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怒放的生命

2022-07-23梁婷仪

雨露风 2022年6期
关键词:笔触意象色彩

摘要:本文分别从造型、笔触、色彩三个角度作为切入点来探究闫平独特的绘画观念和绘画语言,展现闫平对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感受闫平绘画艺术的魅力及精神实质。

关键词:艺术符号;意象;笔触;色彩

闫平是当代闻名的女性油画家,以酣畅淋漓的笔触、写意洒脱的造型和激情昂扬的色彩展现了富有情感的画面,创造了属于闫平个人的艺术。艺术评论家尚辉(1962—)在《吞吐生命》一文中提道:“闫平的画,是那种读了让人亢奋、激动、甚至让人落泪的画,其原因,不是作品讲述的故事多么曲折感人,也不是作品再现的主题如何英勇悲壮,而是那些具有生命状态的色彩和笔触。”[1]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1881—1964)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著名论点,其中“形式”是艺术家反应社会生活的可感官的艺术形象,“意味”即“意蕴”,就是艺术作品传达出来的审美感情,[2]因此具有象征意味的形式与内容就组成了艺术符号。闫平画面中的笔触、造型、色彩形式就是闫平通过画面传达信息的艺术符号,是闫平内心情感的符号化。本文将对闫平作品中的造型、笔触、色彩符号进行探究分析,解读其生成的原因以及闫平绘画作品中的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通过对闫平的个案研究看中国画家们在当代语境之下对生活状态的思考以及中国文化环境的渲染之下形成的个人艺术符号。

一、闫平的艺术经历

闫平1956年生,系山东济南人。作为中国当代女性油画家的闫平,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深受大众的喜爱,其创作风格的生成与她的教育背景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闫平在本科教育阶段多以一些写实作品为主,打下了扎实的写实创作基础,并研究国内外艺术前辈和大师的艺术理念,后来她开始对她的绘画创作进行思考,不断地创新融合,开始了她的艺术探索之旅。她先后受印象派、纳比画派、野兽派的影响,开始慢慢地把所学习的对象中的绘画语言在个人创作中表现出来。经过了西学东渐的学习与借鉴之后,闫平开始走回归路线,开始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与自己的创作题材和技法结合,从吴冠中(1919 —2010)、朱德群(1920 —2014)、赵无极(1921—2013)三位艺术大家的视野看待绘画创作,致力于把中国的文化精神融合到创作中,以达到艺术的本土化目的。

二、闫平作品品读

闫平是一位非常热爱艺术并且勤奋的艺术家。品读闫平的作品不禁被画面中狂热的氛围所感染,观其人,再观其作品,很难想象作品会如此的热烈狂放,这也许是闫平内心情感的映射。闫平对生活中的景象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想象力,朴素单纯是她一直追求的创作原则,于题材上,她的作品表现的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人或物,以一种日记般的形式记录着她所热爱的生活。于创作手法上,她汲各家之所长加之个人情感,用独特的个人符号展现她内心的艺术。于情感上,她画中记录并传达着她对儿子的爱,对花卉的情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与传承。以下将从闫平绘画中的造型、笔触、色彩三个角度来品读闫平的作品,一同感受其中的精神实质。

(一)造型的意象与生动

粗看闫平的作品,会被其意象化的造型所吸引,其有着中国写意画的笔墨趣味,带有中国文人画的“书写性”。作品中既有中国画的洒脱,又夹杂西方古典绘画的冷静,是动与静的结合。闫平笔下的油画充满着中国特色与时代个性,对于油画创作,她有着这样的理解:“中国有一个最纯粹、最简洁的方式表达最复杂的事情,所以在面对一个复杂的事情,要有一个自己的判断、总结、积累的过程。”[3]因而她在不断汲取西方绘画精髓的同时,深入地钻研本土文化中的美。《怀春》所描绘的是生机勃勃的春天图景,表现的是一棵旺盛生长的树。其造型极为简约,树枝粗细结合、张牙舞爪地伸向各个方向,意象地表现出树的生长状态,为这棵生长于春日里的树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这种简约生动的艺术造型让观者进入了思维的世界,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进而进入她所构建的艺术氛围之中。画中的树看似随意、杂乱,但确是有意为之,树枝的狂放是在诉说生命的活力、房屋的静置为画面增添了几分节奏,有张有弛、有收有敛。把这种触物情怀和韵外之致通过树的形态表现出来。正如苏轼所言的“观世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4]这与闫平平日的生活状态有几分的相似,生活中的闫平是一个拘谨的人,和普通人一样过着平凡的生活,或烦琐或朴素。但闫平的绘画热情并没有因为生活而改变,反而把绘画当作是打开心灵的窗户,把平日里未能诉说的语言、生活中的感受以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冷静与克制是她真实生活的一面,洒脱与狂放是她内心的一面,二者的结合也让闫平饱满的情感随着画笔呼之欲出。

