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话剧60年

2022-08-04尼玛顿珠

西藏人文地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话剧团舞美小品

◎文/尼玛顿珠

◎翻拍/孙芮茸

话剧在西藏的出现,

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尽管历史并不长,如今无论是在西藏的城市还是乡村,大家都能说出几部话剧作品的名称,一些经典的话剧台词还能脱口而出。

西藏话剧的故事要从一九六二年的春天讲起。那年,第一批藏族话剧表演学员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敬爱的周总理在百忙之中推荐、并确定由田汉同志创作的大型历史剧《文成公主》作为这个班的毕业剧目。该剧在北京演出时,周恩来总理亲自前来观看,并热情洋溢地对演职人员说“你们是高原上的话剧种子,要在西藏生根、开花、结果!”

同年七月一日,西藏话剧团正式成立。这是西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支新的文艺工作者队伍。从此,西藏的民族话剧艺术以其辉煌的篇章揭开了历史的第一页。不久之后,西藏话剧团又排演了话剧《不准出生的人》。北京演出完毕,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年轻的西藏话剧团自此闻名全国。

A 剧目创作剧团的活力之源

一个剧团,要想保持活力,就需要源源不断地创作和推出新作品。西藏话剧团直到现在仍然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与剧团在每一个发展时期都创作推出了能够代表那段时期的优秀作品是分不开的。纵观西藏话剧团的剧目创作,形成大型话剧、小戏小品、影视剧三足鼎立之态。

1962年,周恩来、陈毅、班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文成公主》剧组合影

1963年,中国文联领导同志与《文成公主》剧组合影

大型话剧

除刚刚建团时期的《文成公主》《不准出生的人》之外,六七十年代还创作演出了反映边防建设的《前哨》、反映革命历史的《万水千山》、表现进军西藏重大意义的《冈底斯英雄》等,除此之外,西藏话剧团还排演了革命样板戏《沙家浜》。“文革”结束以后,排演了揭露“四人帮”的讽刺喜剧《枫叶红了的时候》和反映天安门事件的《于无声处》以及《血泪樱花》等作品,这些作品中,除了个别作品是本团自己人员创作以外,大部分剧目是当时内地的优秀剧目移植过来的。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到西藏,西藏话剧重获新生。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话剧美学经过“左”的思想禁锢之后,又一次敞开了自己的胸怀,于是,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思潮和流派被引入。在这种戏剧美学变化的大背景下,西藏话剧团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初期,西藏话剧团的创作和演出也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景象。1983年春天,由西藏话剧团创作的第一部高水准大型剧目诞生了,那就是黄志龙(执笔)、洛桑次仁、大次仁多吉等编剧,欧阳山尊、普布次仁等执导,西藏话剧团的几代演员共同出演的历史剧《松赞干布》,该剧在首都舞台上亮相以后,再次轰动了首都剧坛。得到了中央领导和文艺界高度赞赏,荣获了文化部颁发的中国第一届优秀剧本创作奖。

1981年6月13日《人民日报》刊出胡耀邦、万里同志接见上海戏剧学院第三届藏族表演班赴京汇报演出的消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话剧团创作者们的思想进一步地解放了,观念进一步地更新了,创作题材也更广阔了。由于党的民族政策落实有效,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应用,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涌现出一批具有深度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上相当娴熟的藏文原创话剧作品,标志着西藏话剧开始走向书写民族话剧的新篇章。由西藏话剧团专业编剧索次创作,专业导演普布次仁执导,小次仁多吉、大旺堆、次仁卓嘎、洛丹等主演的五幕喜剧《阿古顿巴》和索次编剧,顿珠多吉导演,多布杰、央金卓嘎、扎西顿珠等主演的七场悲剧《斯几比几》完全用藏文创作,并直接用藏语演出。这是西藏话剧史上第一次有了本民族语言文字创作的经典剧目,标志着西藏话剧创作队伍的日益成熟。他们用话剧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艺术探索和挖掘,这是西藏话剧艺术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20世纪80年代,有一部值得一提的剧目就是根据藏族古典文学名著《勋努达美》改编的民族话剧《意翁玛》,该剧由小次多、晋美、洛桑多吉编剧,普布次仁导演,丹增卓嘎、多吉、大旺堆等主演。这是西藏话剧团把外来的话剧艺术转变成本土化或民族化艺术的一次大胆尝试。该剧的创作者们认真继承、发扬藏族文化和藏族文学语言特点,大胆地从古老的藏戏艺术里借鉴和应用表演方式,使该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非常浓厚的民族特点。《意翁玛》不仅在剧本创作的手法和语言运用上,而且在后来演出时舞台布置、演员的表演方法,以及音乐、舞美、道具、服装等等,无不体现出创作者对话剧民族化问题的探索和追求。1992年《意翁玛》被翻译成汉语,并启用年轻演员宗吉、多布杰、仁旺、欧珠、洛丹等主演,舞美、灯光等重新打造。该剧赴云南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轰动了春城,接着赴上海演出,同样获得了巨大的反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陈昌本同志评价说:“这个戏真能代表我们的民族,我是到过西藏的,我感觉这个戏体现了民族的气质、民族的魂魄、民族的色彩、民族的精神,是一出弘扬民族文化的好戏。”在上海的许多同行专家也对此剧给予高度评价。

