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保摄影里的青海故事(上)
——记青海民间环保志愿者葛玉修

2022-08-03

群文天地 2022年3期
关键词:对角野狼青海湖

唐 钰

有情怀的人总是与众不同。

像葛玉修,对中华对角羚命名的问题就是死磕不放。20多年了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一点,以为他是在小题大做、出风头、做秀,甚至有人还怀疑他在追求一种哗众取宠的新闻效应。然而,他依旧我行我素,不改初衷。

我与葛玉修结识时他还是一名现役军人,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武装部当政委,上校军衔。他为人热情而且非常谦逊。尽管他年长我10岁,但在这20 年里他一直称我为老师。这让我至今仍有诚惶诚恐的感觉。

2020 年,葛玉修抬举我,请我给他写一本名叫《嗨,中华对角羚》的书。那时我编纂的《青海省志报业志》快到截稿的时候了,审稿量大,时间紧、任务重,实在难以挪出精力帮他写书。于是,我就鼓励葛玉修自己动笔写作。我知道,他不仅摄影水平高、口才好,而且文字功底也不差。2021 年初,葛玉修再次请我给他的新书写个序,我还是腾不出时间,又一次让老友失望了。6 月中旬,葛玉修依旧热情地邀请我参加他的著作《嗨,中华对角羚》发行仪式,我心怀愧疚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说自己在外地没敢前去。后来,葛玉修很执着地专门到我办公室送上他的大作。他如此厚爱让我汗颜。不过,我还是比较佩服葛玉修,他为了讲好青海故事、为了三江源环保,竟把自己逼成了作家、摄影家、演说家和社会活动家。

我和葛玉修相识30 年了。1992 年,我在《青海日报》周末版做编辑,葛玉修作为通讯员也时常投稿,也时常和编辑部的人小聚交流。渐渐地大家都成了朋友。当时,他在《青海日报》和《西宁晚报》先后发表了《救救我吧,普氏原羚的呐喊》的文章,他是用第一人称写的,非常拟人化,像个童话故事。初出茅庐的我只是礼节性地说了几句选题不错,手法新颖的客套话,而并没有去探究文章后面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真实意图。以当时短暂的新闻经历,我无法揣摩到那竟是葛玉修的初心夙愿。

其实,这也怪不得我。因为新闻时效性强,一个新闻事件在某一阶段报道了也就完成使命了。但我没想到,葛玉修竟把这篇“文章”作了近30 年,让我这个新闻工作者对他肃然起敬,同时也很惊讶。有人说,新闻是碎片式的历史记录。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葛玉修打破了这个记录,他把一个新闻题材做到了极致。可见,他是一个很有远见和思想内涵的人。

其实在那个时候,葛玉修的摄影水平在圈内还是有些知名度的。比如说他拍摄的成千上万张青海湖鸟岛的图片,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没人跟他比拼。在热度如此之高的时候,他突然转向无人关注的中华对角羚,并没有像大多数人期望或追求的方向去发展。他没有刻意坚守在“鸟王”的世界中,也没有为只差一步之遥就可以摘取的别人难以企及的那些含金量很高的摄影大奖而去最后一搏。按常理,这好像违背了一位摄影爱好者的终极目标。

编织绿色中国梦

葛玉修是一位具有普世情怀的“苦行僧”,他为心中志向忍辱负重,意志坚定,信念坚如磐石,几十年如一日精进努力,坚持不懈。

20 世纪80 年代,青海还没有跨上改革开放的骏马,自卑的心态致使很多在青海出生的人,习惯性地说出自己的祖籍来掩盖落后于时代发展步履的地域尴尬和内心不安。而葛玉修这个“傻大兵”不管走到天涯海角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青海人。

“我就是青海人!”“青海有啥不好?三山五水一佛陀(三山:昆仑山、祁连山、唐古拉山。五水:青海湖、长江、黄河、澜沧江、黑河。一佛陀:世界第二大佛陀宗喀巴),别人嫉妒都来不及呢!”葛玉修常说。

后来,为便于记忆和旅游宣传,葛玉修将其简明扼要地归纳为“一山一湖一佛陀”(即:昆仑山、青海湖、宗喀巴),后又增加了“天路、盐桥、原子城”(天路: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盐桥:万丈盐桥。原子城: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大美青海在葛玉修的心中是一幅大气磅礴的山水画,一首婉约隽永的诗,一方永远充满神韵的秘境净土。