关注所绘对象给予她的感受,用她独有的记录方式在画面留下最想诉说的瞬间,即是闫平“绘画性”的表现。对物体的表现没有细究其明暗、转折,如写实主义般的表现,而是通过绘画的语言去表现感受,以画面为主而不是拘泥于现实与形似,往往需要画家深厚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素养以及对于生活的观察和对艺术的敏感度。闫平画中的“绘画性”是她深厚素养的凝结物,是她个人内涵的集结体。这种风格的体现就如山水画中的寄情山川河水、花鸟画中的托物言情。在闫平的画面中自然物象并非仅仅是画面的组成元素,是寄托着闫平情感的载体。

(二)笔触的率性与狂放

“她的笔法既有碑派的浑厚与粗犷,也有帖学的灵秀与洒脱;既有横扫的刚猛,也有点石成金的凝练准狠。”[5]闫平通过纯粹、生动、流畅的笔触表现出她率真的情感,集结着西方的理性与中国的感性,对于线条的运用是闫平笔触之中的特点之一。闫平曾说:“中国的齐白石、黄宾虹對我影响比较大。我有时候在绘画行笔的时候就会翻黄宾虹的画册,以及黄宾虹画中表现花卉的淡墨,它们和油画里面的色域是相联的。”[6]于是她把从齐白石、黄宾虹以及其他一些中国画家的身上习得的中国式的用笔方式与特点和自身的油画创作相结合,基于传统,融入当代。《母与子》中出现了很多一气呵成的勾勒线条,随着人物及物体的结构走,粗细结合,长短皆有,加强了画面的稳定感和层次感,与画面中高饱和的色彩和厚叠的笔触形成对比,深深地吸引观者的眼球,从中无不发现其与中国书法的用线有几分相似之处。闫平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学习,把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与线条融入到画面之中。中国文人画讲求以书入画,笔墨线条跟着心走,是感性的表达。闫平作品中的笔触也跟随她的内心,把中国传统艺术中线的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闫平绘画中的生命的痕迹远不止线条,那厚重而又率性的笔触同样诉说着她满腔的热血与情感。从《母与子》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那道道由于厚叠形成的肌理效果,甚至可以想象到画家用画笔直接沾染颜料,不经思考地,很大气、放松自如地在画布上随意拖动、反转,犹如毛笔沾染了墨水在宣纸上随意摆动。

从游刃有余地使用线条到粗犷的油画肌理的精心布局,这都是闫平通过笔触呈现出的冲突的美感。从“母与子”系列作品到“花卉”系列作品都是一些温馨细腻的题材,本该呈现出静谧、柔和之感,为何其笔触却与情感相差甚远?这也是闫平作品的魅力所在,她不被传统和现实所禁锢,用另一种方式呈现她心中的情感。不管是“母与子”或是“花卉”,我们都能从中得出一个共同的视角即女性视角,这是属于母亲的坚强与女性的独立。对于闫平来说,画面上那种凹凸、翻转、重叠的甚至于淋漓尽致、大刀阔斧的笔触的感觉,源于她内心世界深处的情感情绪。