《茶马古道》剧照

2009年重排话剧《不准出生的人》

20世纪80年代末期,西藏话剧团还创作演出了很多反映现实生活,讴歌时代精神的作品。其中,有歌颂筑路英雄的历史剧《圣地之路》;有歌颂党的民族政策和富民政策的《心上的琴弦》《旺堆的哀乐梦》;有反映年轻一代新思想的《赞普的子孙》;有歌颂建设精神文明的《婚礼之前》《高原之花》等。

《情满草原》剧照

《宗山魂》剧照

《解放,解放!》剧照

《解放,解放!》剧照

话剧《穿越巅峰》

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电视机的普及,话剧的观众严重地流失,话剧演出很不景气,当然,这不光是西藏一个地区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如此。即便是这样,西藏话剧团仍没有停止创作的脚步,先后创作演出了歌颂“老西藏精神”的《雅砻之恋》;歌颂孔繁森精神的《孔繁森》;歌颂“两路精神”的《寻迹唐古拉》等剧目,这些剧目寻找到了特定的受众群体,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进入21世纪以后,西藏话剧团的创作不仅是从数量上,而且在创作理念和手法上,都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喜人景象。大力加强现实题材剧目的创作和演出,出现了不少好作品。其中,由话剧团编剧尼玛顿珠创作,资深导演普布次仁执导,演员巴桑、卓玛吉、仁青顿珠等主演的反映牧区现实生活的大型话剧《情满草原》;由尼玛顿珠、裴福林编剧,普布次仁导演,索朗次仁、仁青顿珠、卓玛吉等主演的歌颂100年前藏汉军民团结抵抗帝国主义入侵西藏的《宗山魂》;由河波编剧,杨昕巍导演,多布杰、洛丹的能主演的歌颂青藏铁路建设伟大意义的《穿越巅峰》;由尼玛顿珠编剧,穷达导演,索朗次仁、大达珍、洛桑群培、边巴、达娃、小尼珍等主演的反映新时期西藏农村发展变化的《扎西岗》等剧目最具有代表性。这些剧目演出之后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并得到了包括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在内的各种奖项。

2007年4月,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国家文化部从全国各地精选了32 台优秀剧目将在北京公演。西藏话剧团创作演出的《穿越巅峰》从众多剧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了进京演出的优秀剧目名单,并在京演出后,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

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后,西藏话剧团的事业也迎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创作了反映解放西藏的大型话剧《解放,解放!》,该创作演出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藏族勇士奔赴宁波与各族兄弟一起抵御外敌的《共同家园》;复排了话剧团的经典保留剧目《不准出生的人》;创作和演出了由次仁玉珍编剧,由尼玛玉珍导演,由小普布次仁、仁青顿珠、大普次、达片等主演的反映拉萨市民生活在四十年时间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八廓街北院》等剧目。这些剧目演出之后,在全区乃至全国戏剧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西藏话剧团正式升入全国一线的话剧表演团体。高原上的话剧种子终于开花结果,并硕果累累。

世界名剧

1981年,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第三届藏族表演班学员,大胆排演了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藏语版。这是西藏话剧艺术第一次涉足世界名剧,并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 该剧进京演出后,轰动了首都文艺界。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我国少数民族话剧团体中,第一个赴京演出的莎翁巨著,演出不仅轰动了首都剧坛,还引起了国际戏剧界的关注。得到了英国皇家艺术剧院专家的高度评价。

