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松材线虫病持续控制技术

2022-08-03黄焕华刘春燕扈丽丽黄咏槐黄华毅赵丹阳陈刘生

中国森林病虫 2022年4期
关键词:松褐松材线虫病

黄焕华刘春燕扈丽丽黄咏槐黄华毅赵丹阳陈刘生

(1.广东省森林培育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520;2.广东省森林资源保育中心,广东广州 510173)

松材线虫病是世界重大植物疫病,也是我国松林极具危险性、毁灭性的病害,已成为威胁我国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和林业发展的心腹大患。我国1982年在南京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随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扩散,造成严重危害。截至2021年底,松材线虫病已扩散至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42个县级行政区[1],多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生态区面临疫情传入风险,全国松材线虫病防控形势严峻。

广东省于1988年在深圳市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2-3]。截至2021年底,松材线虫病已分布于19个地级市77个县级行政区619个乡镇,并呈现出点多、面广的发生态势,疫情总体上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由珠三角向粤东粤北粤西蔓延扩散[4],危害日益严重,造成的损失不断增加,疫情全面暴发、严重成灾的风险越来越大,对全省松林资源、生态安全、自然景观、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国家公园建设等都将造成巨大的影响。

30多年来,广东省把松林当做一个生态系统,致力于营造遏制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等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和危害的环境,根据松材线虫病的流行规律、发生趋势和控制技术的最新进展,不断完善“地天空”监测系统,采取应急控制与持续控制相结合的防控技术措施,防控工作由被动应急救灾,逐步转向主动避灾、御灾、防灾、减灾,保存了松林245万hm2。笔者全面总结回顾广东省松材线虫病防控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对于持续控制松材线虫病,在“十四五”期间开展五年攻坚行动,为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对保护广东省松林及华南五针松Pinus kwangtungensis(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等珍贵松林资源安全、建设“绿美广东”等具有重要意义。

1 松材线虫病发生概况及发展趋势

广东省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林业大省,截至2020年12月,林业用地面积为1 057万hm2,森林面积1 053万hm2,森林覆盖率达58.66%,森林蓄积量达5.84亿m3。其中,松林面积245万hm2,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占松林面积的80.3%。

广东省地处 20°09′~25°31′N,109°45′~117°20′E,从南到北横跨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3个气候带,是全国光、热、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同时,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繁多,害虫世代较多,危害期长,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据广东省林业局2016年统计,全省已发现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已超过1 600种,其中害虫超过1 100种[4]。

广东省地处祖国南大门、改革开放前沿,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物流快速发展,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扩散频繁,防控任务艰巨。20世纪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入侵中国大陆并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外来林业有害生物38种,其中在广东省首次发现的有10种,已有发生的23种[5],松材线虫成为广东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危害最严重的外来重大林业有害生物。

1970年以来,以马尾松为寄主的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松树梢枯病菌(Sphaeropsis sapinea)、松材线虫和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等林业有害生物叠加发生[4],马尾松成为潜在风险最大、受害频繁、灾情最重的树种,也是林农心目中多灾多难的林种。究其原因,马尾松是南方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也是广东省飞机播种造林和人工脂材两用林的首选树种,但纯松林比例大,树种结构不合理,1991年底,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曾占全省森林面积的65.0%,生物多样性的丰度较低,林分的整体御灾能力较差[6-7]。

广东省于1988年7月在深圳市沙头角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主要分布于沙头角与香港毗邻地段的一个长约11 km、宽约4 km的林区[3]。经调查,病源来自香港发病区,由松褐天牛自然传播而蔓延扩散;1997年松材线虫病已扩散到深圳市的大部分地区及惠州市、东莞市的局部地区;2000年进入广州市;2004年突破了“小珠三角”的范围,挺进韶关市、肇庆市两大松树主产区。目前,新发现疫点不断增加,松材线虫已形成了具有强大毁灭性趋势的种群基数,疫情极易暴发成灾。

在广东省现在的21个地级市122个县(市、区)中,深圳市(9个区)已于2013年全面根除松材线虫的寄主树种,拔除了全市疫区,迄今仅湛江市(2县3市4区)未发现松材线虫病疫情。全省各阶段疫区数量的变化情况详见表1,其中,2003年之后的数据来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该数据不含已拔除县级疫区)。

