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书画保护修复中的二次脱色现象及预防

2022-08-05尚小临王若苏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色料绢本脱色

田 朋,尚小临,王若苏

(1. 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陕西西安 710032; 2. 西安纸尚工坊文物保护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65; 3.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

0 引 言

中国古书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强烈的艺术特色和文化特色。从很早以前开始,古人便认识到了书画作品的收藏和传承价值,在书画作品形式和内涵不断进步的同时,书画收藏与书画修复亦一起得到了长足发展[1]。

在书画修复中,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病害情况是制定修复计划的重要前提。常见的书画病害有断裂、残缺、酸化、污渍等,这些都是在修复前可以全面掌握情况、修复时二次损害较小的病害,在近代书画分析、修复、保存论著中有较多研究,但本研究所述修复中的二次脱色现象则较少被提及。

这种二次脱色不属于书画在修复前可见的原始病害,而是一种修复过程中人为产生的脱色,属于二次损害,缺乏相关的研究和技术手段优化,处理难度较大,主要涉及命纸揭除工艺。此病害对书画作品的伤害程度与修复师的经验和使用的材料、工艺有直接关系,对修复中的二次脱色现象认识不深的修复师如果在修复过程中盲目冒进,很容易造成病害发作,脱色程度大时对作品画心会造成不可逆的巨大破坏,不如不修。

本工作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对古书画修复中的二次脱色进行全面的研究,阐述了修复中二次脱色现象的成因;为预防二次脱色现象出现,提出在修复前判断书画是否会发生二次脱色的方法,并根据书画作品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修复技术路线。本研究为古书画病害的研究、书画修复技术的优化提供参考。

1 古书画修复中的二次脱色成因

从材料上来说,古书画由颜料与纸、绢等颜料载体组成,收藏流传至今的古书画一般还会留有装裱部分,这三种材料受到外界的不同影响,会从不同的方面导致书画颜料脱落,常表现为颜料被外力吸附脱落,导致书画作品颜色发灰、暗淡,严重的会失去局部颜色,本质上是由颜料中色料的脱落导致。

1.1 颜料老化脱落导致的二次脱色

1.1.1颜料老化脱落的原理 传统中国画颜料制作方法由“洗、捣、箩、淘、研、蒸、煮、飞”八个部分组成。简单来说即原料清洗捣碎、筛选研磨、加胶蒸煮,最后使用水飞法,加入明胶和水研漂,分出粗细、色阶不同的颜料以供使用[2]。古代画家常常根据画面色调的要求,以水飞法自己制作颜料,这种传统颜料包括天然矿物磨成的粉末色料以及具有黏性的胶料。

创作好的书画中,色料由胶料黏附于书画载体上,保存过程中温湿度、光、有害气体的作用会使胶料蛋白老化分解成氨基酸,失去黏性导致色料脱落[3]。书画颜料最常用的胶料是明胶等动物胶,动物胶经光、热老化后,蛋白质α-螺旋结构破坏,逐渐解螺旋[4],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劣化是造成光降解的主要原因,因此蛋白质会出现泛黄、脆损等现象[5]。当胶料老化后,黏结能力降低,色料便会从画心上松动、脱落,此时再经修复中的外力作用,松动的色料亦会脱落,造成书画二次脱色。

1.1.2造成二次脱落的直接原因 原因有二方面。

1) 修复中助纸吸附造成脱色。传统修复技术中,为保护老化、朽烂、稳定性差的画心,在清洗完翻面之前,为避免翻面时破坏画心、或在进行背面修补时画心移动,必须在正面糊双层宣纸或水油纸以固定破碎的画心,这些辅助固定用的纸张被称之为助纸[6]。此时画心正面的颜料会直接黏合在助纸上,因颜料中的胶料老化,再加上在修复过程中画心经水浸泡,颜料会脱胶松动附着在助纸上,去掉助纸时色料被助纸吸附脱落,如图1。