2021年西藏话剧团的第六批表演班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时,又用藏汉双语演出了莎士比亚的另一名剧《哈姆雷特》,在上海、北京和拉萨等演出时,同样引起了巨大反响,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和北京电视台等官方媒体详细报道相关情况,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由此可以看出,西藏话剧团不仅具备能够演出世界名剧的能力,而且是在全国范围内唯一一个能够同时用两种语言演出的剧团。

小品《师徒》

小品《哈喽吉祥》

小戏、小品

藏语小戏、小品的创作演出,是西藏话剧团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西藏广大观众,特别是农牧民群众最受欢迎的文艺形式。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电视机走进普通百姓家里。人们对文化艺术欣赏的方式有了重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少到剧场去看演出,舞台剧的观众流失很严重。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电视文艺晚会的发展,促使西藏戏剧小品的创作和演出。每年举办的各种电视文艺晚会上戏剧小品的需求量很大。西藏话剧团的领导和创作者们,也认准了这个新的平台,从而也改变了剧目创作的思路和计划,大力加强戏剧小品的创作和演出,把戏剧小品创作和演出纳入了每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藏电视台每年举办的藏历新年联欢晚会为主的各种电视文艺晚会,成了西藏话剧团的新的重要舞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藏电视台举办藏历新年电视联欢晚会以来,至今西藏话剧团一直没有断过在这一晚会上喜剧小品的演出。从早期的《战士与阿妈》《看病》,到90年代的《酒鬼拉巴》(系列),再到后来的铁三角小品《百花园的开张》《哈喽吉祥》《岁岁平安》等都是在这个平台上推出,成了西藏广大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广大观众也是从电视荧屏认识了话剧小品,认识了西藏话剧团。

送戏下乡是西藏话剧团每年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要完成许多上级部门所交给的下乡演出场次任务。但是西藏地广人稀,下乡演出是一项非常艰辛的事情,特别是要下到偏远的农牧区时,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基层的演出场地也非常简陋,很多地方只能在村头的空地或者在打麦场上演出,大型剧目无法下到基层,只能带着小戏、小品下乡,所以,这也是发展和繁荣戏剧小品创作演出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西藏话剧团每年都要创作大量的小戏小品剧目,这也是由我们西藏的区情所决定的。话剧团创作的小戏小品,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而著称,在我区广大农牧民群众中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小品《孔繁森》

小品《无题》

随着戏剧小品创作演出的兴盛,也出现了许多西藏广大观众非常喜欢的喜剧明星,比如:被广大观众亲切地称为“酒鬼拉巴拉”的扎西顿珠、被称为“恩琪拉巴拉”的洛丹,以及仁旺、尼玛、丹曲、德央等。并且出现了以扎西顿珠、仁旺、尼玛三人组成的组合,被西藏观众亲切地称为“铁三角”。他们的小品大都是取材于小人物的小故事,切口很小,但是蕴含着丰富的社会问题,真正地做到了“以小见大”,在西藏广受欢迎,家喻户晓。以他们三个为主演,由尼玛顿珠编剧,普布次仁导演的西藏首部电视情景喜剧《快乐生活》更是在西藏家喻户晓,成了百看不厌的经典。

1987年电影《一代英主》

影视剧

谈起西藏话剧团的事业成果,不得不提西藏话剧团参与的西藏题材影视剧拍摄。西藏话剧团自诞生之日起,就跟西藏题材的电影电视事业紧密联系起来。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话剧团的演员就参加了电影的拍摄。

《不准出生的人》电影版《雪山泪》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农奴》是西藏民主改革以后拍摄的第一部西藏题材电影,影片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该片的大部分演员都是话剧团的演员,影片中扮演强巴的话剧团演员大旺堆一举成名,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此后,话剧团演员参加了大量影视剧的拍摄。如:电影《雪山泪》《冰山雪莲》《丫丫》《女活佛》《世界屋脊的太阳》《松赞干布》《神奇的绿宝石》。电视剧《还愿》《小罗布》《三个拉萨姑娘》《弯弯的吉祥河》《巴桑和他的弟妹们》《格萨尔》等。以后,参加的影视剧更多了,具有代表性的有《红河谷》《拉萨往事》《西藏风云》《益西卓玛》《文成公主》《西藏警察》《尘埃落定》《格达活佛》《可可西里》《茶马古道》等。近五年里也有《攀登者》《布德之路》《气球》《我的喜马拉雅》等。这些影视剧播放之后在西藏乃全国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影响。

