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现状调研及策略建议

2022-08-02■王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审稿人评议科技期刊

■王 琳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磁共振期刊编辑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小洪山西30号 430071

同行评议是保障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制度,迄今为止已有350 余年的历史。目前,传统的发表前单盲或双盲评审形式仍占主导地位,但常被质疑可能存在“以刊评文、缺乏监督、角色权益差异性”等弊端。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开放科学的不断发展,部分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模式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向着更快捷、更智能、更客观和更透明的方式改进[1-2]。

开放同行评议(Open Peer Review,OPR) 是基于开放科学的思想提出的、相对于传统封闭式同行评议的一个术语,其特点在于不同程度的公开与透明[3]。近年来,学术与出版界对开放同行评议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国内学者也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利用案例法或问卷法开展的相关研究有:王凤产[4]对PLosONE、《心理学报》等5种期刊的开放性同行评议过程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这些期刊表现出开放同行评议实践过程的多样性特征;刘晶晶[5]结合Elsevier、Nature、PLoS等国外出版商的开放获取期刊案例,对同行评议方式进行了研究,建议积极探索新兴的发表后同行评议和第三方独立同行评议模式;张劼圻[6]基于国外期刊AtmosphericChemistryandPhysics及Nature的开放式同行评议实践,发现参与开放同行评议的评论者存在积极性不高、评论数量分布不均等实践障碍;杜杏叶等[7]通过问卷调查中国学者对开放同行评议的接受度,发现半数中国学者接受开放同行评议,但不同学科、不同评审阶段的接受度存在差异。有关开放同行评议策略建议方面的研究报道有:储冀汝[8]对医药类中文科技期刊实施开放同行评议的可行性和策略进行了分析,提出可以采用匿名公开评议报告(包括审稿意见和作者回复)这种开放同行评议形式;彭琳等[9]将主流开放同行评议模式归纳为3 种(公众评议和传统同行评议相结合模式、公开评审结果模式、出版公开评议书模式),提出推进实施开放同行评议需要多方努力和宣传,并鼓励国内出版集团利用自身优势试验开放同行评议;孟美任等[10]从公开内容、参与范围、公开时间3个维度对同行评议机制的开放程度进行了界定和细分,总结了实施开放同行评议的机制和挑战,并在激励举措、规避措施、评议规范和评议专家遴选等方面给出了较为具体的相关实践建议。

综上可见,诸多学者对开放同行评议的各种实践模式进行了调研分析或归纳对比,对其统一定义、完整内涵或发展趋势进行了明确和剖析,这对各类新型开放同行评议模式的实践探索具有指导意义。相对于“协作评议、公众参与、透明互动、出版后评议”等开放同行评议新兴模式而言,“同行评议内容公开”这种模式的接受度更高并且实际可操作性更强。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研究均对开放同行评议涉及的各类开放模式进行全面探讨,缺少针对“同行评议内容公开”具体实践和相关策略的细致探究和全面总结。因此,本研究仅聚焦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内容公开这个方面,对已经实施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几种国际典型期刊进行案例分析,并面向国内磁共振领域学者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实施现状以及我国相关领域学者的倾向性态度,进而梳理总结出实施期刊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一系列可行性方案,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条建议,为中国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实践探索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1 国际开放同行评议期刊概况调研

本研究首先利用DOAJ(开放获取期刊目录)数据库对目前国际上开放同行评议期刊的概况进行调研。DOAJ是由瑞典隆德大学创建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索引数据库,于 2003年推出,截止到2022年4月30日索引了包含17568 种经过同行评议的开放获取期刊,涵盖科学、技术、医学、社会科学等所有领域。DOAJ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仅收录开放获取期刊的数据库,从样本数量和代表性方面考虑,将DOAJ期刊目录作为调研考察的数据源所得到的调研结果可看作国际开放同行评议期刊的一个缩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国际上开放同行评议期刊的最新概况。