图1 脱落的色料吸附在助纸上Fig.1 Adherence of pigments to the auxiliary paper

2) 保存中覆背纸吸附造成脱色。书画装裱形制包括手卷、立轴、对联、册页、扇面等,其中手卷式装裱体积较小、轻巧而适于阅览、保存,历代不衰。宋代以前,古籍与书画装裱共用手卷形制,后来书籍装裱形制转向册页、包背,手卷成为了书画装裱的主要形制[7],配以合适的收藏和展示方法,保存下了大量的古今名作,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

在收藏期间,手卷装裱的作品需卷紧,以丝带捆扎,画心颜料直接与覆背纸接触。若长年累月胶料老化或局部经水浸泡后,颜料易脱胶松动附着在覆背纸上,在打开卷轴时,与画心卷在一起的覆背纸会带走色料。

1.2 绢本揭命纸导致色料脱落

对于绢本书画来说,除了常见的颜料老化后受外力影响脱落,还有绢本工艺技法、修复方法综合造成的揭命纸后脱色。揭命纸造成的脱色是绢本书画修复中的常见通病,大部分绢本书画修复中的二次脱色都发生在揭去背面命纸这一步,如图2,可见命纸上大量颜料附着。

图2 绢本揭命纸时的脱色Fig.2 Adherence of pigments to the silk painting backing paper

古代绢一般由蚕丝织成,具有多孔隙、亲水吸湿的特征[8],经纬线间隔较大且不均匀,会产生很多细孔,更柔软易弯且具有更高的透过性,这种情况下,仅一层绢会出现颜料渗漏,难以作画。常用的解决方法是在一层绢后先托覆一层宣纸,再于绢表面进行书画创作,这种混合材料将纸绢彼此结合,兼具纸的致密柔韧和绢的润墨特点,但颜料会透过绢的孔隙黏附在纸上;另外除近现代一些画家为追求半生熟宣纸效果而直接使用生绢作画外,自唐代以来绢本作画通常采用各种方法把生绢“做熟”,即填补生绢经纬孔隙的方法,如作画之前在绢背上刷胶矾水、厚涂颜料、刷面糊、涂蛤粉等进行打底,防止颜料洇染漏色,这时打底材料会通过浆糊黏合在命纸上。在绢画修复过程中,如遇画心起翘空壳,按照惯常的步骤会进行背面命纸的揭取,此时命纸上带有颜料的打底材料会随之被一同揭下,因此绢本画面经修复后色泽常会变的发灰、暗淡,绢本揭命纸造成脱色发生的具体过程示意如图3。

图3 绢本揭命纸造成脱色的成因示意Fig.3 Cause of decolorization on silk paintings after uncovering backing paper

另外在进行背面的修复工作时,绢本身的材质对颜料的附着力较差,经水浸泡后容易造成部分颜料脱落,揭命纸时命纸产生的吸附力也会从背后吸附掉一部分绢面原有的颜料。

2 书画修复中二次脱色的预防

2.1 修复前对书画脱色与否的判断

2.1.1已经发生二次脱色的情况 在修复之前即可观察和预估到的二次脱色属于表面脱色,是胶料老化变质造成的颜料黏结不牢、色料粉末脱落,从而让颜色沾到外界物质表面。如展卷时已经可以观察到覆背纸上有明显的颜色吸附现象,证明该作品的颜料稳定性已经大幅降低、非常容易脱落,在修复时很容易被液体、助纸、工具等带走,导致画面颜色灰暗斑驳,在正式修复前需进行固色处理;覆背纸上未见颜色的,在修复之前也应使用浸湿的纸条、棉签等按压或轻轻擦拭,确定颜料是否牢固,如有掉色现象,亦需要提前进行处理。处理后,修复中一般不会发生脱色。

2.1.2不会发生二次脱色的情况 根据绢本揭命纸导致脱色的成因,具有以下几种情况的绢本书画可以认为是在揭命纸时不易发生脱色现象,可以揭掉原有命纸,重新贴覆新命纸。