演员

60年来,西藏话剧团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人才辈出。西藏话剧团的演职人员中90%以上是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都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话剧团先后培养了8 批演员,其中1975年西安话剧院培养的一批和1990年西藏艺术学校毕业的本地培养的一批以外,其余演员都是上海戏剧学院培养的。几届藏族表演班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习过程是艰辛和坎坷的,在这里以第一届表演班为例,简单讲一讲他们的成长过程。

1959年秋天,金风送爽,桂花飘香, 上海戏剧学院接到了中央文化部与西藏工委、自治区筹委会交办的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为西藏培养一批藏族话剧表演人才。第一届藏族表演班有29 名学生。其中男19 人,女10 人。他们大都出身于西藏贫苦农牧民家庭,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当过贵族的用人、家奴。有的从小被迫当“差巴”,在寺庙里做苦工,有的当过尼姑。由于长期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他们被剥夺了学习文化的权利,直到解放后才粗通文字。全班学生的平均文化水平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水平,甚至个别学生还是文盲或半文盲。年龄也是参差不齐,最大的29 岁,最小的仅 12 岁。他们除熟悉一些西藏的民族歌舞外,过去既没有从艺的经历,更没有接触过戏剧作品,在解放前甚至没有看过电影,对话剧表演可以说是毫无了解。所有的学生都没有出过远门,更谈不上来上海。

B 人才培养话剧团的薪薪之火

来上海之前,他们以为,演戏是一种轻轻松松的“玩意儿”,却不料还要学那么多东西,还要考试,请许多的专业老师来授课,真是莫名其妙、不可思议。对全体藏族学生来说,学习困难之大,是做梦也想不到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使这些藏族青年眼界大开,惊讶万分。摆在面前的舞台,是一个有趣而奇妙的世界。他们明白了,演话剧是一种艺术,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每当他们走进那幢漂亮的红楼听课时,看到安静宽敞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看到课程表上排的密密麻麻的课程,他们又有点惶恐,普遍缺乏信心。不少人开始打退堂鼓了,纷纷向老师提出:“我能学会这些学问吗?”“我能演戏吗?”因为在他们的面前,也摆着学习上“三座大山”,就是语言关、文化关和表演关。这三座大山,比唐古拉山还要高。

在课堂上,由于语言的障碍,他们听每一节课,都感到很吃力。他们听不懂老师在课堂上讲些什么,但是又不敢发问。一是难为情,二怕老师“生气”,三怕别人说笑他们“笨”。他们说,我们能进上海戏剧学院的大门,真是莫大的荣幸了,能到这样的教室里听课,更是天大的福气了。老师花了那么多的心血讲课,我们再说“听不懂”,那太对不住老师了。不怪天,不怪地,只怪自己文化水平太低。

1962年《文成公主》剧照

面对基础差、文化水平低、语言不通、习俗不同、学生的年龄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等难题,学院党委认为,困难再大,非胜不可,配备了最强的师资队伍,并提出了培养的指导思想:“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学习上坚持标准,纪律上严格要求。”由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宋廷锡老师任藏族班的班主任,选派有经验老师担任各科目的教学工作,因材施教。为了解决学生们的困难,也为了学习掌握藏语,老师们住进了学生宿舍,跟学生们一起生活。在两年的时间里,经过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和学员们的刻苦努力,这群“雪域格桑花”终于开放了。

1962年7月,第一批藏族表演班毕业以后,带着毕业剧目《文成公主》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拉萨,他们的毕业剧目《文成公主》在北京和拉萨演出以后,引起了轰动,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在自治区党政领导的亲切关怀下,西藏话剧团正式成立,第一届藏族表演班的学员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西藏话剧事业的栋梁和著名的艺术家。比如:在电影《农奴》中扮演强巴的大旺堆;在《文成公主》中扮演女主角的强巴;《农奴》中扮演朗嘎的白玛央金;《文成公主》中扮演李道宗的索朗绕登;在《农奴》中扮演活佛的小次仁多吉;在《不准出生的人》中扮演格桑的拉巴顿珠;在《松赞干布》中扮演松赞干布的群佩洛桑等。

