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导入新课的几种方法

2022-07-25韩慧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6期
关键词:导人鸿门宴名句

韩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导人环节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好的导人会瞬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加高效。接下来,笔者就谈谈导人新课的几种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会用到的方法。其实,我们在导人新课的环节也可以创设情境。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视听体验。

例如,《鸿门宴》是一篇文言文。而文言文一直都是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大都会感到比较吃力。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将课文内容以一个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导人《鸿门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放松一下。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请大家认真观看,并在看完视频之后告诉我,你们都看到了些什么。”接着,教师就可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的片段。当时,刘备人川,兵至涪城。刘璋前来犒军。庞统对刘备说:“于壁衣中埋伏刀斧手一百人,主公掷杯为号,就筵上杀之。”酒至半酣,庞统便教魏延登堂舞剑,乘势杀刘璋……

这一情节与《鸿门宴》的相似度非常高。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会初步了解什么是鸿门宴。之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地点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事件的主要人物是项羽和刘邦。我们都知道,‘鸿门宴’是指主人不怀好意、想要谋害来宾而设下的宴会。那么,大家知道我们接下来要学习哪篇课文吗?”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鸿门宴!”然后教师就顺势带领他们走进文本:“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司马迁的《鸿门宴》,领略一下鸿门宴上历史人物的风采吧!”

这样导人新课,营造了比较好的学习氛围,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克服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心理,让他们顺利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除了通过创设情境来导人新课,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来导人。设置悬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勾起他们的好奇心。所以,在导人环节,教师可以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文本。

比如,针对《劝学》一文,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悬念,引导他们走进文本:“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现在的学习成绩感到满意吗?你们能想到什么好的办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吗?”学生们纷纷回答老师的提问,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学习成绩感到不满意,希望可以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教师接着说:“看来大家都希望能采用有效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这节课,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大教育家。下面,就让他来告诉你们该如何做吧!”这时,学生就能快速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了解《劝学》中与学习相关的知识了。

又如,针对《孔雀东南飞》一文,教师也可以在导人环节为学生设置悬念:“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人们的心目中,才子和佳人自然应该拥有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结局。但是,在古代社会,彼此相爱的两个人往往会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最后被迫分离,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陆游和唐婉。他们的爱情故事都催人泪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孔雀东南飞》,看看诗中的恋人会有怎样的结局……”

带着教师留下的悬念,学生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寻求答案,他们会积极且认真地阅读新课文。

三、引用名句,导入新课

在写作文的时候,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多运用诗词名句。其实,在导人新课的环节,教师也可以积极运用诗词名句。引用诗歌名句来导人新课,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让他们跟上教师教学的步伐。这种导入方法比较适用于散文教学。因为散文往往具有优美的意境,与诗歌比较相似。

比如,《故都的秋》一文语言隽永,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文章主要描写了故都的秋景。为了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在导人环节引用杨素的《赠薛播洲》:“‘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雁飞穷海寒,鹤唳霜皋凈。’这两句诗让我们感受到了秋的萧瑟与寂寥,感受到了诗人的孤寂与悲痛。”接着,将话锋一转,引入《故都的秋》:“在了解古人悲秋的心境之后,我们再去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郁达夫又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的。”

引用诗词名句来导人新课,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而且能使语文课充满诗意。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尝试采用各种导人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顺利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导人鸿门宴名句
优化导入方式,让英语课堂多姿多彩
沉迷钱色,何以“导人”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英语课导入方法的探讨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论语》中的名句(二)
《论语》中的名句(四)
《论语》中的名句(三)
《鸿门宴》中一个几十年来一直被译错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