1) 上过胶矾水的质地致密绢本。胶矾水是明矾与明胶按一定比例混合的溶液,用于纸绢处理或绘画作品固色处理。胶矾水处理纸绢的原理是填平纸张纤维、绢丝经纬之间的凹陷和空隙,防止颜料晕散走墨,同时具有更强的抗水性[9]。古代绢的织造具有不同的标准,总体来说双丝绢优于单丝绢,在此基础上纬线、经线的根数越多,绢越是细密。现存晋唐以前的绢本基本是单丝绢,五代以后的绢本以宋绢为优,洁白而均匀细密,元明清的绢相对粗糙稀松,修复中揭命纸造成的脱色亦较为严重[8]。对于经纬线排布非常紧密,几乎没有空隙的绢制成的绢本,使用胶矾水从背面封住绢丝经纬之间的空隙后,绘画颜料会附着于绢丝和胶矾水处理层上,而不会进入浆糊和命纸,此时去除浆糊、揭去命纸不会影响表面颜料。要判断绢本是否透色,可在修复前使用显微镜观察表面情况,判断绢丝经纬之间是否具有明显空隙,颜料是否透漏至下层。较致密的绢本书画在显微镜下空隙几乎不可见,全部颜料都附着在绢丝表面。

2) 前人修复过的绢本。中国古代书画收藏和修复历史悠久,大多流传的古画善本早已经过一次或以上的前人修复,此时的书画可能已经被揭去最初的命纸,即已经发生过揭命纸造成的脱色。一般来说较不稳定的颜料早已被命纸带走,剩下的都是在表面附着较为稳定,不会进入背面浆糊和命纸的颜料,但经年老化后仍有脱色的风险,应在修复过程中即时观察调整方案。

可在修复之前对绢本表面进行显微观察,看是否有颜料通过经纬之间的空隙透漏。经前人修复后已发生脱色的绢本书画,在显微镜下可见剩余颜料附着在绢丝上,经纬空隙之间露出背纸,显得颜色较为稀疏。

2.1.3可能发生二次脱色的情况 以下情况如揭掉命纸会产生二次脱色现象,所以修复时进行针对性处理。

1) 手工绢制成,经纬空隙较大。在提前托过命纸的绢上创作,且经纬较稀疏、空隙较大的绢本,其表面颜料容易透过经纬空隙附着在命纸上。在显微镜下可见经纬之间的空隙内填充有颜料,此时揭去命纸会使得该部分颜料被一同揭去,造成画面颜色暗淡,如图4。

图4 绢画表面颜料透过经纬空隙附着在命纸上Fig.4 Penetration of silk painting pigments into the backing paper through gaps

2) 手工绢制成,画心打过底色。中国画中的打底色即为整幅画面染色,一方面能够削弱、中和分染带来的强烈阴阳对比;另一方面,在分染的基础上罩色,能够使画面显得厚重。

绢本打底色可采用正面晕染法、罩色法和反面衬染[10],创作者根据画面效果随心而定。晕染法和罩色法都是在画心正面着色,整幅画心都会被颜料覆盖,渗透入背面的颜料也会更多,揭命纸时会导致画面发生大范围脱色;如是使用反面衬染的方法打底色,背面命纸和浆糊会直接和颜料黏合,脱色更加严重。

2.2 修复程序优化

2.2.1颜料老化导致二次脱色情况的处理 表面颜料老化所致的二次脱色,应在修复之前对画面进行加固。常用的表面加固材料有胶矾水、明胶、白芨,以及各种复配材料、合成材料,以毛笔蘸取后涂抹在颜料表面,这些试剂能够在颜料表面成膜或对色料颗粒起黏合作用,消除表面起翘和开裂现象,且难溶于水。一些固色剂能够同时改善纸张力学性能、延缓颜料的老化[11]。进行表面加固后,可按流程正常进行修复步骤。