此后,上海戏剧学院分别于1963年、1978年、1995年、2004年、2017年共招收了第二届、三届、四届、五届、六届藏族表演班,为西藏的话剧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涌现出了许多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比如:在《前哨》中扮演哑女的央金卓嘎;在《泪血樱花》中扮演樱枝的次仁卓嘎;在《意翁玛》中扮演意翁玛的丹增卓嘎;在《罗米欧与朱丽叶》中扮演男女主角的多布杰和德央;在《赞普的子孙》中扮演男主角的洛丹;被称为西藏小品“铁三角”的扎西顿珠、尼玛、仁旺;在《寻迹唐古拉》中扮演扎强的洛桑群培;在《文成公主》中扮演松赞干布的仁青顿珠;在《八廓街北院》中扮演杨老师的大普布次仁;在《共同家园》中扮演巴萨丹增多吉的小普布次仁;在《布德之路》中扮演布德的阿旺仁青;在《喜马拉雅王子》中扮演女主角的索朗卓嘎等。1990年西藏本土培养的话剧表演班中也出现了不少人才,比如:西藏著名喜剧演员丹曲,西藏著名主持人宗吉等等。

《意翁玛》上戏汇报演出结束合照,一排左二为普布次仁

编导

与此同时,在60年的话剧创作实践中,也涌现出了在剧目创作上做出特殊贡献的幕后英雄。

话剧团成立之初就有向东、李积亮、卢敬之、盛励等编剧和导演。向东导演早在话剧团成立之前就到上海戏剧学院去担任西藏第一届表演班的负责人,并担任了《文成公主》的副导演之一,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的时候执导了献礼剧目五场话剧《革命的考验》以及后来的《高山尖兵》、《飞雪迎春》等。

李积亮是十八军战士,转业后在西藏话剧团工作,从1962年开始创作剧本,他先后创作了《边塞笛声》《高山战歌》《卖驴》《战士与玛曲卡》《前哨》等作品。

导演卢敬之也是那个时期西藏话剧团的主要导演之一,除了在六七十年代执导《卖驴》《艳阳天》《风华正茂》等以外,粉碎“四人帮”以后,他执导了《万水千山》《枫叶红了的时候》《于无声处》《血泪樱花》等作品。

盛励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以后,来到西藏话剧团工作,他是科班出身,在西藏话剧团工作期间执导了大型话剧《岗底斯英雄》,虽然执导作品数量不多,但是从此给西藏话剧团的戏剧创作的专业性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是西藏话剧团整体创作实力最强的一个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仿佛万物复苏的大地一样,西藏话剧创作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西藏话剧团的编剧、导演不断地成长,黄志龙、洛桑次仁、索朗次仁、普布次仁、丹巴次仁、顿珠多吉、亚多吉等本团编剧、导演的相继出现,为西藏话剧团的文艺百花园里增添了不少艳丽的艺术之花。

黄志龙曾创作过《心上的琴弦》《飞雪迎春》等剧本。20世纪80年代初期跟次仁多吉、洛桑次仁一起完成了大型话剧《松赞干布》的剧本创作,黄志龙为西藏话剧团创作了许多高质量的话剧剧本。21世纪以后,黄志龙的事业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他创作了很多西藏题材的电视剧剧本,《文成公主》《拉萨往事》《格达活佛》《西藏风云》等都是黄志龙创作的长篇电视剧。

《宗山魂》剧照

剧作家索次的创作有了开拓性的意义。他创作的藏语大型话剧《斯几比几》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第一部直接用藏文创作的成熟的话剧剧本,对西藏戏剧和戏剧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他的第二部大戏剧本《阿古顿巴》更是一部难得的话剧杰作。

普布次仁是西藏本土成长的第一代导演的杰出代表。从1981年参加大型话剧《松赞干布》的导演工作开始到现在,执导了很多舞台剧和电视剧。20世纪80年代他执导的《阿古顿巴》《意翁玛》等在西藏产生广泛的影响, 90年代以后,他先后执导了话剧《雅砻之恋》《文成公主》(藏戏)《情满草原》《宗山魂》《不准出生的人》(2009年复排)以及电视剧《拉萨往事》《快乐生活》《格达活佛》等,都广受好评。普布次仁执导大型舞台剧的同时,还执导了大量的戏剧小品,他执导的小品有《哈喽吉祥》《百花园的开张》《岁岁平安》等,这些小品在西藏电视台藏历新年文艺晚会上演出后影响极大,著名的西藏小品“铁三角”是他亲手打造的。

丹巴次仁,1967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是西藏话剧团第二批表演班的一员,1978年改行当编剧。编剧的主要作品有大型话剧:《真情假意》《饿利进行曲》,小戏小品有《婚礼之前》《高原之花》《来自果园的新闻》《矿工的儿子》《千金小姐》《我等着你的爱》《多产村的故事》等三十多部。

