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遗产廊道研究热点与趋势探析

2022-08-05刘苏梅沈艳丽

绿色科技 2022年13期
关键词:廊道遗产文化遗产

王 宽,刘苏梅,沈艳丽

(南华大学,湖南 衡阳421001)

1 引言

遗产廊道概念是绿道运动、风景道建设和区域遗产保护理念共同发展与相互作用的产物[1]。1933年《Greenways: A Guide To Planning Design And Development》第一次明确遗产廊道概念,即“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2]。

中国学者自21世纪开始逐渐重视起对历史文化遗存采取区域化保护的战略方法,开始了对美国遗产廊道的理论研究。王志芳等[3]2001年结合中国国情率先将源自于美国的遗产廊道概念引入国内。自此,开始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遗产廊道的本土化研究,为我国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和视角。遗产廊道强调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及其生态价值和经济性,且汇集了遗产保护、历史文化、旅游开发、休闲游憩、教育审美、生态维护、功能整合等多重效应[4,5]。

2 研究工具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软件系统,是基于信息可视化方法、文献计量学法和数据挖掘算法等基本原理于一身,通过展现可视化图谱以及建立网络节点之间的联系来分析各研究对象间的共现及共引关系等的一款可视化分析软件[6]。

2.2 数据来源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的检索栏中输入“文化遗产”“遗产廊道”“文化遗产廊道”等检索关键词,检索时间设置为2001~2021年,共获得文献1062篇。剔除报纸、会议论文及外文图书的文献后得到966篇文献,再将所导出文献导入CiteSpace当中转换为可视化图谱并进行分析。

3 数据结果分析

3.1 基本数据分析

3.1.1 发文量随年代分布情况

文献数量的变化反应该领域研究的发展速度,图1显示了我国遗产廊道研究发表文献在中国学术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各年份发文数量。由图1可以看出,2001年前文章发表量为0,且2005年之前的发文数量都较少,均在5篇以下,为初始萌芽阶段。自2006~2014年发文量逐渐增多,呈快速发展趋势。在2015~2021年期间,发文量持续在80篇左右,呈稳定发展状态。总体来看,可以认为2006年为遗产廊道研究发展阶段,并在随后几年发展迅速,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3.1.2 代表人物及高产机构

时间跨度选定为2001~2021年,节点类型选择为作者Author,运行CiteSpace软件后得到了节点数为466,连线数为227,密度为0.0021的遗产廊道研究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图2)。可视化结果表明:整体的结点分布比较分散,而且节点间的连接也比较少,只有几个较为明显的节点,较为明显的是以俞孔坚为首的一个网络结构。同时通过CiteSpace数据分析得出,导入的966篇文献中共有466位作者,表1显示出发文量超过5篇的9位作者,其中,俞孔坚的发文数排名第1。

年份图1 CNKI数据库中“遗产廊道”主题文献分布

时间段选择为2001~2021年,节点类型选定为机构,其他参数设置与作者参数一致,运行CiteSpace软件后得到节点数为321,密度与连线数均为0的机构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图3)。从图3中可以看出:发文量最高的研究机构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南京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次之。在跨机构研究方面,各研究机构间连线数为0,没有形成明显的聚类节点。表明遗产廊道领域的研究机构联系不够紧密且研究人员和机构缺乏合作意识,研究知识成果的联通与流动性不强。

3.2 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热点主题。关键词是一篇文献中内容的核心凝练,出现次数较为频繁的关键词通常能反映研究热点。因此,本文从CiteSpace的数据集成中,重点突出的关键词和关键词的聚类,来探索目前国内遗产走廊研究的热点话题。

图2 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表1 国内遗产廊道研究的核心作者及发文数量

本文运用文献数据库中的主题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一个基于关键词聚类的知识网络图谱(图4),并将其归类出中国遗产廊道研究的热点问题。