同时,修复时糊在画心正面的助纸种类、性能不同,也会影响颜料的吸附,应当慎重选择吸附性较弱、强度较好、不会对画心材料造成影响的助纸。常用的助纸有绢、宣纸、皮纸、水油纸、化纤纸等,其中细密丝绢的强度最强,经纬交叉的结构使其不易撕裂,但吸湿性较强,作为助纸时更容易发生二次脱色;宣纸为增加韧性和强度,常采用裱合的双层宣纸;皮纸以树皮为原料,纤维素含量较高、纤维较长,韧性和耐久性较强[12];水油纸是以竹纸为基础,配置一定比例的桐油与双氧水涂刷风干后而成,较为光滑坚韧,然而桐油一方面能够溶解、吸附有机胶,另一方面也有污染画面的隐患[13];化纤纸是近年新研发的一类助纸材料,其纤维具有更加细密的经纬结构,吸湿性较小、强度较好,综合来看十分符合书画修复的要求[14]。

2.2.2绢本书画的处理 由于绢本揭取命纸会产生二次脱色,修复时如果盲目揭掉原命纸会对画面产生很大影响,所以一般原则上不揭命纸,但古旧书画年代久远,很多作品经前人修复过,实际遇到的情况较为复杂。总体来说绢本书画的修复优化分为三种主要情况,再跟据实际情况细分处理方法。

1) 保留原命纸的处理。当一幅绢本未被修复过或在前人修复中保留了原命纸,即未发生过揭命纸造成的脱色,此时画作颜料较为完整、稳定,原则上在修复中亦应保留原命纸。

如前人修复中在原命纸后又加上了一层命纸,这种情况下仅揭去第二层命纸即可。

如仅有原命纸存在,且画面未打底色,这种情况下不揭命纸,使用滚浆法处理。具体操作为画心正面朝上,在表面刷上一层稀浆糊,然后使用卷成条的毛巾滚压表面,使浆糊通过绢面渗透,填充命纸与画心之间的空壳,使得命纸与画心黏合,如图5。

图5 滚浆法原理及操作Fig.5 Principle and operation of the rolling paste method

对于打过底色的画面,用于打底色的颜料会填充绢面的大部分空隙,浆糊不易渗透,滚浆法效果有限,此时采用揭命纸后回贴的方法。首先在命纸表面糊上助纸后,揭取部分命纸,以尺板固定位置,对揭出的画心背面进行处理,然后将命纸贴回原位,如图6,实施时需要保证揭取的命纸完整、回贴的位置准确,对修复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这种方法既让命纸上吸附的部分颜料能够保留在画心,保证画面的完整,也对旧裱进行了重新处理和固定,延长了书画的寿命。

图6 回贴法操作Fig.6 Operation of the returned pasting method

对未打底色的重彩画面,因颜色浓重、颜料较厚,在局部重彩处正面浆糊无法渗透,其下会有空壳,此时采用滚浆法结合局部回贴处理。

2) 无原命纸的处理。对于经前人修复后原命纸被揭掉的书画,前人修复时会重新加命纸,这层命纸为了跟当前修复区别开称之为“历史修复命纸”。揭取历史修复命纸时应先局部揭取,观察是否脱色,如不脱色则可直接揭去,否则应进行特殊处理。

如历史修复命纸上吸附有颜料、画面上的重彩较多或画心与历史修复命纸之间的空壳较多时,不宜使用滚浆法,全画采用分段揭取分段回贴的方式;画面局部有重彩且画心局部与历史修复命纸有空壳时,采用局部揭取局部回贴的方式;画面未打底色又无重彩时,采用滚浆法。

3) 原命纸残缺的处理。前人修复时,可能在修复中发现二次脱色严重,影响书画本身而停止揭取,此时原命纸可能只被揭掉了一部分,修复工作就在这种残缺情况下继续进行,如图7。此时会出现补过原命纸后再托历史修复命纸和不补原命纸直接托历史修复命纸这两种情况。

图7 透光可见原命纸残缺Fig.7 Breakage of the original backing paper visible in light

补过原命纸后再托历史修复命纸的情况,可揭去历史修复命纸并试揭补纸观察情况,补纸未吸附颜料时,揭掉补纸重新修补;补纸有颜料吸附时,回贴补纸。

不补原命纸直接托历史修复命纸的情况,应对历史修复命纸进行试揭观察情况,历史修复命纸没有吸附颜料时,揭掉历史修复命纸后对原命纸进行修补;历史修复命纸有颜料吸附时,将带有颜色的部分历史修复命纸局部回贴,剩余揭掉。