葛玉修是我见到过的最热爱青海的外地人,他对这片故土的爱,甚至超过了那些“孔雀东南飞”的本土人。他用凝练的一句话,把自己深情爱恋的青海风光介绍得一清二楚。

每次见他时话题都三句不离青海,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青海人备受感动。对葛玉修而言,青海充其量只是“养母”而已,然而在葛玉修激情飞扬的话语和深邃睿智的思想中,青海成了他生死爱恋的“大恩慈母”。葛玉修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漂泊异乡的游子。相反,他寻根湟鱼后,竟认为自己能在青海幸福生活的这份优越,在某种意义上讲,是青海湖湟鱼馈赠的福报。以至于葛玉修在拍摄青海湖湟鱼洄游的壮观景象时,曾触景生情、感慨万分地哭了。看见湟鱼,葛玉修想起了上个世纪的60 年代。在祖国3 年困难时期,席卷全国的饥饿也严酷地威胁着青海各族人民的生命安全,也威胁到了正在金银滩221 基地为国隐姓埋名研制原子弹的万千建设者和科技工作者。就在这时,青海湖敞开了宽广的胸怀,把它的亿万精灵慷慨地奉献给了那些命在旦夕的人们。在葛玉修的视觉中,那不是一条条为繁衍生命奋不顾身的湟鱼,而是给了万千人生命的救命恩人。现在该是人类以救赎之心回报湟鱼的时候了。因此,保护湟鱼资源自然成了他的一种自觉行动。不管是他的精美图文,还是精彩演说,一直在讲述着这个感恩奋进的故事。

如果没有这样的情怀,葛玉修也不会毅然决然地3 次放弃在内地工作和颐养天年的大好机会。这3 次分别是:转业、转虚职和退休,当时都可以做选择。然而,他始终没有离开青海。

葛玉修说,他从黄河入海口的山东入伍到黄河发源地的青海工作,这是一种冥冥注定的缘分,更是自己担负两地联系的特殊使命。所以,自己一辈子会珍惜这种缘分。“我在青海高原生活了半个世纪,至少也是第二故乡!”青海的故乡情缘,催生了他回报这个养育自己50 年水土的美好心愿。

“玩摄影”,这个在当下略带调侃意味的叫法似乎有些时髦,但葛玉修不玩摄影,而是把摄影当作一种工具在为自己的志向服务。此时的他已由一名摄影爱好者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环保志愿者,葛玉修从军人、金融监管者到环保实践者,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三次华丽转身。

葛玉修的做事风格渗透着军人的优良作风,有目标、有韧劲、有毅力。最关键的是,他还有智慧。比如,他为了拍摄鸟岛气象万千的景象,了解、熟悉动物和鸟类的生存状况和习性,经常利用节假日自带帐篷和干粮,对动物们进行跟踪“采访”。在青海湖的中央有座叫“三块石”的孤岛,这是千余米长、百余米宽的蛮荒之地,没有淡水,没有遮蔽物,寸草不生,离最近的岸边也有10 公里。但这里却是斑头雁、鱼鸥、大天鹅等众多鸟类的天堂。他曾6 次来过此岛。第一次上岛的晚上,青海湖就用特殊的方式迎接这位不速之客。半夜时分,天气骤变,青海湖上掀起了惊涛骇浪,和着声调不同的狂风呼啸,听起来简直就像鬼哭狼嚎。当过多年兵的他,此时此刻,依然感到毛骨悚然,就像走进地狱一般。孤独一人夜宿在岛上,就是在大白天,也会有天塌地陷的感觉。他说那次,所带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大部分被巨浪冲走,捎去的西瓜、黄瓜、莴苣等食品所剩无几。第二天,风平浪静,他发现从湖中漂过来一个东西,原来是被浪冲走的西瓜又被冲回来了。葛玉修欣喜若狂,乐滋滋地吃起了被青海湖咸水浸泡了一夜的西瓜。虽然甜中带有咸味,对他来说,已经是山珍海味了,这颗失而复得的西瓜,成了他美好的回忆。