将整理得出的关键词共现聚类表(表2)进行综合分析,将现阶段遗产廊道领域的研究内容大致总结为如下3个方面。

3.2.1 研究对象

研究领域主要包含了“文化遗产”“文化廊道”“工业遗产”“绿地系统”“景观廊道”等关键词。目前遗产廊道的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来看可分为工业遗产廊道、文化线路遗产廊道、风景资源遗产廊道3类[7],微观角度来看国内遗产廊道的研究对象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河流线路型,如京杭大运河、三峡等;二是道路交通型,如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中东铁路等[8];三是其他类型,如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辽宁满清文化遗产廊道等。其中,以河流线路型最为丰富,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传承研究关注较多,而遗产本身及生态空间的保护研究仍显不足。

图3 机构共现知识图谱

图4 关键词聚类图谱

3.2.2 旅游开发

开发策略主要从旅游业经济的角度对遗产走廊旅游业进行战略研究,传统遗产走廊不同于公共旅游目的地,其通常受到发展和战略的影响。遗产廊道的发展战略应考虑到直接的经济效益,还应考虑到旅游业对邻近地区的社会影响,经济利益和可持续发展也值得关注。王敏等[9]提出了“竞合”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并对“点—轴”、放射性辐射、旅游网络等从区域空间维度发展的模式进行了对比,并指出我国的旅游空间布局应当与“梯形网络”结构模式相结合。其他学者的相似研究也都是将遗产廊道概念应用于旅游开发层面,陈果[10]以山西省潞城市为案例,从遗产走廊的角度探讨了旅游发展的模式,施然[11]则以大运河为例,提出了旅游发展的空间与时间模型,并运用价值曲线来探讨这一问题。

3.2.3 遗产保护

我国学者借鉴国外遗产廊道的研究与保护的相关经验,探讨我国遗产廊道研究与保护。王肖宇等[12]

表2 关键词共现聚类

总结了美国黑石河峡谷遗产廊道的保护方案,包括短期目标——保护与保存,中期目标——加固和维护管理,长期目标——复原、重建和宣传,强调我国应该建立关于遗产廊道的保护机制,完善和建设遗产廊道保护体系。奚雪松、俞孔坚等讨论了美国伊利运河与俄亥俄文化走廊的保护与治理措施,提出学习并借鉴美国先进的遗产区域的保护思想及其完善的管理规划的编制体系,以此建立适合我国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措施[13]。龚道德等分析及参考了美国国家遗产廊道动态管理方面的经验,表明我国大运河遗产廊道的管理模式应因地制宜,并以“文化”为核心,从物质、精神及制度层面来探讨线性遗产的保护与管理经验[14~16]。

3.3 研究趋势分析

突现词能反应出一定时间段的研究趋势,因此为进一步研究我国遗产研究的发展趋势,运行CiteSpace得出关键词突现图谱(图5)。

图5 关键词突现

由图5中可看出各时间阶段的突现词,表现出各时间阶段的研究热点,其中“旅游廊道”和“景观设计”突现率在近两年较为明显,说明这两方面是我国遗产廊道目前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另外,在关键字凸显图中,还能反映出各个时段的研究热点,从而可以对各个时段的热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按时序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图6)。

图6 时间序列分析图谱

图6中反映出了各时间段的不同研究热点,由此大致把我国遗产廊道研究的演变划分概念引入时期、研究逐渐深入时期、研究内涵提升时期3个发展阶段,以此对我国遗产廊道研究进行全面分析。

3.3.1 概念引入时期(2001~2005年)

在该一阶段我国遗产廊道处在起步发展时期,由北京大学的王志芳等[3]于2001年率先将美国的遗产廊道概念引入中国,并首次发表了中国关于遗产廊道的论文《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明确了遗产廊道的概念、特点、选择标准、美国在遗产廊道保护方面的立法与管理,并从空间上分析了遗产廊道的构成要素,对其保护规划进行了重点阐述,且分析了这方面给中国的启示。2004年,李伟等[17]关注到了正在全世界蔓延的遗产保护区域化趋势,且认为这种趋势与美国绿道思想相结合而产生的遗产廊道已经成为一种遗产保护的战略方法,并以大运河为例说明了线性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思路和意义。

3.3.2 研究逐渐深入时期(2006~2014年)

