同的、有意义的、认知上复杂的任务。这些描述与本文兴趣循环理论中所阐述的许多设计原则具有相似性。因此,“挑战”成为读者阅读兴趣发展为阅读激情的关键策略。事实上,挑战在激发兴趣、沉浸兴趣和扩展兴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激发兴趣来说,挑战可以驱动好奇心。对于沉浸兴趣来说,挑战可以加深读者对兴趣活动的参与度。对于扩展兴趣来说,挑战可以代表读者的目标。由于不同层次的目标会驱动不同程度的努力和坚持,因此我们可以鼓励读者通过克服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阅读任务来建立强化目标。有了挑战,读者就会通过刻意的练习驱使自己去实现目标。这种追求的过程对读者来说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对已有知识的丰富和延伸,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关。因此,挑战对目标的设定是有帮助的,并进一步提升和加深读者的兴趣,成为长期的激情。

3 案例分析

3.1 身教式持续默读活动

身教式持续默读活动 (Modeled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MSSR)是一项旨在培养读者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科普阅读项目。MSSR作为一种密集的图书阅读推广活动,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帮助读者获取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阶MSSR主要包含四个方面:(1)示范:阅读示范者与读者一起阅读;(2)持续:读者保持长期阅读;(3)无声:必须保持安静,才能专心读书;(4)阅读:读者阅读自己选择的书籍。当完成初阶MSSR的相关目标和任务并取得一定成效后,就可以考虑进阶MSSR,将读者的阅读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进阶MSSR要求读者建立阅读社区并进行分享,读者可以记录阅读感受,评价读物,开展阅读创作并进行展示和推荐,同时还可以浏览其他读者的阅读记录,与其他读者进行交互等,阅读社区的构建将进一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创作灵感。

3.2 基于MSSR的科普阅读推广活动设计实践

在MSSR活动开始之初,阅读推广人并不完全了解每个读者的阅读情况,比如他们读了哪些书,对科学书籍的看法,阅读的兴趣偏好及阅读水平等,我们试图采用技术平台来解决这个问题。即通过“豆瓣阅读”“京东阅读”“微信读书”等在线阅读平台,观察读者的阅读情况,并鼓励读者在读完一本书后,在平台对其进行记录,并对喜欢的书进行点评,或者推荐给其他读者。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帮助读者学会总结、阐述等阅读策略,还帮助阅读推广人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读者的阅读偏好和阅读需求。

笔者通过分析平台数据和访谈发现,宿迁市图书馆读者具有以下特征:(1)82%的读者是凭兴趣进行阅读;(2)35%的读者是出于对书名、封面、序言或内容简介的好奇而开始阅读;(3)18%的读者是期望从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开始阅读;(4)67%的读者容易受科学家影响而开始阅读,同时也会接受名人榜样、业内大咖、老师同学的推荐和分享等;(5)76%的读者希望与他人进行阅读分享与讨论,愿意展示和推荐自己的阅读成果,其中70%的读者希望图书馆能组织共读一本书的阅读推广活动;(6)73%的被调查者是女生,她们愿意阅读女科学家的励志书籍,期待自我价值的早日实现。

基于上述调研数据,考虑到多数读者对共读感兴趣,并且愿意在图书馆参加科普阅读推广活动,图书馆阅读推广人选择将MSSR活动作为切入点,以居里夫人的女儿所著的《居里夫人传》为推广书籍,面向图书馆196名读者开展MSSR活动,在兴趣循环三要素基础上,结合读者的兴趣特征及表现,设计具体的阅读推广实践过程(见表1),并通过问卷调研了推广的效果。

表1 基于兴趣循环的图书馆科普阅读推广设计实践案例

由表1可知,上述科普阅读推广案例模式对读者在激发兴趣、沉浸兴趣和扩展兴趣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为进一步了解上述阅读推广案例模式对读者阅读投入和科普的影响,我们对其中50位案例读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发现72%的读者认为其在与阅读推广人、同伴交流和合作方面有了较大提升;79%的读者指出其主动阅读及阅读带来的思考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80%的读者认为其在阅读策略上有了明显改善;92%的读者表示居里夫人的传奇人生和巨大科学贡献使得自身对科学保持了极大的兴趣和尊重。因此,当前的阅读推广实践案例大大促进了读者的阅读能力、阅读投入度和科学素养,该结果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基于兴趣循环理论的科普阅读推广设计模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 结语

兴趣是阅读发生的基石,本文基于兴趣循环理论,深入探讨了培养读者阅读兴趣的关键因素,并通过案例分析了阅读是如何通过兴趣驱动的活动发生并形成阅读习惯的,为图书馆的科普阅读推广和读者阅读兴趣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构建了一个设计框架。好奇心驱动的阅读、心流体验和有意义的阅读为激发兴趣、沉浸兴趣和扩展兴趣的科普阅读推广策略奠定了基础。然而,在具体的科普阅读推广设计时,这三个要素/状态之间的界限可能并不十分清晰。相反,它们可以被看作是支持读者兴趣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连续。

此外,“激发兴趣——好奇心”“沉浸兴趣——心流”“扩展兴趣——意义性”三个部分所阐述的设计考虑,也并不一定局限于各自的科普阅读推广策略。例如,虽然我们只在“扩展兴趣”部分强调了意义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好奇心驱动的阅读和心流活动不能以意义性的方式设计。基于兴趣循环理论的科普阅读推广活动设计者可以从本文提出的框架开始实施,一旦熟练掌握了设计技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就可以进行灵活的差异化设计,以提升科普阅读推广活动的效果。当这样的活动根据图书馆科普阅读推广计划持续进行时,就可以为读者提供大量的再参与机会,而当读者的兴趣由情境兴趣发展为个体兴趣时,就不再需要激发兴趣了。而且,只要图书馆科普阅读推广活动设计得当,活动富有挑战性,不仅会形成阅读兴趣,而且还可能成为一种阅读习惯,并有望成为一种终身习惯,进而不断提升读者的科学素养和创造力。

猜你喜欢

心流科普图书馆
问一个研究真正幸福状态的心理学家
图书馆
契克森米哈赖的幸福课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心流研究概述
心流中的音乐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