第二次上岛,葛玉修穿的是普通的双星鞋,那时还没有现在这样流行的登山鞋和旅游鞋。由于岛上的乱石多,鞋子磨得掉了底,没办法,他只好用塑料袋把鞋和脚绑在一起,穿着这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登山”鞋,完成了拍摄计划。葛玉修至今难以忘怀那7 天7 夜只身孤岛,与收养的几只离群小斑头雁朝夕相处,临别时雏雁不停地缠脚绕踝、三次依依留送、小斑头雁拼命追赶的情景。为了拍鸟,他曾6 次去“三块石”岛,这个地方鸟特别多,最多的就是斑头雁。斑头雁是大雁的一种,因为头上有两条黑色的斑纹而得名。斑头雁极富情感,爱情忠贞,出入成双成对,一方死亡另一方不再婚嫁,形成孤雁,永不求偶,所以葛玉修对它们非常喜欢。

1995 年,葛玉修只身在三块石孤岛拍摄,发现有几只小斑头雁被其他飞禽追赶。因为小斑头雁是早熟鸟,出壳以后就自己找东西吃,不需要爸爸妈妈的喂养。但是它如果到了其他鸟的巢区,就会遭到啄斗。葛玉修发现了这几只离群的小斑头雁以后就把它们救了下来,放到装饼子的箱子里,就给它们当起了临时“妈妈”。他把甘蓝掐碎一点一点喂给它们吃,喂它们嫩草吃。小家伙长得很快,第二天就往外跳,他走到哪儿它们就跟到哪儿。他一坐下,小斑头雁就上到他腿上甚至怀里。青海湖海拔有3200 米,紫外线很强,所以在这种太阳很毒的情况下,他站在那儿拍照片,聪明的小斑头雁就在他的影子里乘凉。他想拍它们下水的照片,它们始终跟在葛玉修身后。没办法,为了记录它们的美好形态,葛玉修只好跳到水里,小斑头雁们就跟着游了过来,一群小斑头雁游泳的照片就是这样“诞生”的。

青海湖地区没有网络信号,也无法充电。每次葛玉修上孤岛时都是与人约定好的。一般都是第一天把他送到岛上,第七天准时来接。有次一眨眼到了第七天,葛玉修早早起来把帐篷收拾好准备上船。他上船之前,把小斑头雁们送到巢区边,回过头来一看,小斑头雁们跟过来了。他第二次把小斑头雁送到巢区里,小斑头雁们又追过来了。第三次他跑回去100 多米,把它们送到巢区深处,小斑头雁们依然扑在他的脚周围,不让他离开。葛玉修实在于心不忍,又不能把它们带走,横了横心,深情地抚摸着它们说:小斑头雁啊,求求你们不要再追了,快回家找你们的爸爸妈妈去吧,我还会来看你们的。葛玉修含泪把它们安放好后,急忙跑回船舱。船开了,没想到,又有两只小斑头雁跌跌撞撞追了过来,从岸边的一块礁石跳到另一块礁石,一不小心,滑进水里,向船游来。这时,两只鱼鸥发现了它们的踪迹,就开始攻击它们。看到这种情况,他急得直跺脚,大喊:“小雁小雁快回去,快回去!”在两只鱼鸥的攻击下,两只小斑头雁才恋恋不舍地游回去。船走得很远了,葛玉修从望远镜中看到,小斑头雁蹲在他扎帐篷边的一块石头上,头朝着船的方向叫着、望着……

葛玉修不忍心再看,转身走进了船舱。这段与小斑头雁的感情,触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使他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生命是伟大的,不管强悍还是弱小,都应受到尊重。作为生活在地球的人类,既要关爱自己的生命,也应对这个星球上所有的“居民”负责!从此葛玉修更喜欢斑头雁,也写了很多的文章,拍了更多的照片。他甚至从小斑头雁啄蛋出壳开始,一直陪着它成长、飞翔。葛玉修还写了一篇以第一人称自述的4600 字的随笔《我是一只小小雁》,从小斑头雁的出生、成长、外貌体征、生存现状、生存经历、内心世界、对美好的渴盼等等,让人们对斑头雁不再陌生,进而喜欢,加倍爱护和保护。这是一篇奇文,充满真情、诙谐、对美好的向往。发表以后,多家报刊争相转载,特别受到中小学生的喜爱。

