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数学教学与科学课的整合

2022-07-23连标钱

小学科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生活化理念科学

连标钱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也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其中不仅有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也有书本中才能接触到的科学知识,由此可见科学课程具备一定的抽象性。与此同时,数学作为一门同样具备抽象性的学科,与科学关联度相对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落实跨学科教学,使数学与科学实现课程整合。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情况为依据,分析数学与科学课程整合策略。

小学生普遍具有思想活跃的特征,且求知欲相对较强,对于自身难以理解的内容乐于进行深入探究。但小学生相对缺乏生活经验,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都有限。对他们而言,数学知识过于抽象化,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亟待在教学中寻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关联点,并以此为切入点,将生活化教学理念渗透于教学中。而科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师可将其与数学充分整合,在生活化理念指导下,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都能同步提升。

一、数学教学与科学课整合的意义与原则

(一)数学教学与科学课整合的意义

在新课改与双减政策共同作用的现阶段,增效减负已成为时代赋予教师的新任务,尤其是双减政策的落实,使教师需要同時考虑提高教学效率与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从而达到让学生在相同时间内承受更小的压力、取得更多收获的效果。为达到此效果,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使增效减负目标顺利实现。而在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正是实现增效减负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生活化教学理念下,学生能够自主建立自身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的联系,从而更为有效地吸收自身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数学具备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又都相对有限,面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往往易出现理解障碍,不利于提升学习效率,因此,坚持生活化教学理念更为重要。在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能有效减少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障碍,使数学的魅力得以突显,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二)数学教学与科学课整合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作业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与发展,因此作业多元化拓展应当首先遵循发展性原则,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让作业能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巩固自身所学内容。为遵循此原则,教师可在题量允许范围内尽量使作业发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并在作业中尽可能融入自主探究环节,使不同学生都能在课后进一步提升核心素养,内化自身所学知识。

2.差异性原则

尊重学生差异性是每位教师应当重视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如此,作业设计环节更应如此。为适应学生差异性,教师可在设计作业时采取分层作业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依照自身水平量力而行,选择适合自身的作业,从而促进不同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同时,教师也需对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综合考量,依照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作业。例如学习成绩相对不理想的学生可能易对作业存在畏难心理,教师就可在作业中融入趣味元素,以消除其焦虑心理,提升其面对作业的自信心。

3.目的性原则

小学数学内容涵盖范围较广,使得作业设计容易出现漫无目的等问题,教师往往容易在设计作业过程中考虑过多的因素,从而丧失作业的根本作用。为避免此情况发生,教师应将作业设计环节细化,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水平,选择与学生更为契合的习题,有所取舍,不必面面俱到。教师需首先明确作业设计的目的,寻找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并由内容出发合理选择作业,使学生能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

4.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也是作业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保障作业设计的科学性,设计作业应当充分融合教材内容,不能出现过度追求新颖奇特而脱离教材的情况。唯有与教材内容充分结合,学生能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时时复习在课堂中收获的知识,才能使作业发挥应有作用。

二、数学教学与科学课整合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对生活化教学的正确认识

在提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课改要求下,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已成为教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内涵与本质缺乏正确认识,在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时也难以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学生在此情况下无法实现深入思考与发掘,从而降低了学习兴趣,也难以提升核心素养。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渗透面临的困境

由于数学具备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同时学生对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也难以建立直接联系,使得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渗透面临一定困境。为解决此困境,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创设课堂情境等新要求,使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能够产生联系,从而为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学生能够产生学以致用的认识。但部分教师对生活化教学情境价值缺乏正确理解,认为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并未正确理解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需要建立联系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教师对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也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数学教学与科学课整合的策略

(一)创设课堂情境,灵活引入生活现象

创设课堂情境是随着新课改而催生的新型教学理念,目前已获得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创设课堂情境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为提升自身的教学吸引力,也要对教学情境进行积极创设。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并思考将其改进成为教具的途径,以此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有关植树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在50米的道路一侧种柳树,每5米种一棵,共需要种几棵?”进而组织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此时学生可能得出9棵、10棵或11棵等不同答案。教师不必急于评论,可先反问学生同意哪个答案,并让其说明理由,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建立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而科学中也存在植物模块教学,教师可带领学生游历校园,在自然中观察花草树木,对树叶与花朵的形态加以了解。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动手收集植物种子,并将其栽种,在后续过程中完成对其发芽与生长过程的观察。观察是科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更应当就观察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首先培养其观察目的性,再培养其观察的顺序性,使他们在实践中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例如可为学生提供“一摸二看三思”的观察流程,先带领学生用手抚摸植物的茎叶,感受其质地,再用眼睛看植物的颜色,看嫩芽与茎叶的形状,最后思考植物与教材中的应对部分,让学生学会辨认雌蕊与雄蕊、子房与胚珠等。在此教学情境中,学生可对生活中常见的花朵具备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能够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有效联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科学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深入观察,而学生在深入观察后,也能够发现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都与自身在科学课堂中所学内容紧密相连。在此情况下,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改造,使其能够应用于科学学习,并由此对科学现象加以探究,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提升他们在科学课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可将倾斜的桌子当作平台,并引导学生利用常见物品在平台上制作轨道,为小车提供行驶路径。部分学生选择了用纸作为小车的行驶轨道,而部分学生则选择了毛巾作为小车行驶轨道。在这两个不同轨道下,小车下滑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在纸做的轨道上,小车更容易沿着倾斜的桌面向下滑动,而在毛巾做成的轨道上,小车则不易自主滑动。在对二者滑行距离与速度对比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其产生不同情况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发散性思维。最终,学生可得出小车在纸做成的轨道上滑行距离更远且速度更快、但其在毛巾做成的轨道上滑行距离短且速度慢的结论。学生由此进一步思索则不难发现,在接触光滑平面的情况下,物体所受摩擦力更小,滑动更容易,而在接触面相对粗糙时,物体所受摩擦力更大,滑动也较为不易。在此实验中,纸与毛巾都是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将其改进成为科学教具,更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使其领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真谛。此类实验不仅具备趣味性,也更能现身说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悟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后续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探究科学原理。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数学中的勾股定理教学,教师可将直角三角形中的勾股定理与小车在坡面上所受的摩擦力相结合,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科学的结合点,从而对所学内容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

综上所述,学习数学与科学的过程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也需动手完成实验探究。教师可充分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对日常生活物品进行积极探索并将其作为教具在课堂中应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具的制作,能够有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最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使其将数学与科学进行充分整合,为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生活化理念科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科学拔牙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