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022-07-23王素英

小学科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水力发电场馆科学

王素英

一项调研显示,50%的科学教师认为,科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是以备应试测查的概念记忆,课后作业根本不为科学学科所留。有些教师让学生做些课外探究的专项或新课学习的课前教具准备,甚至做些课前测试、课后长期观察等,也只是教师的偶然行为,或是为了上公开课、上交教学设计而迫不得已的“善意举措”。而那些有“先见之明”的家长或“忠诚落实国家课程”的学校,带领学生进出科技场馆,也多是为了开阔学生眼界、完成10%的实践活动要求,既没有进入场馆参观的具体目的,也没有离开场馆的后续要求。

一、对科学作业的再思考

2021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指出,把握作业育人功能,创新作业类型方式,合理布置书面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科学课程的四个核心素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现了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杜威认为,作业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而应在作业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慧,让学生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在作业的过程中培养感情和道德。

布鲁姆提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个概念。王月芬新课程视域下的大作业观,对一线教师重新认识和探索作业的功能、类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小学科学学科所谓的“作业”一直是基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需求而存在的,课前搜集、调查活动,课后兴趣延伸、持续探究活动、科学实践活动,皆属科学作业,只不过分类标准不同而已。

依据功能分为诊断性作业、形成性作业和巩固性作业。如,课前搜集、调查活动属于诊断性作业;课后兴趣延伸、持续探究活动、科学实践活动属于巩固性作业。

依据学习方式分为探究类作业和实践类作业。探究类作业,主要包括实验探究、调查等作业类型,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面对未知答案的新问题时,掌握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科学方法,发展相应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实践类作业,包括体验、观察、参观访问、种植饲养以及设计制作等作业类型,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的机会,促进学生知情信意行有机统一,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其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等必备品格。设计实践类作业的重点,是设计适当的问题和任务以及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场地、器材和安全措施。站在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新课程的角度审视,所谓科学学科作业,其实质可理解为连贯的、延续的、有计划也有生成的科学实践活动,即科学探究类作业和科学实践类作业的结合体。本文姑且将二者统称为科学实践活动。那么,怎样进行科学实践活动的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设计呢?

二、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再设计

(一) 课内外结合,设计科学实践活动

1.以概念学习进阶发展为主线,设计科学实践活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的学段设定上,以学习进阶理论研究为基础,概念的发展有着明显的进阶表现。因而在教学整体计划与安排上,教师要关注不同年级同一概念的教学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的设计安排,以促成小学跨学段概念发展的可能。

例如,“持续一年观察阳光下的竿影”作业设计。

在学习教科版三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一课后,高晓燕、吴咸中等教师设计了“持续一年观察阳光下的竿影”实践活动。课内学生发现,一天中同一物体的影子自西向东运动,影子由长变短再变长。同时发现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位置有关系。随即,教师布置探究活动:每月选择一天(每月21日),在固定地点同一时间观察、记录立竿在阳光下的影子,尝试完成“影子钟”的制作。

经过大量观察与测量,学生获得了一组组观测数据,绘制了图表,制作了穹顶“生物钟”。

延续一年的观测数据,既是《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课后拓展性实践活动成果,又是六年级学习《影长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学习资料和基础。学生在长时间观测中,实事求是的记录态度、坚持不懈的精神也自然地得到了提升。

2.以项目式学习为主题,设计科学实践活动

例如,“卵与生命”项目研究。

学完教科版三下《认识其他动物的卵》后,郑碧莹等教师捕捉到学生收获中的偏颇感受“我再也不吃鸡蛋了,因为每吃掉一个鸡蛋,就等于吃掉一个生命”,为此引发了“所有卵都能孵化出新生命吗?”的项目研究“卵与生命”。

该项研究历经三个月、两个轮回,体现了学生从质疑观点到明确观点的思维变化。

(二)馆校合作,设计科学实践活动

打破时空束缚,有效利用科技场馆的资源,设计科学实践活动不失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又一途径。因而,这样的设计,既要考虑选择适当的问题和任务以及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场地、器材和安全措施,又要考虑设计的计划性与延续性。下面以邓新阳、刘婉英联手设计的“探寻生活中水的奥秘”这一拓展单元,进行以馆校合作为背景的实践活动阐述。

