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文献检索课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2-07-25宁冬云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家国检索情怀

宁冬云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 信息中心,河北 承德 067000)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1]。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因此,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本质要求,而实施课程思政,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文献检索课程是一门方法课、技能课,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综合素养课程。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深度挖掘课程对学生文献检索理论知识传授、信息检索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同时,将“四个自信”、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素养等核心价值元素在课程中自然呈现,是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必要环节。本文通过发掘文献检索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分析课程思政融入课堂的路径,以探索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思政建设。

1 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2019年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精神为核心,针对文献检索课,设计了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纸质版和电子版同时进行。教师卷和学生卷都是单项选择题,分别设计了8个问题,涵盖了河北和北京部分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与实践状况。通过对问卷的统计与分析,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文献检索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上课过程中对“课程思政”时间设计不足

文献检索课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通识课程,基本成为了学生的必修课,学生范围广、数量多,课程影响比较大,像我们学校的计算机系、机械工程系、热能工程系、电子工程系等都开设此课程,每个学期就有2 000多人上此课,较其他课程更具有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文献检索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健康的成长。

调查问卷对“你的文献检索课教师在课堂上是否会就当今社会热点进行检索并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谈论社会热点问题的时间”在学生和教师群体中进行调研。有31.6%的学生指出,教师会经常在课堂上进行社会热点的检索与分析,偶尔检索分析与讨论的高达 61.5%,有7%的教师从未在课堂上让学生检索并分析讨论社会热点问题。而在时间安排上,一次大课(90 min)设计超过10 min的教师非常少,只有11%。

1.2 “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案例设计不充分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文献检索课教师也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但是,并非所有教师都主动地承担起了立德树人的责任。就调查的教师和学生群体,仍有部分教师从主观认识上是很到位的,但检索课教学实践中设计的教学案例涉及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内容比较少,问卷“检索课题是否注重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等”,非常重视的教师是23.4%,比较重视的教师是52.4%,不是很重视的达到24.2%。

1.3 部分文献检索课教师对课程思政主体认识不清晰

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有正确的认识并形成高度的认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思政教育理念,发挥育人的积极作用;并在学生的大学生活中、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

问卷“检索课教师要更好承担起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身心健康成长的指导的责任,您是否表示认同?”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有 41.7%的教师认为“表示非常认同”,有 44.2%的教师认为“表示比较认同”,还有14.1%的教师“表示不认同”,并认为是专业辅导员和思政课老师的责任。从这个调查结果看出,部分检索课教师对自身在课程育人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认知还不是很清晰,还没有承担起育人自觉性和主动性。

2 文献检索课程中“课程思政”元素发掘

挖掘文献课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元素,丰富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必然要求。通过对文献检索课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分析, 笔者认为可以从信息道德、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

2.1 文献检索课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基于终身学习,检索、处理信息能力培养与思政素养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掌握检索理论知识、检索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完成文献检索课课程的育人功能。围绕计算机工程系、热能工程系等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出文献检索课课程教学目标(见图1)。

2.2 文献检索课程中“课程思政”元素发掘途径

2.2.1 从典型案例中注重信息意识培养与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所关心的事或物的信息敏感力、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及对信息的创新能力;信息道德是人们在信息行为实施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社会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体系[2]。信息意识对信息道德行为有规范的作用,特别是信息政策意识能使用户利用信息的行为在法律、政策的规范下进行。在文献检索理论知识的讲授和案例检索实践过程中,都要注意树立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例如,保护知识产权,不能抄袭,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的著录要规范;保护和尊重个人隐私、个人信息等;遵守法律规范,抵制信息犯罪等。

2.2.2 从社会热点事件检索过程中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社会影响较大的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都普遍关注,将之应用于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通过对“2019年7·14香港暴力袭警事件、2020年我国政府和人民抗击新冠疫情、2021年河南郑州抗洪以及东京奥运会的精彩瞬间”等的检索,增强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关注度,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这些热点事件,有的可以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关心祖国的家国情怀,有的可以加强学生对科研诚信和信息道德的全面认知,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3 从检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培养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文献检索课教学过程中,立足检索课实际,在案例检索中,要主动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将其转化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培养文化自信。例如课下检索作业可以布置学生检索并阅读《论语》、《古文观止》、《曾国藩家书》中蕴含的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等,让学生在检索实践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2.4 通过检索、观看影视资料,培养爱国主义家国情怀

立足中国实际,通过检索、观看影视资料来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中国的飞天梦是如何实现的”这个检索课题,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坚定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强、为祖国自豪,向航天员致敬,培养家国情怀。

3 “课程思政”融入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实践

3.1 文献检索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备课、讨论、开展上课实践,搜集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素材,制定体现课程思政元素的新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新教案,制作新课件,找准教学内容中能融入思政元素的切入点,使文献检索与思政教育有机衔接并融合。基于文献检索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设计举例如表1。

表1 文献检索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设计举例

3.2 “课程思政”融入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设计,找准知识点对应的育人元素,传播先进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并将这种自信融入自身的思想和行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把思政元素和职业素养融入课堂中要注意把学习知识点和挖掘结合点有机地融入到一起,使思政目标明确、内容丰富。

3.2.1 课程目标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明确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方式、方法课,学时又少,一般是26学时(理论课是10学时,检索实践是16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找准知识点对应的育人元素,明确思政教育目标,并通过精心设计和落实各个教学环节,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专业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导”的无缝衔接。例如第一章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对信息道德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夯实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进入第二课堂,教师与学生间的讨论、讲述和聆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3.2.2 教学内容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丰富

课程思政是一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紧紧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丰富思想教育内容,开展思政教育。作为科技文献检索课专业教师,我们要以课程内容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第二课堂建设为载体,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路[3],同时课程思政应该立足检索实践,立足国家重大事件、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充分利用案例、影视资料等进行教学,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精神境界的升华。

3.2.3 教学设计中,思政教育与知识点契合度要高

在教学设计中,要精准地将思政教育贯穿在文献检索的理论与实践中。在讲解专利文献检索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专利最多的国家,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出检索课题“新中国第一件专利申请是怎么来的?”198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的第一天,原航天工业部207所工程师胡国华,提交了我国第一件专利申请,以此为起点,我国的专利申请步入正轨,走上了快车道。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专利申请的政策和理念,了解我国航天方面的创新成果,培养学生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拼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了解个人与国家在不同的时代面对的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强调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社会大背景下,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的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 小结

文献检索课程思政教学不仅限于课堂,课前课后、线上线下都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适时开展,例如用“云班课”的头脑风暴润物无声地设计有情怀、有温度、学生又善于接受的课程思政问题。教育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老师用自身行动来感染学生[4],教师只要用心,立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学生认知特点,精准设计教学内容,同时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深入研究自己的专业教学领域,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能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发展,有家国情怀的综合型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家国检索情怀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CNKI检索模式结合关键词选取在检索中的应用探讨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通过实际案例谈如何利用外文库检索提高检索效率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诗人的家国情怀
英国知识产权局商标数据库信息检索
少女情怀总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