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非营利管理教育本科课程体系研究
——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非营利组织领导与管理”项目为例

2022-07-26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非营利慈善领域

余 蓝 翟 月

(1.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2.北京大学,北京 100080)

从2012 年至今,我国多所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努力推动公益慈善教育项目与专业建设,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院校层次不高、生源受限、师资不足和社会吸引力不够等问题。2022 年年初,慈善管理被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增专业名单,归至管理学门类公共管理类专业之下,这标志着我国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和发展机遇期。慈善管理正式进入国家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对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家鼓励更多人选择公益慈善作为未来职业发展领域。对于高校而言,课程体系既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也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对新建专业走向成熟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美国非营利管理教育(Nonprofit Management Education,NME)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专指由高等院校设立、聚焦于非营利组织管理、提供相应课程与实践的学位教育项目,[1]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本科教育在任何扩大该领域规模的努力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承认了该领域的普遍价值、专业群体及其工作规范。[2]因此研究NME 本科课程体系的核心要素及其背后的课程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所开设的“非营利组织领导与管理”(Nonprofit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NLM)理学学士学位课程是第一个获得非营利学术中心委员会(Nonprofit Academic Centers Council,NACC)认可的本科学位课程①,也是研究者和业界公认的NME 本科教育的典型模式。[3]本研究以NLM课程体系为例,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要素进行分析,结合当前NME 课程发展的最新趋势及研究,为我国高校慈善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完善提供域外经验和视角。

一、“非营利组织领导与管理”项目课程体系

(一)课程目标

NLM 项目设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沃茨公共服务和社区解决方案学院,由北极星慈善与非营利组织创新中心提供教育、研究、技术和资源等各方面的支持。后者聚焦于非营利组织领导与管理、慈善事业和社会创业的跨学科研究与实践。NLM 的目标是“通过课程教学和课外实践,让学生获得成为推动慈善和非营利工作成功专业人士所需的技能和经验,提高他们工作所在社区的生活质量”[4]。为此,课程着眼于让学生了解与非营利部门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及慈善领域的特殊性,同时拥有非营利组织领导和管理特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为未来进入非营利组织和公务服务领域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获得的基础能力包括沟通技巧、人格特征、历史和哲学基础、青年/成人发展理论等。专业能力包括董事会/委员会治理、筹款原则和实践、人力资源开发和监督、非营利会计和财务管理、非营利营销和风险管理等。

(二)课程内容

从结构上划分,全部课程包括通识、专业、跨学科三大模块,要求本科生在八个学期内完成,总学分不少于120 学分(见表1)。

表1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NLM 本科教育项目的课程体系(2022—2023 年)

注:资料来源为The major map are current for the 2022-2023 academic year,来自https://degrees.apps.asu.edu/major-map/ASU00/PPNLMBS/null/ALL/2022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贯穿大学一至三年级,涉及五大核心领域(语言能力与批判性探究能力领域,数学研究领域,人文学科、艺术和设计领域,社会行为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与三大意识领域(美国的文化多样性意识领域、全球意识领域、历史意识领域)。考虑到非营利组织类型和活动领域的广泛性,NLM 项目的通识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34 学分,远高于其他专业不低于29 分的要求,学生需要在了解不同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培养通用能力外,还要深入理解美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多样性,尤其是提高对不同种族、性别和文化群体的理解力与包容性,才能促进有效的非营利组织管理实践和打造有影响力的慈善事业。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必修课程提供关于非营利组织管理与慈善研究的一般性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核心价值和运作原理。选修课程强调特殊领域的专业技能,直接面向实习和就业的应用层面。专业必修课程集中在大三、大四高年级阶段,分为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基础课程根据不同领域的非营利组织共同需要的专业能力设定,包括志愿行为和社区领导、社区服务和专业、非营利组织概论。核心课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包括筹款和资源开发、非营利组织管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社会企业家精神、领导力与专业发展等,旨在培养学生胜任非营利组织管理所具备的领导能力和专业知识。除此之外,NLM 还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专业选修课程(要求不低于12 学分),包括会计和财务分析、商业和专业交流、领导技能、中小型非营利组织管理和战略、项目规划、专业发展研讨会、非营利领导力联盟研究、社区发展服务学习、跨文化交流元素、体育赛事、资助书写作、特别活动管理、康乐及体育规划与设施、娱乐疗法基础、公共土地管理、现代社会问题等,涵盖了非营利组织的核心部门和涉足领域,为学生选择专业实习和未来就业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以上课程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优势自由选择深度学习的方向,按照学分要求自由组合,并与专业实习计划相结合,力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跨学科课程