国内对遗产廊道的关注逐渐提高,关于遗产廊道的文章也逐渐增多。遗产廊道的研究开始以案例为导向进行实践探索。孙葛[18]从美学、文化景观、历史的多重视角出发,对丝绸之路新疆段遗产廊道的视觉建构进行研究。朱强等[19]在运河工业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与改造压力的背景下,论述了江南运河段工业遗产廊道的五个保护层次。2008年以后,遗产廊道研究的重心开始向遗产保护领域偏移。俞孔坚等[20]以福建武夷山为例,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建立相应的景观安全格局,运用遗产保护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来探讨我国遗产区域的整体保护途径。王丽萍[21,22]对滇藏茶马古道遗产线路进行持续研究,提出了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构建思路及保护措施。詹嘉等[23]为景德镇陶瓷之路及遗产廊道的构建及其保护提供新的文本和视角。2011年开始,我国各地学者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线性遗产的研究对象迅速扩展,赵兵兵等[24]对辽宁满清文化遗产提出了有效保护的原则和方法及其保护模式的意义。李沁[25]研究了滇越铁路遗产廊道的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席岳婷[26]对唐蕃古道(青海段)的保护与开发进行研究。袁姝丽[27]对构建藏彝走廊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遗产廊道进行研究。此外,还有五尺道、剑门蜀道[29]、川黔驿道[30]等。

3.3.3 研究内涵提升时期(2015至今)

继2014年6月京杭大运河和丝绸之路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之后,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等线性遗产也相继成为研究热点。此后,我国学者开始以遗产保护为核心的区域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为重心。唐岳兴等[31]提出了对中东铁路遗产资源建立城市旅游发展潜力的评估指标,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提出了区域旅游发展建议。江文焜等[32]以丽江市核心区为例,分析了文化遗产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变及驱动因子,提出构建复合型“生态-遗产廊道”。王瑞等[33]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段)”为例,从官方与游客的关注偏好、共现偏好及两者间的差异进行研究,从而为为官方提供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刘抚英等[34]对杭州“富义仓”保护与再利用进行研究,并对其中存在问题与不足提出优化建议。李晖等[35]就普洱“茶马古道”如何建构生态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模式问题,将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的新理念视为发展策略与决策依据。

4 结论与展望

我国关于遗产廊道的研究总体上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未来遗产廊道应综合把握国内研究局限,明确研究重点。

(1)目前在研究尺度及对象层面,遗产廊道主要研究对象为京杭大运河、三峡等河流线路型;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中东铁路等道路交通型;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辽宁满清文化遗产廊道等其他类型,而对于具有很高历史与文化内涵的城市、街区、建筑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另外在图5、6中可以看出近几年研究热点领域为生态景观及旅游廊道,因此未来也需要将旅游廊道、生态景观等元素归于遗产廊道的研究范围。

(2)基于遗产廊道的多重学科视角,其相关研究通常融合多学科知识及研究方法。学科视角主要从景观生态学、旅游学、文化遗产学、历史学、民族学以及城乡规划等角度出发。现有方法主要倾向于实证研究的定量研究分析法,如地理信息系统(GIS)、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等。多重学科视角的研究方法为遗产廊道的研究开辟了新思路,但学科的广泛性不足,研究学者主要集中在景观生态学和旅游学,同时缺乏对多学科协作的系统保护及利用方案的研究。因此在后续研究中亟待加强多学科协作的综合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统计和测量手段,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加强实证研究,以实际运作的完整案例,跟踪研究方法的可靠性。

(3)建立相应的保护与管理机制。重视与加强遗产本身及生态空间的保护,注重人文与自然遗产的整体性、延续性、动态性,推进与加强遗产廊道构建相关利益者的研究与管理;遗产廊道的建设、开发、保护和管理都涉及到不同群体的利益。在未来,应该更为注重协调利益相关者和不同阶层的利益。

猜你喜欢

廊道遗产文化遗产
最美城市“绿化带”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遗产怎么分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Tough Nut to Crack
遗产的分配
千万遗产
工业遗产廊道的旅游开发
北京市将引风除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