表1 广东省松材线虫病疫区数量变化Tab.1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epidemic areas in Guangdong province

2018年之后,广东省松材线虫病疫情日趋严峻。2020年秋季普查统计,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29.57万hm2(表2),病枯死树达83.41万株,发生面积占全国发生面积的16.3%,在全国排名第三;与2019年对比,分布范围由17个地级市59个县级疫区392个镇级疫点增加到19个地级市75个县级疫区625个镇级疫点。

尽管广东省不断探索、创新,采取了很多切合实际的防控技术措施,曾较好地遏制了松材线虫病疫情的蔓延扩散,但由于松材线虫的入侵、适应、定居、蔓延、扩散、危害是一个多点、多次、持续、长期、复杂的生态过程,呈现跳跃式、随机性、突发性、持续性等特点。而且广东省松褐天牛每年发生1~3代[8],目前仍有245万hm2松林,马尾松一旦感染松材线虫病,整株松树最快40 d即可枯死,成片松林从最初少数死树到全林林相被毁只需3~5 a[9],使广东省成为我国松材线虫病发生发展较快的地区,松材线虫病随人为传播或林间蔓延扩散而全面暴发的风险越来越大。目前,粤北的清远市、韶关市,粤东的河源市、梅州市、惠州市,粤西的肇庆市、云浮市等9个地级市已成为松材线虫病重型疫区;清远市、韶关市、河源市、梅州市、惠州市、揭阳市和潮州市等7个地级市所辖的37个县(市、区)均已发生疫情,相连成片;全省122个县(市、区)现已发生疫情的县占63.1%(若扣除已拔除疫区及无寄主松树的县级单位,比例更大),呈现出点多面广、快速蔓延扩散态势,县级疫区、镇级疫点、发生面积和病死树还将持续、快速增加。

松材线虫病持续蔓延扩散和危害,不仅直接影响松林采伐、经营、加工等林业生产和林农收入,而且投入大量防控经费还给经济基础薄弱的山区地方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负担。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发展,贸易物流的快速增长对松材线虫病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粤北生态发展区是广东省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拟建国家公园的重要区域,松林面积大,生态安全隐患更大。由此可见,若不能有效防控松材线虫病疫情,将严重威胁全省森林资源安全、生态安全、林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

2 松材线虫病持续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2.1 建立松材线虫病“地空天”监测技术体系

2.1.1 松材线虫病快捷诊断精准监测技术

松材线虫病快捷诊断是准确监测疫情发生动态的关键。根据广东省松材线虫病疫情的发生特点,研究、集成、创新并示范了以林间疑似松材线虫病病死树排查为基础[10-11],从典型枯死松树的关键部位规范化取样,以及“松褐天牛引诱剂”辅助相结合的松材线虫病诊断和监测技术体系,实现了林间定性排查;加上室内松材线虫鉴定技术,可初步实现快捷诊断、精准监测,全面提高基层监测人员诊断、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如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为保护华南五针松等松林资源,采用该项技术全面监测、排查,确认华南五针松迄今未发生松材线虫病。

2.1.2 “地空天”监测技术体系

松材线虫病日常监测是准确掌握疫情发生动态的关键环节。广东省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形成了以地面监测为主,空中、航天为辅的“地空天”监测技术体系。

在地面全域松林疫情常规监测时,依托基层监测人员日常巡查和专项普查,辅以“松褐天牛引诱剂”和多旋翼无人机悬停侦查、排查,可准确掌握林间枯死树发生、分布情况。

在对重要区域松林疫情监测时,选用固定翼无人机搭载可见光和多光谱数码相机,同时采集松材线虫病疫点的松树可见光和近红外的航摄影像,生成航摄影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通过植被指数的运算对松树进行分类、自动化识别,可获得枯死松树的分布地图及坐标点,监测的准确率达80%以上,坐标点精度达2~3 m[12]。此外,通过分析多种植被指数的特征差异,训练Fast R-CNN深度学习框架模型,对无人机遥感中的病死树和枯死松树进行判别和定位,准确率分别达到90%和82%[13]。这些方法具有自动化、可靠、客观、高效、及时和低成本等优点,可为大面积监测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和流行动态、评估防控效果和灾害损失等提供技术支撑。