20 世纪90 年代末,葛玉修从原“青海湖鱼场”搭便船行驶了5 个多小时才到达鸟岛,蛰伏7 天7 夜,独守孤岛拍鸟。为了不污染空气,他从来不生火做饭,几天没喝过一口热水,没吃过一口热饭,强烈的紫外线晒得他手脸脱了皮。那种脱皮,就像煮熟的马铃薯,皮都翻了上来,有的皮轻轻一撕就掉了下来,专程到岛上来接他的司机惊诧地大喊道:“您上岛的时候,脸还是白白净净的,现在怎么变成这副样子了?”在岛上,鸟粪经常溅满全身,甚至连照相机上也是粪便,鸟类身上的跳蚤叮咬得葛玉修痛痒难忍。在岛上与世隔绝的7 天7 夜,只有与鸟共舞,葛玉修嘴唇起了疱,嗓子也哑了,喉咙痛得钻心,头发成了乱草,长时间的俯卧,使他几乎站不起来,胳膊要好大一会儿才会打弯。7天的时间啊,脱了皮的脸,如蓬蒿的头发,胡子拉碴,不洗澡,不洗衣服,一身鸟粪,浑身疼痒得钻心,摸爬滚打,衣服脏成什么样?浑身散发出的是什么味道?一般人都不敢想象。

7 天后,葛玉修一身疲惫地走到自己家门口,有气无力地敲门。妻子开门看到他,还以为是乞丐或是谁走错了门,竟没有认出是自己的丈夫,反而问他找谁?当葛玉修指指自己,妻子才从惊愕中缓过神来。被妻子哭着搀扶到客厅里的他,一下子瘫倒在沙发上呼呼大睡。妻子为他脱衣、擦澡、换衣服,这一切,他都处在熟睡之中。葛玉修的环保摄影之路背后,有深爱他、支持他的妻子和孩子们。

在蛰伏荒岛的几天里,葛玉修唯一能对话的就是这群小鸟了。在这样一次独处中,他思考了许多,也感悟了很多,同时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心底那一缕难舍难分的情丝牵动竟是那样的愁肠百结。对于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都市人来说,经历这样一次缠绵的感动,无疑是一个重大收获。葛玉修觉得,城市里的人很可怜,他们有的承受压力为房贷车贷而奔忙,有的被手机和网络游戏绑架,对周围人和事漠不关心,有的人心显得有点麻木不仁。所以,他为自己僵硬心灵的复苏而感到无比的欣慰。因为,他不希望自己活在世上成为行尸走肉、酒囊饭袋。葛玉修与一些摄影者不同的是,有的摄影师,甚至一些国际大师,拍了照片,只为发表、获奖,名利双收。而葛玉修拍片,表达的是现状,是如何改变现状,如何解决难题,如何发挥照片的社会价值,他是用真心去拍,用真诚去唤醒良知。

葛玉修不是编制内的专业摄影师,所以也没有指定的摄影任务。但是,那时青海为迎接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和春天,正在向全国全世界打造一张青海金名片。慧眼识金的葛玉修就抓住了这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天赐良机,他在西宁举办大型摄影展,向报刊、电视选送自己多年拍摄的青海湖鸟岛摄影作品,让青海湖的神鸟飞进了世人的心窝,使青海湖鸟岛惊艳了世界,领跑了青海的旅游事业。

青海是一块高原净土,这片深情的土地也让葛玉修增长了智慧,破译了大地的密码:如果毁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生物链,迟早会迎来一场重大灾难。湟鱼也好,中华对角羚也罢,一个也不能少。抢救濒危物种时不我待。于是,剑胆琴心的葛玉修就这样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他护卫三江源生态环保的伟大长征中……

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葛玉修最初的拍摄始于1978 年,这是他军旅生涯的第8 个年头。由于在部队的出色表现,他从普通一兵逐步提升为连队指导员,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使他有机会接触到相机,开始拍摄反映部队生活的照片,从此和摄影结缘。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在不断的拍摄中,掌握了操作相机的基本技能。

1979 年的一个夏天,连队出黑板报时,几个战士被黑板报的版面所吸引,围看议论,神态各异,葛玉修不失时机地按下快门,然后,他尝试着把这幅反映军旅生活的照片投到《青海日报》。没想到,一举成功,这使葛玉修受到了很大鼓舞,激发了兴趣,从此踏上了摄影之旅。