跨学科课程依托沃茨公共服务和社区解决方案学院的四大学科领域,即犯罪学与刑事司法、公共事务、社会工作、社区资源与发展,要求学生分别在两个领域内至少选择两门课程在第一和第四学期完成(见表2)。美国的非营利组织超过190 万个,它们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多数都有着独特的服务对象、活动范围和专业性质,为社会中的特殊人群和团体提供服务与帮扶。亚利桑那州非营利组织超过29,000 个,且每年平均新增1,500 个新注册的组织。跨学科课程为NLM 项目的学生提供了更深厚和更广博的专业知识,如提供法律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在现实中更好地处理与青少年犯罪、帮派团伙、家庭暴力等有关的特殊事件和服务对象;提供公共服务与政策帮助学生了解政府关于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战略对非营利组织的影响;提供社会工作、压力管理和性别研究等能让学生更贴近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了解社会工作的内容和技巧等。

表2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NLM 项目跨学科课程一览表(2022—2023 年)

(三)课程实施

体验式教育与社区参与的整合模式是NLM课程实施的最大特色。整体上NME 硕士项目规模最大、发展最快,这是因为对于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而言。他们更倾向于用理论来解释和改进自己的实践,并获得社会对其领导能力提升的认可。NLM 作为本科项目,则更强调以实践为中心来增强本科生对非营利领域的接触和了解该行业的能力发展需要,做好入门的准备。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倾向用理论来解释和改进自己的实践以及社会对领导能力提升的认可,而本科生更需要的是以实践为中心来增加他们对非营利领域的接触机会和了解该行业的能力发展需要。随着NME 整体上从最初的确定合适的课程内容到如今反思最合适的教学方法,NLM 明确将体验式教育贯穿于整个项目尤其是课程计划,通过大学与社区、非营利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供实习实践机会,教师和专业人士合作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指导学生进行直接体验和结构化反思,从而达到增加知识、发展技能、阐明价值观的目的。NLM 要求学生从入校第一学期就开始接受一对一的个性化学术顾问指导,在一系列课外经验中积累至少200 小时的专业咨询和实习指导。在第八个学期,学生需要参加12 学分的高级实习课程,实习计划由教师和从业者共同制定,教师会为学生有针对性地挑选非营利组织机构进行实习,并根据该实习机构的运营特点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另外,研究性实习课程也是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而开设的。该课程要求先设定研究项目,在实习机构中按照预先设定的研究计划,在教师和从业者的指导下进行规范地研究实习,以帮助学生将理论融合和运用到实践之中。为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胜任力,NLM 项目还提供学生在暑假或第一学期到国外非营利组织实习和参加当地高校学习课程的实践机会与工作经历。考虑到并非每一位毕业生都会选择在非营利领域获得就业机会,NLM 特别强调“任何通过该计划接受教育的学生,无论他或她是否进入该领域,都会成为更好的社区志愿者、捐助者和公民”[5]。据统计,该校每年为当地社区提供50多万小时的服务,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社区,而且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的非营利管理知识与技能,促进当地社区的福利和发展。

(四)课程评价

专业认证是评价课程质量最重要的标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于1980 年加入了非营利领导力联盟(Nonprofit Leadership Alliance,原名为American Humanics),该联盟通过非营利合作伙伴与当地大学教育项目合作,覆盖了全美70%以上开设NME 本科教育的院校。它以服务青年和培养非营利部门从业者为目的,不仅在高校、非营利组织和认证机构之间促进互动与合作,还直接面向就业提供定制化的课程体系及标准。该联盟所提供的“非营利专业认证”(The Certified Nonprofit Professional,CNP)是目前美国唯一的国家级非营利能力认证,用以证明附属项目所在高校的毕业生拥有非营利管理所需的专业能力。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是最早加入非营利领导力联盟的高校之一,NLM 项目学生要在完成学位课程的同时,必须参加非营利领导力联盟-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计划(AH-ASU),才能在毕业时获得CNP 专业认证。这项计划的内容和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慈善理论和实践。NLM 项目的学生可以选择加入AHASU 计划,参与多种形式的慈善理论和实践以及发展中的最佳实践,探索与非营利领导力相关的主题,为准备进入非营利领域的学生提供有效整合知识、经验和技能的专业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要完成联盟认定的30 学分课程,包括非营利组织简介、筹款和资源开发、志愿者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专业发展研讨会(与当地专业人士交流讨论与领导力、行业前沿和专业能力建设相关的主题)、联盟管理学院等,还要在非营利组织全职实习12 周,每周40 小时,由一名全职带薪工作人员作为导师和主管进行指导和监督。此外,NLM 项目还获得了非营利学术中心委员会的本科课程认证,表明所提供的学位、课程和证书价值得到了学术共同体的认可。这不仅提升了该校在非营利领域的声誉和地位,也有利于吸引到更优秀的教师、学生和非营利合作机构等社会资源。