2000年以后,随着老同志的退休和调动工作,话剧团的作品创作任务落到了编剧尼玛顿珠、尼玛次仁,导演穷达、尼玛玉珍等人的肩上。

尼玛顿珠1993年大学毕业一直到现在,在西藏话剧团从事剧本创作工作。从事剧本创作二十多年来,用藏汉两种文字创作了大量的大型话剧、戏剧小品、电视剧、广播剧、歌词等作品共两百多种,主要作品有话剧《情满草原》《宗山魂》《扎西岗》,电视剧《快乐生活》,以及《哈罗吉祥》《百花园的开张》《市场一角》等戏剧小品。

穷达是现在活跃于创作第一线的话剧导演的代表人物,他1990年毕业于西藏艺术学校影视、话剧表演班, 2000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在西藏话剧团从事导演工作。先后执导了话剧《扎西岗》《守望左旋柳》《不准出生的人》《铸魂达玛拉》等大型话剧。

现阶段西藏话剧团正成长着一批年轻的编导人员,他们是编剧次仁玉珍、尼达次仁、德吉央宗和导演尼玛玉珍、索朗德吉等。他们正以崭新的美学观念和工作方法在西藏的话剧舞台上大显身手。

舞台美术家

舞台剧,当然离不开舞台美术,西藏话剧团自建团之日起就开始重视舞台美术人才的培养。六十年来,西藏话剧团的舞台美术团队几乎是清一色的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正规专业团队,一直以来是其舞台美术实力在西藏几个剧团中属于一流。

1963年,上海戏剧学院办起了第一届藏族舞美班。原定学制为四年。全班学生27 人,男17 人,女10 人。这是第一个为西藏的文艺团体培养布景设计、灯光设计、服装化妆设计等舞台美术人才的正规大学学历班。该班1967年1月因“文革”而停办返藏。该班大部分学生是从北京中央民族学院预科、西藏拉萨中学初中应届毕业生及陕西咸阳西藏公学在校学生中选拔。年龄在17 岁以上,27 岁以下。这个班的藏族学生的文化程度和第一、二届藏族表演班一样,参差不齐。专业有舞台设计、绘景、服装化妆、灯光设计、道具等。第一届舞美班毕业以后,石鑫源、杨健敏、强巴格桑、桑阿、大多吉、索朗群培、次仁朗加、平措、班觉、小洛丹、赵英杰、小多吉等12 个人分到了西藏话剧团。

第一届藏族舞美班的学员,是西藏现代舞台美术事业的开拓者,为西藏舞台美术事业的开启、发展和繁荣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话剧团工作的几名人员中,强巴格桑主要从事舞台设计、桑阿主要是服装设计、索朗群培主要从事道具设计和制作。还有后来转行从事舞美工作的,土登、格多、索扎、其美多吉等,组成了话剧团强大的舞美队伍。这个团队当时可以说是西藏几个剧团中实力最强的一支团队。从上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期这段时间里,这只舞美团队,先后完成了《前哨》《万水千山》《枫叶红了的时候》《心上的琴弦》《不准出生的人》《松赞干布》《阿古顿巴》《意翁玛》《雅砻之恋》《斯几比几》《通向圣地》。话剧小戏小品《婚礼之前》《受贿者》《高原之花》《啊书记》《帮锦花开》。影视剧《雪山泪》《西藏之王》《还愿》《弯弯的吉祥河》《向往拉萨》《拉萨往事》等作品的舞台设计和制作。

其中的索朗群培、强巴格桑、桑阿等成了知名的舞美专家,强巴格桑曾先后当选中国舞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暨西藏分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西藏分会理事、第四届中国舞美学会理事,西藏舞美学会名誉会长等。

1988年上海戏剧学院按照自治区文化厅的要求,举办了第三届藏族舞台美术班,这是一个正规的舞美大专班。1991年7月,藏族第三届舞美班的学员们,完成学业,踏上了返回拉萨的归程。29 位学员中,占堆、扎桑、次仁桑珠、扎西索朗、索朗旦增等学员被分到了话剧团。给话剧团的舞美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一批学员和第三届表演班里改行过来的大米玛、扎西达杰、普尼玛等一起,逐渐成为了话剧团的舞美中坚力量。

