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首县”变形记
——安徽省肥西县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纪实

2022-07-27安赛

中国合作经济 2022年5期
关键词:肥西县蚕农供销

记者 安赛

1978年,安徽省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的农民连夜分田到户,在全国率先实行“包产到户”,闯出了一条冲破禁锢、突破禁区的改革创新之路。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逐步束缚了农业生产。时隔26年,一场新的变革在距离小井庄仅十多公里之遥的三河镇木兰村悄然发生。木兰村“两委”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成立三河镇木兰村土地流转经营合作社,把“分”到一家一户的田地“合”起来,集中流转给大户开展水产品养殖、农作物种植。次年,合作社的规模由刚立社时的483人迅速发展到561人,土地由立社时的1258亩扩展到2100亩。肥西县将木兰村作为先进典型,通过中央省市县各级媒体大力宣传木兰村土地流转经营合作社的成功经验。此后,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自觉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探索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道路,肥西县逐步向现代农业迈进。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近年来,肥西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一支引领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推手,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载体,为肥西县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69 家,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林业、植保、技术信息、农家乐等多个涉农产业,业务活动内容涉及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土肥植保、加工、储藏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按行业类型分类:种植业480 家,养殖业312 家,土地流转128 家,农机、植保等服务业130 家,加工业19家。入社成员2.6万人,带动农户达8万户,社员人均收入比非社员农户增收20%以上。全县有6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5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63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肥西县2009年和2012年分别被评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

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先发展、后规范,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组织形式上呈现多元化。

一是依托政府职能部门引办、领办型。主要是立足于县、乡农业技术站(所)、供销合作社等组织,充分发挥技术经济部门本身具有技术、资金、服务、组织等优势,广泛吸纳农户加入合作社。肥西县廖渡综合养殖合作社于2004年依托乡镇供销合作社领办组建成立,短短五年,合作社养殖水面达1300亩,年产黄鳝60万公斤,各类鱼、虾23万公斤。

二是依托农业大户、能人牵头创办型。这种类型多是由当地头脑比较灵活,长期从事种养、运销、生产的经纪人或者大户牵头形成的合作经济组织。上派镇三岗村刘义旭将本地268个苗木花卉营销经纪人组织起来,成立了肥西县苗木花卉经纪人协会,在全国各地搭建苗木花卉营销网络,将本地区的苗木花卉销售到全国多个省份,促进了三岗村苗木花卉产业的规模扩张。

金牛蚕桑合作社社员正在给桑树清沟排水。

高刘白鹅养殖合作社养殖基地。

三是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型。为促进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的农民形成有效对接,肥西县探索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如合肥江夏禽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由龙头企业江夏禽业公司发起成立,是安徽省第一家禽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的成立稳定了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关系,协调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促进企业与农户共同发展。

四是相同产业农民自办型。围绕同一产业的生产经营,由众多农户自发开展技术、信息、资金、销售等方面的联合,形成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按照入社自愿的原则,三河镇龙安村果农联合周边葡萄生产大户于2004年10月组建成立一家以葡萄生产经营为主、菜瓜果种植销售为辅的清平葡萄生产合作社。

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坚持“民管、民办、民受益”和“引导不干预、指导不代替”的原则,肥西县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证农民自主权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肥西县农村实际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新路子。

树典型,表先进。肥西县以树立先进典型来教育引导农民由自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向自觉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变。通过中央省市县各级媒体大力宣传三河镇木兰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带动全县成立多个土地流转合作社,在县土地规模流转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充分展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先进模范人物、特色品牌,在全县开展“十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十大品牌农产品”“十佳‘三农’人物”评选活动,为全县农业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典型引领和带动示范作用。

抓政策,重激励。肥西县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肥西县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二十条》,鼓励各村组建土地流转合作社,引导合作社探索多种经营模式,壮大经济实力。制订《肥西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对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证书并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单位,分别给予3 万元、4 万元、4 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绿色食品续展、有机农产品再认证,获得产品认证证书并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单位,分别给予3万元、4万元和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重服务,促提升。肥西县着力采取各种措施,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水平。一是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邀请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给社员上课,普及科技知识、提高生产技能。二是组织清平葡萄节、“苗交会”等活动,增强合作社的品牌意识、竞争意识。三是开展特色展销活动,助力合作社对接大市场。肥西县供销合作社在县商务局线下体验中心搭建“供销专柜”,将优质农产品进行集中展示展销;制定《肥西县供销社“我为农民卖东西”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活动方案》,近三年来,先后举办农产品进社区活动8 次,组织企业参与大型农产品展销会5 场次,共销售各类农产品500多万元,帮助合作社及其主导产业扩大知名度。四是提供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2021年,县社和县财政局共同下发《肥西县农村新型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扶持新建村级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为农服务综合体等41 个项目;与建设银行联合推出“惠农贷”,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破解融资难题,近年来共为50 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2800 多万元。

1.吉新蚕桑合作社社员正在制作蚕丝被。

2.“我为农民卖东西”活动现场。

3.足丰粮油合作社社员搬运稻谷。

抓规范,重管理。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肥西县坚持边发展、边规范,推进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2009年成立肥西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社,由县供销合作社负责管理运营。该联合社对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指导合作社完善管理制度,提升运营水平。肥西县社研究制定了《县供销合作社帮扶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方案》,实行县社领导班子包联帮扶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全年包联帮扶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安排相应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合作社发展,力求达到“一社一帮扶、一社一政策”的精准帮扶目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肥西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蓬勃兴起,对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对推进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的乡村振兴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土地念出“致富经”