二、非营利管理教育本科课程创新最新趋势

非营利组织在美国不仅被视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也被看作维持现有社会和经济结构的稳定力量。庞大的行业规模及不断扩张对人才资源供给和从业者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非营利管理教育应运而生,而且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新兴知识体系,得到了高等院校、学术协会、非营利组织、慈善基金会及研究者、从业者等诸多社会力量的共同助推。1996—2016 年是NME 发展的黄金时期,课程、项目和院校数量增长最为迅速,通过梳理有关课程体系的研究文献发现,NME 项目的课程创新与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跨学科课程走向有机整合

由于非营利组织运作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NME 项目的跨学科特征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所谓“跨界合作”课程就是最典型的表现。从管理学的知识维度来讲,非营利管理也可以细分为通用管理与特殊领域管理。正如NLM 项目的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培养通用管理知识和技能,对应的课程包括非营利组织治理、筹款、人力资源开发、非营利会计与财务、非营利领导力、职业伦理、慈善研究等;跨学科领域课程则着眼于培养涉足特殊领域的非营利组织管理能力,如法律、公共政策、健康与人类服务、社会科学、体育和休闲服务、文化艺术和教育等特殊领域。然而,NME 项目一般设在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和文理学院等,尽管它在价值取向、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学生发展等方面与传统的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专业存在本质区别,但像印第安纳大学慈善学院类似规模和综合性的专业学院仍不多见。这说明NME 尚未在高等教育体系内部实现学术意义上的制度化,表现为少有相对独立的院系组织、缺乏标准化的学科体系、没有专门且稳定的终身教职等,这也为跨学科的课程资源共享创造了客观条件,问题是如何促进跨界课程的有效联动和整合。赛德尔(J.R.Saidel)和史密斯(S.R.Smith)研究了NME 与公共管理的课程整合过程,从课程内容、教师角色、晋升政策、证书可获得性、校园拓展范围等多个维度对比了43 所院校的课程规划与创新模式,提出“发展性课程-文化整合模式”依次经历了课程扩展、预整合、核心整合、机构整合四个阶段。[6]该研究从课程内容和范围、资源基础、教师招聘决策以及内外部影响等方面为如何应对NME 跨学科课程的整合趋势提供了案例,也特别强调需要克服很多结构性障碍,比如不同学科视角、跨学院合作和学校政策与财政支持等,尤其是在学校内部建立课程设计与教学合作的有效机制,从而推动不同院系、学科和师生共同走向真正的课程整合。

ASU 公共联盟计划是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名义发起的创新性整合项目,旨在重新定义公共服务的含义,展示建设人们想要的社区和社会的潜力。[7]它力求将三类群体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该计划的共同目标而努力:一是将学生个人与当地非营利组织配对,为其提供有意义的帮助,从而学习有价值的领导力和非营利管理技能;二是让具有服务精神的学者深入了解紧迫的社会问题,并接受知名公民领袖的指导;三是公共服务学院为学生提供领导公共、私营、非营利和军事部门的技能和经验。该计划还重申了学生、教师和研究中心的应用研究在提出社区最紧迫、最具挑战性的解决方案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比如改善该州儿童福利系统、阻止未成年人性交易、识别家庭暴力受害者、帮助难民寻求安全和改善生活等,涉及社会治安、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决策、解决社区发展所需等各个领域。

(二)“大学-社区”体验式教育方法

21 世纪初,美国高校开始出现学生慈善项目,“体验式慈善”已经被一百多所高校采用,教育方法则趋于多样化,提出了基于项目或问题的学习、服务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参与式行动研究等。[8]卡朋特(Carpenter)通过文献综述对目前存在的多种体验式教育方法进行了全面概述和比较分析,指出多样化和零星的教育方法应该从更好的整合和战略优先中受益。[9]研究者们还强调“合理设计”的体验式教育,包括活动、课程和项目对于提升非营利行业及其未来领导者的专业能力至关重要。[10]就NME 体验式教育方法的战略整合模式来讲,重点强调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本地和全球社区沉浸式学习等之间的贯通性。当然,这些构想的实现必须获得专家、非营利组织领导者、校友、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共同认可和参与支持。[11]NLM 项目提倡的“大学-社区”合作模式是以服务社区为中心,通过教师和专业人士共同指导学生在非营利组织的实践,比如制定筹资计划、营销计划、战略计划和改善人力资源系统等,提高当地非营利组织的技术、绩效和社会影响力。总之,NME 趋向于通过更直接的项目评估、社会影响和价值创造,着眼于促进学生了解和参与解决社区需求,提升学生参与慈善事业和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实践能力与教育体验,也提高人们对大学在整个社区发挥积极影响的认识。