2002年电视晚会《在党旗下》

青藏铁路主题晚会《吉祥天路》

C 送戏下乡让话剧走到百姓中

特别是进入了21世纪以后,占堆任西藏话剧团舞美队长,在他的带领下,话剧团舞美团队又以新的姿态在西藏的舞美事业中崭露头角。这个团队的主要成员中除了担任舞台设计工作的占堆外,还有灯光专业的次仁桑珠和扎西索朗,道具设计和制作者索朗旦增和扎西达杰,担任制作和装置工作的大米玛和普尼玛及服装化妆专业的扎桑和扎永等。先后完成了《雅砻之恋》《情满草原》《宗山魂》《扎西岗》《八廓街北院》等大型话剧的设计和制作工作,同时还承担了许多自治区重大节庆晚会的舞美设计和道具、灯光等工作。

60年来,西藏话剧团用话剧艺术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人民的心声,表达了人民的心愿,立志要让话剧这种艺术在群众心中扎下根。多少年来,几代话剧工作者,长年活跃在世界屋脊的崇山峻岭之间,东从沟壑纵横的横断山脉,西到阿里的冈底斯山脉,北从人迹罕至的羌塘大草原,南到与尼泊尔、印度接壤的千里边防线,无处没有话剧演员留下的足迹。由于西藏地域辽阔,交通不便,话剧团的工作人员外出演出需要付出艰难险阻,20世纪60~70年代,剧团条件非常简陋,外出演出只能靠一辆马车,甚至有时只能骑马、步行。基层没有剧场,就露天演出,没有电灯就用气灯或者用蜡烛照明。话剧团前辈们当中,曾经流传这样一件事情,就是有一次在下乡演出中,由于没有电,就点着八支蜡烛为群众演出了一场完整的演出。后来,西藏话剧团的历届领导,把这种精神命名为“八支蜡烛精神”来勉励后辈向前辈学习。

送戏下乡

送戏下乡

说起西藏话剧团送戏下乡的故事,还有过这么一段佳话,就是说:有一次话剧团到阿里去演出,到了一个县城演出后,第二天早上,所有演职人员跟前来送行的干部群众依依惜别,互相道别后坐着解放牌卡车出发了,在阿里高原上,没有正规的路,凭着感觉在荒野上行进,有时候车陷进泥潭里,有时候车在沙滩里打滑,演出队艰难地行进了一整天,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大家都饿了、累了,停下来,搭帐篷,准备烧水做饭。这时候有人到山坡后面去找水,他们到了山坡顶上一看,傻眼了,原来山坡下面就是早上的出发地小县城,弄得大家哭笑不得。

即便是交通便利的今天,下乡演出仍然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常常是到了一个地方,来不及休息便要卸车、装台、演出, 一直忙到深夜。在许多地方,演员们常冒着零下近20℃的严寒,穿着单薄的演出服表演。很多时候在场观众感动得热泪盈眶,演员们却从没叫过一声苦一声累。自此,话剧艺术渐渐地被西藏广大农牧民群众所接受和欢迎。这与西藏话剧团演职人员的辛勤工作以及西藏话剧团所遵循的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宗旨是分不开的。

光阴荏苒,岁月悠悠。已经60 岁的话剧团送走了一批又一批老演职人员,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生力量,话剧艺术家们不断地从人民群众生活的源泉中吸取艺术所需的养料,把艺术之根深深地扎在广大观众这片沃土之中。西藏话剧团始终不变的是演职人员与广大观众密切联系的传统。始终坚持话剧团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把文艺的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如今社会上物欲横流,但西藏话剧团的演职人员仍不计报酬、不计得失地深入农牧区和边防哨所,为广大农牧民群众和边防军人演出。

西藏的话剧艺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如今话剧团已经拥有了一批在全区、乃至在全国都有盛誉的剧作家、导演艺术家、表演艺术家和舞台美术家,具备了独立创作演出高质量话剧作品的能力。

在此,祝福西藏话剧艺术这朵奇葩开得更鲜艳美丽。

送戏下乡

占堆

猜你喜欢

话剧团舞美小品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西藏话剧团剧目创作演出巡礼
蔡春山舞台美术作品选
1.2019世界集邮展览开闭幕式舞美效果图 2.武汉天地世界音乐节效果图
论张曼君导演的现代戏曲舞美观念
在空间中寻找戏曲的现代样式——专访上海京剧院舞美设计师徐鸣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近十年西藏话剧团创作生态浅析
小动物话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