肥西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土地经营权向种植大户和生产能人转移,实现了农村现有土地的精耕细作,提高了生产效益。

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在肥西县供销合作社领办的肥西县足丰粮油合作社内,村民们可享受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足丰粮油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现有流转土地面积1300 余亩,拥有大型旋耕机10 多台套,同时还配有高速插秧机、收割机数台套。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承接托管服务,开展集约化、机械化种植、加工,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合作社为产业拓空间,向土地要效益,开展稻虾连作。合作社现有社员220 多户,带动周边农户380多户,其中困难户70户。

同足丰粮油合作社一样,传火水稻合作社也在积极扩宽发展思路,引进、种植受市场欢迎的“明星”产品。当前正值红樱桃小番茄上市季节,传火水稻合作社社员正在不停地忙碌着。2019年传火水稻合作社从青岛引进红樱桃小番茄品种,开展大棚种植,该品种亩均产量达到10000斤以上,产品一经上市,受到了良好反响,市价每斤15 元,一亩地最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小农户“嵌入”大农业

长期以来,受信息渠道闭塞、先进技术缺乏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小农户难以衔接现代农业,无法享受现代农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肥西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了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桥梁纽带,解决了两个“一公里”问题,让农业技术推广深入基层“落地生金”,小农户种植的农产品走入千家万户的餐桌。

山南镇地处肥西西南,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是全县栽桑养蚕大镇之一。在金牛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院,“带着蚕农干,做给大户看”几个大字十分醒目。近年来,金牛蚕桑合作社除了免费给蚕农提供生产技术服务,以不低于市场价统一收购蚕农茧产品,让蚕农放心生产外,还为蚕农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帮助蚕农掌握先进养殖技术,被当地蚕农称为“技术110”。累计开展培训20多场次,1600多人成为了养蚕技术能手,合作社通过引导周边群众栽桑养蚕给当地千余户蚕农累计增收达到3000万元。

2020年11月,安徽肥西县金牛蚕桑省级特派员工作站落户金牛蚕桑合作社。省级特派员工作站由10 人组成,其中来自安徽农业大学和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省级专家3人、县级专家1人、科技特派员6人。省级专家每月驻村服务时间不少于5 天,生产大忙季节,专家在村时间适度延长。省级特派员工作站落户金牛蚕桑合作社后,全县栽桑养蚕农户将直接享受到省级蚕桑专家更便捷的“面对面”服务,对全县蚕桑业的提质升级,促进蚕农进一步增产增收意义重大。如今,山南镇蚕桑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7000亩增加到1万余亩。

作为全国三大苗木花卉基地之一,肥西县素有“花木之乡”的美誉。柿树岗乡杨桥村映美牡丹女子合作社在徐洼、唐新庄、大圩三个村民组承包了200 多亩坡耕地,种植苗木花卉、水蜜桃、牡丹等精品植物。为了让村民提升职能技术,该合作社多次举办巾帼创业就业技能培训,邀请专家到村为村民们免费授课,授课现场总是座无虚席。

一产连上二三产

1.金桥红薯合作社制作的红薯粉丝在阳光下根根晶莹剔透。

2.吉新蚕桑合作社的蚕茧像一颗颗“小金蛋”。

金牛蚕桑合作社蚕桑技术培训室。

当前,肥西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扎实发展一产的同时,探索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扩大发展空间,提高合作社规模效益。

自五月初桑葚成熟以来,几乎每天都有近百人来铭传乡吉新蚕桑合作社的桑园采摘,合作社免费提供桑葚包装。每逢周末,一天要来二三百人,仅果桑种植、采摘年亩均便可增收2000 多元,果桑采摘还带动了周边景点旅游和农家乐的发展。

肥西县供销合作社瞄准以游促农,积极引导蚕农开展果桑生产、采摘。目前,在山南镇的金牛蚕桑合作社、官亭镇的丝路蚕桑合作社、铭传乡的吉新蚕桑合作社,已有果桑种植面积300 多亩。除了桑葚产业,发展桃、樱桃等产业的合作社也在每年果实成熟之际举办采摘活动,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金桥乡地处江淮分水岭,适合种植红薯类耐旱作物。2007年,金桥供销合作社根据当地的农业种植特点,带领农民出资300 多万元,组建了金桥红薯合作社。单靠生产、出售红薯获利并非长久之计,合作社决定将红薯进行深加工,制作红薯粉丝。合作社投资建设一条红薯淀粉、粉丝生产线,同时前往太和县、阜阳县等地的红薯加工企业学习,从鲜薯清洗、粉碎、打浆、过滤、除沙、晒粉、储存等多个环节层层把关,确保粉丝品质和口感。如今,合作社完善了红薯加工机械和大型冷库等生产设备,生产库房及粉丝晒场达2100多平方米,现年产纯红薯粉丝50多万斤。合作社被农业农村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分别授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示范社称号,注册的“庐丰”品牌荣获安徽省著名商标,产品享誉大江南北。

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当地农户的收入途径也日渐拓宽。农户不仅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每亩年300元至600元不等的土地流转收入外,还可以在闲暇时到合作社打工。金桥红薯合作社的粉丝加工环节产生大量用工需求,合作社招收周边农户入社工作,帮助周边几十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进一步提高收入。

(本文图片由肥西县供销合作社提供)

猜你喜欢

肥西县蚕农供销
湖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库存化肥51万吨
挖掘化工企业超额收益:如何利用智能决策实现采供销协同
现实的呼唤与要求开放办社是一种必然选择
我的妹妹唐果果
校园春色
躲雨
肥西县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完善路径探析——以安徽省肥西县官亭镇新民社区土改新模式为例
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