(三)兼顾课程标准与项目个性化

课程的标准化及其学术认证是NME 迈向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和质量保障。NACC 于2003 年首次推出了研究生学位项目的课程指南并指导各院校实施;2006 年发布了本科生学位项目课程指南,并多次修订力求保持课程指南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比如将一些特色课程如志愿者管理、社会创新、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等也纳入其中。[12]从整体框架来讲,该指南强调本科生项目应着眼于培养非营利部门的入门级人才。院校提供的课程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从理论层面介绍非营利部门的角色和定位,包括非营利部门的文化历史、社会功能和价值伦理等,以使学生对整个领域有宏观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积极的公民参与意识;二是从应用层面介绍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具体技能,包括财务管理、市场开发、员工和志愿者管理、决策评估等,为有志于进入非营利组织工作的学生提供实用的技能知识。为了凝聚共识,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教育成果,NACC 已经启动了对独立非营利项目的认证程序,黑尔(Hale)和欧文(Irvin)提供了一个全面的NACC 认证系统开发行动计划,该系统将包括课程指南、核心/必修课程和教学大纲指南,以确保NME 课程实现其慈善主张。[13]值得注意的是,米拉贝拉(Mirabella)等人研究了提供不同学分课程、学位教育和在线教育的354 所院校所开设的NME 项目,发现在课程结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上从内容到取向均有所不同。[14]这客观上与各个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资源有着直接关系,说明学校也在尽力避免单纯追求认证而造成发展同质化,反过来扼杀了本校NME 项目的个性化和课程创新。

三、对我国的启示

经过40 余年的探索和创新,美国NME 教育体系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一个由高校开发教育项目和课程学习,学术协会制定课程大纲和认证标准,研究中心汇聚知识生产和发表成果,行业组织提供社会支持,民间资本促进资源整合等各方力量共同推动的生态系统。亚利桑那州立大学NLM 项目明确以培养非营利领域入门级专业人才为目标,凸显了注重实践、服务社区和就业导向等特征,注重提升学生的教育体验和专业能力;学院与研究机构、非营利组织和当地社区建立广泛而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专业认证与实践机会;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与全人发展,着眼于非营利组织管理与慈善研究的未来发展和核心价值。这些反映到课程层面表现为通识与专业课程交叉融合的跨学科性、服务非营利组织和当地社区需求的实践性导向、学术共同体与行业协会共同指导课程及认证标准等。与当前各个院校NME 项目创新方向相似,NLM 也在朝着跨学科整合、体验式教育和项目个性化三个方向持续改进。

透过NLM 本科教育项目的课程体系分析,我们得以管窥美国非营利管理教育体系背后的社会力量及其运作逻辑,这有助于迎接当前我国高校慈善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跳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供给方的单向、线性思维模式,从推动整个公益慈善事业创新发展的视角采取战略规划与实际行动。随着我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公益慈善组织将在各个领域发挥更多元、更复杂的功能,迫切需要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标准。目前我国已有研究机构较全面地掌握了国内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的不同层次和院校分布数据,[15]但更重要的是及时跟进和深入分析不同院校的专业发展动态、课程实施效果、人才培养质量和行业实际需求,推动我国高校动员一切能够推动公益慈善教育的社会力量与资源要素,重点强化本科生未来就业对口的相关领域和具体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满足蓬勃发展的公益慈善事业对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的实际需求;鼓励师生深入研究当地公益慈善组织服务对象和地区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方案,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场景中应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和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公益慈善行业的未来领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了解公益慈善组织的使命和与政府、市场运作及关系的特殊性,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公民,传递公益慈善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当然,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发展的困境,还必须扎根于本土慈善文化与制度环境来探索非营利组织专业化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之路。

注释:

①非营利学术中心委员会(NACC)成立于1991 年,由大学非营利学术项目的领导者创立,旨在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与合作以提升项目质量,推进非营利和慈善研究与教育发展。NACC提供的认证以课程为核心,适用于全球范围内以促进第三部门发展为目的的学术项目,包括非营利和非政府组织管理、社会企业家精神、社会组织领导力以及慈善研究等。(参见https://www.nonprofit -academic -centers -council.org/accreditation/nacc-accredited-programs/)

猜你喜欢

非营利慈善领域
2020 IT领域大事记
慈善之路
领域·对峙
非营利组织为有需要的人量身定做衣服
慈善义卖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营利性与非营利”不能再混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