1.馆校合作中实践活动内容的选取

该主题的选择出于三个考虑:其一,课标有所涉及,学生从自然、科学、社会三方面深入了解水是生活中常见且必不可少的物质,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对人类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二,考察发现“北京科学中心”场馆设有多个水资源平台,利用这些平台能让学生进行开放自主的相关活动;其三,梳理教科版教材發现,低中高段均有对应、连续的关于水的学习内容,这种连续围绕同一主题开展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方法的形成。为此,设计了跨越三个年级的有拓展的单元教学内容。

2.馆校合作中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图1)

3.“研制水力发电模型”案例分析

① 活动内容介绍

“研制水力发电模型”的活动共分为3课时多时段。

第一时段:能量从哪里来(发现问题阶段)。

本问题的发现来源于学生的真实需求。课上,在研讨六上《能量从哪里来》一课“我们知道哪些发电的方法?能量又是怎样转化的?”的问题时,多数学生或表现出一脸茫然,或干瘪地说出风力发电这个名词,有亲身体验或能解读原理者寥寥无几。为此,教师布置了课下任务: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去“北京科学中心”实践体验,并搜集资源,为自主设计水力发电模型做好前期准备。

第二时段:设计制作水力发电模型(设计制造阶段)。

本课时明确任务:设计并制作具有一定功能的水力发电模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在教师提供的基本材料基础上进行选择,并进行水力发电模型的结构设计。经过小组间的互相展示,获取更多信息,在不断磨合后修改完善设计。课后一段时间,学生尝试将设计转化为实物,并进行第一次组内测试评估,征集建议,初步改良。

第三时段:测试评估水力发电模型(展示交流阶段)。

本课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交流研制水力发电模型的全过程,并现场演示水力发电模型的使用效果,全班学生根据其测试结果提出改进建议或思路。通过总结经验、提炼方法、深化研讨,使其感受发明一项技术的全过程,体会技术的出现是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进而培养学生的工程精神。

课后,提出实践交流类作业:依据课上汇总的建议再次修改模型并带到场馆,为参观者解密水力发电的过程及原理,分享研制水力发电模型的收获与喜悦。

②活动评价分析

调查参与情况。第二时段前,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统计,全班 28名学生均到“北京科学中心”场馆中进行了能量转换模型的实地体验。

设计制作实践评价。设计图评价:收集分析学生设计图,发现:二、三、五、六4个小组在设计水力发电模型中,都能想到用LED来体现电能,四组选择用小风扇来体现。由此看出,学生通过前期能量转换的学习与体验,能够考虑到将电能转换成光能,并将发电效果可视化,充分说明学生乐于用多种思路、多样方法来完成设计制作(图2)。

施工图及产品评价:通过分析发现,除一组外,其他小组都按时完成了施工设计,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尽力满足将水能最大限度转换成电能这一需求,并于课后较好地完成了制作测试评估(图3)。

实践感受评价。通过阅读学生的总结与分享,看出这次实践活动带来的巨大收获。比如,了解了工程师的工作流程,活动中小组合作越来越默契,还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图4)。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们去了科学中心进行电能转换的调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水力发电模型的问题,想要让更多的人看到水力发电的过程,于是我们开始了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这也是我们本次要完成的任务。

要想做好这个水力发电模型,首先要完成设计图,而且要按图制作,我们组是把模型带回家中制作的,在测试的时候,征求了爸爸妈妈的好点子,帮我们顺利解决了问题,改良了设计,在整个水力发电模型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的小组配合能力提高了,我还学到了许多知识。这节课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学到了许多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我以后也想做个工程师,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可见,利用场馆资源,可以有效弥补校内学习资源的不足,实现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延续教材、馆校合作、课内外相结合的科学实践活动设计,能打破学生学习时空的森严壁垒,借助精彩纷呈的作业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養。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 “基于发展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馆校合作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DDB18204】

猜你喜欢

水力发电场馆科学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水力发电厂电气设备安全运行及维护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蜂窝式水力发电探究
《四川水力发电》杂志2016年总目录(总第180~187期)
化学阶段性创新测试题
科学拔牙