(三)色彩的提纯与和谐

色彩是作者情感表达的符号之一,闫平作品中的每一个色彩符号都在诉说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闫平画面中热烈的画面氛围得益于其对色彩的巧妙利用,她受马蒂斯、梵·高、塞尚的影响,在营造画面色彩氛围上善于运用高饱和度的颜色,给人以清新明亮的感觉和强烈的视觉冲击。颜色的碰撞會激起观者视觉的神经末梢,闫平也把这种“碰撞”巧妙地运用于画中,运用色彩来传情。《木兰辞》中运用了大量的亮黄、亮橙,以暖调的高饱和亮色来营造母亲与孩子相处的温馨氛围。互补色的运用给画面带来了和谐感。色彩学家研究表明:人眼的色觉有互补平衡的需要,因此画面上主要色块的混合能得到灰色者,即为互补调和。[7]《红花与少年》中出现了颜色非常跳跃的红蓝色调,为了使得颜色中和产生和谐感,闫平安排了几个色阶的黄色系进行调和,使画面既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又不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画中具有表现性的色彩让不少观者大惑不解,《红花与少年》中大面积的蓝色块甚至过于跳跃,以至于让左下角的人物难以突出。闫平曾说过,她认为绘画没有特定的标准规则,绘画所展现的不一定是蓝天、白云、红花这样符合众人意识的物象。绘画在她的眼里应该是表现粉红色的天空或者绿颜色的笑脸。[8]不像现实主义般如实地表现现实,闫平的画中多了几分童趣,如孩子画画一般,色彩不仅仅是画面的组成元素,它更是情绪与当下结合的一种情感。

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色彩符号,这些符号多源于艺术家的生活记忆或是亲身经历。而闫平除了喜用高饱和色之余,还尤其钟爱粉色、红色。对闫平而言,红色和粉色既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生活的体验。《木兰辞》中摆放在地上的布运用了粉色,孩子的脸庞也运用了粉色,粉色在暖橙色和暖黄色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的柔和与细腻,像孩子的娇嫩、母亲的柔情。闫平曾说:“我这个中国女人对红色抱有期望,我很喜欢粉色系,每当生活中碰到困难甚至磨难,只要看粉色,就会让我留恋和热爱这个世界,它不禁让人联想到婴儿的肌肤。”[9]粉色是浪漫的,是柔情的,寄予着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她希望通过画面的粉色可以向观者传达浪漫的情怀,让那些即便是生活中缺少了浪漫情节的人们能通过观画来一同感受浪漫和心情的愉悦。

三、结语

闫平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五彩缤纷的情感世界,有“母与子”系列的柔情与温馨,有“花卉”系列的狂放与热血。画中的意象化的造型符号、大刀阔斧的笔触符号、绚丽夺目的色彩符号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闫平独特的个人风格,更是为观赏者提供了解读与认知作品内涵和审美情结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些符号就像跳动的音符,让我们感受闫平怒放的生命。靳尚谊先生曾在《艺术中国》中这样说道:“闫平回归艺术本体,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是非常可贵的……这种奔放的、活跃的、色彩斑斓的画风,在当下的中国仍然十分可贵。”[10]作为中国当代油画家的闫平在中国当代油画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她的作品融入了时代的意识、民族的精神,她的创作手法和对绘画的创新极具前瞻性,作品中的图像意识更是为正在探寻个人符号形成的当代青年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一条有迹可循的道路。

作者简介:梁婷仪(1999—),女,汉族,广东中山人,湖南师范美术学院21级研究生在读,美术专硕,研究方向为水彩方向。

参考文献:

〔1〕杜雷.情感的宣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2〕陈思.从图像符号到图式语言[D].苏州:苏州大学,2014.

〔3〕李雪群.论闫平油画创作的流变[D].广州:广州大学,2017.

〔4〕李传文.苏东坡文人画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06):2-3.

〔5〕李汶栩.笔触与造型——对闫平绘画语言的分析与借鉴[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5.

〔6〕李婧.浅析闫平绘画中笔触之美[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12):29-30.

〔7〕李婧.浅析闫平绘画中色彩之美[J].美术教育研究,2011(10):33-34.

〔8〕候春香.用艺术触动心灵的脉搏[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9〕孟令浩.闫平意象表现性油画分析[J].艺术品鉴,2016(12):202-203.

〔10〕张红艳.闫平绘画的女性视角及其形式语言的表现性特征[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笔触意象色彩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艺术之春
来自林间的风
拥挤豆豆林
梵高:笔触与激情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