军队是一所大学校,严格的军事训练,不仅练就了葛玉修强健的体魄,钢铁般的意志和军人气质,更铸就了他的军魂、党魂。军事训练、备战执勤、抗洪抢险,事事走在前面,先后3 次立功,20 多次受到嘉奖。十几年摄影领域的执着追求,拍摄范围也从军旅生涯、军民关系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他所拍摄的民族风情、青海风光、人物纪实等作品频频出现在报刊上,拍摄技术日臻成熟。24 年的军旅生涯,使葛玉修眷恋着青海这片广袤的土地。在这里,有他的青春热血、辛勤汗水、创作激情,把“他乡”视“故乡”,退役时他选择留在青海。

葛玉修在部队锻炼了24 年,锻造了他沉着机智、临危不惧、刚毅果断的优秀品质,他具备了军人的优点和特质。正因为此,他在20 多年的环保摄影生涯中,才能多次成功脱险,战胜死亡,谱写出一连串的传奇故事。

2001 年“五一”期间,为拍摄世界珍禽黑颈鹤,葛玉修来到距西宁市850 公里的玉树州隆宝滩。这里海拔4300 米,气候恶劣,高寒缺氧。虽进入5 月,草滩仍一片枯黄,隆宝湖覆盖着薄冰。然而,这里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繁殖地。黑颈鹤体态超凡脱俗、雍容华贵,被当地人称为“神鸟”“仙鸟”。

2001 年5 月4 日早晨,葛玉修身背摄影包,肩扛三脚架,又一次到达隆宝滩。突然,在湖北侧的沼泽地出现一对黑颈鹤。他立即弯腰行走,离黑颈鹤300 多米时,黑颈鹤突然抬起头来,警觉地向四周张望。他屏住呼吸慢慢向目标靠近,不觉间接近了七八十米,开始频频按动快门。这时,脚下的草墩已有些晃动,他意识到处于沼泽深处了,却经不住黑颈鹤美丽身影的诱惑,继续纵身向前面的草墩跳去。不想一脚踏空掉进了水里,陷进了大半条腿。“不好,我掉进了沼泽”,葛玉修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他情急中抓住了身边的三脚架,立即用三脚架手柄钩住前边的草墩,借力拔出了右腿。一只胶靴和尼康相机镜头盖却永远地留在了隆宝滩。

为展示天鹅的美丽身姿,葛玉修多次前往青海湖拍摄天鹅,又差点为此丧生。那是2003 年的正月初八,他冒着零下20℃的严寒在青海湖泉湾拍摄大天鹅,为了弥补300 毫米镜头的不足,把天鹅拍得更大更清晰,他缓缓地一步步靠近天鹅,不料,接近不冻泉湖面处的冰层太薄,他“扑通”一声掉进了冰窟窿。葛玉修急忙用右胳膊去担冰面,随着所担冰层破碎的“哗啦”声,他整个身子又掉进了水里,除了拿着相机的左手还担在冰面上,只露出个头!与他同行的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人员见状十分着急,但却无法靠近营救。他左手小心翼翼地放下相机,深吸一口气,挣扎着爬了出来。顿时,身上的衣服都冻成了冰,他变成了一座最完美的“冰雕”……

几年中,葛玉修除了拍摄到中华对角羚之外,还拍到了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雪豹、狼、狐狸、棕熊、盘羊、岩羊、高原属兔等多种高原野生动物,其中遇狼与拍狼的经历,常让他不胜唏嘘、无限感慨。

最惊险的是葛玉修与野狼和野狼群的三次相遇。

2002 年6 月的一天,葛玉修因拍摄青海湖晚霞正走向鸟岛景区管理工作室时,突然听到“嘎”“嘎”的群鸟惊叫声,四周观望,一个人影也没有。鸟叫的方向一群棕头鸥快速地盘旋俯冲,地面上一只狗样的动物在鸟巢区横冲直撞。狼!他心中一惊。虽然早就听说狼是孵化期鸟类的主要天敌之一,常常泅水或翻越保护栏靠近鸟群吞食雏鸟、鸟蛋,亲眼看到狼这还是第一次。“决不能让狼祸害小鸟”!看到只有一匹狼,葛玉修果断提起三脚架“呀……啊……”怒吼着向野狼冲去。离野狼约50 米时,野狼停止了对鸟的扑咬,转而呲牙咧嘴地向他张望,两眼透着凶光。他举起三脚架大声怒吼着继续逼近。也许野狼有怕生人的习性,也许这匹野狼不是十分的饥饿,也许葛玉修那压倒一切的威武气势使野狼产生了恐惧,也许他和鸥鸟的联合进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最终野狼败下阵来,迟疑片刻,转身跳过网围栏逃跑了。

