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以《功夫熊猫》为例

2022-07-26车培冰

声屏世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功夫熊猫阿宝功夫

□车培冰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加大,中国在影视方面也成为西方影视作品不得不抢占的市场,不仅为了经济利益上的收获,更是为了传递本国意识形态和文化等重要因素。中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与美国所代表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可谓是截然不同,而影视作品作为文化的表达方式之一,自然成为了跨文化跨国传播重要的工具。然而,虽然阻挡其他国家意识形态的入侵,但无法阻碍他国影视文化作品在本国的传播,西方国家仍在考虑如何将西方的意识形态融入影视作品,却不被限制传播。这成为了拥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影视传播过程中必须考虑并重视的问题。

功夫、熊猫,两个听起来就非常“中国”的词语,凑在一起成为了近十几年来的大热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作为梦工厂旗下的动画电影,共有三部,分别于2008 年、2011 年和2016年上映。前两部电影由派拉蒙影业发行,而第三部电影则由20 世纪福克斯发行。无论是梦工厂、派拉蒙影业,还是20 世纪福克斯,均为西方影视巨头,足以看出《功夫熊猫》的“派头”之大。电影以古代中国幻想武侠类型为背景,通过动物拟人的手法讲述了大熊猫阿宝被不可思议地选为预言中的神龙大侠而展开的一系列冒险经历。《功夫熊猫》系列在全世界广受好评,其前两部影片更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

导演约翰·史蒂芬森身为中国文化和中国功夫的爱好者,从计划到呈现第一部《功夫熊猫》约花费了十五年的时间。《功夫熊猫》第一部一经上映便获得全球各地观众的喜爱与非常不错的票房成绩;在中国,三部票房分别高达1.5 亿、6 亿与10 亿元之多。《功夫熊猫》不仅让西方观众感受到了中国国宝的可爱、武术的风采和文化的深邃,更是让中国观众心生好感,对这部西方人拍摄的中国风十足的电影称赏不已。因此《功夫熊猫》是一部运用中国文化符号,进行文化杂糅的典型西方跨文化传播的影视作品。

中国文化的符号建构

随着对中国市场日益增长的重视,西方影视巨头们不得不寻找一种接近中国观众的文化表达方式,进而使其制作的影视作品能更好地被中国市场接纳,然而如今的中国观众不会仅仅为堆积在一起的中国符号就买账。《功夫熊猫》除去精心设计的功夫动作、水墨画式的背景和古色古香的建筑这些一眼就能吸引中国观众的视觉元素,深刻理解中国文化是其获得中国观众认可的根本原因。这里的中国文化并不只是指其表面意义上的衣食住行的刻画和功夫的展示,更是意在对中国传统思想和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角色的中国化设定。《功夫熊猫》在角色的选择上身为中国国宝的大熊猫阿宝,中国长寿象征的乌龟大师,同样身为中国特有动物的小熊猫师父,以及对应了中国功夫中五种象形拳的盖世五侠:虎拳的悍娇虎、鹤拳的灵鹤、猴拳的猴王、蛇拳的俏小龙和螳螂拳的快螳螂。不但每一个角色都令中国观众感到亲切和熟悉,连里面的功夫据导演所称都是借鉴了成龙、李小龙、李连杰等多位在中西方都耳熟能详的功夫巨星,连阿宝诙谐幽默的动作都参考了周星驰的电影。甚至,制作团队也将在本片中为猴王配音的成龙本人请来为动作戏提供宝贵意见。

《功夫熊猫》不仅在角色的选择上要满足中国传统元素,在设定上也要贴近传统的中国人,其中师父这位角色的设定非常具有中式风格。师父古板又教条,可他对徒弟们严格要求,却也加倍严格要求自己;一生恪守职责,即使在最初不认可阿宝,又在之后面对阿宝多次闯祸也依旧认真教导其功夫;他也懂得牺牲小我,在明知自己打不过天煞的情况下仍让悍娇虎去找阿宝,自己留下来守护翡翠宫和众多武学卷轴;他此生追求得道成仙,始终放不下心中执念,却因过分认真而无法参悟“道”的本意,却仍孜孜不倦地练功,遵循乌龟大师的教诲;即使在阿宝先参悟出气功时展现出了小小的嫉妒,却依旧能有些傲娇但还是不耻下问希望阿宝可以教导他。师父这个角色活脱脱就是一个中国古代的老学究,迂腐固执、传统又不爱变通,却依旧有些可爱,又活出了气节。