对于更大面积的松林疫情监测,通过采集高分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根据松材线虫病枯死树遥感影像特征及野外调查资料建立解译标志,可准确判断疫情现状。区域性评估表明,卫星遥感监测结果与实地踏查数据吻合度高,卫星遥感解译准确率达98.4%。该技术具有宏观性、获取信息快、重复周期短和成本低等优点,可有效弥补人工踏查的不足[14]。

2.2 松材线虫病检疫防控

为有效控制松材线虫病疫情传入,采取严格实施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检疫复检的检疫执法程序。为严防疫木流失,早期采取设立检查站的方式控制疫木流通,后来在全省统筹布设松材线虫病疫木安全利用定点加工企业,并定期巡查、督导灭疫。随着疫情的发展,在全面加强检疫执法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检疫备案制度,定期对辖区内涉木单位和个人开展检疫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采伐、运输、经营、加工、利用疫木及其制品行为,对木材交易市场、物流园和电线电缆企业开展检疫风险隐患排查,杜绝发生检疫违法违规事件。与此同时,大力推进粤桂琼、粤赣、珠三角城市群等区域联防联治,与农业农村、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海关、气象等部门通力协作,形成防控合力,有效管控疫源。

2.3 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技术

2.3.1 疫木应急隔离和除治

1988年7月深圳市发现疫情后,同年9月,广东省林业厅专门召开松材线虫病防治研讨会,鉴于缺乏有效的防控措施,为遏制疫情的扩散蔓延,与会专家一致建议建立一条隔离带,防止未采取措施的香港罹病区的松褐天牛传播[3]。1991年9月,深圳市在疫区外建立了一条长86 km、宽4 km的非松树隔离林带[15],在1996年以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近年来,广东省形成了应急预案处理流程,对于首次确认松材线虫病疫情的疫点、疫区,按照«广东省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要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如2019年12月,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门口的3.3 hm2马尾松林(树龄50 a,高约25 m)发现松材线虫病枯死树,对公园内易感染松材线虫病的华南五针松构成较大威胁,立即采取及时清除4株病死松树、定期监测疫情、诱捕松褐天牛和无人机定期喷洒耐雨水冲刷的复合制剂等应急控制技术,该区域马尾松林已经连续27个月没有出现枯死树。

2.3.2 林间疫木持续除治

通过实施国家级森林病虫害工程治理试点项目«广东省松材线虫病工程治理项目(1998—2000年)»,总结出控制松材线虫病的最重要措施是“及时、就地、彻底”除治疫木,林间就地实施疫木套袋消杀技术。在20多年的防控实践中,不同地域林间大规模的试验表明,56%磷化铝片剂的最小投药量为13 g/m3(相当于4片),当林间温度为10~25℃时,确保密闭消杀48 h,当林间温度为25~35℃时,确保密闭消杀24 h,疫木中松褐天牛死亡率可达100%。由此确立了广东省林间疫木消杀的关键技术,即按照“当日采伐当日除害处理完毕”的要求,把病死(濒死、枯死)松树主干及直径1 cm以上的枝丫放入密封塑料袋(膜厚度≥0.08 mm)中,使用56%磷化铝片剂的投药量为20~30 g/m3(相当于6~9片),林间可根据气温等实际情况酌情增加或者减少。

2.3.3 拔除疫区

对照“疫区或者疫点内没有在自然条件下感染松材线虫病的松科Pinaceae植物即达到拔除”的条件,对首次发生疫情的县级行政区内疫情林分,或当年能够实现无疫情的乡镇级行政区内的孤立小班,经林业主管部门审定,确认可采取皆伐清理措施的区域,通过皆伐松树的方式实现拔除疫情。对老疫区,按照广东省森林分类经营现状,区分生态公益林或商品林,根据疫情的发生程度,分类评估拔除的可行性而采取相应技术措施。