2.3 二次脱色的预防和修复效果实例

针对二次脱色采取的预防及相应修复技术措施,会对修复效果产生极大影响,现以两幅绢本画为例进行修复效果对比说明。

《明人乞巧图》为明代绢本工笔淡彩人物画,在进行修复前检查分析时发现,该作品多处存在厚度不均、补残、贴折条等前人修复痕迹,局部画面色彩有饱和度、明度不均匀的异样,在作品背面打光可见人物面部被揭去了一部分原有命纸,揭去命纸部分与其他未揭命纸部分相比颜色明显变淡,如图8,很可能是前人修复时发现二次脱色从而停止了揭取。

图8 修复中发生二次脱色的作品局部Fig.8 Local comparison of the painting with sheddingof pigment

《山水图》为清代绢本工笔淡彩山水画,经观测无前人修复痕迹,属于首次修复,画面颜料较为完整,局部画面如图9a。在处理画心起翘空壳时,由于该画心绢料质地较稀疏,颜料极有可能渗透至命纸,如按更换命纸的常规处理方法可能会产生二次脱色,因此修复时没有进行命纸揭除,而是在起翘空壳处采取滚浆法进行画心与命纸的重新粘贴。图9b为该作品修复后的局部效果,可见画面颜料完整、色彩统一,与修复前对比无明显的变化。

图9 修复中进行预防处理的作品局部对比Fig.9 Local comparison of the painting with prevention

通过这两幅作品的对比,可以得出二次脱色预防措施和相应修复技术的效果很好,有效避免了因修复而产生的书画二次脱色问题,修复后的作品保持了画面原有色彩的完整性与统一性,中国画“气韵和谐”的艺术核心价值得以留存。

3 结 论

修复中二次脱色的成因是书画颜料中色料脱落导致画面失色,一方面是颜料中黏结用胶料老化、色料脱落,此时松动脱落的颜料在修复中会附着在修复用品上;另一方面是书画用绢本身具有空隙,使得颜料同时附着在绢丝和命纸上,揭命纸时将绢本命纸上附着的颜料一同揭去。要对修复中的二次脱色进行预防和处理,应确定预防判断标准,优化修复技术程序。书画作品修复前应以浸湿的纸条、棉签等按压或轻轻擦拭后,以掉色情况判断其颜料老化程度,如有脱落则需进行固色处理。在修复绢本书画时,还应提前根据绢本具体情况判断揭命纸时是否会脱色,上过胶矾水的质地致密绢本、前人修复揭命纸时已发生过脱色的绢本被认为不易发生二次脱色,可正常揭命纸;手工绢制成,经纬空隙较大及画心打过底色的绢本被认为容易发生二次脱色。易发生二次脱色的绢本主要分三种情况处理,原命纸保留的绢本,如未打底色则使用滚浆法处理,局部重彩及空壳揭取后回贴,打过底色则使用回贴法处理;历史上前人修复后换过命纸的绢本,应试揭历史修复命纸观察是否脱色,不脱色则直接揭去,脱色则采用与原命纸相同的处理;前人修复时只揭取了部分原命纸的绢本,如原命纸被补过,应试揭补纸,不脱色则揭去、脱色则回贴,如原命纸未被补过,应试揭历史修复命纸,不脱色则揭去后补原命纸,脱色则回贴带有颜色的部分历史修复命纸后再补原命纸。本研究结果为古书画病害的研究、书画修复技术的优化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色料绢本脱色
漆树籽油与蜡脱色工艺条件初探
大孔吸附树脂对鱼籽多肽脱色工艺
喻天柱作品
雨花·艺术 徐华翎作品
一种陶瓷喷墨打印用金黄色色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陶瓷色料及其应用
《鹿鸣》绢本设色
一株结晶紫脱色菌的分离鉴定及脱色性能初步研究
关于干混色料的几个工艺技术点的控制
一种利用钴锰废料制备黑色陶瓷色料的方法及黑色陶瓷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