葛玉修在青海湖边拍摄湟鱼、拍摄鸟岛时,从几位当地牧人口中得知青海解放前,曾有上万只黄羊奔跃在青海湖边的美丽画面。可惜现在已经见不到黄羊的身影了。牧民所说的黄羊,其实就是中华对角羚。

中华对角羚灭绝了吗?葛玉修不信,于是他潜伏在青海湖边,白天寻找中华对角羚的脚印,晚上就把简易的帐篷搭在中华对角羚可能经过的地方。有时遇到大风天气,葛玉修只好在地上挖一个深坑以躲避风寒。

2004 年元月10 日,葛玉修又一次来到了位于青海湖东的中华对角羚栖息地,凌晨5:30 分就开始埋伏在草原的一个小沙丘上。由于青海经度靠西,冬季要等到8:30 左右才能出太阳,他要在这里潜伏3 个小时后才有可能见到普氏原羚。环顾四周,静悄悄的。东方,大山的轮廓清晰可见;西面,影影绰绰可看到青海湖反光的湖面。远处漆黑一片;近处,沙丘上一片片的灌木丛形成各种恐怖的黑影。想到这方圆3 公里内只有自己一个人,他这个退伍老兵心中也不免有点发毛。“没事的,没事的。”他不停安慰自己,渐渐地进入梦乡。

突然,传来的一阵“嗷嗷”声,把葛玉修从梦中惊醒。啊!“狼嚎”令他心中一紧。他清楚,自己潜伏的地点正是野狼出没的地方。不久前,就在附近发现过3 只被狼吃剩的中华对角羚残骸。葛玉修不由地攥紧了三脚架,迅速思考着应对的办法。“撤离?”“不可,背着沉重的器材在沙丘上行走,速度慢、目标大。”“求援?”“也不行,这里离最近的牧民家也有3 公里,又是电话盲区。”怎么办?怎么办?顿时,他头上冒出了冷汗。“胆小鬼!亏你还是个男子汉,24 年的兵是白当的吗?”想到这里,他开始镇静下来。“对,如果野狼靠近我,就用闪光灯闪花它的眼睛,如果野狼扑向我,就抡起三脚架砸它,拼死一搏。”想到这里,葛玉修心中一阵得意,就像野狼真被自己打跑了一样。

猛然间,他看到一个黑点,其后有5 个黑点迅速向他移动。啊,狼群!他深知群狼的攻击力很强,人一旦遇到狼群,是很难逃生的。他心跳骤然加速,趴在地上,真的是大气也不敢出,一动不动,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渐渐靠近的黑点。

近了,更近了,在距他100 米左右时,才看清前面的黑点是一只雄性中华对角羚,紧随其后的是5 只饿狼。刚才那阵阵嚎叫,是野狼发现猎物呼唤同伴的信号。葛玉修目不转睛地盯着它们,多么想拍下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啊。然而,他深知听觉灵敏的野狼会顺着相机“吱吱”的对焦声向自己扑来,而且感光100 度的胶片难以在昏暗的夜色中留下图像,所以,克制住端起相机的欲望。他屏住呼吸,心脏就像提到了嗓子眼儿,如果潜伏的葛玉修被狼群发现,自然就会成为它们的美餐,那时,一丁点的冲动和不冷静就会葬身狼口,他一再提醒自己:冷静,冷静!

然而,狼群紧追着中华对角羚到距离葛玉修潜伏的地方30 余米处,奇迹出现了。狂奔中的羚羊似乎看见了他,竟然转身向另一个方向跑去。凶恶的野狼群只顾追赶猎物,没有发现这个比羚羊还要肥硕的“猎物”,一直朝羚羊追去。葛玉修顿生感慨,是这只美丽的羚羊用自己的生命挑战死亡而拯救了自己!这种科学也解释不了的现象,难道真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使中华对角羚心甘情愿以身相救吗?老家的人都说葛玉修行的都是善事,他拯救了无数生灵,是苍天给他安排的奇迹,有泪不轻弹的葛玉修眼睛湿润了。从此以后,他更加钟情于中华对角羚。他深深体会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太重了,他必须要为他的这些“孩子们”继续呐喊,让更多的人类关注它们的生存状态,尊重它们的生存权利,还它们一个温馨的家园!