深圳市既是广东省松材线虫病的首发疫区,也是松突圆蚧危害的重灾区,生态景观遭受了很大的破坏,尽管探索了各种防控措施,但早期的防控技术不足以根除疫情,便采取全面清除剩余松科植物的方式,于2013年拔除该市疫区;广州市天河区鉴于松材线虫病发生时间长、松林面积小、改造剩余松林对环境影响小等实际,也采取清除剩余松科植物的方式,于2017年拔除疫区。

2.4 松褐天牛持续控制技术

2.4.1 引诱剂监测和防治松褐天牛成虫技术

通过系统调查和科学研究,明确了广东省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媒介昆虫是松褐天牛,该虫1 a发生1~3代,南部1 a 2~3代;广州地区1 a 2代为主,林间几乎常年有松褐天牛成虫活动;粤北1 a 1代。各地成虫羽化期差异大,成虫产卵前期和产卵期长[16]。

针对松褐天牛成虫隐蔽性好、发生期降水频繁等实际,研制了具有独特使用效果的系列引诱剂,包括A-3型松褐天牛引诱剂、YM-1型松褐天牛诱木引诱剂等;主持制订了林业行业标准«松褐天牛引诱剂使用技术规程(LY/T 1867—2009)»,规范引诱剂使用技术[17-19]。在广州市花都区芙蓉嶂风景区设立广东省松褐天牛防治标准化示范区,进行了规模化示范、测评,为该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应用、全天候监测和控制松褐天牛及其传播的松材线虫病提供技术支撑。

2.4.2 花绒寄甲等控制松褐天牛幼虫技术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是广东省广泛分布的松褐天牛主要天敌昆虫,在林间枯死松树较多并没有进行清理的松林中,自然寄生率通常可达30.8%[20]。天牛霉纹斑叩甲Cryptalaus berus也是广东省林间常见松褐天牛的天敌昆虫[21]。

通过系统研究,明确了花绒寄甲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掌握了花绒寄甲规模化繁殖利用技术,为林间持续控制松褐天牛提供了持续效果较好的防治方法。在森林公园或地势较平缓等便于作业的松林,采用“地面罩网灭疫并繁育花绒寄甲”方法,花绒寄甲寄生率可达9.2%~60.0%;在立地条件较特殊,难以清除枯死树的松林,采用人工地面或无人机空中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当林间枯死松树的数量为30~75株/hm2和超过75株/hm2时,花绒寄甲成虫的释放量分别为80~120,120~200头/hm2,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22],但采取清除林间枯死树的松林不适合使用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

2.4.3 航空施药防控技术

广东省水热条件优越,松林内杂灌木丛生,极大地增加了林间地面防控作业的难度,降低防治效率。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使用直升飞机施药防治成片松林不仅高效,而且降低了防治成本,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的小面积松林,采用无人机精准施药防治更加高效。确定防治区域后,分别在松褐天牛羽化初期和第1次喷施药剂的有效期末,选用高效、低毒、药效长、环境友好的缓释型药剂连续施药2次,可有效降低松林中松褐天牛的种群密度。鉴于越冬代松褐天牛成虫羽化初期及高峰期在3—5月,恰好是广东省每年的清明节阴雨天气及端午节前后的龙舟水时节,施药时须规避降水天气、适量添加耐雨水冲刷的黏着剂。

2.5 调控松林树种结构控制松材线虫病技术

对于松材线虫病的发生、蔓延、扩散,从内因与外因关系分析,内因是马尾松的高度感病性及连片的纯林,为松材线虫等松林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外因是松材线虫的致病性强、媒介昆虫传播能力大、疫情的自然蔓延和人为扩散较快。从森林演替规律,以及松材线虫等林业有害生物与寄主松树相互关系分析,马尾松林迟早会演替成为地带性的顶极群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但自然演替的历程少则几十年,多则几百年,而松材线虫等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生态灾害是促进松林演化为阔叶混交林过程的主要因子,可明显加快松林演替的进程。因此,广东省着眼于营造森林生态群落健康稳定格局,根据松林的属性(按广东省森林分类经营划分为生态公益林或商品林)、树种相生相克原理,通过调控松林树种结构,把纯松林改造为多树种镶嵌块状混交为主的林分,使纯松林碎片化,形成多树种、多类型、多层次的混交林,发挥天然隔离带、物理隔离、化学驱避等作用,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抵御松材线虫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实现林业生产高质量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3]。