本研究主要通过浏览DOAJ平台收录期刊的各项基本数据,通过高级检索和关键词定位,初步掌握国际上开放同行评议期刊的概况。目前DOAJ索引包含的17568 种经过同行评议的开放获取期刊中,明确声明并在同行评议政策中标注“开放同行评议”的期刊共有203种,其中科技期刊共151种,人文社会类期刊共52种。按照DOAJ定义的学科主题分类(一至三级学科分类,共有518个学科主题),151种开放同行评议科技期刊中,医药卫生领域有88种,占比最大,其次是基础科学领域,有45种,地理环境生态领域有9种,技术工程领域有7种,农业领域有2种。进一步单独考察基础科学领域期刊的二级学科分类情况,可以看到期刊数量排名靠前的学科主题分别是生物(11种)、数学(10种)和科学综合(9种)。从出版语言来看,开放同行评议期刊数量排名靠前的出版语言分别是英语 (189种)、葡萄牙语(11种)和德语(9种),DOAJ尚未收录实行开放同行评议的中文期刊。从出版商来看,出版开放同行评议期刊数量较多的出版商分别是 BioMed Central (BMC;67种)、F1000Research (6种)和Wiley (5种)。从出版国别来看,出版开放同行评议期刊数量较多的国家分别是英国(115种)、美国(15种)和德国(8种),DOAJ目前收录中国出版的开放同行评议期刊仅1种。以上基于DOAJ索引的国际开放同行评议期刊最新概况详见表1。本研究还考察了DOAJ平台收录开放同行评议期刊的数量随年份的变化,其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其中2022年数据是根据前4个月数据推算出的全年数值。可以看到,2020年开始,DOAJ收录的开放同行评议期刊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反映了近3年国际学术出版界开始加速推进开放同行评议的实践尝试。从目前DOAJ显示的数据来看,中国学术期刊的开放同行评议实践无论是体量还是创新模式都落后于国外出版集团。

2 实施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国际典型期刊案例分析

基于上述国际开放同行评议期刊最新概况,本研究聚焦开放同行评议中的内容公开,进一步从更为细节的角度对一系列已经公开同行评议内容的国际主流期刊进行考察。从多样性、成熟度和代表性这几个方面综合考虑,选择BritishMedicalJournal(BMJ)、PlantCell、FrontiersinDigitalHealth、EMBOJournal、F1000Research、NatureCommunications、eLife这7种期刊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这7种期刊中,只有F1000Research采用出版后同行评议方式,其他6种均采用常规的出版前同行评议。

通过文献或网络调研,收集这7种样本期刊实施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相关信息,重点调研其公开要素、呈现形式和内容公开的选择性3个方面。本研究将这些内容公开方式归纳为3个大类、14个分项,对比分析7种样本期刊的内容公开实施方案,结果见表2和表3。

表1 国际开放同行评议期刊概况(基于DOAJ期刊索引,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2年4月)

注:2022年数据是根据前4个月数据推算出的全年数值。图1 DOAJ平台上开放同行评议期刊数量的年度趋势变化

表2 7种样本期刊同行评议内容公开要素的归纳对比

第一大类为同行评议内容公开要素:5种样本期刊对同行评议专家身份信息实施了不同程度的公开;6种期刊对同行评议报告实施了不同程度的公开;公开稿件处理编辑身份信息、主编/编委意见报告以及评议流程详细时间线的样本期刊均为4种;仅有少数期刊对各阶段流程稿(2种)以及评议者利益声明(2种)实施了不同程度的公开。可见,同行评议专家身份信息和评议报告是期刊出版实践中首选的公开要素,稿件处理编辑身份信息、主编/编委意见报告以及评议流程详细时间线是较为主要的几个公开要素,而各阶段流程稿和评议者利益声明是期刊出版实践中较少考虑或次要考虑的公开要素。

表3 7种样本期刊同行评议内容公开呈现方式和选择性的归纳对比

第二大类为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呈现方式:F1000Research和eLife采用独立出版模式,评议相关内容以网页HTML方式呈现,并另附专属DOI号方便读者引用;BMJ和EMBOJournal采用将同行评议内容与论文并列放在显著位置的呈现方式,其中EMBOJournal提供规范化格式文件合并文档,为读者提供严谨、规范的公开内容,BMJ则是在网页上设置完整的同行评议流程列表栏目,并附上每个流程的时间线和各自的同行评议相关文件,流程线非常清晰,方便读者定位查找;PlantCell和NatureCommunications是将评议相关内容作为论文的附属文件形式,提供压缩包供读者下载查看;FrontiersinDigitalHealth不提供同行评议报告内容全文,但在醒目位置提供评议者照片和信息主页链接,通过这种方式对审稿专家的工作给予监督和认可。