中式美学的呈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传统中国美学”这一说法,为中国前现代艺术的现代说法之一。其中不仅包含文人艺术类的诗词书画,中式的建筑、音乐、武术等也囊括其中。而传统中国美学有四大特点:“含蓄”、对“气”的追求、宇宙论的概念以及自然与法,而《功夫熊猫》在中式美学上较好地呈现了其中的前三大特点。

“含蓄”先取决意向的本质,随后为语言与意向之外的含义,即言外之意。因此中国传统绘画向来不追求写实,更重写意。而“气”这一特点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气”为气韵生动,因此中国传统画家偏爱以墨作画,放弃呆板的色彩,选用黑白之色展现灵动之意。《功夫熊猫》的背景多为写意的山水风景,且色彩偏黑白水墨并非西方传统偏爱的鲜艳色彩。在第二部《功夫熊猫》中,关于沈王爷的故事是通过皮影这一中国传统艺术进行讲述。而在第三部《功夫熊猫》中,更是使用水墨画这一手法讲述了乌龟大师与天煞的故事。这两种艺术表达的手法充分体现了中式传统美学的“含蓄”与“气”,使得《功夫熊猫》颇具中式诗意灵动的风采,让中国观众具有熟悉亲切之感,同时又让西方观众得以体会中国传统美学之美。而宇宙论概念讲求两极,即为“阴阳”。主角阿宝在第三部的最后利用太极及其“阴阳”两极之道,战胜了天煞,更不用说阿宝作为大熊猫本身就是“阴阳”的代表。

除此之外,无论是翡翠宫展现的中国传统建筑的亭台楼阁,还是熊猫村所表达出陶渊明所书写的中国人所向往的桃花源,又或是阿宝家面馆所呈现的中式生活的日常烟火气,都是中式美学的表现;既可气势磅礴,也可随性自然,更可以平淡日常。这都是中国观众所熟悉的中国之美。

道家思想的体现。 道教是中国传统思想,讲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功夫熊猫》能超越其他西方世界所展示的东方电影,正是对道教的深入理解和正确展现。其中,乌龟大师这一角色俨然是道家代表,是老子与庄子的化身。

在《功夫熊猫》第一部中,乌龟大师对师父说过的话便是中国道家思想体现。乌龟大师说“子欲避之,反促遇之”,教导了师父越躲避一件事反而会碰见这件事,展现了道教的“顺其自然”。乌龟大师也说他可以左右果子何时落地,种于何地,但无论如何都无法阻止这颗种子长成自己本应成为的那棵果树,这体现了道教的“无为”。同时,《老子》中常以“水”为喻,乌龟大师则用“心如止水,答案方在眼前”的“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指点师父心无杂念,才能不受影响地找到答案。另外,乌龟大师留下的一卷空白的神龙卷轴,更是体现了道家的思想;用老子的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而用庄子的话则是“不可言传也。”乌龟大师最后在一缕青烟和满天花瓣中得道成仙,便是参悟了真正的道义。也正是这位得道的乌龟大师没有选择一心努力修“道”却没有顺其自然的师父,也没有选择更追求“名”而与“道”背道而驰的大龙,更没有选择被师父教导只知专心练功,却对“道”只知皮毛的盖世五侠成为神龙大侠的原因。

中国尊崇的传统精神。除去前文所提到的道教文化,中国文化中日常所尊崇的精神也用了很大的篇幅所呈现,例如中国人所推崇的孝道。平先生作为阿宝的养父将阿宝抚养长大,而阿宝的亲生父亲李山却在第三部中出现并与阿宝相认。在养父与生父之间,阿宝没有忘记平先生将其养大的恩情与父爱,充分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百善之首孝为先,养育之恩大过天”这一思想。而阿宝选择与生父李山回到熊猫村,也展现出中国人极为重视的血缘纽带与落叶归根。除去家庭与亲情方面,阿宝虽然平时随意妄为、活泼跳脱,但无论是面对师父还是乌龟大师都颇为守礼尊敬。即使在《功夫熊猫》第三部的最后,阿宝的修为明显高于师父,但阿宝仍对师父十分敬重。更不用说代表老一辈传统中国人的师父,对待乌龟大师更是谦逊有礼。这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思想中“尊师重道”这一观点。

无论是“孝道”“寻祖”,还是“尊师重道”,这些思想与精神在西方文化中都是较为缺失与忽略的一部分。然而在中国人眼中,这些都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善良道德的标准。因此,中国观众在观看《功夫熊猫》时又如何不会代入自己与家人与老师的相处日常?