对于非疫区,坚持预防为主,把“精准监测,及时扑灭疫情”贯穿于松林管护的全过程;适地适树,科学配置非松科树种,尽快改造松林树种结构,防御松材线虫等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如湛江市长期结合桉树商品林集约经营,将松林碎片化,迄今避免了可能由于松材线虫病的危害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雷州市林业局在其经营的2.51万hm2桉树人工林中,科学营造不同无性系、不同树龄镶嵌式混交的桉树林,有效避免桉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对于老疫区,如果疫点或疫区的面积较大,枯死树较多,林间枯死率达到特定临界点之后,林相将难以维持,应尽可能采用适度隔离疫区、封闭林分进行治理方式,避免疫情快速蔓延扩散,同时结合低效纯林和疏残林改造、国家储备林建设和生态修复工程,选用乡土阔叶树种逐步替代马尾松,加快松林改造进程,形成镶嵌式块状混交针阔混交林。如广州市黄埔区龙头山森林公园对发生松材线虫病的松林,根据相关树种次生物质的成分和含量,分析其林间适生性和利用价值,2003年以来结合生态风景林建设,选择樟Cinnamomum camphora、闽楠Phoebe bournei、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等乡土阔叶树树种与松树混交,取得良好效果[25]。鉴于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与松材线虫原产地都是美国,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已对松材线虫有较好的抗性,林间感病率相对较低,林相保持较好,对全省的41.56万hm2湿地松,当前不必为防控松材线虫病调控树种结构。

2.6 松材线虫病持续控制技术规范化标准化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控涉及松材线虫病“复合体”(病原、传播媒介、寄主树和环境组成)的内部复杂关系,以及各地经济条件和社会管理等多方面,既是高难度的专业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挑战性。广东省在30多年的防控实践中,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探索、规范防控技术和相关组织管理,成立了“广东省松材线虫病防治指挥部”,先后出台了«广东省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印发了«广东省松材线虫病除治技术等工作指引的通知»«广东省松材线虫病防治质量与防控成效核验方案»等;主持制订了«松材线虫病疫木清理技术规范(LY/T 1865—2009)»«松褐天牛防治技术规范(LY/T 1866—2009)»«松褐天牛引诱剂使用技术规程(LY/T 1867—2009)»«松褐天牛携带松材线虫的PCR检测技术规范(LY/T 2350—2014)»«飞机施药防治松材线虫病技术(DB44/T 2250—2020)»«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组织资质(DB44/T 1919—2016)»«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监理单位资质(DB44/T 904—2011)»«松材线虫病治理工程监理规范(DB44/T 1060—2012)»«松材线虫病防治项目计价指引(T/GDFS 11—2022)»等多项林业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制订了«广东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单位资质认定办法(暂行)»,先后认证了400多家防治专业化公司,全省90%以上防治作业实行由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

3 持续防控松材线虫病的建议

3.1 健全松材线虫病持续控制机制

松材线虫病防控是国际难题,事关国际性疫情控制、相关产品贸易流通。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只有履行地方政府防控疫情的主体责任,坚守疫情防控底线,树立“预防为主、治理为要、监管为重”的防控理念,把疫情防控工作纳入各级林长目标考核体系,遏制松材线虫病疫情严重发生和扩散蔓延势头,才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促进振兴乡村。

松材线虫病监测、检疫、防控工作是专业性和法规性要求较高的系统性工作,需要较为完备的工作体系。但目前在广东省的122个县(市、区)中,县级林业局由原来87个锐减至50个,专业人员转岗现象比较普遍,科学防治能力弱化,依法监督管理难度增大,与法律赋予的监测、检疫、防治职能不相适应。而社会化防治专业公司的技术力量也很薄弱,承担的防治作业主要还是清理林间枯死树,防控质量不高,而且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招标期限通常是1 a,不同年度、不同专业公司的防治工作容易脱节,短期行为明显,无法满足特定行政区域内疫情持续控制的需求。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流行和控制实际上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高度相似,应借鉴我国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机制,结合广东省实际,与时俱进,融合新技术,健全以精准监测、检疫御灾为基础,适地适树、科学配植树种避灾,应急控制疫源和新发生、关键区位疫点(疫区)遏灾,持续防控减灾相结合的持续控制松材线虫病机制,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松材线虫病持续控制和管理专业化水平,尽力推行3~5 a绩效承包除治等方式,规范化、标准化、持续不断地把松材线虫病等林业生物灾害控制在社会接受、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的水平,满足当代人及子孙后代不断增长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需求。