第三大类为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选择性,主要指公开哪些论文的同行评议内容。7种样本期刊中有4种期刊实施的是全部论文公开;有2种期刊实施的是按论文类型公开,且均是只公开研究论文的,而综述类论文的同行评议内容不公开;有1种期刊是根据作者/评议者意愿选择性公开。

3 面向国内磁共振领域学者的“同行评议内容公开”问卷调查与访谈

由于不同学科领域的期刊编辑流程和出版模式有所差别,为了使调研分析结果具有实践应用价值和一定代表性,本研究面向中国磁共振领域学者所在的学术社群网络开展问卷调查,以大致了解我国磁共振学科领域的学者对于同行评议内容公开方面的认知和看法。实际回收有效问卷共410份,分别包括读者和作者身份的问卷202 份、评审专家身份的问卷146 份和参与稿件处理的编委身份问卷62份(不同身份的人员分别回答不同的调研题目,均不重复)。同时,本研究抽样选取了20位磁共振领域学者进行面对面访谈或电话访谈,围绕上文中的典型期刊案例展开互动交流,详细了解学者专家们对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各种措施和实施细节的认可程度和倾向性。

3.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中针对目前同行评议现状、传统同行评议形式可能存在的弊端以及学者对开放同行评议不同模式的倾向性选择等问题的调查结果与已有文献中类似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本次调研结果还显示,在浏览本学科领域相关文献时,如果有相关同行评议公开内容,接近90%的磁共振领域学者选择了“如果是感兴趣的内容就会查阅”(60.40%)或“基本上都会查阅”(26.73%)。由此可见,同行评议报告内容凝聚着审稿人和作者之间精彩的探讨和深入思考,也是一种形式的学术成果,对其他研究者具有一定价值,这从侧面反映了公开同行评议内容的必要性。

对于公开同行评议内容可能会对哪种角色造成压力更大的排序,调研结果(图2)显示,审稿人排序综合得分高居第一。对于专门针对审稿人身份的调研显示,在同行评议工作中,如果被明确要求公开相关内容时,审稿人的倾向性选择是:53.42%的人选择“评审报告可对公众公开,但审稿人身份信息不予公开”;35.62%的人选择“评审报告和审稿人身份信息均可对公众公开”;8.22%的人选择“不确定,需依据期刊和稿件情况来定”;仅有2.74%的人选择“评审报告和审稿人身份信息均不同意对公众公开”。对于专门针对期刊编委(担任过科学编辑承担稿件处理工作的编委,即稿件处理编辑)身份的调研结果显示,在同行评议工作中,如果被明确要求公开相关内容,稿件处理编辑的倾向性选择是:54.84%的人选择“所有流程的稿件处理意见和Editor身份信息均可对公众公开”;29.03%的人选择“所有流程稿件处理意见可对公众公开,但Editor身份信息不予公开”;16.13%的人选择“不确定,需依据期刊和稿件情况来定”;没有人选择“均不同意公开”。结合针对审稿人和期刊编委的两类调研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审稿人和稿件处理编辑(均接近90%)能够接受同行评议内容公开,但对于身份信息公开,稿件处理编辑的接受程度高于审稿人,有超过半数的审稿人对审稿人身份公开持保留态度,因此在实际出版工作中需要基于专家意愿推行同行评议内容公开模式。

图2 关于同行评议内容公开造成角色压力的调研结果

对于同行评议内容公开对论文评议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审稿人身份和编委身份的调研结果非常相似:均有60%左右的审稿人和编委认为“稿件处理结论会更谨慎,但处理速度会减慢”(图3)。由此可见,稿件处理周期的延迟可能是期刊推行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出版实践中需要首先考虑和应对的问题。

图3 审稿人认为实施同行评议内容公开对论文评议工作的可能影响

另外,本次问卷中还设计了针对“是否加入Publons一类的同行评议认证平台以及此类平台对同行评议专家的影响”等问题的调研,结果显示:部分专家(32.88%)认为同行评议认证平台可提高个人在学术圈的显示度或增加领域同行对个人的认可度;但出乎意料的是,有超过半数(52.05%)的人表示“对于Publons一类同行评议认证平台对其自身的影响并不清楚” 。

3.2 访谈结果分析

笔者向20名接受访谈的学者详细讲解了开放同行评议的国际最新概况以及7种公开同行评议内容的样本期刊典型措施,进而通过互动交流充分了解专家学者们对公开同行评议内容具体实施细节的认可程度和倾向性选择。本研究收集到一些较为共性的结果,总结如下:

(1) 大多数受访学者不希望采用类似PlantCell等期刊的“压缩包附件”形式进行同行评议内容公开,原因是用手机、Pad等手持设备端浏览内容时对压缩格式文件不兼容且不太便捷;而更倾向于eLife、EMBOJournal等期刊以网页HTML出版或单独的合并PDF文档这种形式公开,认为这类呈现会更加清晰、便捷。

(2) 多位受访学者提及:如果期刊在公开某篇论文的同行评议内容前,审稿人能够对即将在线发布的评议报告进行最后的审阅并对文字、措辞方面可能存在的不妥进行少许修改,那么他们会改变之前“不同意身份公开”的倾向性态度,转变为“愿意公开身份”。

(3) 多位年轻学者提及:希望采用类似FrontiersinDigitalHealth等期刊的相关举措,在公开审稿人身份时能附上专家头像和个人/课题组主页链接等更为丰富的信息,从而帮助年轻学者提升个人在学术圈的显示度。

(4) 多位受访学者表示: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目前还没有开放同行评议期刊的认证平台或查询数据库,相关论文也没有类似“OPR”标识。希望与“开放获取”类似有专业的开放同行评议期刊目录数据库,并有明确的期刊开放同行评议认证或论文开放同行评议标识,这样才更能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更有利于开放同行评议的进一步推广实施。

4 策略建议

本次调研的国际开放同行评议期刊的最新概况显示,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开放同行评议无论是体量还是创新模式都落后于国外出版集团,而我国相关领域期刊推行同行评议内容公开具备领域内学者意愿基础,是有必要并完全可行的。

基于前文给出的公开同行评议内容典型期刊的案例分析,以及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本研究总结并提出以下3个方面的策略建议:

(1) 对于内容公开的要素:除了同行评议专家身份信息和评议报告这两个首选的关键公开要素外,稿件处理编辑身份信息、主编/编委意见报告以及评议流程详细时间线也是大多数样本期刊主要选择的公开要素。

本研究认为在期刊出版实践中较少考虑的公开要素中,评议者签署的利益声明也是值得关注的内容公开要素。可参考国际知名期刊BMJ,其审稿人利益声明包括 “是否获得论文研究相关的专家咨询费、报告费或劳务费”“5年内是否受聘于论文作者所在机构”“是否会因该论文发表受到影响,从而造成经济损失或从中获利”等细致且明确的提示条目,让审稿人逐一自查、作出相应勾选并签名。对利益相关的声明与规避是审稿人的责任与义务,公开签字版的评议者利益声明能进一步有效促进同行评议公平公正。

(2) 对于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呈现方式:少数期刊为所公开的完整同行评议报告分配DOI号和开放协议,并以HTML网页形式呈现,这种方式将审稿人的同行评议结果视作一种科研产出,使得审稿意见与论文一样可以得到引用和认定;大多数期刊在办刊实践中主要采用随论文在线发布附件文档的呈现方式,这可能是基于对网刊系统平台的技术能力和网络访问抗压方面的考虑。

本研究认为,我国科技期刊在推行同行评议内容公开初期,较便捷的做法是在期刊网络版的相应文章后增加“同行评议附件”的下载接口,并将论文同行评议相关内容整理成单独的PDF 文档(非多文件压缩包),这种方式既简单可行又能较好地适应手机端浏览。参考多种样本期刊的内容公开格式,建议在PDF首页给出论文同行评议基础核心内容(评议流程时间线、审稿专家或编辑身份、基本结论等),再利用PDF工具制作书签交叉引用链接,直接定位至各流程的评议报告全文或流程稿等内容,这样则可较好地满足查阅时的清晰度和高效性要求。

在具备一定的实施经验之后,可进一步完善期刊出版平台的网络条件,或者与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集成商合作,将同行评议相关内容以HTML网页形式呈现,并赋予专属DOI号方便读者引用。除此之外,我国的同行评议创新实践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探索和借鉴一些互联网新架构和新技术手段,例如社交媒体平台、区块链技术等,从中获得启示,实现呈现方式创新,以更好地提升期刊读者的查阅体验感,同时又不对编辑部或审稿专家造成更多的负担。