中西方思想的“文化杂糅”

萨义德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单一的,而在如今全球化和数字技术普及的语境下,“文化杂糅”更是成为必然的存在。中国学者对“文化杂糅”的存在有一定的危机感,毕竟在“杂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方文化被“增稠”,另一方被“稀释”。因此,“文化杂糅”被担心是否成为了新形势或被掩盖的文化霸权。然而在现如今新媒体成为主流媒介,“全球媒介文化”的使得各国、各民族、各宗教的文化互相影响交融,使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全球化早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功夫熊猫》作为一部由西方导演与团队打造出来的电影,不可避免地展现了好莱坞式的西方思想。主角阿宝的角色性格不同于中国人的内敛含蓄,无论是美式嘻哈式的说话方式,还是丰富夸张的肢体语言都彰显了美国人外向随性的性格。他一路成长为功夫大师的道路也不同于盖世五侠的多年苦练,更与美国超级英雄开挂式的觉醒更为接近。虽然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也有同伴和亲人的支持,但如同好莱坞电影中展现传统的西方文化一样,阿宝更具有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特征:只他一人成为万众瞩目、拯救世界的关键。这有别于中国人传统意义上讲求的低调谦逊和团队合作。

然而,《功夫熊猫》并非单纯地传递了西方英雄主义的思想。细看阿宝的成长历程,不同于其他好莱坞电影中因自身意愿而选择成为保护世界的超级英雄,阿宝或多或少延续了乌龟大师所体现的道家思想的影子:他从一个普通面馆家的儿子到神龙大侠,再到最后成为一代宗师,都非自己的选择,而是顺其自然的结果。而他的养父,开面馆的平先生也在无形中给予了阿宝参透道家中“无”的帮助。因为平先生做的面只有一个独家秘方,那就是“没有”配方,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无为”。《功夫熊猫》将美式风格的个人英雄主义和中国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进行了巧妙地糅合。而看似宣传的不依靠他人的美式个人价值尊崇,似乎也是建立在平先生耳濡目染下“无为”精神的基础之上,体现除了家族思想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

结语

不可否认,《功夫熊猫》依旧存在着西方世界解读中国文化的弊端,例如似乎出于对“西方受众能否理解‘无’的思想”的担忧,在解释空白的神龙卷轴时采用了“无”即“自己”的概念,稍微改变了“无”真实的含义。又如,每一部《功夫熊猫》中阿宝最后打赢反派的方式确实更像是西方英雄“作弊式”的开挂,但这依旧无法阻止其三部曲在中国获得了相当高的票房和在豆瓣上分别为8.1、8.0 和7.7 的高分。正如导演约翰·史蒂芬森所说,《功夫熊猫》是写给中国的情书,中国观众除去对影片中选角的满意,更是对制作团队对中国文化理解到位和演绎出色而称赞。导演及其团队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认真钻研使得《功夫熊猫》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典范之一。另外,因为《功夫熊猫》对中国文化细致又较为准确的刻画,和考虑到让西方受众便于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而做出的一些改编,使得《功夫熊猫》在海外也大获成功,获得分别为87%、81%和87%的烂番茄指数。同时也使得西方观众或多或少地了解到了真正的中国,成功地进行了中国文化的反向传播。

因此,西方是真的拍不出一个真实的中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随着中国人自我认同的觉醒,和中国本土影视所拍摄的影片越来越精致和出色,西方拍出的中国题材电影越来越容易被挑剔和评判,但《功夫熊猫》的成功就证明了只要真正热爱和尊重中国文化,即使有一些残存的东方主义也依旧能被中国人理解并接受。毕竟摒弃东方主义的道路依旧非常漫长,也充满挑战,但如果西方世界连尝试都不肯,又如何能拍出和《功夫熊猫》一样在中西方国家都能做到口碑与票房俱佳的电影?

猜你喜欢

功夫熊猫阿宝功夫
开心堡垒
阿宝向前跳
English Clause Syntax
《功夫熊猫》跨文化传播效应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熊猫阿宝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