3.2 优化松材线虫病持续控制技术体系

对广东省松林及森林生态系统,应借鉴我国中医学的“整体化观念、辨证论治”理论,区分不同地带、不同森林分类经营区、不同经济社会状况、不同生态公益林特定要求、不同自然保护地特点等实际,按照分区分级管理的要求,制定“一区一策”防控技术和管理措施,推行安全、有效、可行、经济、标准化的精准持续控制技术。在避灾方面,结合相关的森林经营、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等项目,选用非松科优良乡土树种,采取镶嵌式块状混交等方式,尽可能把连片的松林面积压缩在150 hm2以内,优化松林树种结构,提高林分对松材线虫等林业有害生物的抗性;在御灾方面,坚持“外防输入、内防输出”,集中力量防范非疫区,遏制疫情扩散;在防灾方面,“及时、就地、彻底”处置疫情、疫木;在减灾方面,着眼于以时间换空间,根据发生动态,及时采用先进技术措施进行持续控制。统筹衔接避灾、御灾、防灾和减灾等控制技术,强化联防联控,实施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除治,确保整体持续控制的质量和效果。此外,应创造条件设立地级市规模的松材线虫病持续控制示范区,把松材线虫病防控作为民生工程,探索与优化疫木变性、无害化处理高效利用、减少损失相结合,与改造松林、发展高质量林业产业相结合,与优化控制周期、节省投入、尽快产出、振兴乡村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3.3 完善松材线虫病持续控制管理体系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控涉及病原、传播媒介、寄主松树、防控技术措施、立地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等多方面。松材线虫病持续控制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全方位监测疫情、管理疫区疫木、投入足额经费、编制防控规划和作业方案、明确实施主体、除治质量评价、监督管理等多个环节,如果某一环节统筹、衔接、管理不到位,都可能出现水桶效应,直接影响防控质量和效果。因此,完善松材线虫病持续控制管理体系尤为重要。各地应根据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历史、发生动态、立地条件、社会环境和防控责任主体单位的差异性,确立评价指标和管理方法,既要精细化管理(包括管理疫区疫木、检疫、监督、检查、监理、验收、评价等方法),也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考核,简化报表。特别是要考虑到松材线虫病疫情本质上是自然灾害的属性,其发生与防控成效也受自然力、各地的经济承受力、防控能力等因素影响,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防控经费投入有局限性,更应不断优化防控方案。在监督、检查、验收、评价松材线虫病疫情除治效果方面,应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尽可能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自动化识别等科学高效、自动化、客观的技术措施,采取定点、定期取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等方式,及时分析典型样本,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切实可行的持续控制管理体系。

3.4 建立松材线虫病持续控制全成本核算体系

随着松材线虫病疫点和疫区不断增多,发生面积日益增大,病死松树数量猛增,持续控制松材线虫病既要持续投入大量的资金,也要根据防控要求和技术可行性、可投入经费确立防控指标。探索建立松材线虫病持续控制全成本核算体系,全成本核算经济、生态、社会、环境等成本和预期收益,为不断创新优化持续控制技术、降低防控成本、估算和筹集持续控制经费,以及各级政府审计、评价地方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的绩效提供客观依据。

猜你喜欢

松褐松材线虫病
我国启动松材线虫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
不同引诱剂与林分因子对松褐天牛诱捕效果的影响
家畜类圆线虫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
松褐天牛不同虫态的营养成分评价
松材线虫病的侵染循环以及病原与病媒的综述
《松材线虫病生态灾害督办追责办法》出台
浙闽两省联防联治松材线虫病
年少时的爱情,吹动我们的心
豫南地区松褐天牛发生规律和分布情况调查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