当时中华对角羚惊恐奔跑的神态、凶恶的野狼贪婪和龇牙咧嘴的样子,永远刻在了葛玉修的脑海里。当四周恢复了平静,他才感到脊背一阵发凉。原来,紧张中冷汗早已湿透了他的内衣。事后,有人问他:“如果野狼真的扑向你,你怎么办?”他笑着回答说:“我会用闪光灯拍下它咬我的瞬间留给后人,这样的作品,肯定能获奖!”

拍摄动物是用生命“等”出来的。已经不记得是多少次了,在零下20℃多的青海湖畔,葛玉修在黎明前,守在中华对角羚经常出没的青海湖畔沙丘与草丛连接处潜伏等待……还是没有中华对角羚的踪影,却能听到远处狼群的一声声嘶吼,长时间的爬冰卧雪,腿上的关节阵阵刺痛,取景框上,呼出的热气转瞬凝霜,只能一次次把相机揣进贴身的衣服里暖热。

2006 年元月9 日 一大早,葛玉修与两位同事从三江源所在地玉树州返回西宁市。刚刚下过雪的冬季高原,银装素裹,洁白无瑕。偶尔,一只雄鹰掠过天空,给寂静的草原平添了几分灵气。越野车,颠簸在海拔4000 多米的高原公路上,犹如小船在浪涛翻滚的大海中航行,紧张中有点儿惬意。他抱着心爱的尼康相机,渴望着野生动物能出现在路边,享受一下按动快门的快感。11 时左右,刚刚翻过海拔4882 米的巴颜喀拉山垭口,“狼,快停车!”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他,看见右前方雪地上相向而来的两只野狼,突然喊道。两只野狼显然看见了他们的车,不慌不忙地稍向里偏了几步,视而不见地继续赶路。狼的从容,令葛玉修震惊和生气。他跳下车来,一阵狂拍。狼不紧不慢地小跑着,不时瞟他一眼。“哟,野狼是在试探我的胆量!”他急忙向野狼追去。“书记不要,小心它咬您!”同事们焦急地喊道。“没关系,它怕人。”他边回答边追赶拍摄。在海拔近5000 米的雪地上,狼跑得并不快,可他怎么也赶不上。追了100多米,就两腿发沉,胸口发闷,只好停下脚步,眼看着野狼越来越远……两只野狼漂亮背影的照片就是这样拍出的。后来,他又冒险拍到一幅7 匹狼的野狼群照片,弥足珍贵。

此后,葛玉修还多次遇到过狼群并进行了拍摄和录制。2 年前,还在海拔4300 米的果洛州玛多县,拍到了狐狸和7 匹狼同框。甚至拍到了西伯利亚狍、大白鹭、北白尾海貂等不常见的物种,每每拍到这些动物,葛玉修都会为青海生态逐渐好转而欣慰。

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葛玉修多次与狼“邂逅”,却能够安全无恙,也是一个奇迹!他不仅拍到了群狼照片,而且,还有距离5 米拍摄的经历。在与狼近距离拍摄时,狼在人面前显示出的草原王者风范和淡定从容,常令葛玉修感叹不已,使他对狼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敬畏。葛玉修说,狼在青海高海拔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在人类的打压下,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与桀骜不驯的的野性,靠的是坚韧、智慧和团队精神。狼一般不主动攻击人类。在有些人看来,狼会偷吃牲畜,袭击人类,就夸大了狼的贪婪凶狠,欲斩尽杀绝而后快。但从生态学角度来说,狼可以控制食草动物的数量,起着维护草原和森林生态平衡的作用,而且狼追捕的多是老弱病残,对食草动物本身也起着提升种群素质的作用,能有效遏制草原鼠患,可防止疫情发生,没有狼,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葛玉修的拍狼经历,对生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野生动物属于大自然,自然界是由许多复杂的生态系统构成的。在生物链中,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人与动物的关系应该是相互独立,又彼此尊重。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的活动与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对角野狼青海湖
广义α-双链对角占优矩阵线性互补问题误差界的最优值
小野狼饿了
那美丽的青海湖
轻轻松松聊汉语 青海湖
朱德庸漫画
《青海湖》
会变形的忍者飞镖
野狼为什么总是嚎叫?
踏浪青海湖
谁是抢劫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