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精准医学前沿 持续开展探索性研究
——专访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研究员沈侠

2022-08-05拓晓瑞

广东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粤港澳研究院医学

文/拓晓瑞

[导读]

当前,精准医学受到全球各国的高度重视,“谁掌握了精准医学的发展前沿,谁就掌握了未来社会的健康、科技和经济发展制高点”,主要发达国家均开始大力布局发展精准医学,推动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研究员沈侠,作为国家高层次引进人才,长期致力于统计遗传学方法创新研究与多组学大数据分析。沈侠团队通过统计模型的研发以解读复杂性状与疾病的遗传机制,在新冠受体蛋白遗传图谱分析方面取得了积极的研究成果,为新冠肺炎及其并发症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学基础,为推动精准医学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深挖生命科学大数据 解读复杂性状与机制

《广东科技》: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个人及所在机构的基本情况。

沈侠:我主要从事遗传学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创新研究以及开展数理科学、计算科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现任职于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以下简称“研究院”),是国家高层次引进人才。具体研究方向包括3个方面:一是开发新颖的统计遗传学模型与分析方法;二是分析高维生物多组学数据,以剖析复杂性状的遗传信息;三是通过构建预测分析手段,实现复杂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我在国内外主持过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培养了一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

我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是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复旦大学三方共同举办的省属事业单位,2020年10月经广东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核准注册登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担任院长,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林鑫华教授担任执行院长。目前,研究院已获批建设广东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和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联盟理事单位、广州南沙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的发起单位和常务理事单位。

研究院高度重视产业技术研究工作,整合各方优势创新资源搭建了多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形成科研创新的“四梁八柱”。如围绕重大疾病精准防诊治研究,设立了遗传疾病、肿瘤防治、神经疾病和老年健康4个研究所;聚焦重大产业技术方向,设立了健康医疗电子、智能医学、线粒体遗传与健康、类器官与再生医学、细胞治疗与免疫治疗、原创新药、精准诊断和基因组技术8个研究中心;以提供生物医学高端技术服务为目标,设立了核酸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精准医学大数据、单细胞生物学、分子与细胞影像、类器官与细胞治疗、创新医疗器械、实验动物中心和生物样本库10个高水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根据发展规划,未来研究院将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复旦+南沙”双基地模式,有效整合复旦大学在基础研究领域和临床研究的雄厚实力与广州尤其是南沙在科研转化、产业创新和营商环境方面的综合优势,共同打造面向精准医学前沿尖端研究和重大成果应用转化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课题组科研团队部分人员

本人团队属于研究院的智能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致力于通过对生命科学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为国家人群大健康作出贡献,具体方向涉及复杂疾病的数量遗传模型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对疾病的精准干预,以及各类高度交叉的计算生物学前沿等方面。目前,中心拥有丰富的自主知识产权算法和技术,研究人员也已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多项研究成果实现国际领先,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Nature、Science、Cell、Circulation、Nature Genetics、Nature Medicine、Nature Biotechnology等国际领先学术期刊。

《广东科技》:请您介绍一下近期的主要科研成果。

沈侠:近期,我们团队的一项主要研究成果与新冠肺炎疫情密切相关,研究重点是探索新冠受体蛋白的人类遗传图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2022年4月1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4.8亿例,死亡病例超610万例,严重危害全人类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血管收缩素转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2,ACE2)是新冠病毒侵入细胞的受体蛋白,其在心血管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心血管疾病及新冠肺炎并发症存在紧密联系,因此,解析ACE2蛋白的遗传机制也成为了开展新冠肺炎基础研究及防诊治的关键。此前,业界尚不明晰ACE2蛋白水平的遗传机制,针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够深入。聚焦这一问题,本项目科研团队开展相关探索性研究,并于2022年4月将研究成果“Genetic landscape of the ACE2 coronavirus receptor”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上。该研究收集了14个人群队列中合计超28000人的血浆样本,完成了迄今最大的冠状病毒受体ACE2蛋白全基因组关联荟萃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meta-analysis, GWAMA),揭示了ACE2蛋白水平的遗传图谱,评估了ACE2与新冠肺炎、心血管疾病等众多复杂疾病与性状的遗传相关(即两两性状间由基因决定的相关性)和因果效应,为新冠肺炎及其并发症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学基础。

加强培养批判性思维 形成更多原创性成果

《广东科技》:根据您的工作经历,您觉得国内外在推进基础研究方面有什么差别?有哪些先进经验可供借鉴?

沈侠:我在国内外的科研机构都工作过,个人来看,国内外科研机构在开展基础研究方面并无本质差别,都是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科学问题开展相关研究,都是在有限经费支持下通过科研团队的仔细研讨和创造力逐步推进基础研究。客观来讲,国内外基础研究都面临着科研项目经费支持的压力,许多好的基础研究项目和有潜力的科研人员经常会因项目申请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而未获支持。目前,国内基础研究在国际化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吸引外国科学家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也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基础研究平台。

总体来看,国内外科研体系各有利弊,但是国外一些好的做法我们可以多学习借鉴。如在项目申请方面,国外很多项目申请书明确页数与字号的限制,将项目以最精辟的形式描述;在国内,虽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实现科研项目的无纸化申请,但申请书的撰写通常仍然十分冗长。在经费使用方面,我国可借鉴国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先进做法,大力推广实行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尽可能允许项目负责人自由支配各类别预算的比例,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此外,在各类项目评审过程中,我们的国际化程度严重不足,可一定程度上引入国际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

《广东科技》:您所在机构在鼓励青年科学家/青年科技工作者从事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这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沈侠:研究院十分重视基础研究工作,通过系列措施鼓励和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基础研究,进一步提升全院基础研究水平。一是加强海外青年基础研究人才引进力度。坚持“四个面向”,围绕研究院重点科研领域基础研究发展需求,以优厚的待遇面向海外大力引进青年科学家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形成人才聚集发展优势。二是鼓励青年科学家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申请国家和省级基础研究相关项目,通过承接项目进一步提升青年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三是结合科研任务需要,研究院自行设立了一批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推动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尽快实现转化。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国内外基础研究人才入驻粤港澳大湾区,力争将研究院打造成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基础研究科研机构。

课题组科研项目研讨

《广东科技》:结合工作实际,谈谈青年科学家/青年科技工作者如何提高基础研究创新能力?

沈侠:青年科学家和青年科技工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不能人云亦云,因为批判性思维是开展创造性基础研究的基石。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需要多接受科学思维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加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不宜于过多地关注技术能力。在快节奏的当下,青年科学家更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凝练出重大科学问题,并选准自己的科研方向,十年如一日长期开展研究和探索,最终才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

《广东科技》:最后,请谈谈对科技管理部门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意见或建议。

沈侠:当前,国家和广东省都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制定出台了大量支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政策措施,这对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我认为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和科技创新强省,需要在基础研究方面进一步加强部署,力争走在全面前列。一是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制定出台有力度的政策措施,体系化部署推进基础研究工作,力争取得更多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二是加强青年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设立青年基础研究项目,支持博士后、博士毕业生等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研究人员积极承担基础研究,提升青年人员的研究水平。三是建立基础研究科研交流平台,为基础研究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研究学习和交流机会,鼓励其参与国内外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帮助科研人员尽快成长。

(本文素材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猜你喜欢

粤港澳研究院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