值得提醒的是:在同行评议内容公开时需要注意使用格式化、规范化的同行评议意见书,可参考国际期刊EMBOJournal的做法。该刊的同行评议报告有基本的格式要求和要素规定,最终给读者呈现的是格式规范、相关要素齐全的同行评议报告合并文档。我国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创新实践中也可根据期刊自身特点制定标准化、模块化的同行评议报告规范,从而更好地体现出版的严谨性。反之,审稿意见格式随意,毫无规范,不仅不利于读者对审稿意见的理解和二次引用,而且将损害期刊的传播形象。

(3) 对于同行评议公开内容的选择性:可以按作者/评议者意愿公开或按论文类型选择性公开(一般是研究论文公开,综述论文不公开),这类选择性公开方式为我国期刊进行同行评议公开的初步尝试提供了较大的可操作空间。

特别值得借鉴的是:可区分审稿报告中的核心评议点和次要评议点,例如,可参考eLife期刊,其同行评议报告仅公开最实质的修改意见部分。我国科技期刊展开实践探索时也可考虑仅公开其评议意见中对文章能起到切实改进作用、能提高文章学术质量的几条核心评议内容,亦或者从多篇论文的评议报告中遴选出翔实、客观且高质量的几篇论文进行选择性公开,从而充分体现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学术价值。当然,这也对稿件处理编辑的工作量提出挑战。

若是根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性同行评议内容公开,则建议在所选论文网络版的显著位置(比如标题之后)添加“OPR”标识,方便学者识别、引发学者关注,进一步促进具有学术价值的同行评议内容传播。

此外,本次调研结果同时反映,磁共振领域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公开同行评议内容可能会给审稿人造成更大的压力,且有超过半数的审稿人不愿意公开审稿人身份,超过60%的审稿人和承担稿件处理工作的编委表示实行同行评议内容公开会使得稿件处理结论更为谨慎、速度会减慢。有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1)公开审稿人身份的相关举措不宜过于激进。一方面,可基于专家意愿推行同行评议内容公开模式;另一方面,可对公开身份和审稿意见的审稿人设置一定的激励机制,包括颁发证书、提高审稿费和减免版面费等,或是参考FrontiersinDigitalHealth期刊的方式在公开审稿人身份时附上专家个人/课题组主页链接等更为丰富的信息,以提升年轻学者在学术圈的显示度和认可度。以上这些举措均能激发审稿人参与开放同行评议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审稿速度,保证审稿质量。(2)期刊编辑部可制定结构化的评议报告规范文本,同时还可进一步建立适合于自己期刊的、完整清晰的同行评议流程和评议政策,形成规范化操作指南,供审稿专家和稿件处理编辑查看和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稿件处理效率,避免不必要的延滞。(3)加大对审稿人学术贡献认证的理念宣传。结合问卷调研结果显示的有超过半数(52.05%)的学者认为“对于Publons一类同行评议认证平台对其自身的影响并不清楚”这一现状可知,我国学术界并不关注审稿贡献认证,需要加大对审稿人学术贡献认证的理念宣传,并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审稿人贡献认证体系。通过对审稿人学术贡献的认可,甚至让期刊同行评议工作在我国的学术评价以及人才评聘中得以有效体现,真正给予审稿人学术付出的等量回报,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审稿人压力大”和“稿件处理周期的延迟”等问题,同时对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5 结束语

提高同行评议的可靠性和公平性、实现期刊出版高质量建设,相比于单纯注重SCI影响因子指标增长更能够促进我国科技期刊长远发展和学术影响力提升。开放科学是国内外学术共同体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开放同行评议创新模式落后于国外大型出版集团。本研究聚焦于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内容公开”这一模式,结合7种国际典型期刊的案例分析,从内容公开要素、呈现方式和内容公开的选择性这3个具体方面,归纳对比其内容公开实施细节上的优势和劣势,同时还面向国内磁共振学科领域学者,围绕其对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相关看法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基于此,针对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出版实践,本研究梳理总结出一系列可供借鉴的实施方案,并提出一些具体的策略建议,以期为我国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创新模式探索提供理论参考,并促使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中的同行评议向着更加开放、透明、高效的方向发展。

致谢感谢武汉理工大学占莉娟博士在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工作中给予的热心帮助。

猜你喜欢

审稿人评议科技期刊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2020年度《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优秀审稿人
科技期刊如何利用ScholarOne系统高效选择审稿人
——以《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PST)》为例
特约审稿人遴选通知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2018年度《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优秀审稿人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